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但是学生与外界交流的工具,也是激起他们精神激荡的阀门。很多的孩子都喜欢直观的图画读物,现在书店里面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画册,其内容新奇有趣,还配有大量的插图,能够让学生在美妙的童话世界中天马行空。教师应充分利用繪本工具,使学生喜欢汉语,提高文学素养。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图画书。它主要是以图画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的书。适合学生早教的主要原因是它图文并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其中图画的内容一般都是浅显易懂的,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可以引起了孩子们强烈的读下去的欲望,这种有益有趣的形式,十分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因而,它对于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也要时刻注意引入的读物要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力求教育不出现情感道德上的偏差。
一、初步感受绘本,体会情感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每当他们拿起一本绘本的时候,总是会被其中色彩丰富的图片深深迷住。并且,通过这些图画故事书,也使得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汉字,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做好准备。在阅读刚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让他们粗略地先读一遍,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以及带给他们的感受。比如,让学生化身为猎人,一起走进小狐狸的蓝色世界中。当学生阅读图画书时,他们首先被蓝色的花朵所吸引。有些学生之前知道蓝色是忧郁的象征,预测它并不是一个欢快的故事。在阅读中,孩子们也模仿小狐狸将手指交缠在一起,也希望看到那个未知的世界。在桔梗花的蓝色世界里,他们将小狐狸伤感的情绪感同身受,由此也替小狐狸将手指都染成蓝色的,让人感到了一丝悲伤。这些相应的所思所想,使学生与绘本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融入了那个情境当中,感受到了绘本文字的魅力,为日后的语文阅读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自主阅读
在过去的课堂上,学生大都存在着依赖的心理,以为教师会为他们准备好一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从教师的步伐前进,失去了独立学习的动力。而当代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其自主阅读的时间,使其获得个性化体验,增加词汇积累。
再如,在阅读绘本《我的母亲》时,许多学生想让教师解释句子和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继续学习。但是,教师却只是指导学生根据图片猜测它的含义,如果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任何不理解的词句,再拿起手边的字典查找单词和含义,从而使整个图画书教学变得更加顺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当他们遇到听不懂的词时,就会有意识地拿起字典,在自己的努力下,找出图画书中所有生词的意思。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绘本中母亲的形象,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母亲是真正的女超人,她爱自己和家人,就像图画书中描绘的那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快乐。通过自主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对绘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能掌握一些方法,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想象
绘本既有形又有趣,在读它的时候,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其趣味性,激发了自己的想象力。在绘本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绘本的内容,还应当适时提问,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放在首位,实现他们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例如,学习《当我长大了》一课时,故事中的小公主一直期待自己能长大,并且总是在问周围的人们,终于有一天被她发现了,长大需要一定的条件,比如善良、勇敢、有爱心、会游泳等。她此时却又退缩了,感觉长大了就不如小时候好了,不太愿意长大了。教师这时就可以问学生:“你们想当公主吗?长大后都想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他们非常喜欢吃好吃的,但是如果长大了,他们就不能吃很多食物了,会被人嘲笑的。另一些学生说,他们的父母很辛苦,希望自己能成为不屈不挠的人,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可以度过自己幸福的晚年;余下的学生说他们想成为导游,去周游世界。因此,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必须的,这可以使他们适应不同气候的变化,在长途旅行的时候少生病。在讨论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其勾勒出想象的场景,实现对汉语基础知识的应用。
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早教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这不仅要倾注教师的一份努力,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父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所以,应采取家校融合的策略。学校应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让孩子从小就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也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有了家长的陪伴,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会非常有效。
小学生都喜欢直观、丰富多彩的图片,再加上恰到好处的短文描述故事,非常符合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绘本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在加强学生基础阅读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所以,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将丰富多彩的绘本作为日常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如果教师能够运用良好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林靖谊.绘本读物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10):83-84.
[2] 唐范红.牵手绘本,阅读悦美——基于小学低年级语文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