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模式

发布时间:2020/1/9 16:13: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存在不少問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重点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怎样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完成任务。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捆成-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2根2根、5根5....他数的,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它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二、没有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一般课堂教学流程:教师出示思考题;学生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乍一看,流程清楚,学生活跃,参与面广,好像学生的主体作用真的发挥了。然而细想一下,作为具有思维能力的个体,在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讨论,使得一些学生因思考不够成熟,而导致讨论过于肤浅或比较片面,而那些思维迟疑、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就会出现默默无语、充当听客或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而且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如果只有小组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全班再进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教学“统计”这一部分知识时,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地想一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统计方法,而且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生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老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课过程中大多数存在这样的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个人责任感等。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是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后,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演绎成问题提出。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引起讨论的问题就要切实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能引起师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1、矛盾型问题。即问题揭示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出事的问题与学生判断不符时,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2、假设型问题。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发散型问题。既要求学生紧密围绕某一问题,从多侧面、多方位进行思考,以探求问题的多种答案。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多种方法解答。由于这类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总之,合作交流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往往有许多问题,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雪翩.试论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8(52):129.
  [2]潘凤.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4):40.
  [3]戴凤.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7(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