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将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
  2.理解内容,了解卡特琳对小海豹的关爱,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
  教学难点
  感受卡特琳的行动,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海豹的资料以及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平时你听过或见过人类保护动物的事例吗?交流资料。
  2.你见过海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一个小女孩儿和一只小海豹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全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音。
  蹒跚(pánshān)舔(tiǎn)笨拙(zhuō)
  3.讨论交流。
  (1)这个小女孩儿怎么样?这是一只怎样的海豹?
  2)她和小海豹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理清脉络
  第—部分(第1—6自然段):发现小海豹。
  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决定养小海豹。
  第三部分(第13—18自然段):喂养小海豹。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教小海豹游泳。
  第五部分(第23—24自然段):小海豹吃鱼、学捕鱼。
  四、理解内容
  1.卡特琳是如何关爱小海豹的?画记有关语句。
  2.小海豹对卡特琳产生了感情,从哪儿可以看出?
  3.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动?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汇报交流。
  板书:
  发现小海豹
  决定养小海豹
  喂养小海豹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14个生字,学会7个生字。
  4.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童年》、《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渴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及主要表达方式。
  2.理清思路,找准写信的段落,分清每段中信的内容与联想;在找准写信的段落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
  3.借助课后思考题,逐段细读,尝试读懂课文。
  4.自学生字新词。
  三、听教师范读课文,疏通文章的内容。
  1.边听边想:课文写了凡卡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
  2.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信为线索,课文讲了哪几部分内容?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3.学生汇报分段情况。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探寻写作思路,整体感知。
  1.回忆:《凡卡》一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写凡卡写信的事。是按准备写信??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2.围绕这件事,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3.默读课文,找找哪儿是作者的叙述?哪儿是凡卡写信的内容?哪儿是写凡卡在写信中所想到的?
  二、从信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1.默读凡卡写信的内容,想想凡卡在信中写了什么?
  提示:可根据他写道、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道、凡卡接着写道把信的内容分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凡卡思念爷爷;第二层: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第三层:凡卡受不住了;第四层:凡卡再次哀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及他对村里人的问候。
  3.了解凡卡的悲惨生活。
  (1)默读凡卡在鞋铺受尽折磨一层,你有什么问题?
  三、从凡卡的心情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感情。
  1.读作者的叙述部分,想想凡卡在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变化吗?
  2.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从重点词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①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②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③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第1句对凡卡诉说自己受折磨情况后的动作描写,突出表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第②句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快点来接他,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第③句由于写信没有被打搅而满意,寄信也很顺利,心情肯定轻松了许多。所以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3.再读读这三个句子,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老师引读,凡卡向爷爷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村请一位同学读,从他的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凡卡孤苦无依,受尽折磨,凡卡迫切希望离开这里。)
  五、从凡卡的联想中了解凡卡的生活,体会情感。
  六、研讨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学生讨论。
  七、读写。
  凡卡睡醒后会发生什么事?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学生有了前面几篇新闻的学习基础,所以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学生课后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
  3、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学习为主。
  课前准备
  扫清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征”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出征才称得上是伟大的出征呢?
  1、展示杨利伟、“神五”图片。大家还记得他是谁吗?
  2、出示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从这些事件中,你发现什么?
  3、出示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你从这些事件中又感受到什么?
  4、师述:
  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历史一刻吧!
  5、学生怀着激动的心情初读课文,了解那激动的一刻。
  6、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走近人物
  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下面让我们一块走近人物杨利伟,感受他的风采。文中是怎么描写的?你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找到吗?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笔画出来。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准备交流。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1)、本文只写了杨利伟出征前半个小时内发生的事,仔细阅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共写了几个场景?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杨利伟是一位综合素质优秀的航天员?读中体会
  (步伐的从容而稳健;神态是微笑和深情;敬礼的标准;心情的激动以及插叙中的概括介绍。)
  师:其实这些素质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都应具有,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3)、师:神五的成功发射已经载入历史,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伟大的英雄们缔造的伟大的时刻,请看20xx年“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授予获奖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辞: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4)老师充满激情的介绍:
  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5年多训练,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面对如振动、冲击、噪声、失重、超重、宇宙辐射、高真空、昼夜节律变化、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睡眠周期紊乱、航天运动病、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此外,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
  (5)、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说一说其作用。(这是一次…..)学生依据思考题阅读文本进行体会其含义。
  4、教师小结:
  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送英雄出征
  作为举世瞩目的壮行,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都在关注,更不用说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了,让我们来关注一下送行的人们吧!
