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8 11:27: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生物学科不同于高中其他的学科,生物学科以其繁杂的知识点和独特的生物思维方式著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解很难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并且不能够全面、深入的掌握教材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思维具象化,另一方面还能够更加直观的让学生感知到生命活動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在高中生物模型构建的意义
  1.促进学习效率,培养学科素养
  在进行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需要良好的模型思维来辅助学习的,将生物中的一些知识点转变为模型,是生物学习的普遍方式,最经典的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效率很低,并且会逐渐加深学生的学习抵触情绪。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生物模型的构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直接感受生物模型,通过模型将感性认知和具体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核心素养
  高中生的生物模型构建思维是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模型的构建,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良好的生物思维,更是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传统课堂上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当积极的更新自身的课堂教学手段,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地通过模型的构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养成和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还能够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生物模型构建教学研究
  1.三维模型建模,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一节课的新知识的引入是关乎到学生本节课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的重点,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三维模型这种充满现代科技感的信息技术进行建模,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欲望。例如,笔者在进行《DNA分子结构》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就会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对于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想象中的DNA分子结构形状,让学生在纸上画出来并且说出为什么。然后笔者会通过三维建模,一步一步的向学生展示DNA的结构,这样的方法引入新知,不仅仅让学生充满兴趣,还会真正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多媒体视频展示,攻克难点,加深理解
  生物的理论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抽象难懂的,就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如果学生没有真正直观的看到模型,就很难理解“双螺旋”究竟是什么样的。并且,一些生物结构往往会涉及到微观层次,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将实物进行展示,因此就只能够借助多媒体视频进行模型的展示,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总体的认知。比如,笔者在进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对于细胞的各个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笔者就会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细胞结构的模型,让学生能够指出细胞结构名称以及功能等,然后通过这一模型浆细胞结构在学生脑海中具象化,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3.微课具体呈现,总结提升,构建体系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已经从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理解掌握的考察逐渐的转向于对于学生知识体系完整度的考察,往往一道题目涉及的是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例如,笔者在进行《染色体变异》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复习总结时,笔者就会利用微课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进行再呈现,重点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重心。然后笔者会通过微课引导学生思维导图的构建,让学生进行知识点之间的联想记忆,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善。
  信息技术为教师带来的一大优势就是极大的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基于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开展模型教学的构建,不仅可以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还能够在这一基础上逐渐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养成,促进学生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蒋明辉.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高中教育,2016.
  [2]王睿锋.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模型认知的渗透[J].教育参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