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生活里没有太多时间给我盛放悲伤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
    一、任务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动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在后面的机械振动、电和磁、能量守恒、动量等内容都会涉及到。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时刻和时间间隔、矢量和标量、物体运动路程、位移、速度、有了足够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所以加速度的概念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本节课先通过有趣的视频让学生感悟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从而巧妙的引出课题;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有效的例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深对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计算速度变化量,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知道加速度的符号、公式和单位
  (4)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
  (5)会用加速度公式处理简单问题
  (6)知道直线运动中矢量的运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将生动有趣的视屏展示给同学们,减少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困难。
  (2)通过图表类比的方法更直观的感受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飞机、汽车和摩托车比赛视频的展示,感受生活处处有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加速度的理解。
  (2)对速度变化量和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分。
  2。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思路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求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去观察、分析、归纳、应用等,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与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是联系力和运动的重要桥梁,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之一,在学生的生活体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体验并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课题引入要巧妙,一定要引人入胜,激起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同学们比较直观的体验感受,如图表对比,举贴近生活的例题等。
  六、教学流程
  1.教学主要环节
  本节课主要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对比讨论,得出加速度定义,对比加速度,速度,速度的变化量;
  第三环节:以竖直上抛例题联系,得出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物体加速;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减速;
  2.教学流程图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3.板书设计
  §1。5 速度变化的描述──加速度
  一、速度的变化量
  1。定义式:△V=V—V0
  2。物理意义:
  3。直线运动中矢量运算的方法
  二、加速度
  1。物理意义:
  2。定义:
  3。定义式:
  4。单位:
  5。矢量
  三、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
  1。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2。当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加速运动;
  七、操作案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如果摩托车、汽车和火车都是以各自最大的速度运动,谁是运动最快的?
  学生:肯定是飞机
  教师:课件展示摩托车、汽车和火车比赛视频
  教师:在视频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如何去解释它呢?
  学生:在开始一段时间里摩托车跑在最前面,应该是摩托车开始一段时间里速度大
  教师:观察的很细致,为什么会出现开始一段时间里摩托车速度最大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摩托车、汽车和火车都是从同一起跑线从静止开始运动,都要经历一个速度变化──速度逐渐增加的过程,那么肯定是摩托车速度增加的快,在最初一段时间里它的速度才会是最大的,从而跑到最前头,但是摩托车很快就增大到自己的最大速度不在变化了,才有后来的飞机、汽车的赶上来,超过它。从此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物体在的运动过程中速度可以发生变化,而且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分,为了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不同,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加速度。
  (二)新课教学
  1.速度的变化量
  教师:在研究速度变化快慢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个描述速度变化的多少的物理量──速度的变化量△V。例如,一个质点在t1时刻的速度为V0,在t2时刻的速度为V,那么质点在这段时间里的速度变化量是多少?
  学生:△V=V—V0
  教师:很好,一段时间速度的变化量由这段时间末速度减去初速度。我们来看到例题。
  例1。某质点沿东西方向直线运动,t=0时刻速度向东大小为3 m/s,t=2s 时速度变为向西大小为2 m/s,求前两秒内速度的变化量。
  学生:速度变化了—1m/s。
  教师:注意这个结果是错的,我们知道速度是矢量,矢量的运算要遵从平行四边形行定则。平行四边形行定则在第三章会详细讲解,这里我们介绍在直线运动中有关矢量运算的一种方法。直线运动中,我们首先要规定正方向,如规定向东为正方向,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量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反的量为负,那么初速度就是3 m/s,末速度是—2m/s,这样在带入公式直接计算,结果中也会有表示方向的正负号。△V=V—V0=—2m/s—3 m/s=—5m/s,结果说明前两秒内速度的变化量大小为5m/s,方向向西。(板演过程)
  2.加速度
  课件展示图表,各交通工具均沿既定的直线轨道正方向运动。分析它们在不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是多少?