  1、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
  送行人有教练、专家们、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送行人数众多表现出人物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先确定自己的 身份,再设身处地地思考)
  基本的要求是:
  (1)内容要切合特定的场合;
  (2)措辞要切合自己的身份;
  (3)语言要求形象、生动、精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4)篇幅要简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闪光点,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四、探究质疑
  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而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篇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将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进一步来探究几个问题。
  1、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2、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
  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这样内容更集中,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五、品味鉴赏
  因为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形式报道事件,于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了鲜明的特色。一起来欣赏一下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领会可从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
  例如: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还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应反复的诵读、细细的品味。
  六、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
  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七、小结语:
  今天,我们一块重温了“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的伟大历史时刻。这次壮举成功了,我们中国从此步入了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让我们同英雄杨利伟一起向我们伟大的祖国敬礼吧!(在“歌曲《五星红旗》”的嘹亮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师生同唱歌曲《五星红旗》结束。
  板书设计:
  4、伟大的出征
  等待送行 庄严出征
  站满 从容稳健的步伐
  激动 洪亮的报告声 (果断、从容、)
  渴望 标准的军礼
  爱国的情怀
  附:
  1、世界航天史上的大事件:
  第一颗人造卫星: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卫星一号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上第一颗在地球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
  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的东方红宇宙飞船,是世界上第一艘绕地球轨道飞行的载人飞船。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前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
  第一艘登上月球的载人飞船:1969年7月20日,美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在月球上着陆的载人飞船。
  第一个登月的人:美国的艾德林?康世朗林斯。
  2、中国航天史中大事件: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20xx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xx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5
    [课文说明]
  这是一首叙述童年纯真生活的抒情诗。诗歌分为五个小节,文辞简洁、韵律和谐,适合学生诵读。
  围绕“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诗人描绘了童年校园生活中一个个动人的情景。这些情景有些是抽象的,如“我们倾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这些是经过想象浸染的情景,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而其中有些场面是具体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再现,如“写作诗歌”、“构思散文”、“采蘑菇”、“捕蝴蝶”等,能激发学生联想起自己纯真、充满理想的校园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建议]
  1.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简单,学生易于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朗读指导为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悟”,再以“悟”带读。引导学生用“听”“看”“想”“读”等不同方法去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朗读指导中,要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初步感受诗歌;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小组互读,并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之后,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接着抓紧时机,引导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感悟,并让学生谈谈感受。最后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轻读课文,感受诗歌意境的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感是伴随读、写、听、说、思而产生、形成的。在教学中要通过多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章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信息,进而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2.拓展创作
  学校生活是孩子童年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他们不仅在学校获得知识,同样在学校也会得到种种体验,会感受成功的快乐,也会遭遇失败的困惑。在校园里,他们有笑、有哭、有泪、有苦。对于校园生活,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因此学生在读懂了课文,感悟诗歌的意境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在感悟的基础上挖掘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联想,展开诗歌续编活动。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让学生感受创作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感悟诗歌,理解诗歌。
  3.识字与写字
  本课共识字1个,会写8个。“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已有的方法展开自学,培养学生使用字典等工具理解字词意思的好习惯,要注重发展孩子自学能力。
  4.语言积累
  课文中诗句优美。对树林中神秘的声音描绘细致、含蓄,对校园中学生活动的描写精练、有趣。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要注意把话题打开,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校园生活,谈一谈在校园里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展开诗歌续编活动。
  [参考资料]
  王宜振,1947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少年月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掌握本课1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汉字,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自主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体会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与快乐。
  4.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文辞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感悟童年校园生活的纯真、快乐。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理解,达到情感共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校是我们的另一个,我们在那里感受成长的快乐。在校园里,我们有时会享受成功,有时会遭遇失败。在我们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会哭、会笑。哭笑之间,理想和信念在我们心中悄悄萌芽。校园是我们童年记忆的摇篮。今天我们就走近《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跟着课文一起回顾我们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指导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要求:听清楚诗句中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学习生字。
  要求:把诗句读通,读准。
  3.检查与反馈
  (1)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2)出示词卡指导,并用重点词语扩句。
  4.指名读诗。
  读自己喜欢的诗句,说说读出了什么感受?想怎么朗读?
