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有人对马云说:“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难熬的日子,换我早疯了,你真不容易!”马云说:“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我更佩服的是你,明知道生活一点不会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换成我,早疯了!”早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用】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并能工整、正确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练习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结合图文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能激发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奇特现象的兴趣,产生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范读录音带。
  学生:搜集关于海洋颜色的各种资料。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引出课题
  引入语:小朋友见过大海吗?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张小小的图画纸,把你心中的大海画出来吧!…请小朋友把你们画的大海都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看看你们心中的大海都有是什么颜色的。
  其实,大海是位有趣的魔术师,它会变出些什么来呢?颜色是不是跟你们画出的一样呢?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走进3课:大海是什么颜色。(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找一找诗歌介绍了大海有哪些颜色。
  2、同方互相证音,达到读正确即可。教师提醒:冰是后鼻韵(bing),洲是翘舌(zhou)
  3、你觉得哪个小节你已经能正确、熟练地朗读了,就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大家评议正音。
  4、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和小伙伴边读边研究这种颜色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合作,趣味识字。
  1、同桌合作。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声读一读。
  一匹、北冰洋、冰冻、辽阔、非洲、闪烁、蓝色
  再一次正音,强调“冰”是后鼻音,“洲”是翘舌,“蓝”是边音。
  (2)相互抽查读准字音。
  选2—3个最有意思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引导孩子用有趣的方法记忆生字。如猜谜语:门字里面有个活。
  (3)用生字卡片或书上的生字认读生字并会组词。
  2、识字游戏“摘果子”: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响亮,记字的方法最巧妙,就把“生字果”送给他。
  3、组词游戏“生字开花”,8个小组,每组分一个字,看哪个组的生辽开出的花最多。(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8朵花,注意画上足足够多的花瓣,学生把组的词写在花瓣里,就成了生字花)
  四、自由正确地朗读课文。
  1、生自由读。
  2、师巡视,纠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大海是什么颜色。
  二、读中有悟,熟读成诵
  1、再读课文,找一找大海都有哪能几种颜色?用——画出来。
  2、你觉得哪一种颜色的大海最美。找个伙伴一
  起边读边研究一下。这种颜色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3、练习朗读:可以用多种问答形式来练习朗读。可用同桌问答,可以分组问答,也可以师生问答,可以全班问,一个小朋友答…(注意读出问的语气;答的一方要读出大海的美,对大海的喜爱。)
  4、引导学生想象“火红的太阳,蓝锦缎,清亮”等词的含义。
  5、试着背诵:可以选自己喜欢的小节先背,也可以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带着学生背诵。
  三、指导写字。
  1、先描红,再学着把每个字写一遍。
  2、选一个自己写得最美的字,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写好的。(老师重点指导:匹字的笔顺,先写兀,再写竖折;阔的门字斟句酌要写大一些,才能让活舒服地住进去。
  3、自己觉得写得还不够好的字再写两次。
  五、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你知道大海这位魔术师还会变出哪些颜色吗?可以把你搜集到的图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看。
  2、学习课文之后再给大海画一幅画,自己写一段话介绍一下。把小朋友们的画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数数量是6和7的物体,能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2、会读、写6、7。
  3、能比较5和6、6和7的大小,了解0-7各数的大小。
  4、学会6、7的组成。能从6、7的一些组成推想出另一些组成,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6、7的书写、组成、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6、7的组成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6位小朋友、7个人。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6、7的认识》。(揭示课题)
  师:你想学习有关6、7的哪些知识呢?
  生1:我想在田字格里写好6和7;
  生2:我想知道6和7比,谁大谁小;
  生3:我想学习6、7的分成。
  (设计意图:直接进入课题,然后借学生的口,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基础说出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新颖别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6、7的认识
  1、认识6
  师:在学习这些知识之前首先让我们来看看6、7是怎么来的。
  师:(出示5只小鸡图)图上画的是什么?
  生:图上画了5只小鸡。
  师:(出示1只小鸡走来)怎么样了?
  生:又来了1只小鸡。
  师:(圈起来)现在是几只?
