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合集【10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坚强不是心变硬,是泪在打转还能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合集【10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 、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
  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肉食者鄙
  ②又何间焉
  ③牺牲玉帛
  ④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3、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全段32字,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
  五、分角色朗读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取信于民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指挥作战时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的道理。
  2.了解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3.掌握文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出处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5.齐读课文。
  三、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4.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 “根据”等。
  四、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1.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整理本课的古汉语常识、字词及句式等。
  3.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概括在战争的各个时期鲁庄公和曹刿的表现,能用原文来回答吗?
  2、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你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
  曹刿 (1)忠心爱国
  眼见鲁国形势危急,不理乡人劝阻,主动求见鲁庄公,并要求同赴战场抗敌,可見他有正义和爱国心。
  (2)有政治识见
  曹刿了解得民心才可战胜齐国的道理。因此当鲁庄公说及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 ,他才说可以一战。
  (3)熟悉军事,善用战略。
  他深明军队士气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此在战争一开始时,他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到齐人三鼓,士气竭尽,而鲁军士气仍然旺盛时,便一鼓作气,击败齐军。
  (4)处事谨慎,善审敌情
  当齐军败走时,曹刿并不急于追击,以防敌人诈败,暗埋伏兵。 待观察过齐军的车辙紊乱,旗帜东倒西歪,确定敌人是真的败走,才让庄公挥军追击,终于大获全胜。
  庄公 (1)欠缺政治识见
  从第一次论战时可知鲁庄公不知道什么 才是作战的凭借 。
  (2)礼贤下士
  庄公不嫌曹刿是一介平民,与他讨论作战的凭借。
  (3)知人善任
  允许曹刿随军出战,作战时更听从曹刿的意见,让他指挥军队的进退。
  (4)处事鲁莽轻率,齐军败绩后,庄公立即想追击,并没有考虑对方可能是诈败。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鲁庄公懂得军事吗?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三、试分析长勺之战中鲁胜齐败的原因:
  长勺之战,鲁胜齐败的原因如下:
  同仇敌忾,上下一心, 把握战机,指挥得当,齐军犯错,失去战机。
  四、讨论主旨和写作特色
  1.详略剪裁 详写论战经过,略写战事过程; 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写得十分简略,作者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事;出动战车的数目,弓矢兵刃的使用以及将士奋勇杀敌的情況全部刪去;
  2.运用对话突显人物的性格,使用对话可以使人物更活灵活现。
  3.衬托手法。 以乡人的置国事于不顾衬托曹刿的忠心爱国;以高官的眼光短浅衬托曹刿的深谋远虑;以庄公的轻率衬托曹刿的冷静沉着。
  五、扩展:
  1、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2、请展开想像,再现长勺之战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而作。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知识点: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2. 长勺之战的背景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3.理清线索,梳理结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
  (1)试概括大意。
  (2)的线索有几条?
  点拨:有两条线索:①事物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战术思想
  1.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2.为什么“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3.为什么“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4.从战争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
  (二)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曹刿:爱国热情,政治远见,卓越才能,过人谋略。
  鲁庄公:政治无能,军事无知;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 ,
  不耻下问。
  (三)再读课文,体会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课堂讨论
  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
  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
  五.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请见——爱国热情
  曹刿 参战——卓越才能 远谋
  论战——过人谋略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庄公 急于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鄙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设计理念】
  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
  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
  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
  【教学手段】
  课件、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学生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引入课题,参照课文注解①简介《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文化常识。]
  二、诵读课文
  (一)认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和停顿。
  1、辨读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出示课件)
  曹刿( )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下视其辙( ) 登轼而望之( ) 望其旗靡( )
  2、朗读课文
  (1)教师背诵
  (2)学生齐读
  注意下列句子的语气和停顿。(出示课件)
  又何间焉(反问语气) 民弗从也(否定语气)
  忠之属也(肯定语气) 夫战,勇气也(发议论)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纠正学生的误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下水”背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影响,体现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二)品读课文 要求: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1、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要求:
  a、自由散读,对照课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b、对疑难词句进行圈点并质疑。
  (2)教师活动:点拨、引导,适时评点。
  提示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按字词句分类,掌握文言文学习规律。(出示课件)
  a、词的古今义
  间、鄙、牺牲、狱、加、情、可以、忠
  b、与战争(战车)有关的词
  如:“鼓”、 “败绩”、 “驰”、 “辙”、 “轼”
  c、特殊句式的理解
  如:夫战,勇气也。(判断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教师点拨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在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当小老师,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段的“何以战”,第二段的“鼓”“逐”,第三段的“公问其故”,理解段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出示课件)
  a、战前请见
  衣食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祭祀弗加……小信未孚……神弗福
  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取信于民
  b、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而望……可……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
  c、论战胜故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
  (2)学生讨论
  (出示课件)
  a、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一共回答了三次,曹刿对他的回答满意吗?鲁庄公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哪里?
  b、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c、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出示课件)
  衣食分人(大臣的支持)
  鲁庄公论何以战 祭神弗加(神灵的保佑)
  断狱以情(百姓的拥护)
  战前:衣食分人、祭神弗加……政治上无能
  鲁庄公的“鄙” 战中:“将鼓”、“将驰”……急躁冒进
  战后:既克,问其故……军事上无知
  战前:取信于民
  曹刿的“远谋” 战中: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战后:后发制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学生探究,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鲁庄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小结:鲁庄公是一个政治上无能、急躁冒进、军事上无知的国君。
  教师追问:难道鲁庄公身上没有优点吗?
  学生合作探究:作为国君,国难当头,能保持清醒头脑,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并且不耻下问,虚心听取曹刿的指挥,甘愿扮好配角。
  (2)联系全文,请学生说说从本文人物的言行中,我们获得了哪些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a、从曹刿“请见”、“入见”、“请从”角度分析。
  (位卑不可以忘忧国,艺高还需胆大,有谋还需有勇,要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善于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b、从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准备“衣食分人” 角度分析。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枉然。)
  c、从鲁庄公 “将鼓”而未鼓,“将驰”而未驰,曹刿两次“未可”和“可以”角度分析。
  (忍耐是金,大丈夫相时而动。成功者善于捕捉机遇,凡事不能留下蛛丝马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创造性阅读 要求: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齐鲁长勺之战的场面。
  2、教师归纳小结,文言文三步诵读法。
  (出示课件)
  认读……辨读文词,读出语感
  品读……理解文意,体会文情
  创读……积累运用,创造延伸
  3、拓展延伸
  运用三步诵读法(认读——品读——创读),自读短文《曹沫劫齐桓公》。短文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巩固所学的文言文读书方法。]
  三、布置作业
  题目:〈〈我看鲁庄公〉〉,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设计意图: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学生能鉴赏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一、课前检查
  二、朗读导入
  三、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X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熟记本课所讲重点实词。
  3、体会本文的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