  (1)我们喜欢在林子里静静地倾听,倾听那神秘而又有趣的声音
  指导:这两行诗揭示了儿童对大自然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心理。要指导学生读出好奇、神秘的感受。
  (2)我们听翠绿的叶子轻柔地呼吸,我们听幼笋无声地爆出地心
  指导:这两行诗表现了儿童充满诗意的幻想,赋予了翠绿的叶子和幼笋以人的特征,而这一切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得轻,读得优美。
  (3)我们听云雀的歌儿从叶片滑落,我们听蚂蚁的号子清脆又迷人
  指导:在这两行诗中,云雀的歌儿变得有形,歌儿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情。而蚂蚁像人们一样在劳动中吹起了号子,在集体中快乐地生活。这些充满纯真的想象,要指导学生读得优美,读出儿童探索大自然的欣喜与快乐。
  (4)我喜欢在林子里写作诗歌,你喜欢在林子里构思散文;你佩服我诗歌里和谐的节奏,我佩服你散文里蕴涵的神韵。
  我们常常在林子里采一篮篮蘑菇,为生物组饲养的小兔送去美味的山珍;我们常常在林子里捕捉一只只彩蝶,为我们的实验室献上美丽的标本。
  指导:这两节诗描绘了校园活动精彩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出活动中的快乐。
  (5)校园门口的树林是童年的摇篮,每一棵树每一株草都充满温馨,那里有我们稚气的笑语和真诚的眼泪,即使明天长成大人,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
  指导:这一节诗要读出孩子心中真切的感受,读出童年校园生活中的温馨、快乐与纯真。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学生观察汉字:
  你发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汉字?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掌握一定方法来记忆。
  2.观察汉字的结构。
  3.示范:
  蕴:“蕴”字笔画较多,注意下部左右写得稍紧凑些,笔画间隔匀称。
  饲:“饲”与“词”、“伺”的读音与字形都要区别开。
  4.请个别学生示范。
  5.指导练习。
  四、作业
  1.抄字组词,抄写词语。
  2.搜集有关校园生活的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
  光临倾听滑落神秘标本和谐佩服轻柔摇篮温馨
  2.回顾: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里有什么?我们在那儿做什么?
  板书:神秘的声音童年的足迹
  二、感悟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1.浏览课文,哪些小节描绘了树林中神秘的声音?哪些小节描写了我们在树林的活动。
  2.合作学习: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四人一小组交流感受,再把自己的感悟大胆地读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
  3.反馈与交流:
  (1)指导感悟、朗读课文1、2小节。
  A.哪些同学研读了课文1、2小节,指名读文。
  B.树林里有什么声音?那些声音是怎样的?“叶子轻柔地呼吸”、“幼笋爆出地心”、“云雀的歌”、“蚂蚁的号子”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声音?哪些是想象出来的声音?给你留下什么的感受?
  小结:“叶子轻柔地呼吸”让人感受到叶子成为了有思想的生命体,令人充满好奇;幼笋向往着光明,克服了重重困难,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而“爆出地心”,令人充满敬畏;“云雀的歌”美而清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蚂蚁们整齐的“号子”,表现了在集体生活中成长的快乐。这些声音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C.听到这些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什么?
  D.感悟品读相关诗句。
  E.指导朗读1、2小节。
  (2)指导感悟、朗读课文3、4小节。
  A.指名读3、4小节。
  B.思考:“我们”在校园门口那片树林里展开了什么活动?
  C.在这些活动中会感受到什么?
  小结:“我们”在林中“写作诗歌”、“构思散文”,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们”“采蘑菇”、“捉彩蝶”会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们在活动中感受了校园生活的美好、纯真与愉快。
  D.用快乐、满足的语气,有感情朗读第3、4小节。
  4.升华情感,指导创作
  (1)在校园生活中,还会发生些什么?
  (2)观看学生校园生活录像。
  (3)指导创作:
  在校园的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我们________。
  三、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1.校园生活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
  2.出示第5小节,有感情地朗读第5小节,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这节诗歌能表达你对学校生活的全部感受吗?你还想说什么?
  继续创作:
  校园是童年的摇篮,
  校园是。
  4.小结: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是童年的摇篮,它孕育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梦想。校园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家,远大的理想就在这里萌芽。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展翅飞翔。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继续完成诗歌续写。
  板书:
  校园门口的那片树林
  神秘的声音 有趣的活动
  童年的摇篮
  备课拓展资料 作者简介
  王宜振,1947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少年月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着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切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召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的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3.理解课后两组诗句的意思。
  4.认识一个生字,学会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生平简介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与弟弟一起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20岁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鹭洲书院读书,同年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今杭州)应试。 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 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5、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②你从第1节诗中的“一……就”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里运用“一……就”这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生动地表现出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渴望,反映了他们得到土地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3)学生反复品读第2、3节诗,感受农民有了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①多种形式读,读中感悟。如:分组朗读、想象画面读、配乐朗读等。
  ②赏析这两节诗。
  预设:这两节诗描绘的是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两节诗都用“恨不得”开头,起到重复强调的作用,将农民急切地想到土地上劳作的心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他们“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尝一尝”,又“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的目的是想知道自己的土地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庄稼是农民的希望,他们爱土地无非是为了庄稼,所以他们就想“变成一粒种子”去“试一试”“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尝”是味觉,“躺在土里试一试”是触觉,比较空说“想知道好到什么程度”不同,真实多了,情感也丰富多了。总之,诗人用这两节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爱土地、爱庄稼的情感,也表现出他们获得土地后的欢喜心情。
  ③有人说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写三黑的,所以是多余的。你赞同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诗歌的前三节并不是多余的。这三节诗总说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这是诗歌创作的大背景,三黑正是这许许多多普通农民中的一员,他此时的心情和其他农民是一样的。这为下文具体写三黑的表现和心理打下了基础。)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感受三黑对待土地和劳作的态度。