  教师学生:A △t=3s △V=9m/s
  B △t=3s △V=6m/s
  C △t=20s △V=6m/s
  D △t=100s △V=20m/s
  E △t=10s △V=0
  教师归纳总结:五种交通工具中除飞机速度不变外,其他四种都是速度增加的运动,来看A和B,在相同的时间里,A速度增加的多,可以说A比B速度变化的快,那么 B和C速度变化量大小一样,而B用得时间短,我们说B比C速度变化的快,那如何比较C和D速度变化的快慢呢?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物理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对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更好地实施实验教学,现做计划如下:
  一、实验目的
  1.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通过物理实验能引导学生的物理教学认识;为学生提供物理事实性知识;也能为学生检验、巩固物理知识和理论,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性知识。
  3.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二、实验重点:
  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重点是部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有:用打点计时器测物体的速度,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难点:
  1.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
  2.尽量将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放手给学生。
  3.让学生充分利用家中的材料做一些实用型实验。
  四、实验措施:
  1.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2.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3.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3
    老师想要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有针对的去教学。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考试题的思维量不大,能力要求也不很高,很多学生因为物理好学,从而轻视物理的学习。
  ⒉ 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⒌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参入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要学。
  ⒍ 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1、摸清学生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组织,完成教学任务。
  2、抓好课堂效率。上课力求高效,精讲精练,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成绩。
  3、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单元复习和测试落实到个人,完善课前检查和试卷的单独评讲。
  4、做好训练,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
  5、加强实验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能分组实验要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一定要演示,要认真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上学期人教版物理教学计划,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4
    一、教学要求
  根据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真学习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根据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和教学目标要求,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基本职责,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3课时(未计入可安排的选修课一课时)计算,共51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第一章力力的合成和分解6课时
  第二章直线运动9课时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6课时
  第四章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6课时
  期复习与练习
  第五章物体的平衡4课时
  第六章圆周运动6课时
  第七章万有引力6课时
  第八章功动能定理5课时
  学生实验7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三、几点说明:
  1.建议期中练习前教学进度控制到第四章结束。
  2.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首先是会考要求与高考要求的关系,高一学生的文理倾向并不形成,因此不要过早的向高考要求靠拢;第二是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关系,特别注意九、十两个月起始阶段的教学要求一定要适当,这套教科书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希望在教学中认真体会,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教学;第三是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讲练习题的关系,切忌以讲练习题替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3.对于学生实验,教材中将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作用放在了实验的起始位置,请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内容与进度,注意从一般的实验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以形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习惯。
  三、主要教研活动
  本年级教研活动的重点是对新大纲的学习和落实,特别是最近几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和刚开始在高中任教的教师更要加强研究。全体的教材教法分析与介绍,一般每月一次,对新高一教师则准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经验介绍、研究课等。具体活动安排见每月的《进修活动日程安排表》。
  1、积极探索在选课走班体制下的物理教学与教研工作机制,做好不同层次、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引领,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管。
  2、一如既往的做好集体备课,继续加强学科周集中教研活动和日常研讨机制。提前思考每周集中教研活动的议题和内容,并将不同的议题内容分配各不同的教研小组或教师个人,特别要做好集体备课中的说课环节,提前分配任务,说课老师早做准备,提前准备发言提纲,说课完毕,全组认真讨论,根据集体意见认真修改。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各位教师要做好二次备课。教研议题要立足于教学中实际问题和困惑,集中教师智慧解决问题,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教研会纪要,并开展好日常研讨活动。进一步规范集体备课程序、完善三次备课机制。
  3、及时做好每次测验的质量分析,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整改措施。年轻教师要多学习,多钻研,多听课,力争在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同时,发挥好教学生力军的作用。使听课、评课常态化。加强教研组内公开课和组内相互听课,每周安排一次集体听课评课,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也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师徒间听课次数不少于级部规定数量。
  4、为了达成目标和计划,本学期要真正做到降低难度,减少内容,加强训练,反复记忆,尤其在课堂上,要真正落实先学后教、精讲多练的原则。要提高上课和作业的效率。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法,坚定不移地推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注重打牢学习的基础,突出学习主动性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和习惯,坚持教学班区分层次教学、分类重点指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要开展并做好物理竞赛的组织和辅导工作,及早挑选有意参加竞赛的优秀学生,准备教材,提供地点,专人管理和辅导,要做到有计划,有目标,勤反馈,力争在竞赛方面有所突破。
