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以达到解题的目的。新课改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猜想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获得全方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猜想思维的重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科目知识逐渐增加难度,需要学生灵活地对问题分析,深入理解其知识的内涵与解题思路才能达到解题的目的。但由于部分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与解题过程中难以产生明确的解题思路,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效率与学习动力。此时,猜想思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通过合理的猜想,学生可以在“猜”中明确问题思路,并进行结论的反证,明确其数学知识的实质内涵。通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猜想思维,可以促使其激发出求知欲,并逐渐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的创造与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猜想思维还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活性提升,尤其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经常造成数学气氛沉闷,甚至逐渐进入到“死胡同”中。通过猜想思维,我们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实现全放面发展,还有助于学生利用活跃性思想进行创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进行学习,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分析
(一)类比猜想思维
当前的类比猜想主要是指灵活利用当前的两个数学问题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部分或者整体的对比发现其新的结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类比思维也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方法,通过探索问题与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以满足当前的需求。积极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通过合理的类比分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做出类比猜想,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数学家G·波利亚曾经说过:“类比是促使学生创新发展的引路者。”这能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实质,实现全方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交换性质的题设与结论进行相互的交换,即最终可以获得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其原理就是利用类比方法进行猜想,以满足当前的需求。与此同时,其他的性质也可以利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如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均可以获得两直线平行结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的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三角形相似判定以及负整指数幂运算等相关及的知识及均可以利用当前的类比猜想法进行分析,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二) 分析猜想思维
分析猜想主要的实质是通过当前的因果思维进行应用,如利用当前存在的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相关假设内容进行分析,经过条件之间的相互综合比较,以实际的知识为基础,猜想其最终结论,并根据猜想的结论进行逆向的分析与推导,寻找出相似或相同之处,明确解题的隐藏条件,明确最终的解题思路。实际上,当前的分析猜想主要是一种寻找共性属性的方法,并由此为基础点,逐渐深入分析,导入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达到最终的解题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平面镜开展教学,如已知两个平面镜的夹角为未知,其入射光线与反射镜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并且最终反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入射光线从第一个平面镜进入,从另一个平面镜射出。通过分析可知,已知射入与射出两条线平行,獲得平面镜夹角为直角,而通过分析,反向进行推测,其平面镜夹角为直角,是否可以求出入射光线与射出光线处于平行状态,通过合理的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创新自身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三) 迁移猜想思维
当前的迁移思想是一种问题情景思维,主要是通过实质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知识的本质,通过利用已知的知识证实新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二次根式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整式加减法进行分析,通过迁移思想促使其明确只有同类项才可以进行合并运算,并进行合理的式子转换,将整式转换为同类的二次根式,降低其整体难度,促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灵活应用迁移思维进行转换,降低知识的难度,并创新学生的想象思维与能力,对抽象的事物进行进一步理解,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水平[2]。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猜想是当前数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将猜想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数学新概念,因此教师应灵活应用当前的猜想思维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以培养出优秀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红.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24.
[2]唐恒安.妙用猜想 激活思维——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