  过渡: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该是多么欢喜啊!他们恨不得时时刻刻与土地待在一起,精心侍弄着土地上的庄稼。看,“三黑就是这样地翻着土地”,同时欣赏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1)读一读,想一想,理解句子,在小组交流。
  ①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三黑把地耙得又光又顺,表明他现在的劳作很认真;另一方面也表明三黑在欣赏自己的劳作,他此刻心里是得意的。)
  ②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三黑继续欣赏刚耙的土地,深深地陶醉其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比作软床,形象地表现出了土地的珍贵,也从侧面表现出三黑内心的喜悦。)
  ③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就想发芽,/赶紧钻出来吸些雨露。
  (三黑把麦籽儿看得比自己还要宝贵,他如此认真地对待土地的目的就是希望庄稼能在这块土地上好好地生长。)
  (2)教师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
  ①第4节诗中的“就是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明确:“就是这样”指的是诗歌前三节讲述的内容,即农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挚爱着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满怀希望。
  ②三黑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土地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三黑把“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我从中感受到当农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他们的劳作更认真、更积极了。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部分,感受三黑现在与以往的不同。
  过渡:当三黑真正拥有了土地之后,他的心里乐开了花,他在珍贵的土地上辛勤地劳作。当他看到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的时候,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朗读第9—12节诗,教师课件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①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找出文中描写三黑过去和现在不同的生活和心理的句子,比较阅读,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问题一预设:比喻句——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赏析:这个比喻句中,本体是荞麦花,喻体是白霎霎的一片雪。作者运用这个比喻句一方面形象地写出了荞麦花的颜色和形态,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另一方面生动地表现出了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从侧面说明了由于是“自己种的”,所以三黑格外用心,庄稼才长得好。
  问题二预设:诗歌的第10—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理进行了对比,从这个对比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三黑现在的生活、心理和过去大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比较着阅读,再鼓励学生畅谈自己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示例:
  三黑小时候喜欢蝈蝈儿,但是由于贫苦农家的孩子没有地位,到地里抓蝈蝈儿后会被爹娘骂、被地主骂,心里很委屈。现在三黑依然喜欢蝈蝈儿,听着自己地里的蝈蝈儿叫唤,他自己不仅心里欢喜极了,还招呼孩子到自己的地里去抓蝈蝈儿。从这个对比中我感受到三黑小时候那种困苦、受压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也不复存在了。现在农民的生活自由了,农民与农民之间相互关爱,他们的心情是相通的。
  4、学生自学第四、五部分,升华情感。
  过渡: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他的心情多么欢快啊!有了土地后的三黑又有啥打算呢?请同学们借鉴学习前面内容的方法自学最后两部分。
  (1)学生朗读第13—14节诗,思考并解答下列问题。
  ①三黑有什么打算?(第13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一个打算:跟人合伙,种好庄稼,收获更多。第14节诗讲了三黑的第二个打算:买毛驴、送公粮,驮着老伴看闺女、上东庄。)
  ②你从三黑的打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黑的两个打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农民的生活更自由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改变了,对劳作显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他们因为生活改变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更加积极地交公粮,也更加重视亲情。)
  ③试着分析三黑有这样的打算的原因。(三黑的这种打算是农村进行土地革命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是农民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教育的缘故。)
  (2)学生朗读第15节诗,找出点明中心的诗句。(点明中心的诗句: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3)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这句话。
  明确:“甜”是这首诗的中心,诗歌从头到尾都体现了这一点。诗歌第一部分总写农民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后异常喜悦的情景,所有农民的心里都是甜的;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三黑的劳作比往常好,而且自己欣赏那个“好”,这也是甜的;第三部分运用对比的写法展现了今昔大不同,今胜于昔,这当然也能让人感觉到甜。第四部分写三黑的两个打算,前途光明,怎能不让人感觉到甜呢?诗歌的末尾则明明白白地写出了甜,不仅甜在三黑的心里,连地里的蝈蝈儿也因为甜叫得更欢了。
  (4)教师总结,深化主题。
  小结: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希望。当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土地后,三黑做的是“细细打碎”每一块土疙瘩,眼见的是自己种的荞麦开出“白霎霎的像一片雪”的花,耳听的是蝈蝈儿鸣叫,心想的是“打完场赶着送公粮”。这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无不闪耀着“翻身人儿”的喜悦、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具体分析了课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三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和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脚下的土地的热爱之情。课堂学习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收获。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三黑和土地》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三黑和土地》描写了三黑得到土地后,无比高兴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魅力内涵。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苏金伞的作品帮助很大。
  不足之处:
  由于注重了写作方法的学习,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字音,读通文意。写好“曝”一个生字。
  2.能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想象故事细节,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3.对题跋有初步了解,并激发对题跋艺术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诗词导入,理解“书”
  师:古诗词是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岁餐的明珠,咱们呢学过很多古诗词。你能根据以下图片说出相对应的图片吗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
  看诗题,发现共同点。
  书“写,写在,书写”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苏轼的题目也带“书”的文章。
  出示课题,师生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
  2.解课题
  (1)师:咱们知道书是“写,写在”的意思,那戴嵩是谁?