  生:现在有6只小鸡。
  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一只小鸡,现在一共有6只小鸡。
  师:(出示5块方块图)这里有几块方块?现在有几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块再添上1块就是6块。
  师:(演示拨珠的过程)原来有几颗珠子?又拿来几颗珠子?一共有几颗珠子?谁能把老师拨珠子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
  生:原来有5颗珠子,又拨上一颗珠子,一共是6颗珠子。
  师:哪颗珠子与众不同?由下朝上数黄珠子是第几颗?
  师:6条鱼、6块方块、6颗珠子都用6来表示。6像什么?(读儿歌:6像哨子666。)
  2、认识7
  师:(在多媒体电脑上把6条鱼、6块方块、6颗珠子下移)怎样就能变成7条鱼、7块方块、7颗珠子呢?
  生:都添上一个。
  师:从下往上数黄色珠子是第几颗?它的下面一颗排第几?7像什么?(读儿歌:7像镰刀777。)
  师:生活中处处要用到6和7,你能6、7说句话或说个词吗?
  生:6朵花、6个人、妈妈买了7棵菜、我家有7口人。
  三、数的顺序
  师:找找看你的文具上有没有6和7。
  生:我的直尺上有6和7。
  师:仔细观察,6和7在直尺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生:6在前、7在后。
  师:(出示断尺图)老师这里也有一把直尺,不过刻度只从0-5,6该放哪儿呢?7放哪儿呢?
  生:6放在5后面,7应该在6后面。
  师:(指断尺图)读一读,想一想,再讨论讨论,你会有所发现的。(生读0-7,再读7-0后讨论。)
  生1:我发现从0-7,一个比一个大。
  生2:我发现从7-0,一个比一个小。
  师:(出示练习六第2题)老师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跟小朋友桌子上的数字卡片一样,给弄乱了。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吗?(学生自己排,老师巡视。)
  生1:我是从小到大排的,0、1、2、3、4、5、6、7。
  生2:我是从大到小排的,7、6、5、4、3、2、1、0。
  (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认识了6,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7就显得重复累赘了,本课认识7时出示个数是6的物品问学生怎样就能变成7个了呢?教学数的顺序时,让学生读、想、讨论,果然有了不同的发现;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卡片,学生也有了不同的排法。这样做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力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给了学生体尝成功的愉快。)
  四、6、7的书写。
  1、师:(多媒体电脑出示书写规范的6、7)你觉得6和7怎样写比较漂亮?
  2、电脑范写,学生跟着电脑书空。
  3、学生在书上练习写6、7。
  五、数的大小比较。
  师:刚才我们学会了写6、7,那么你能摆出6个圆片吗?(学生摆);你能对着上面的圆片摆出7个三角形吗?(学生摆)
  师:比较6个圆片和7个三角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6个圆片少,7个三角形多。
  师:7和6比,谁大谁小?7和6的中间添什么号?7>6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比7小的数还有哪些?
  师:6和5比,谁大谁小?你是怎么知道的?填什么号?6除了比5大,还比谁大?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径”“霜”,理解词语“石径、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诗的意思,认识秋天红叶的静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释题
  1、同学们,在祖国语言宝库中,老师对古诗特别钟情,因为古诗特别的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山行》。这首诗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杜牧所写。杜牧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很好,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把自己认为不满意的烧掉。1000多篇诗文流传下来的只有450篇。这首诗是他写景的代表作。
  2、释“行”,质疑。
  (作者在什么季节游览山间?看到了那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默读古诗
  1、根据课后的解释,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远上、石径、斜、坐、霜叶、红于”等词的意思。
  2、结合插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3、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
  诗人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在理解“远上、石径、斜”等词的基础上说出: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生长飘动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读第三、四行:
  (1) 说说“坐、霜叶、红于”的意思,指名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2)幻灯出示未添色的枫林图,让生说出作者停下车来观赏的原因,然后指名为这枫叶添上颜色,成为美丽的秋色图。
  四、指导朗读
  1、导语激情
  课件展示“满山枫叶”、“作者下车”、“观看枫叶”的画面。枫叶如此红艳,真叫人心旷神怡,我还要坐车登山,让帷幕遮住我的视线,真是太扫兴了,还不如快快下车,大饱眼福。看到满山的枫叶,我的血液往上涌,我的心在颤动,这经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更耀眼。
  2、表情朗读:(个体读、群体读、配乐读。)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五、背诵默写
  1、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从哪儿看出?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的感受。
  3、小结:这首诗正像大家所说的,尽管是秋天,但作者突出了枫叶的红艳,表现了秋天的无限生机,秋景的清秀迷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得非常形象。请大家把这生动的诗文结合优美的图画,插上想象的翅膀,写成一篇文章。
  六、读写结合
  1、反复吟诵诗歌。
  2、自己命题。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色和形发挥想象,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
  七、布置作业
  1、根据上述要求完成作文一篇。
  2、课外阅读杜牧的其他几首诗:《过清华宫》、《江南春》、《赤壁》等。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14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幽静、清幽、纯熟、霎时”等词语能够运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学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分段,概括落大意。学习生字新词和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简介作者。
  1.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吗?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 7课《月光曲》。
  板书课题:17 月光曲德贝多芬
  2.学习后就知道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故事,还可以从中初步认识贝多芬是一位怎样的音乐家。
  简介贝多芬的.生平。
  一、听课文录音,整体感受。
  思考;1.注意生字、多音字的读音,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课文主要写什么?
