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如果你坚信自己最优秀,那么你就最聪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发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活动实录与分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上。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通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后,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起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变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起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并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自己当小演员,一起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活动延伸:
  教师、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活动反思: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践、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动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希望通过集体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示。教师们建议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可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大量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不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兴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准备:
  昆虫挂图一张(昆虫的保护色:蝗虫、螳螂、枯叶蝶、竹节虫、瓢虫)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昆虫,加深对昆虫特征的了解,知道昆虫保护色的作用。
  2、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介绍,丰富昆虫的知识,理解昆虫的保护色。
  3、对昆虫产生探究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出示昆虫挂图,寻找昆虫。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昆虫图,这些小昆虫爱与我们捉迷藏,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们藏在哪里?
  2、幼儿开始寻找图里的昆虫。
  二、教师设疑,引导幼儿寻找答案。
  1、师:小朋友,你们找到了哪些昆虫?为什么有的昆虫你没有发现?
  2、师:你发现这些昆虫中哪些颜色最多?为什么?
  3、师:你认识这些昆虫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身上的颜色与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三、倾听故事《捉迷藏的昆虫》,认识保护色。
  1、师:昆虫有自己的敌人,许多小鸟都喜欢吃昆虫。小鸟飞得快,一下子就会捉住昆虫。昆虫常常会想办法躲起来,让小鸟找不到自己。
  2、师:花螳螂刚生下来的时候,还是幼虫。它躲在花朵的中间,就像花蕊,小鸟怎么也找不到它。枯叶虫就像一片破叶子,它爬到树枝上,停在那里,就像小枝干。要是不仔细看,谁也找不着它。如果没有这样的本领,昆虫就很容易被它的敌人吃掉。
  3、师:小朋友,想一想,昆虫的这种保护户自己变色的方法叫什么呢?
  四、师幼交流,认识几种常见昆虫的保护色。
  1、师:小朋友,你知道昆虫保护色的方式有哪几种?
  2、师:请小朋友互相讨论一下,也可以向同伴介绍一下。
  3、师归纳:有身体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同相似的昆虫。如:螳螂、枯叶蝶。有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而变化的昆虫。如:蝗虫。有身体颜色鲜艳,警告对方自己是有毒的,不要伤害自己的昆虫。如:瓢虫。
  4、师:小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昆虫会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请你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昆虫,继续探讨昆虫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