  生根据预习说,了解戴嵩。
  (2)欣赏戴嵩的《牛》。
  了解“题跋”。
  (3)由此推测课题中的“牛”指的是《牛》图。
  (4)谁能够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写在戴嵩画的《斗牛图》上的文字(这种文字可不简单,因为它是一种艺术)
  (5)让我们带着对题目的理解再次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
  (一)读准字音
  过渡:昨天让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现在来检验以下孩子们读得情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两个孩子来读。大家认真听,看是否有读准字音。
  1.师指名一男生和一女生读。
  2.指名点评。
  3.师出示几个易错字读音。
  处士(chǔ)
  好书画(hào)
  以百数(shǔ)
  曝(pù)书画
  指导写“曝”字。
  4.生再次齐读文言文,这次可要把读音读准咯。
  (二)读出节奏
  1.过渡:同学们这一遍把字音都读准了,真了不起!读好文言文,光能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要怎样读?
  2.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师出示正确的节奏,生对照划好节奏,自由练读。全班齐读文言文,读好节奏。
  三、理解文意
  1.过渡:这《书戴嵩画牛》呀是被同学们读得越来越有味儿了,可课文究竟讲了什么内容呢?
  2.昨天布置的预习作业,让同学们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意思,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3.过渡:解决了不懂得字词,相信理解整篇文言的意思一定难不倒你们。指名说整篇文言的意思。
  四、感悟形象,想象故事
  1.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请问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呀?(杜处士和牧童)它们对戴嵩的《牛》各有什么表现?默读文言,用——画出描写杜处士表现的句子;用~~画出描写牧童表现的句子。
  2.指名交流反馈。
  杜处士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杜处士对《斗牛图》的态度:尤所爱(非常喜欢)
  (2)“尤所爱”
  具体有什么表现?(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杜处士“尤所爱”还有可能有什么表现?(怎样爱惜、遇到朋友怎样夸赞)
  (4)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指导朗读(男女生赛读)
  小牧童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学生读句子并反馈态度:非常可笑、可笑之极(拊掌大笑)
  牧童拊掌大笑是什么样子的?请学生演一演,其他同学仔细看。
  (3)请同学一起演牧童“拊掌大笑”
  (4)师:牧童为什么“拊掌大笑”?
  生:因为两牛相斗的时候力量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之间,现在画上牛的尾巴是摆动起来的,画错了呀。
  师:他是怎么知道的?
  体会牧童人物形象。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3.面对牧童的质疑,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
  4.此时杜处士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5.体会杜处士人物形象。(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6.面对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故事最后,作者苏轼引用了一句古语发表自己的观点: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1)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那画牛当问();()当问()
  师小结:看来做事应当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7.让我们带着对人物的理解再次齐读课文。
  五、练习讲故事
  同学们刚才通过展开想象,让《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了呢!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讲讲这个故事。
  回顾以前学习过的讲故事的好方法?(变换角色、展开想象、借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追问学生可以选哪些角色?
  选定一个角色,结合同学们刚才的想象把《书戴嵩画牛》的故事讲完整。
  3.指名上台讲故事。
  4.师生点评(你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杜处士,你真是一个机制可爱的牧童)。
  六、总结学法,拓展题跋
  1.总结学法
  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借助注释、发挥想象,学习了苏轼写的《书戴嵩画牛》这篇题跋,感受了这个故事的生动有趣。
  2.拓展学习《书黄筌画雀》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轼虽然因写词而著名,但是他更加喜欢写题跋,他写的题跋是他的词的一倍多。老师今天带来了苏轼的另外一篇题跋《书黄筌画雀》。请同学们利用这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题跋《书黄筌画雀》。
  要求:借助注释理解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苏轼的题跋《书戴嵩画牛》,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并去搜集自己喜欢的题跋,传到咱们的班级空间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书戴嵩画牛
  题跋
  杜处士
  尤所爱
  合理想象
  牧童
  拊掌大笑
  借助注释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白石老人应该属于乡土画家”的含义,学习他热爱家乡、热爱自己的土地、热爱生活的艺术情操。