  三、初学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按思考题思考。
  ①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①认读生字新词。
  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án tàn)朝着(chán zhào)
  3.指名接读课文,读后评议。
  4.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感情。
  5.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分两大段。每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第二段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6.提学中不懂的问题。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想想这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先总提,再具体介绍《月光曲》的谱写过程。)
  2.“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1.语文作业本第1、2题。
  2.比一比,再组词。
  券( ) 括( ) 育( ) 键( )
  卷( ) 恬( ) 盲( ) 健( )
  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完成作业第3、6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目标。
  1.我们已学过哪几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两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一种是把每个段落的大意连起来:另一种是回答课后习题中的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
  2.交代学习目标。
  (学习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还要继续学习用回答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初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带着课后第1题3个问题默读第二段,找出回答各题的自然段,并自己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检查自学情况,初步归纳主要内容。
  三、细学第二段,归纳主要内容。
  1.学习第2一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2—5自然段。
  思考:a.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写什么?b.划出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曲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思考题,边读边理解句子意思。
  a。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了什么?理解“幽静”的意思。
  板书;听琴声
  (“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说明盲姑娘喜欢贝多芬的曲子,但弹的不熟练。)
  b.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盲姑娘真是“随便说说”的吗?他为什么要对哥哥这样说?
  板书:谈话
  (不是的。“随便说说罢了”是盲姑娘对哥哥的劝慰。他怕哥哥因为家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而心里难过,所以这样说。其实她很想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这表明盲姑娘非常体谅哥哥的难处。)
  (3)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了解到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庭贫困,她又那么懂事。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亲自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板书:弹
  (4)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2.学习第6一第8自然段。
  (1)默读6—8自然段。
  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划出贝多芬弹完一曲,为什么又弹一曲的句子。
  (2)边交流,边理解句子意思,
  a.他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纯熟”是什么意思?盲姑娘能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熟,感情深,说明什么? “您,您……表达了盲姑娘怎样的感情?”
  (盲姑娘听出贝多芬钢琴弹得纯热,感情深,说明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从“纯熟”的演奏技巧中猜到演奏者就是贝多芬。)
  板书:第一首曲子
  b.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以后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板书:激动
  (3)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一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决定即兴再为盲姑娘又弹一曲。)
  板书:第二首曲子
  (4)感情朗读5—7自然段。
  (5)第8自然段写出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弹奏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的?
  理解“清幽”的意思。这一自然段先写了一个美丽清静的月夜,然后点出穷兄妹给了他创作的激情,贝多芬借助“清幽的月光”弹出了优美的乐曲。
  (6)有感情地朗读6—8自然段。
  3.学习第9、10自然段。
  (1)课文的哪一部分描写了(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
  (2)轻声朗读第9、10自然段,划出兄妹俩被美妙琴声“陶醉”的词句,兄妹俩好像看到什么景象的句子。
  (3)讨论交流,理解“陶醉”、“恬静”意思。
  (兄妹俩被美妙琴声所“陶醉”的词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月光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己离开了茅屋。”)
  (兄妹俩好像看到景象的句子:好像“面对大海……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也是写的《月光曲》的内容。仿佛“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浪汹涌的大海。”)这些句子都是兄妹俩的联想,从哪个词语来表明的? (好像、仿佛)
  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优美的琴声,清幽的月光”引起的联想。)
  (4)有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个别读同桌互读,集体:读等形式,读后评议。
  (5)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下来的?
