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4 10:13: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一般而言,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道德素养会有显著改善,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独立性也持续增强。同时,在此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会大大提升,知识面会得到极大的拓展,教师应把握这一阶段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的有利契机,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于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教师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语文学科素养,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发挥学科优势,高效地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也更加符合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一、指引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
  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想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高效的培养,首先应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这一责任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审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状况,不断提升自身该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进而才能在实际教学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为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发挥表率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分析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而且要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辨析,深层次剖析课文中所蕴藏的社会责任感。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营造出公正平等的环境,要求师生与生生之间,务必做到相互尊重和信任,进而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信任感,有助于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发现此类童话故事很容易吸引学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快就会沉浸其中。教师针对该文进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全面梳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旨进行分析,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一些道理。在此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实话?”“为什么大人们面对谎言,却不敢说实话呢?”针对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学生会陷入沉思,内心世界也陷入挣扎。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小孩子的真实和大人的虚伪,二者实际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学生也会自主思考自己在长大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会接受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虚假的规则,还是依旧会保持那份童真。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审视,学生会及时调整自身思想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进而会对成人世界的潜在规则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然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时刻坚持自我,并始终怀有一颗正义的心,只要是看到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
  二、强化应用实践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此,教师应创造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主动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并鼓励学生将其观点进行发表和分享。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正处于心理成熟的过渡时期,非常好奇社会上的一些事物,然而在看待很多社会事件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偏激的观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并指引学生基于辩证视角,对社会问题进行研判。
  比如在对《敬业与乐业》一文进行学习后,学生对于敬业以及乐业,会形成更加深刻的感悟,对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完成该文的教学之后,可以发现学生会自发地组织参与校内外的一些公益性活动,比如帮助学校的清洁工阿姨打扫校园内的公共卫生,协助学校职工为其他学生服务等。通過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工作的不易,也能体会到清洁工的敬业和辛勤。学生在参与义务卖报纸活动时,会遇到社会上一些并不友好的人,此时也能微笑着去面对,并学会换位思考,进而消除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依旧做好本职工作。虽然整个过程看起来非常艰苦,然而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会真实感受敬业和乐业的内涵。通过参与实践之后,学生可以对工作的不易更加深入地了解,进而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并充分感受工作所具有的乐趣。在此之后,学生会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以平常心对待未来所要从事的每一份工作,对其他人的工作成果给予足够的尊重。通过该种方式,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其个人成长与价值观的塑造意义重大。
  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开展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时,可以发现语文学科并非中立的学科,而且各个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在理解视角和深度以及层次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别。因此,教师不应该像教学自然科学一样,对于语文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均要求标准的答案与步骤。此外,语文学科教学同社会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文化价值取向等,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非常大的改变。因此,教师在实际开展语文学科教学时,应对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
  比如卢梭针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要谨慎使用语言,同时列举狐狸和乌鸦这一经典故事,并且提出本来是要通过该故事,引导学生对狐狸的“奸诈”有所了解,但是很多学生却读出了狐狸的“聪明”。由此可以说明,即便是同一个语言,也很有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解释与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进行培养时,应着力塑造学生的“三观”,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学生自身在文化结构方面存在的区别等。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文化,并合理结合多元化的文化,对学生的社会责任观进行正确培养。通过该种方式,教师可以对学生辨析与反思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学生在道德素养和“三观”形成方面,与主流社会保持高度一致,进而促使学生成长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帮助学生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对教育过程的反应,防止学生思维发展与意识形成陷入误区,不利于对其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结合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通过合理的解释引导和说服学生,进而有效提升培养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素养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而促使学生实现更加快速健康的成长,满足社会发展对于现代化人才所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凤芹,赵元芳.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0).
  [2]闫庆阶.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9).
  [3]张颖.语文教学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1).
  [4]梁玉.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渗透[J].文渊(中学版),2018(12).
  [5]翁学梅.优化语文教学培育社会责任[J].华夏教师, 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