  2、积累文章中优秀的语言范式,并尝试运用
  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的语言特点,并尝试运用。
  教学策略:
  圈划、比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一起完成一个练习:请看投影
  练习:在括号内填入合适的量词,填不上的可以空着。
  一( )荷花,一( )芋(yù)叶,一( )蜻蜓,
  一( )小鸡,(填入一个表示很多小鸡在自己的房子里的量词)
  二、初读,清字词
  1、填完了,大家就做好。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一篇课文。叫《乡土画家》。(板书课题)下面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课文,圈出你不认识、叫不准的字,一会小组内交流。
  2、下面你可以请教你的组内同学,把你不认识的,叫不准的字交流一下,如果还叫不准,可以请教字典。
  3、把你圈出的字大声朗读几遍。
  三、细读、品乡土、习语言。
  1、好,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课题。文章的题目是乡土画家,你认为白石老人是一位乡土画家吗?这次大家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能表现出白石老人确实是一位乡土画家的语句。
  2、汇报
  预设的语句
  第一处:老人始终把他的艺术生命植根于这块土地,因此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所画的题材,无论是一枝荷花,一株芋(yù)叶,一窠(kē)小鸡,一只蜻蜓,都是一个炎黄子孙在自己乡土中的生活感受。
  说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表现出了白石老人是个乡土画家。
  咱们看一看你填的跟作者黄苗子写的是不是一样。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填的吗?出示一朵荷花,一枚芋叶,一只蜻蜓,一窝小鸡。
  你参考一下你的答案,我的答案,还有作者的答案,你觉得哪个空填入哪个词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反正我是觉得我填的挺对的,你像第二个一般都说一枚树叶,所以我认为芋叶也应该用一枚。第三个我感觉“窠”应该是树上的鸟的家,地上的小鸡的家还是用一窝比较好。
  现在大家可能都说不清,没关系,这个就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咱们回去查一查资料、词典,注意查一下作者填的那个量词的含义,还有跟量词搭配的事物的含义或图片,尤其是咱们北方的同学没有看见过芋叶,你看一看芋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你写一个用哪个词合适的理由说明。咱们明天在课堂上交流。看谁写得理由充分,值得信服!
  3、第二处:篮子里四条丝瓜是刚从棚上摘下来的,还带着瓜花和藤蔓;小鱼也是才从河沟里捞起来的,大小不一,而且有几条还是活蹦乱跳的。
  咱们在读一读,你感觉一下这丝瓜、这小鱼让你感觉是什么样的?(新鲜)
  这新鲜城里的市场上会有吗?只有哪里有,所以作者说你说说作者懂得,体会的是什么味!(板书:乡土味)好咱们再一起读一下这富有乡土味道的丝瓜和小鱼。
  那你知道作者的画作为什么会有如此浓厚的乡土气息吗?
  这也正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要说的,咱们齐读一下。如果说他的画作具有浓浓的乡土味的话,那么白石老人对农村的这种情怀我们也可以概括为板书“乡土情”这种乡土情的具体含义就是再读。
  4、第三处:他是个乡下人,有他对乡土风物深切的爱恋。他看惯了院子里的小鸡、溪流里的鱼虾、树上跳跃着的松鼠、绕着花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草间的蚱(zhà)蜢(měng)、河边的青蛙。
  咱们观察一下这些语句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下面老师要求大家把这几个方位加事物的短语背下来,大家能做到吗?
  老师想啊,他看惯的农村的东西还会很多,可是还会有什么呢?大家开动你们的小脑袋瓜儿,拿出笔来按照这种地点加事物的形式写一写,最少写三个,最多写五个。你可以不变地点变事物,也可以不变事物变地点,如果你两个都会变,那就更了不得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
  来,把你写的加入到课文中给大家读一读。(注意评价)
  5、第五处:他要通过纸笔,把这些可爱的生命,活泼生动地永久记录下来。因此,小鸡的天真姿态、虾的透明外壳和有生命力的须爪、牵牛花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挺劲,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咱们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咱们再来观察这些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是什么加什么?
  那我就在想啊,为什么作者非得这样说呢?他怎么不这样说呢?出示:“有天真姿态的小鸡、有透明外壳和生命力须爪的小虾,为了生存向太阳光挣扎的牵牛花,都诱使他花费许多精力去观察、揣(chuǎi)摩。”
  同学们,为什么呢?你们再前后读一读,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哦,你们说的真有道理,看来这个顺序也不是随便可以调换位置的,咱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得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呀!既然写得这么好,咱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白石老人啊,都能抓住动植物的性格、内在生命和灵魂,怪不得白石老人在《自传稿》中说来,咱们读一下。:“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从未得见,吾不能画也。”
  那我就觉得这个好像比咱们上一个更有挑战性,我觉得你们好像不能写得向上一个那样好,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你们能用事实告诉老师吗?
  白石老人真的了不起啊!你觉得白石老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呢,咱们再读第九自然段。
  四、交流,悟启示
  你说说要想能向白石老人一样“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得需要什么?