  5、深入教室,深入学生,增加亲和力,多找学生谈心,从多方面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规范作业要求,提高作业质量。统一、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并做到分不同层次教学班提出不同要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5
    学习目标:
  1.了解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2.学会使用打了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
  3.掌握△S=aT2的物理含义,知道怎样判断一个直线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4.知道怎样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求某点的瞬时速度。
  5.理解和掌握通过打点纸带用逐差法、v-t图象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学习重点:
  1.打点计时器的的使用。
  2.纸带上数据的处理。
  学习难点:
  对纸带的处理。
  主要内容:
  一、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
  1.实验原理
  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6V,电源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电火花计时器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出点迹的计时仪器,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如果运动物体带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子也相应地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点子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在不同时间里,物体发生的位移和速度的大小及其变化,从而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注意事项
  ①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②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③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6
    课次专题教学模块
  一、运动的描述质点运动的基本概念
  1.质点;2.时刻和时间间隔;3.参考系;4.路程和位移;5.矢量和标量;6.速度;7.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8.速率;9.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0.位移-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规律;2、平均速度规律;3、位移一时间规律;4、速度一位移关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恒定值、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2、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等分运动时间、等分位移;3、自由落体运动
  四、 三种力及相互作用
  1、力和重力2、弹力3、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1.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合成步骤;2、三角形定则;3、合力与分力的关系;4、合成法求力
  六、动态平衡(极值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
  1、动态平衡问题:极值三角形可以解决动态平衡中力的大小变化和极值问题。相似三角形找到一个空间三角形始终与力的三角形相似,利用空间边长与对应力的比值相等的性质来求力的大小或变化。
  2、力的分解:力的分解的特点、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步骤
  3、合成法与分解法在平衡中的应用
  七、正交分解法
  掌握正交分解法及其应用步骤
  八、期中考试点睛
  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查漏补缺、拓展提高,为学生期中考试提供帮助。
  九、牛顿运动定律一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2、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3、惯性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十、牛顿运动定律二
  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受力分析(一定要画受力图);正交分解;列方程:平衡的方向列平衡方程;不平衡的方向列牛顿第二定律方程。
  2、瞬时性
  3、矢量性
  十一、 牛顿运动定律三
  1、瞬时性的实际运用;2、瞬时加速度的计算
  十二、牛顿运动定律四
  1、连接体问题;2、超重与失重
  十三、 牛顿运动定律五
  临界状态:1、相对滑动的临界状态2、分离的临界状态
  十四、 动力学综合(一) 专题训练动力学综合问题
  十五、动力学综合(二) 专题训练复杂过程的动力学综合问题
  十六、综合复习+期末测试 梳理巩固所学内容,夯实基础,查漏补缺,拓展提高,冲刺期末。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对于物理的学习还停留在初中的认识水平。很多学生认为初中物理好学,从而轻视高中物理的学习。
  ⒉教材分析:我们使用的是教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是按照新课标的标准编写的教材,教材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必修一的学习内容是运动学和静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任务:
  1.认真学习20xx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为新高考方案的实施热身,按照新课程标准搞好高中物理教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高中物理素养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不让学生在即将实施的新高考方案中折戟。
  2.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一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3.对高一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⒌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参入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我要学”。
  ⒍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采取的措施:
  1.认真组织集体备课,精编学案。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为此搞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按教材的要求和考钢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案。设计的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设计的习题题要紧扣考纲要求,典型性,针对性强,以基本题中档题为主。
  2.抓好课堂效率。上课力求高效,精讲精练,在有限的时间内化的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成绩。
  3.抓好课前预习及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单元复习和测试落实到个人,完善课前检查和试卷的单独评讲。
  4.积极组织组内人员多相互进行听课、评课,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5.加强实验教学,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能分组实验要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一定要演示,要认真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8
    教学计划是整个课程教学标准在具体学期内的具体化,也就是我们常常讲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的具体规划。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应该怎么设计?
