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20/1/3 13:18:00 编辑:sanwenji 手机版
 
  一、前言
  初中数学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点学科之一,也是锻炼初中生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走向深入,新课标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重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不断地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师思想转变不到位
  虽然新课标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这一教育观念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数学教师早已形成了“满堂灌”的教学习惯,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教学理念不能被完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新教学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理念不同,它更加注重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建构者和探索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然而目前部分数学教师对该新教学理念的思想转变认识还不到位,致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难以发展。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随着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比如有人教版的教材,有北师大版的教材等,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当中,由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有限,因而所涉及的教材版本、教学内容也十分有限。这就大大地局限了学生仅仅能完成课本上的内容学习,对于课外知识的延伸学习非常有限,在某种程度上也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最终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有待更新
  尽管广西新一轮课程改革持续发展,但是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目前依旧创新不足。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仍存在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不明确的现象,机械、单一地按照课标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计划,造成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甚至部分数学教师只是生搬硬套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导致学生数学思维受限,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课堂教学应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限度地激发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真正发挥初中生的主体性,更好地去探究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从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出发,选择学生好玩、爱玩的教学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时,教师可先引导初中生裁剪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中常见的矩形、三角形、圆形等简单形状,让这些与日常相关的事物以及手工裁剪符合学生好玩、爱玩的特点,进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非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之间的区别,并借助实体模型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性质的认识与理解。正是通过上述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实用性教学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如从实用性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把有关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实用性出发思考问题,比如算数可与日常在超市买文具联系起来,梯形可与房屋建设、装修等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知识的实用性出发思考问题。又如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视觉情境中获取知识,比如借助多媒体进行几何图形的绘制与展示等,通过音频、图文等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将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标明确指出“课堂是学生学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与目标,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学习、思考、交流等活动[2]。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充足的空间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此,教师需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这里有两方面内容。第一,留给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未留给学生充足活动空间的学习,大多是囫囵吞枣,课堂效果并不佳[3]。只有给予学生充足思考空间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探索与表达规律”时,该节看似未涉及任何新的内容,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该节内容以日历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日历,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这么一个思维过程。为此,教师教学时不能仅仅让学生快速浏览一下,而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索,观察问题,猜想问题,最终验证问题,弄清来龙去脉,进而经历思维活动的过程,培养思维能力。第二,将想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是需要时间的,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思考问题,进而一步步地去解决问题。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怎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起重要作用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给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式,加强对学习方式的指导,使初中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一次函数的性质”时,数学教师可出示问题:“一次函数x=(n-1)y-2n,是否可以添加适当条件来求出解析式?”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自主思考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过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回答道:“直线x=2y-1与图像平行。”“图像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2。”等。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引学生发挥主动性,让学生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发散思维,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纷纷提出很多具有可行性的设想、解答,瞬间让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很好地激发和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胡莹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策略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7.
  [2]曹进玉.初中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0):3-4.
  [3]朱为群.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