  是啊,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向白石老人一样对生活有诚挚的爱,那你们也能在某一个行业演绎自己的精彩。
  五、拓展
  在画界,还有一个人很厉害,他叫徐悲鸿,老师最欣赏他画的《八骏图》,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查查他的资料,欣赏一下他的画作。下课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想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出示目标
  1、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教学目标
  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
  熟读课文,读通、读准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生齐读目标
  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
  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接下来,我们赛读生字,比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生自己读
  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
  指名读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生自己看
  师听写(两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
  小老师改,师指导书写,
  同桌对照答案对改,补错。
  六、读文初悟(第五次先学后教)
  师:会读书的孩子每次读书都有自己的收获,请你再把课文快速读一遍,看有什么收获?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试用简短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生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指名反馈,师生共同评议。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词语2遍,同桌试着互相听写。
  2、读文,做简单批注,交流初读感受。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2
    一、聆听音乐,导入新课。
  1、聆听优美的古典音乐《苏武思乡》,讲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旌节 玷污 地窖 门缝 毡片 毛穗
  忍饥受冻 旷无人烟 意志坚强 念念不忘 忠贞不屈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学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老师在黑板上板书:苏武是一个( )的人。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苏武的看法,并且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品读意志,领会坚强。
  1、学生找出体现苏武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句子。
  2、出示句子: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指名读。师生共同交流读这句话的语气。讲解词语“玷污”,并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
  3、出示句子“苏武在地窖里忍饥受冻,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指名读,师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苏武的意志坚强。受尽折磨的苏武有没有动摇?出示句子:“想让我投降,办不到。”
  4、对比刚才的两句话:苏武说:“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想让我投降,办不到。”老师指导学生学法:一个词语,在一篇课文中总是重复出现,那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因此老师在这儿作了批注。
  5、出示语句:“单于从来没有见过像苏武这样意志坚强的人,没有办法,就派人送他到北海边去放羊。”指名读,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导学生把重复出现的词语重读,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紧扣课题,感悟牧羊。
  1、出示句子:“苏武赶着羊群来到了旷无人烟的北海边,只有随身带着的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与他做伴。没有粮食,也没有棉衣,他只能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挤在羊群中靠羊的体温取暖。”
  2、启发学生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苏武牧羊”。
  3、聚焦“北海”这个地名,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海自然环境的恶劣,并进一步让学生积累有关自然环境恶劣的词语,生自由积累。文中用的是哪个词?旷无人烟。讲解“旷无人烟”。
  4、苏武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苏武没有——,也没有——只能——。用上关联词再读这句话。苏武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饿了,他就靠(草根和野果)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5、讲解“旌节”这个词语。学生自由讨论“旌节”的重要性。
  6、回到课题《苏武牧羊》读出苏武的血泪和辛酸。读出苏武的坚强和不屈。
  五、品读“十九”,体会艰辛。
  1、出示句子:“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
  2、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念念不忘”就是始终没有忘记。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作者往往会选择换一个词或是换一种说法。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3、师生共同朗读这句话,师: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是——。苏武念念不忘的只是自己的使命,一点也不关心自己的处境。
  4、讲解“盼望”,换一个词就是希望、渴望,说明了苏武他望眼欲穿,归心似箭。进而提问:苏武的心愿实现了吗?
  5、出示句子:“历经十九年磨难的苏武,这时已经六十岁了,胡子、头发全都白了。”指句读。指导学生把“十九年”和“六十岁”这两个数字读得重一些,让学生深入体会苏武的坚贞不屈,不屈不挠。
  6、一切都变了,有一些东西却永远没有改变,这不变的是什么?师生共同交流。
  7、配乐朗读,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苏武,此时你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祖国,你会在心里大声呼喊( )
  而此时的你也恰好在这人潮拥挤、欢声如雷的人群当中,你会大声说( )
  8、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师生共同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拓展延伸,深深化主题。
  1、出示句子:“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讲解这句话的大概意思,让学生明白苏武就是这样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2、回到苏武是一个历史人物,既然是人物,史书当中就会有传记。
  3、师顺势导出《汉书》,告诉学生在《汉书》《苏武传》中记载了一个汉朝降将卫律对苏武的劝降。卫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百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启发学生苏武面对这样的诱惑,始终没有屈服,果真是一位忠贞不屈的大丈夫。
  4、回到课文的板书:苏武是一个(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人。师生共同修改这句话为:苏武真是一位(意志坚强、忠贞不屈)的大丈夫!学生齐读这句话。
  七、推荐阅读,以文带书。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苏武牧羊》这个历史故事,知道了在20xx多年前的中国汉朝有一个叫苏武的民族英雄,他意志坚强,他忠贞不屈,他一心爱国。如果我们想要了解更详细更丰满的苏武形象,就必须去看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作业: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汉书》。记住,一边读书,一边作好批注。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3
    一: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个单元的五课文《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相片》、《将军与孤女》、《阳光下的皮肤》、《地球万岁》都是围绕这个主题设置的。
  战争和和平是一个学生的话题,是孩子们不容易解开的谜,这组课文就是从儿童的视角或用儿童的口吻表达了对和平的企盼。
  二、每文章的主题及每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课后题为依托,复习巩固每课的主题。
  1、学生自己先梳理2、全班交流
  三、综合学习四
  《北京和平宣言》《欢乐颂》,感受乐曲欢乐、自由的喜悦气氛,体会席勒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
  四、本单元基础知识练习(一)根据拼音写字词,再用其中的2—3个词语写一段话。
  yáoēncìzīrùnhàndàiérjiàng
  ()望()()()从天()
  zhǐmùdǔshèxiǎngjiézhìchuíwēi
  ()望()()()生命()
  (二)辨字组词。
  蔼()骏()赐()鹰()眷()嗡()
  竭()俊()惕()婴()捐()翁()