  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
  高一11、12班,每班64人。11、12班为三类班。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
  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
  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
  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
  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
  ③教育学生重在理解,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④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都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次,有步骤地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整体框架结构
  第一章怎样研究抛体运动
  第二章研究圆周运动
  第五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三章动能的变化与机械功 第四章能量守恒与可持续发展
  2.教材编写特色分析
  教材采用沪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本教材的插图明显增多,所讲知识主要来龙去脉与实践知识相联系,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书后有供学生选做的研究课题示例,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正文之外还有“阅读材料”“讨论与思考”“做一做”等栏目,以开阔眼界,启发思考。
  3.教学实施设计 (1)加强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树立正确的有效教学理念,形成“关注课堂,讲究效益,提高质量”的价值取向,推进有效教学过程管理,整合校内一切资源,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开展。
  (2)注重有效教学环节的组织与落实。认真做好备课、上课、练习、作业批改与辅导和检测“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着力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强化集体备课,有效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法的研究。
  (4)反思、总结、改进,推进有效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4.德育目标设计
  以德治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以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学生为目标,强化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五爱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特别是行为规范的养成性教育。
  三、主要的教学改革方向、重点及措施
  (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物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家都知道,物理的教学离不开实验,这里主要是讲教师的演示实验。但常规的演示实验往往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如实验器材太小,过程进行得太快,使得观察效果不好。而利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起到了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概念的理解程度,增强知识的记忆效果,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通过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教学,我感到与原教材相比,难度是提高了,能力要求也高了,教材比过去更有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四、配合教学安排的课外活动
  (1)小制作、小实验;
  (2)课外阅读;
  (3)科技讲座;
  (4)知识竞赛;
  (5)趣味游戏;
  (6)现场参观;
  (7)社会调查。
  总之,物理课外活动与物理课堂教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特殊的功能,它是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和学生都对其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形式化、任务化,从而真正做到推动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9
    一、设计思想
  由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物理观念、方法、知识结构及物理应用和物理技能的个体性、不可言传性,及其运用的无意识性,使得在常规教学中物理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相比显得更为困难。内隐学习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内隐学习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S.Reber于1961年所撰写的论文《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提出来的,Reber指出:人们能够按照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人们所熟悉的外显学习(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资源,采取一定的决策来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
  另一种是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就是个体自动的、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觉察到或者陈述出所学知识内在的规则,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地,自动化地获得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光从“教”的角度出发,更应从“学”的角度、从学习的过程出发,考虑设计教学的过程。通过和初中的知识比较,区分并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顺序递进教学,矢量型和比较教学是这节课的主线。
  二、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这节的第一个小节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
  教材中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在定义瞬时速度时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教材中“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这些内容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学,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STS 借协和客机停飞一事,引导学生讨论“交通工具的速度是不是越快越好”这样的问题。教学中只要学生参与就可以了,不要企图得出什么结论性的意见。
  “问题与练习”中的第 3 题要计算速度,这本是十分容易的事,但要获得计算所需的数据,学生应能读懂列车时刻表。对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应加强由感性到抽象过程的教学,先内隐学习,然后强化练习,加深外显理解和巩固,为形成新的内隐知识打好基础。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感性经验,概念的同化主要依赖于知识经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感性材料和知识经验对概念的掌握和习得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都是内隐的。在概念教学的开始,要注意材料的直观性、现实性、活跃性,首先让学生在任务情境的操作和接触中开展内隐学习,而将外显训练置于其后,这样才能为后期知识规则的外显学习打好基础。
  要使用有效的内隐指导语,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正迁移,同时要避免负迁移的产生,有效地利用内隐知识与正迁移提高物理概念教学质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内隐思维品质,可以提高后面对知识自动化的速度和运用的效率。
  三、学情分析
  物体的运动是在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一个连续的过程,对运动的描述离不开时间和空间。这就需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即建立正确的时间、时刻,位移、位置的概念。
  同时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速度的概念,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了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生容易把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混淆。这届学生基础较差,所以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五、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三个概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类比,比较,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突破方法:从平均速度引入,通过极限思维的方法过渡到瞬时速度。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0
    一、教学计划的描述:
  这学期继续用PEP 《必修二》,共三章,分别是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基础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了解物理学对科学进步和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和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思路,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够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和问题。
  2、流程和方法:
  (1)学习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质疑、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渴求,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具有坚持真理、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相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与他人交流自己意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有团队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描述物体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特征。