  (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心情十分激动,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下(月光曲》。)
  三、运用方法,课文。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运用回答课后1题中的几个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以及《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还再一次运用回答课后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至于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我们下节课学习。
  四、课堂作业。
  1. 作业本第3、6题。
  2.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完成作业本第4、5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选词填空
  幽静恬静
  ①这个地方环境十分( ),所以星期天我常常喜欢一个人来这儿静静地看书。
  ②华姐性格( ),平时说话不多,就是笑,也是轻轻地。
  清幽清秀
  ①杏梅同学中等身材,梳着两根短辫,人长得十分( )。
  ②淡淡的月光柔柔地洒下来,这江边的小树林里,似乎比白天更( )了。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接读全文,读后评议。
  2.指导朗读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第2—5自然段应怎样读?
  (要读出兄妹俩个爱音乐,想听贝多芬的演奏,但又因为家庭贫困买不起入场券,哥哥心里难过,妹妹体谅哥,安慰哥哥这复杂的感情。)
  (2)第6—8自然段,重点读好盲姑娘,贝多芬的话,体会应怎样读?
  (自姑娘的话要读出愉快、赞美的语气。贝多芬的话充满激情,要读得热情、诚恳。)
  (3)第9自然段,重点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应怎样读呢? (结合插图体会感情)
  (月亮初升,读得轻而舒缓,当读到“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时,要加快速度和力度。读到“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时,语气又转为平静。)
  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评议。
  三、指导背诵第9自然段
  1.谈谈怎样才能背得快? (谈谈背诵方法)
  2.运用理清思路背诵。
  (先写:皮鞋匠静静地听着”音乐;接着写皮鞋匠的还想象《月光曲》的内容:最后写“皮鞋匠看看他妹妹”,通过盲姑娘的神情想象《月光曲》的意思。)
  3.练习背诵,自我试背,同桌互背,指名背,齐背。
  四、全文。
  1、轻声有感情朗读。
  2、学习课文后,你觉得贝多芬是—位怎样的音乐家?
  板书:同情劳动人民
  五、课堂作业。
  1、作业本第l 5题。
  2、复述谱写《月光曲》传说的故事。(机动)
  3、布置课外阅读。(读语文选学读本第16课《马头琴的传说》)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理念: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自的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予每个学生最大限制的发展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节课教学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统一的^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化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灵性服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学时间:20xx年11月
  教学地点:教室(一年一班)
  教学手段: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充分的自学为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做好准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
  (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
  (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
  (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哪?”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借助课件阅读,使各种感官都沉浸在课文中,调动视觉智能、语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形象感知事物,从而获得丰富、生动、独特的感受。)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尊重学生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异,不设定统一感受知目标,放手让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知道什么说什么,了解多少说多少。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做学习主人翁的意识。)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表化表现,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应引领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与体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宣泄。)
  教学回顾: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育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教师只是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落实了创新智能的培养目标。
  本节教学的启发是,过于强调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以基础知识没有真正地落实,尤其中识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完善。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
  教学难点:
  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
  教学用具:
  头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
  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
  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
  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
  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瀑布》是一首活泼生动、文情兼美的自由体写景诗。这首诗分三小节。第一小节写瀑布的声音,后两节写瀑布的形态。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赞叹瀑布声势的浩大,形象的雄伟,色泽的和谐,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小诗虽短,却感情激越,适合朗读教学。
  教材安排了认字10个:瀑、叠、滩、般、喻、丈、衬、仰、伟、屏。写字7个:阵、松、般、丈、衬、仰、伟。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教学建议: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背诵时体会诗的意境。如果只在朗读技巧上费功夫,让学生模仿,则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还可以再扩展几句,比如:“一道白银”说的是。“如烟,如雾,如尘”形容。
  只把喻体和本体指出来也还不够,还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体会这些比喻句描写的景象,比如听一听浪涌岸滩的声音。松涛声,联想水声。可以设置情境用“好像”“如”造句,但不要讲关于比喻句的概念,如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生字“丈”的第三笔是弯捺,应该先练练这个笔画再写字。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拓展习题:
  一、你能照样子写出词语来吗?