  (三)用一个词语写出下列每组词语所表示或包含的共同意思。
  1.瞻仰、目睹、端详——()2.徐徐、缓缓、渐渐——()
  3.若、似、如——()4.俏丽、壮丽、秀丽——()
  (四)造句。
  1.吝啬(写一个关于环保的句子——2.吝啬(写一个关于乐于助人的句子)——
  五、在国外的一些饭店用餐时,你可以随意点菜,但必须把食物吃完,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请你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你准备今后怎么做?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
  2、赏析语言美: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抒发独特感受的写作手法,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并进行仿写。
  3、理解古诗句,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4、品味文中哲思,领会作者感情以及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准备
  ppt。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训练朗读。
  2、品味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文章背后的哲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课前预习
  1、查阅作者背景,了解作者。
  2、熟读课文,画出写得好的词句和不理解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
  疏通字词
  让学生举出在文学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花草树木。
  (菊花:坚贞;梅花:高洁;牡丹:富贵;雏菊:天真单纯;百合花:冰清玉洁;玫瑰:爱情;四叶草:爱和幸运……)
  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丁香花的形象有所了解。
  2、人文初探“丁香结”
  (1)看题目,“丁香结”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两个任务散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
  (2)与丁香结相关的句子都集中在文章哪部分?后半部分。
  从而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关注,
  3、理清写作思路
  (1)提问:作者在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什么?
  引导学生试着划分文章结构,说出理由: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理清课文脉络。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
  答: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4、赏析优美语句
  先让学生找一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试着赏析。
  再用提问法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味语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障碍。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拟人和比喻。将丁香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将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
  (2)第三段,积雪、莹白实际上是什么?代替丁香,有什么好处?
  首先,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而带来累赘感。
  其次,修辞手法:积雪是借喻(借用喻体来替代本体,不出现喻体和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更直观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积雪不仅白,而且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白而且光洁、令人眼前一亮。
  文中你还能找到那些句子用了借喻或者借代吗?
  (2)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第四段,雨中丁香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作者把雨中的紫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为什么说“丁香确实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想象雨中丁香的画面,再反推印象画的特点,最后准备印象派画作加以印证,解释朦胧、模糊的艺术美感)
  5、学生朗读全文,读出丁香的娇俏和雨中丁香结的美感。
  6、板书设计
  丁香结
  宗璞
  1—3丁香花(色彩和姿态———花色花香—三棵白丁香树)赏花
  4—6对丁香结的思考和感悟悟花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借喻、借代
  7、作业
  抄写本课字词4遍;字帖;思考“思考探究题”
  三、积累拓展四。
  第二课时
  1、复习第一课时知识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
  2、介绍宗璞和其行文风格
  宗璞的散文诗特点:清新轻盈,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之上进行散文创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如何写作)
  3、 总结主题内涵
  围绕丁香结的意象展开梳理。
  (1)出示丁香花蕾图和中式衣襟盘扣图。解释丁香结名字由来。
  (2)结合拓展积累第四题,让学生了解丁香结常出现在表达愁思的作品中。
  (3)结合思考探究题三,思考文中的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寄予在丁香中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的人生态度?
  4、 写作思考:睹物联想。由丁香的色形味等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生活的小体会、人生的大感悟与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贴近生活、易于理解,又富有内涵、耐人寻味。
  5、板书设计
  丁香结解不开的愁怨
  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睹物联想
  6、作业
  语文练习册;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段,200字以上。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15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四 体育——《学弈》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教学难点分析: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教学课时: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在1919年以前基本是使用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
  2、读课题,解题。
  什么是学弈?请同学们通过阅读预习提示寻找答案。
  (学弈:学习下围棋。)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有《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难。
  1、按要求读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解决。
  (3)掌握生字字形。
  2、汇报交流
  三、研读交流
  (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
  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
  2、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
  (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
  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
  2、请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3、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回去之后,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文言文
  学弈
  一人 惟弈秋之为听 (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三心二意)
  8.课堂练习:
  1、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9.作业安排:
  1、 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 好吗?
  2、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孟子(约公元前372 -- 前289) 名轲,自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1. 自我问答:
  教学中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体感知课外的主要内容后,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桌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指导,相机指导朗读。最后在大家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中感悟文章的中心,在联系自己的实际中明白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