  第二节和第三节:讲述了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合成与分解,并利用这种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单元一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
  分析了匀速圆周运动和离心现象的实例。
  第一单元第七节: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五节:学习天体运动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谈工作和权力;
  第四、五、六、七节:讲动能和动能定理,引力势能;
  第8、9、10节:谈机械能量守恒定律
  首先,概念的介绍和解释一定要清晰。所以要反复强调重点内容,用更多的例子介绍理解重要概念,结合情境进行教学。其次,把握进度,不要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要符合学生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一的例子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对于改善问题,因为主要面对的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所以可以以方法为主指导,而一般的习题一定要考虑大多数普通学生,结合起来。
  2、及时反馈
  课内课后都有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练习,主要是课后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同学要和他们沟通,了解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要经常交流。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注意课本。练习:直接在课本上做笔记,课后对习题给出完整答案,作为好的学习材料补充课本。
  4、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确保这些学生掌握了自己应该懂的基础知识,一发现问题就帮他们解决。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预防措施,适当放慢速度,让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螺旋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我把每一节课教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物理保持兴趣。我们应该真诚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6、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培养学生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教科局和学校的指导思想为中心,以学情分析为基础,以教材分析为重点, 参照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必修一》总共四章书23节内容,课本图文并茂较形象,主修运动学,并渗透丰富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数学运算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逐步培养与提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是物理课程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学中要做到有准确的目标、合理的课堂结构、得当的教学方法、及时的反馈,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对不同学生宜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
  2、学习物理课程要形成的五种能力中,核心是科学思维能力。练习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置疑诱导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上做文章,突出物理问题的状态和过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物理课程的教育功能,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在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学科活动中注意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以及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具体措施与方法
  1、重视物理研究方法、科学观点的渗透。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多层次、多方位、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模型、整体与隔离、临界、分解与合成、假设、图象等方法以及等效、守恒、统计等观点的渗透,让学生体验与品味,但不能把方法作为知识来传授,以免降低其层次。
  2、提倡课堂进入实验室,适当进行设计性实验和课外小制作,努力增加学生视、听、动手操作和制作的机会。加强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模型,善于运用物理模型来思维和分析。
  3、注意与现代科技、生产实践、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选用与现代科技、生产实践、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习题与专题课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现代技术与物理学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真正意义。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2
    1.指导思想
  交流教学经验、传承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成长
  2.工作原则:实效性、共享性、研讨性、互补性、创造性
  3.工作要点:
  a、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b、开展推门听课,相互听课制度,相互取长补短;
  c、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并进行每2周1次单元考试;
  d、每学期八次集体备课,把握集体备课基本流程:(1)确定主备人——个人研讨;(2)集体商讨——说课、切磋、完善、确定最佳方案;(3)达成共识,确定教案;(4)个人反思——根据个人执教情况,认真思考,深刻反思、交流、再完善。
  e、有效开展公开课、示范课,指定主评,并每人评课交流;
  f、积极学习新课程理论知识,适应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3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高中力学基础,等效思想,平行四边形定则既是这一章的重点,又是难点。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同时,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代替性质,比较直观,容易接受。而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现象(提水、拉伸弹簧等等),可以使学生对等效代替思想有更深入的体验。
  教材中对于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寻找共点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通过分小组探究、互相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和精髓之所在。
  二、学情分析
  对力的概念,初中教科书中只给出力的作用效果,没有给出力的定义,更没有给出矢量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习惯于代数运算的学生,在接受矢量运算时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探究任务的.难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问题情景式探究任务运用适当的思维方法。教学中要注意规范性,但不必操之过急,本节课的教学选用探究与验证相结合的模式。老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三.教学设计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学生被动地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崭新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在教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
  通过这种探究性的教学,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现象、大胆提出问题、敢于猜想和假设的科学修养;提高学生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渗透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促使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发现与深刻的理解。
  难点:①实验的设计;②平行四边形关系的发现;③从代数和思维到矢量和思维的跨越;④对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六、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让学生体会并接纳等效观点,从而得出合力、分力的概念。
  2、实践体验,实验探索,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七、教学器材
  演示用器材:钩码1只(系上细绳套两根),演示弹簧秤2只,粗大的橡皮条(可用许多小橡皮条组合而成)1根,教学用圆规1只、尺子1根
  学生用器材:按小组:①木板1块;②白纸1张;③图钉5枚;④橡皮条1根;⑤细绳2根(两端做好套);⑥弹簧秤2个;⑦铅笔1只;⑧量角器1只;三角尺1-2只;圆规1只。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各种表现,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也知道了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那么,当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时,是否存在简化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请两位同学一起提着一个水桶。
  提出问题:他们对水桶施加了几个力?能用一个力来等效替代它吗?怎样替代?
  老师一个人提着水桶。
  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刚才的问题,就是让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来等效替代几个力的共同作用。
  追问:刚才这一个力真的等效替代了原来两个力的作用了吗?有什么依据?
  分析回答:受力F1和F2。
  学生回答:让一位大同学去提。
  分析回答:力F1和F2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力F产生的效果相同,即均提起了水桶。
  创设情境
  引导启发
  引出等效替代的思想,是发现力的合成法则的前提,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即使完成了后面的教学,学生对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合成、为什么可以进行力的合成、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等问题的理解都是模糊的。所以,等效思想需反复强调,以使之深入人心。
  进行新课
  一、合力、分力与力的合成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求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规律是怎样的?
