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集合【7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人之所以平凡,在于无法超越自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集合【7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的寓意。
  2、理解文中活用的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3、学习寓言式杂文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典故和人物形象所赋予的时代内容。
  2、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寓意。
  3、理解文尾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4、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语言特点。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l刘征,现代作家,又是写故事新编的好手。有作品集《刘征文集》和《刘征十年集》。本文写于1988年8月,当时,经济在部分价格开放、部分价格仍由行政机关控制的“双轨制”下运行。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依靠行政权利取得低价买进或高价卖出的特权的人们,便能大发横财。本文讽刺的,正是这种现象。后来,由于商品市场逐渐放开,也由于“双轨价格”差价有所缩小,通过审批权,干预赚取差价牟利 的基础被削弱,倒卖“批文”的做法才有所收敛。
  文章开篇就说“潮流不可阻挡”。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潮流显然是指当时席卷中国大地的下海经商的大潮。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都受到大潮的冲击,许多官员下海,许多文人也下了海。本文大中取小,虚构了庄周弃文从商的寓言故事。
  四、庄周经商养鱼买水 故事情节
  五、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所引有关庄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着解读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两个故事。
  六、思考、讨论:这是一篇寓言式杂文,它的寓意是什么?
  七、艺术特色
  八、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课型】
  复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宽、穷、、减”等9个认读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9个生字,会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贵”的意思,以及我的发现中词语的词性。
  【教学方法】
  讲授发、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想去那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游玩吗?瞧,草原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草原的景象。)
  2、我们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那就赶快去参加有趣的活动吧!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边欣赏草原的风光片,边倾听悠扬的草原之歌,使学生感到仿佛来到草原中,为以下的几个活动的展开打下了扎实的情感铺垫。〉
  (二)、游戏(我的发现)
  1、第一个活动草丛寻宝,赶快到草丛中去找一找。你们找到了什么? (学生到草丛中寻找,交流并把找到的词语贴到黑板上。)
  2、找到的宝贝是两个字词语的,请赶快贴上去。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这些词语呢?
  (学生读找到的词语)
  3、能为这些词语分别找找朋友?(举例:照相)为什么?齐读
  4、其实这些宝贝我是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中找到的,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54页,读读这六组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六组词语)
  5、学生交流发现成果。(发现加了一个字后意思就不一样了,)交流完后贴一帖。
  6、一起读读这六组词语,瞧,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奇妙呀!加了一个字意思就完全不同了。(学生齐读)
  7、在你的词语库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赶快想想!比比哪组在规定时间里写的多.开始。(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看看其他组是怎么写的)
  〈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
  方法让学生发现词语的规律。而且采用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游戏(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
  1、大家的词汇量可真丰富,看来,这些词语中藏着的秘密就是宝贝呀!瞧,连牛羊们也想来凑热闹和我们交朋友,你能交到几个朋友呢?请你读读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出示9个生字)来,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读读记记生字。(贴在黑板上。)
  2、看谁交到的朋友多?(抽个别读)
  3、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4、大家的识字方法可真多,接下来咱们开火车组词读。(开火车组词读)
  5、刚才许多同学采用反义词组词,快找到反义词朋友来贴一贴。(看看你的椅子,找到的快来贴一贴。)
  〈多种方式识字,结合生活识字,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学练结合。〉
  6、读反义词,我们怎样记住这些反义词?你有好方法吗?
  7、让我们来玩玩你说我对的游戏。(教师示范,我来和你对对反义词。)。赶快找你的朋友对一对。大家可以离开座位。)
  〈通过玩“对对子”的游戏中记住反义词,使学生在轻轻松松、快快乐乐中完成积累的任务。〉
  (四)、民歌导入(诗歌敕勒歌)
  1、对对子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生活在草原上的敕勒族人他们最喜欢唱歌跳舞,让我们一起来学唱他们的民歌。可以自己轻轻的哼一哼。(播放这首民歌)。
  2、咱们先来学会这些歌词吧!(要读准字音。)(刚才听到有同学提出“见”在这里怎么读现呢?“见”通“现”。)板书(见—现)
  3、谁来读?一起来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那苍茫辽阔的大草原吗?)来跟着唱一唱,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随机指导“四野、穹庐”。)随机教学敕勒族。〈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诗歌所描写的情景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其实无论是想象也好,描述也罢,都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锻炼。又随机增加了敕勒族的知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4、来,让我们跟着能歌善舞的敕勒族人边歌边舞吧!
  (五)、做导游介绍宁波。(我会填)
  1、热情的敕勒人向我们展示了大草原的风土人情,咱们是不是也应该把我们的家乡介绍给他们呢!
