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个性化写作教学探索

发布时间:2020/4/12 22:47: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小学生在接触写作之后,不知道如何下笔,或者是写出来的文章,完全就是流水帐的性质,也有很大一些小学生照搬作文书上的内容,或模仿作文书上的写作模式,造成现阶段小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这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其实在小学生的作文当中,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此,开展个性化写作教学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写出独特的文章。
  一、对学生的创新式写作活动要给予肯定和支持
  之所以许多学生笔下的作文看上去好像一笔流水账,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对于作文写作毫无热情,仅仅将之视为语文教师为其所布置的任务,而且这项任务不完成是不行的。同时,还存在部分语文教师对于学生作文写作的题材、方式的要求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纵有千般个性化的想法,但考虑到语文教师的要求,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将自己的想法埋在心中,乖乖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考虑到这些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对于学生所进行的个性化创新式写作活动给予肯定和支持,而不是否定和批评。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避免学生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而抄袭他人习作的行为发生,对于有过这种错误的学生,应当对其进行耐心地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抒发自身的情感体验
  一些小学生的作文看上去干巴巴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笔下所写的文章并没有倾注足够的个性化情感,仅仅是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好小学生对事物充满探知欲及好奇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人与事,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在敏锐的观察力下,其笔下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确保自己的作文写作体现出个性化特点。教师应借助优秀的文章让学生意识到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父子月台分别的部分,并从中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对于父子情的描写,使学生意识到情感体验在作文创作中的重要性。
  三、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写作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往往是教师布置写作任务,提出写作命题,规定写作时间,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这样的教学是围绕着教师开展的,学生是完全被動的。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自由与个性是发挥不出来的。为此,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自主写作。如,可让学生申请博客,自己做博主,写一些随笔,不仅能逐渐掌握遣词造句的技巧,也能积累独特的写作素材。
  四、布置个性化的作文题目
  一般情况下,作文题目是由教师按照教材来安排,多数是命题作文或者半命题作文,学生按照教师规定的题目来写作,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结合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习作的题目和思路。个性化作文命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懂得开发自己的思维去扩大命题范围,进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学生个性化写作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作文命题时便不再显得手足无措。同时,教师的作文命题还可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进行自由创作。如此一来,教师便可突破教材的限制,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个性与兴趣,消除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畏难心理。
  五、打造契合班级学生语文学情的评价机制
  教师层面的认可与肯定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自信心,强化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特别是对于身心处于发育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其成长过程更加离不开教师的关心。有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作文写作情况进行评价时,不应当搞“一刀切”的、笼统的评价模式,而是应打造契合班级学生语文学情的评价机制,使班级中每一个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同时,小学语文教师亦可采取学生互相评价以及自行评价等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得到保障和满足,并且亦能借助科学的评价机制的构建,使学生对于个性化作文写作充满信心和动力。
  总之,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个性化作文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写作能力弱,写作机会不均衡,写作质量不佳等。同时,教师指导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很多教师无法做到让每位学生真正投入到高质量个性化写作中。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重视对习作方法、思路和修改的指导,在教学中重视积累、阅读和运用。日积月累,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爱梅.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30.
  [2]孙永娟.浅谈当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2+108.
  [3]巩庆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