  二、对力的合成法则的探究
  (一)提出问题
  【设置陷阱】:如果两个同学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N,那么一个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
  【质疑】:你怎么知道?有科学依据吗?凭直觉得出结论,像亚里士多德了吧?若是伽利略会怎么做!
  【演示1】:用两只演示用弹簧秤(这是两个同学的手),通过两个细绳差不多竖直地提起一个钩码(这是水桶),让学生读数,再用一个弹簧秤提起钩码,让学生读数,结果基本验证了合力等于分力大小之和。
  提问:两个同学在提水时手臂是这样竖直的吗?
  【演示2】:让两个提钩码的弹簧秤有一定的夹角
  发现:合力大小不等于分力大小之和,而且随着两个分力的夹角增大,两个分力的大小之和与合力大小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为什么?
  在黑板上从同一点出发大致画出两个分力及一个合力的方向
  【点评】:对于标量:例如两个物体,质量都是20kg,求总质量只要相加就行,等于40kg;但对于矢量:它们除了有大小之外,还有方向:例如两个力,当它们的方向互成某一角度时,求合力就没那么简单了!!
  【过渡引导】:今天任务完成了吗?伽利略反驳了亚里士多德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观点后,还想到了什么?还做了哪些?我们刚才反驳了合力等于分力之和的观点后,你还想到什么?还想做些什么?
  【鼓励】:提得很好!力是矢量,我们能否同时考虑合力与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直接体验一下科学探索的过程:先从最简单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开始研究。
  (二)探究过程(分小组进行)
  1、提出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跟分力的关系是怎样的?
  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猜测一下合力和分力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大小关系?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学生的积极性给予鼓励,对各方案中的不成熟方面给予说明,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的肯定
  【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性实验的参考思路】
  ①刚才我们随意地画了个合力与分力的草图,称不上力的示意图,更谈不上力的图示,可是,要想得到有说服力的结论,应该怎样做?
  ②在哪里画?
  ③怎样做实验才能直接读取分力及合力大小的数据并且直接把这些力如实地画到白纸上去?(将水桶、弹簧秤等都处于一个竖直面上?学生可能提出各种方案,教师一一作出评价,例如将挂水桶的绳子绕过定滑轮后沿水平方向,然后分别用一只弹簧秤和两只互成角度的弹簧秤拉住)④在没有定滑轮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办法吗?提醒按现有器材如何设计实验,强调根据现有器材进行设计会体现一种实际工作能力,至于现有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若能利用其它器材进行替代来进行实验,则更能考验一个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能力了。(水桶可以用橡皮条替代)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可在学生画出各力的图示后告一段落。
  5、分析数据、进一步猜想、得出结论:
  若有困难则进行引导或暗示:力是矢量,我们进行的是矢量的合成,我们曾学过哪些矢量的合成?我们学过哪些矢量?
  分组活动:各自画图进行验证(要求三力画实线、辅助线画虚线)
  综合分析:①让某一大组部分小组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对比在夹角接近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②再让其他组各派一两个小组汇报,对比在夹角较大的情况下结果有什么相似之处和区别,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
  (三)归纳得出结论
  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用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出来,这就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力的合成法则的应用
  1、适用条件
  是否任何情况下,物体所受各力都可合成?
  2、动态分析
  当两个分力的大小一定,而夹角变大或变小时,合力大小会怎样变化?其变化范围是怎样的?
  得出结论:⑴夹角越小,合力越大,当夹角为0时,合力有最大值Fmax=F1+F2;
  ⑵夹角越大,合力越小,当夹角为180时,合力有最小值Fmin=|F1-F2|
  即|F1-F2|F1+F2
  3、例题:
  力F1=45N,方向水平向右。力F2=60N,方向竖直向上。要求:
  ⑴先用作图法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⑵能否用计算法求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归纳】:求合力的方法有作图法、计算法。在一些角度特殊的问题中计算法较方便。
  【提醒】:要注意到力是矢量,求大小的同时,还要写出方向,如何表达方向?(一般可用合力与某分力的夹角来表示)
  4、多力合成问题规律的拓展应用:
  提问:怎样求三个力的合力?多个力呢?
  提问:这依据什么?