  叠叠阵阵
  二、课文会背吗?试着填一填。
  瀑布脚下仰望,,一座珍珠的屏!,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相关资料:
  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
  景区位于贵州安顺市西南面,由姿态各异的十几个地面瀑布、地下瀑布和风光绮丽的桥水上石林、天星洞等组合而成,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区名胜区之一。黄果树大瀑布位于景区的中心,每当河水上涨时,如银河倒倾,桥身震颤,雨雾升腾,艳阳之下道道彩虹从潭中飞出,尤为壮观,而在河水小时,瀑布分三五条从悬崖坠落,如仙女秀发披肩,不乏妩媚娟秀。黄果树瀑布落差74米,宽81米,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倾入崖下的犀牛潭中,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烟雾,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又化作一道道虹,幻景绰绰,奇妙无穷。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碎,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生动写照。但水量大增,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心动魄。有时瀑布激起的雪沬烟雾,高达数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围经常处于蒙蒙细雨之中。
  瀑布后的水帘洞相当绝妙,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1个洞内瀑布,人穿行于洞中,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每当日薄西山,凭窗眺望,犀牛潭云雾缭绕,云蒸霞蔚,苍山顶上绯红一片,迷离变幻,这便是著名的“水帘洞内观日落”。
  黄果树大瀑布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河水从70多米高的绝壁上直泻犀牛潭中,响声震天,十里之外,即闻其声。
  精品教案:
  (一)教学准备:
  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猜想,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学生听完音乐,说说自己听出的是什么音乐。
  2、课件出示瀑布:对呀,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正是瀑布的声音。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到庐山瀑布脚下看看瀑布的美丽,感受瀑布的魅力。
  3、板书课题:瀑布。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检查生、字词。
  三、细读感悟。
  1、读完诗歌,它留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能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随机点拨。
  如,学生说喜欢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谈喜欢的原因:瀑布的声音一会像大浪冲上岸,一会像,风吹松树的声音,美极了。
  (3)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忍不住想再听听这壮美的声音,你们能再读
  读吗?让我欣赏一下这种大浪涌上岸滩,风吹松林的气势?配乐朗读。
  你还觉得哪儿美呢?
  第二小节:
  (1)你愿意把这一小节读出来吗?
  (2)这一小节你觉得哪儿美呢?
  生:这一小节在写瀑布的样子,有青山有白银,有绿色有白色的,很美。
  整座种满绿树的山就像一块绿色的画布,如果整片都是绿色的就太单调了,瀑布就像一道白银点缀在上面,这样色彩就多了,画面就更美了!
  “这般比喻没法比喻!”没法比喻!说明太美了,美到简直没办法讲出来!
  (3)同学们说得真好,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把它读出来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们觉得瀑布的全身还像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想象。
  (5)小组内美读。
  (6)全班读。
  学习第三小节:
  (播放课件)
  (1)瀑布脚下可真美呀,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瀑布这美妙的景象,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小节中写了瀑布的哪些美景。如有不懂的地方要提出来和小组同学商量。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四、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瀑布如此雄伟美丽,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瀑布(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交流搜集的瀑布的资料。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去参观瀑布。
  板书课题:瀑布学生读题。
  二、初读诗歌,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诗歌,划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听字音是不是读正确?
  3、、借助课后生字条,小组合作识字。
  4、全班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5、检查识字情况。
  (1)读词语。(2)读生字。
  师:我们和生字娃娃一起回到课文中去,再来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三、品读诗歌,领悟意蕴。
  1、自由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
  3、播放瀑布的声音:你们觉得这声音像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师:叶圣陶爷爷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一小节)
  指导朗读。
  4、师:刚才我们听到了瀑布的声音,想不想快点看到瀑布的样子?
  播放课件或录象。
  师:你刚才看到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诗歌里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大家现在的心情怎样?指导朗读。
  四、美读全文,指导背诵。
  1、全班配乐朗读。
  2、师:这么美的诗歌谁能把它背下来?
  五、复习字词,指导书写。
  1、指名认读要求写的字。
  2、小组内交流:哪些字比较难记?你是怎么记住的?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投影展示学生作业,互相评议。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理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
  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抓“文点”,训练文笔。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四、抓“佳句”,感悟“奇特”。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嗯,我要采访一下我亲爱的房东太太,注意房东太太的表情哦)房东太太,你养花也是给别人看的吧?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五、借“书库”,拓展延伸。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