  2、来,咱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齐读)
  3、你能给这些词语找找朋友吗?请先和小组同学交流。
  4、选你最拿手的来和大家交流交流。(抽个别学生交流)
  5、你们可真会动脑筋,瞧,这些景色是哪里呢,可以边看边交流。
  6、能用上这六个词语,来介绍宁波的风景吗?(学生交流)
  7、这个内容就是日积月累“我会填”。接下来,咱们就动笔完成我会填。写完后请你把这些内容连起来,当当小导游介绍宁波。(学生填写)
  8、谁愿意来当小导游介绍呢?(抽学生来当小导游)
  〈把日积月累中的内容与口语交际进行有机地整合,并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大量的图片把语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并充分利用文中的词语,让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语文的乐趣。〉
  (六)、小结:
  刚才大家介绍了宁波的迷人风光,其实宁波还有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文化,那让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中再来畅谈我们美丽的家乡------宁波。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三
  【课后反思】
  1、抓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好少年。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只是注重自己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方法的提高,大胆“放手”,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强加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理解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见解。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学习能力没有提高,只是“学会”而没有“会学”。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它属于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文章。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文中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教学中一方面要整合前两篇课文有关生命真谛的内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要根据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不断增强语感。
  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青少年时期,渐渐地会开始思索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样塑造自己,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因此,有关生命的话题,学生是渴望了解的,进行生命的思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需要。但是他们年龄较小,大多数对生命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现象和空泛的生命道理这一层面,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具体到对《生命 生命》一文的阅读来看,四、五自然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文中从动物到植物再到人三个生命个体所展现的生命精神内涵,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体会时会因对作者的不了解,对生命话题的认识较粗浅而产生学习困难。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手段,在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和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及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说说对生命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2)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赞叹之情、珍惜之情。
  2、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1、师:学习了《触摸春天》,我们已经知道:安静虽然是一位盲童,可她的生命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阅读了《永生的眼睛》,我们懂得了:珍爱生命,关注他人,人生会更有意义。关于生命,我们还有太多的话题。
  2、板书;生命 生命 齐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3、生谈论交流用两个“生命”作题目的表达效果。
  4、师总结:题目运用反复的手法,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注意其中的生字新词、文章的标点符号、长句难句,把它们读正确、读通顺。看看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个事例的内容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评议朗读情况。
  重点读好以下词语:(随机学习生字词语)
  欲望 不屈 震撼 茁壮 糟蹋 听诊器 有限 骚扰
  指导读好下列句子:
  a.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b.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c.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d.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体会文章的情感。
  3、生默读课文,思考:生命是什么?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到了生命的存在?共写了几个事例?试着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每个事例的内容。
  4、反馈交流读后所得。师生梳理总结课文的三个事例,并随机板书:
  ⑴ 飞蛾求生欲望强烈。
  ⑵ 瓜苗破土不屈抗争。
  ⑶ 心脏跳动令我震撼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
  1、齐读课文。
  2、选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幻灯片出示填空内容,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小飞蛾 ;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香瓜苗 ;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我们心脏 ;
  四、 小结本课
  1、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小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就是香瓜苗不屈的抗争、茁壮地生长;生命就是我们心脏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地跳动;生命是一首诗;生命是一支歌。我们赞美它,更要珍爱它。师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再读课文。再次体会文章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警句。
  附:第一课时板书设计
  19 生命 生命
  生 飞蛾求生的欲望 强烈
  命
  是 瓜苗破土的不屈 顽强
  什
  么 心脏沉稳的跳动 震撼
  第二课时(公开课)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依据课文填写词语,检查巩固上节课内容。(幻灯片出示)
  ( )的力量 ( )的欲望 ( )的外壳
  ( )的震撼 ( )的生命 ( ) 的价值
  2、请学生根据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师引导复习课文内容:上述词语有写小飞蛾跃动的生命的力量,强烈的求生的欲望;有写小瓜苗冲破坚硬的外壳,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还有写作者静听心跳,带给自己极大的震撼;使我们懂得了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那么课文写作的三个事例,哪一个事例让你感受最深?