  结合初中学习的知识归纳总结
  ⑴、当F1、F2同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和,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⑵、当F1、F2反向时,合力的大小等于两分力的大小之差,F=|F1-F2|,合力的方向跟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一般回答:400N;
  可能回答:小于400N
  学生回答:做实验
  不是
  学生观察分析
  学生回答
  学生:很想知道合力跟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
  实验参考方案设计
  [实验目的]研究共点力F1、F2与其合力的关系。
  [实验原理] 根据共点力与其合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
  [实验器材]图板、图钉、白纸、橡皮筋、弹簧测力计(2 个) 、三角板。
  [实验步骤]
  在同一个图中画两个分力及合力的准确图示
  白纸上
  认识实验器材
  归纳实验步骤
  了解注意事项
  ①制订具体的操作方案
  ②为了分析合成情况随夹角大小的变化,按夹角不同分三大组:
  第一组30~60、第二组60~90、第三组90~120
  ③用铅笔记录和画图。
  分小组分析处理,尝试根据白纸上所画的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图示进行探究:合力与两个分力间有什么几何关系?
  学生:位移的合成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67有关内容,了解了共点力概念,知道力的合成法则适用于共点力问题
  学生对比各组夹角大小不同情况下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的关系
  练习
  学生:先求某两个的合力,再
  学生:因为两个力的合力可以等效替代那两个力,所以三个力等效成两个力,接着,再将这两个力等效成一个力,这就是原先三个力的合力。三个以上的共点力的合成也是相同的道理
  归纳总结
  习旧引新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中曾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应当进一步渗透这些研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
  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强化学生对矢量与标量有本质区别的认识,还可以产生悬念,学生急于想知道:两力的合成究竟应怎样进行?有了悬疑,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会产生探求真知的强大动力。这一悬念的创设在学生的大脑里立即产生了撞击,思维被迅速地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引发思考
  启发思路
  若猜想不出可能的关系,也可先进行探索,科学研究过程不一定按死板的模式进行。
  尽量先让学生提出,真有困难时,可引导学生逐渐逼近可行的实验方案
  通过方案的设计,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设计、制定方案的能力。通过方案的汇报交流,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实际操作
  学生动手
  教师指导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品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暗示的手段,使学生发现规律,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归纳讨论
  总结分析
  学习新知
  理解识记
  体会分析依据
  理解等效原理
  思考讨论
  巩固新知
  通过多力合成问题的分析,再一次强化力的合成中涉及的等效替代思想,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力的合成规律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思维方法的领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力的合成一般不能象标量那样可以用简单的加减法进行运算(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除外),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力的合成要按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进行,其实,这一运算法则也是所有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因此大家要重视理解,学以致用。1、合力 分力 共点力,力的合成;
  2、思维方法----等效替代;
  3、过程实验探究过程;
  4.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1、承前启后的问题
  小实验演示:一根细绳能竖直挂起一个重物:用两根同样质地的细绳代替它,并逐渐增大夹角,当夹角达到一定大小时,绳断。
  课后思考:为什么绳断?是两根绳子不如一根绳子吗?是长的先断还是短的先断?为什么?课外研究一下。
  2、课后作业:
  问题与练习2、3、4
  观察、好奇
  思考
  通过这一小实验,再一次让学生感悟到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合力的大小跟两个分力的夹角大小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为下一节力的分解预设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活的题材。
  九、板书设计
  力的合成
  一、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二、力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适用于共点力)
  1、两个力的合力
  大小:|F1-F2|F1+F2
  方向:180
  2、多个力的合力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4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为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5节,在整个必修课程中,该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加速度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物理量,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桥梁。由于加速度概念和其他物理知识联系性强,涉及面广,特别是在分析、解决跟动力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中经常涉及,因此对加速度的理解和掌握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模块的进一步学习,而且还影响以后选修模块的学习和掌握,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的重点之一。本节的关键是促进学生对加速度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学情分析
  前面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很难认清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变化快慢的区别,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设计思想
  教师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感受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入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和实验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学流程
  学生主观感受──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合作──分析论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
  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
  3.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
  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像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其探索的精神。
  2.领会人类探索自然规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培养学生区分事物的能力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培养合作交流的思想,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表自己的主张,勇于放弃自己的错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
  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学难点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2.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3.利用图像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木板等.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引入
  [演示]让小车分别在倾角较小的斜面和倾角较大的斜面上滚动。
  [提问]小车两次各做什么运动?它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得出]小车两次都是做速度越来越快的直线运动,但后一次速度改变得快。
  [小结]物体的速度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
  [引导]实际上速度改变的快慢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那么,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例子出来,进行说明。
  [实例]
  1.运动的客车进站时,如果车的速度改变太快,立即变成0,会出现什么情况?
