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问题导学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通过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实现开放式教学、有效性教学的特色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的核心是问题,导学过程中初中生数学思维变得活跃,认知体系变得完善,形成了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教学问题的妥善解决。数学教师必须以生为本,并且做到有的放矢,用心引导学生们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很是关键。
1、优化教学设计,提出数学问题
关于数学问题的设计、提出、分析、解决等,都是初中数学课堂问题导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尊重学生们的主体意愿,结合他们实际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展开有效的教学指导,初中生得以养成大胆思考的好习惯,个性化成长目标的实现才有更多保障。首先,数学教师设计教学问题的时候,要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内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他们进行数学思维的活跃训练[1]。其次,数学教师应该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考虑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试着明确分析的目标,传授实用的解题技巧等,成功开启初中生的智慧之门。如在《相似三角形》一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对当堂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并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在上课后可向学生展示相似三角形的图片或是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有个大致了解,在学生明白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问题“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几种”,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通过画草图的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避免学生盲目的通过死记硬背方法的叙述理解知识。同时,为了学习新知、复习旧知,教师可以将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对比,向学生提出问题“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的相似性和不等性是什么”,让学生结合两种三角形的概念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适时予以学生提示,在黑板上应用绘图工具分别绘制出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深入比较两种三角形的特点,以此深化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学习体系。
2、创设有效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都在强调情境,要将其作为课堂的一个重要要素,合理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可以对课堂气氛加以优化,使得数学课堂变得更为活跃、生动,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迸发灵感、领悟到数学技能。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问题导学法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入而更深入掌握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应用来向学生们展示各種各样丰富多彩的图形,为下面的问题探索来提供思维导向[2]。如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为例,通过展示这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们去观察并总结这三类图形间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学生们在直观的观察、小组讨论下,总结出:这几种图形,都有四个边、四个角、四个顶点;区别在于正方形的四个边、四个角相同,長方形、平行四边形则是不同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再结合以花坛面积设计、篱笆墙搭建等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对不同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点教学。
3、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当前的难点联系起来,找出对应关系,明白二者内含的联系后再去求解。如某次春游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博物馆,一个是游乐园,已知去这两地旅游的师生一共800人,共收旅游费3500元,其中,去博物馆旅游的每人收费60元,去游乐园旅游的每人收费50元,请问,此次去博物馆和游乐园旅游的师生各有多少人?设计问题的环节和上文相同,但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应该略有不同,即学生需要思考该问题隐含的两个实际相等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用方程式表示。明白了这一点之后,解答该题便不再困难。
4、总结分析要点,培养综合素养
新时期在对问题导学法进行充分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分析问题要点,从而提升学习质量[3]。如在《函数》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将问题导学法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可以游戏形式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函数定义域、值域等相关概念性知识的探索。趣味性游戏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积极性,在游戏中可以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对函数定义域、值域等相关概念产生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学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总之,问题导学法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小传统数学教学课堂的弊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去发展去探索,不断地将问题导学法融入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再者,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时也应该从学生方面考虑,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剑,刘美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 (13)97-98.
[2]石雨薇.“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8 (29)350-350.
[3]刘媛媛.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技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 (1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