  (设计的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指导其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生发现和获取新信息新知识的能力。这是优化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理想课堂的必然要求。)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品读语句,感悟生命
  (可以从学生感受最深的事例切入)
  1、品读第二自然段,从小飞蛾的抗争感悟生命的可贵:
  (1) 指名朗读第二段,评议朗读。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骚扰”和“跃动”的词义和感情色彩。
  (2) 生自读自悟: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
  (3)生读,思考,全班交流,练习朗读重点。学生思考的结果肯定是多方面的,如可恶的,可怜的,顽强的,了不起的等,师可相机引导生思考讨论:作者重点想表现的是哪一方面?找一找重要的词句。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朗读下列语句。(幻灯片出示)
  (5)师小结:小飞蛾被“我”捉住以后,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但是不管能否逃生,它都极力鼓动双翅,为生存而抗争。一个小小的昆虫,都有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懂得这样珍视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我们人呢?“我”怎能不感动?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动齐读课题。“我”怎能不震惊?由讨厌它的“骚扰”到“震惊”而放了它。
  (6)师生接读第二段。
  2、品读第三自然段,香瓜子的不屈生长感悟生命的顽强: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a.读一读,在读中思考。
  b.议一议,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c.找一找,找出你认重要的词句。
  d.品一品,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2) 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
  (3)生自读交流体会,生互评。
  (4)学生再读。思考交流:你认为自己从小瓜苗的事例中懂得了什么?
  (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相机组织生再读引人深思的句子。)
  3、小结:
  这些文字哪里只是在讲述小飞蛾、香瓜子的故事,这分明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呀!生命是这样的可贵,那么作者是如何珍爱她自己的生命的呢?
  4、了解作者的故事,体验自我生命的存在:
  ⑴ 师深情讲述杏林子的生命故事:
  (幻灯片出示杏林子相关图片和资料)
  简介杏林子:
  她的文字曾感动和鼓舞了无数人,她十二岁时突然患上了至今人类都无法彻底医治的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从此,钻心的疼痛与她伴随,直到她六十一岁离开人世,她只上过小学,在关节坏后,她依然坐在轮椅上,膝上架着小木板,创作了数百万字的作品,这篇文章就是从她那苍白的扭曲的手指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流淌出来的。
  ⑵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杏林子的内心独白:
  (出示第四段的句子:这就是我的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组织学生反复读这句话(师可以相机引读,如:“咚、咚、咚……”听着那强有力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听着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杏林子对自己说……,等)
  ⑶ 体验生命的存在。这就是杏林子的生命,单单属于杏林子的。你的生命,单单属于你的生命呢?(组织生静静感受生命脉搏的跳动后自由谈感受,并练习朗读这句话)
  5、品读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⑴ (继续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师引读:杏林子接着写到:我可以……,也可以……。如果你是杏林子你会怎样好好的使用它?又有可能怎样的糟蹋它?(师提示可以引用杏林子的资料,也可以自己补充介绍一些杏林子的生活细节。)
  ⑵ 结合学生发言小结。
  ⑶ (引读“一切……对自己负责。”)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自己”,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谈自己的见解,师相机引导朗读)
  三、探索生命意义
  1、(出示课文末一段),生自由读。
  2、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谁?(生思考,全班交流,师相机总结提炼出“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3、小结,指导朗读。
  四、拓展延伸,深华情感
  1、配乐朗读全文。
  2、读完全文后,你知道作者杏林子最想告诉你的是什么?(引用原句回答)
  3、除了杏林子,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生、生命的名言警句?或者是有关生命的感人故事。
  五、留下生命思考
  1、全文小结:
  杏林子已经用自己光彩有力的生命历程作出了自己的回答,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怎样珍惜属于自己的生命呢?
  2、再次品读文题:
  让我们在对课题的朗读声中结束这一课吧!(引导学生用多种读法读课题。)
  3、读写练习,将自己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作为今天的每日写话内容。
  板书设计
  19 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 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 善待生命
  生命......生命...... 积极进取
  (让人生更有价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
  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三、再读课文——眉批
  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
  2、教师亮出幻灯片。
  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
  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
  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
  明确:眉批
  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
  语言上: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
  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
  结构上:
  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
  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
  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
  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
  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
  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
  明确:第一部分:
  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
  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
  3、海怒图。
  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响雷般的怒吼”等。
  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五、课堂小结
  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当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
  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检查作业情况。
  二、交流作业
  三、再读课文——尾批
  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
  明确:第三部分:
  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
  (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
  四、回读课文
  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呈现:
  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
  (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
  五、总结课文
  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透过优美的语言,读懂了鲁彦先生的情怀: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他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
  六、布置课外作业
  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学习小结(或心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对韵歌的规律。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初步感受对韵歌的规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同学们吗,昨天我们学习的生字你学会了吗?上课前我们先来一起复习一下。
  2.“开火车”读词语。
  哪列火车开起来?这列火车开起来!