  2.百米赛
  跑时,发令枪一响,运动员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速度改变是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3.火车出站时,速度逐渐较大,经过一段时间后风驰电掣;而一扣枪的扳机,子弹“啪”的一声已不见踪影,这说明什么?
  4.人们在玩过山车、蹦极时,体验到的刺激是速度带来的吗?
  [小结]以上实验,以及生活中现象都说明速度的改变是有快慢之分的,为了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变化的快慢,人们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那么,如何定量地比较物体速度的变化快慢呢?
  新课教学
  [讨论与交流]
  A.在校运动会上,张三同学百米赛起跑阶段,由静止开始在1.0s内速度增加到8m/s
  B.电动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8m/s(约29km/h)
  C.摩托车由静止开始在3.0s内速度增加到12m/s(约43km/h)
  D.摩托车以12m/s的恒定速度行驶了3.0s
  为了能更加清楚对以上情况对比,请你将以上数据填入下表。
  初始速度v0/m·s-1
  经过时间Δt/s
  末速度v/m·s-1
  A.百米起跑
  B.电动车起动
  C.摩托车起动
  D.行驶的摩托车
  仔细分析表
  格中的数据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用速度的大小v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2)能否用速度的变化量Δv(=v-v0)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说明你的理由。
  (3)你认为如何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思考后同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意见。
  一、加速度
  1.定义: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量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v/△t=(v-v0)/△t
  v0──开始时刻物体的速度
  v—─经过一段时间t时的速度
  3.国际单位:m/s2或m·s-2,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练习]
  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表格中的A、B的加速度算出来,下面的同学计算C、D的加速度,要有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借此学生可熟悉公式、单位,教师也可从巡视中发现错误,并引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点评]进行规范,并给出正确答案,大小分别为:8m/s2 2.7m/s2 4m/s2 0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8m/s2表示什么样的意思? 师生共同分析,结合定义,得出物理意义;并让学生说出其它数值的含义。
  4.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改变快慢的物理量,其数值越大,表示速度改变越快。
  [提问]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为什么?方向如何规定?
  [讨论后小结]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变化量Δv也是矢量,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也是矢量,所以a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
  [提问]那么计算时,如何体现加速度的方向?
  [典型例题]在一次事故中,小车以10m/s的速度向一面墙撞过去,碰撞时间为0.1s。
  (1)如果墙不牢固,墙被撞倒后的一瞬间,车仍以3m/s向前冲去,求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2)如果墙很牢固,车与它碰撞后的一瞬间,以5m/s的速度被弹回来,求这一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
  [学生回答后给出正解]
  解:以小车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v1=10m/s,因为末速度与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且速度为矢量,∴v2=-5m/s,则Δv=-15 m/s。∴a=(-15)/(0.1)m/s2=-150m/s2。即此时加速度大小为150 m/s2,负号表示a方向与车开始运动的方向相反。
  (学生在了解加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以后,以此来检测对公式是否真正理解;另外,同时通过该题让学生见识一下矢量如何计算,培养用正、负号表示方向的习惯。)
  5.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改变量的方向相同
  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减速直线运动与速度方向相反。
  [阅读课本强调]
  (1)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道加速度也分为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2)引导学生阅读P27页表格上所列的加速度,对其中一些数值进行分析,一定要结合物理意义及方向来巩固以上内容。
  [阅读体会]课件展示阅读材料,让学生认真阅读并体会计算加速度。
  材料一:高级跑车:克莱斯勒ME412
  0──100 km/h加速时间2.9 s
  发动机:V12双顶凸轮轴48气门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马力:850bhp/5750rpm
  车重:1310 kg
  极速:400 km/h以上

  高一物理教学计划15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 ,与水平方向成 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 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 ,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 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 、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 ,力 和力 的大小为: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 (如图), 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 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 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 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 常被分解成 和 , 压缩铅笔, 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 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 分解成 和 , 压缩铅笔, 拉伸橡皮筋.
  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题目 关于“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研究
  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劳动、学习的工具一般以杆和绳子为主,其他的工具也可以依照其进行分析,研究“杆的受力分解”与“绳的受力分解”具有实践意义。有关内容可以参见备课资料中的“扩展资料”。让同学观察周围的力学工具,对比杆与绳子,分析说明各个物体的受力特点,与其有关的题目可以参见如下:
  1、晾晒衣服的绳子,为什么晾衣绳不易过紧?
  2、为什么软纸经过折叠后,抗压性能提高?对比拱桥的设计,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