“识、读、构、写”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7/22 9:01: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生识字比较困难,很多时候喜欢用简单的拼音去代替想要书写的内容。而且很多学生对于认识的字只是会读、会写,但是不明其意更加不会良好的去运用,存在只知其形、不明其意的现象。越早的让学生多认识字,多了解字,多去运用汉字,培养孩子识字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教育就越有帮助。
  一、识字
  很简单的两个字其实蕴含着很丰富的内容。识字,一是指让学生认识字的读音、结构,学会写字、读字。二是让学生理解字的蕴含的意义和应用的方法。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识字教学中还是喜欢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图片、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把教材内容生动化的展示给学生。但是教师不能盲目的照搬课本教材,直接把课本内容复制到多媒体上给学生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毫无意义的。在《树之歌》这节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素材。把教材中的“杨树、梧桐、枫树、松柏...”等树木形象展示给学生,增加了识字教学课堂趣味性,让学生认识了树木的汉字,了解了树木的生长环境及特性,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读字
  汉字是世界上语言文化中含义最为丰富的语言文字。汉字有着四种的读音,每种读音蕴含着感叹、疑问、平缓、惊喜等多种情绪,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场景和应用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小学识字教学课程中要注意这一点,这是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正确的读字,明白的读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从小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字习惯和区分读音的能力。在《田家四季歌》这节课程中就有一个字读音的重点标注“归场鼓励虽辛苦”中的“场”字是二声的读音。对于学生区分读音,教师不能简单的教授学生如何读,更要交给学生这个字读音出现在这首歌曲中的含义,让学生可以正确的读字。
  三、 构词
  单独的认识字和读字是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汉字的魅力。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用字正确的组构词语和句子,能够真正的踏入汉字魅力门槛。在《场景歌》这节课程中就包含了让学生组构词语教学内容,“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课本教材上让学生进行理解,很多事物小学生是没有接触过的。除了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的给学生展示之外,教师应当把学习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比如,一头牛、一条狗、一张桌子、一块糖、一杯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更方便学生进行理解,识字教学对学生来说也更要趣味性。同时,学生还可以把这样的构词方式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的识字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轮流表达词汇,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主动表达,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识字教学的课程中来,让学生喜欢识字,喜欢语文。
  四、写字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优美的书写汉字一直是我国的优良文化传统。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著名的书法家,留下了很多瑰丽的书法作品。而且书写出来的汉字也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性格特点,素来都有“字如其人”“见字如见人”形象说法。所以,写字对于识字教学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写字,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坚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观念,通过多写多练的方式让学生达到记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思想是对的,但是要应用科学的方法。小学生是比较好动的,自制力差,很难集中注意力的长时间的保持安静状态。机械式的书写会给学生带来厌烦、枯燥的负面情绪,过量的书写会導致学生的疲累感,这些都不利于识字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小学二年级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书写汉字的正确结构,要求学生书写汉字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教师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加以纠正,对学生正确的书写方法和书写成果给予鼓励,在学生有效的认真书写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教学价值。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书写汉字的正确心态,结合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为学生讲述“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让学生感受王羲之坚韧不拔,努力练字最终成为伟大的书法家过程,并且给学生展示优美的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书法的魅力,从此爱上书写,爱上优美的文字。
  五、结语
  识字教学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越早的让学生喜欢识字,越早的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发挥更大的作用。良好的识字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多样化的,单凭笔者的一家之言远不能囊括其中,我们作为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丰富、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共同努力提高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曾倩云. 小学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8.
  [2]王宝平. 浅谈小学识字教学[J]. 中国校外教育,2018(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