  3.齐读词语。
  4.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再认识几个生字宝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识字六《古对今》。
  5.简单介绍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对韵歌。像题目一样,什么对什么这样的句式就是对韵,也可以说是对对子。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宝宝就隐藏在课文里,你们要用明亮的眼睛把他们找出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文中画出生字。下面听老师来读课文,你们要听准字音,看清字形。
  2.学生借助拼音先自读课文,然后同桌合作互相纠正错误,先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3.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
  (园严寒酷暑晨朝霞杨)
  (1)指名几个学生带拼音读生字,教师及时表扬(你读的真准确,你的声音真响亮等),也可让学生进行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我认为……)。
  (2)齐读会认的生字。
  (3)去拼音男女生赛读。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读生字,一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二是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4.给会认的字组词记忆。
  下面我们来给生字宝宝找一个小伙伴吧,谁来给他们组一组词?
  学生先自己组词,然后教师出示词语。
  (方圆严寒酷暑早晨朝霞杨树)
  (1)选择两到三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词语。
  5.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课文中不仅有让我们会认的字,还有一些不仅要认,而且要准确书写的字。
  (古凉细夕李语香)
  (1)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2)去拼音开火车读生字。
  (3)学生给生字组词,然后教师呈现词语。
  (古今清凉细小夕阳李子语文香气)
  (4)齐读词语。
  6.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凉、细、语”三个字。
  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结构、偏旁、书写应注意什么,再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接着教师范写。“凉、细、语”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注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学生在课本上练习书写“凉、细、语”字。学生在写的时候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加以指导和评价。
  (3)同桌结合,合作学习其余的生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加一加的方法,减一减方法等)。然后在班上交流每个字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记忆生字。
  三、朗读课文,归纳总结。
  1.课件出示整篇课文,以开火车的形式逐句读课文。(这样可以检测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及时耐心指导朗读)
  2.分小节学习。
  (1)指名读第一小节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里的字词的意思,再结合图片加深理解,帮助记忆。
  以第一小节为例:
  古对今,圆对方。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先出示这一小节的内容,指名读。接着一句一句理解。学习古对今,就出示代表古、今的图片,便于学生对比理解。然后分别是圆、方、严寒、酷暑、春暖、秋凉。借助图片,再稍加解释说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词语意思,也能加深对对对子这种句式的感受。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齐读这一小节的内容。
  (2)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课文的二、三小节。
  3.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课文全部学完之后,再次完整地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4.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这篇课文读起来非常顺口,也很好记,里边的生字词语更需要我们用心掌握,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
  5.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搜集一些其他的对韵歌,读读记记。或者试着自己写几句,与其他学生交流。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
  2、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3、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
  二、教学方法。
  1、借助注释,通过提问,师生讨论,相互检测等方式完成字词句的教学。
  2、通过朗读,把握讨论的方向,学生分组讨论。
  三、教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围绕词义、句义,师生相互提问、解答,问题设计要巧妙。
  1、愚公多大年龄?
  (1)不到九十岁。
  (2)且,将近。
  2、“遗男”几岁?
  (1)七八岁。
  (2)龀,换牙,七八岁。
  3、移山是苦活累活的事,“遗男”的父亲同意他去吗?
  (1)“遗男”没有父亲。
  (2)孀妻,寡妇。
  4、有女性参加劳动吗?
  (1)没有。
  (2)夫,男子。
  (六)各大组推荐一人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绘声绘色。
  (七)在掌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八)围绕字意、词义、句义,相互拟题测试。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让学生扮演愚公的妻子、智叟,分角色朗读愚公妻和智叟说的两段话。
  2、学生翻译这两段话。
  3、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关切、担忧。
  4、教师提问:智叟说的一段话应以怎样的语气朗读?
  轻蔑、讥讽。
  5、让学生揣摩当时两人的不同心理?
  (1)愚公妻子:老伴儿,你一大把年纪了,挑运土石,身体能顶住吗?
  (2)智叟:你这老顽固,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拔不动,还想移掉两座大山?简直是异想天开!
  6、学生归纳两人对移山的态度。
  7、通过分析“杂然相许”、“跳往助之”,学生归纳愚公的`子孙、“遗男”对移山的态度。
  8、教师提问:愚公的妻子、子孙及“遗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说明愚公的举动得到众人的支持,移山是造福子孙的一件大好事。
  (二)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以及移山的意义。
  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移山有何意义?
  可用原文回答:“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也可用自己语言回答:道路畅通,出入方便。如答“造福子孙”则更佳。
  3、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
  (1)山体庞大。
  (2)工具简陋。
  (3)劳力不足。
  (4)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4、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因为愚公坚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大山必能移走。
  5、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6、学生概括愚公移山精神
  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7、如果你是愚公,你如何解决大山阻塞的难题?
  可开凿隧道,可开辟一条山路、可搬家……
  8、在今天,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困难,除了需要愚公精神外,还需要什么?
  除了苦干,还要巧干、依靠科学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语文教案 篇7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