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命运的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大大的机会,而是每一分钟里你做的一个微小的选择。所有的差别就只在那一分钟里。不后悔,莫过于做好三件事:一是知道如何选择;二是明白如何坚持;三是懂得如何珍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语文教案集合6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语文教案 篇1
【执教时间】XX年11月18日
【执教对象】蒙山中学预备年级
【执教教师】上海市吕巷中学 吴昌琼
【教学目标】
1、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 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
(二) 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 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 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 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 再读,探月之喻
1、[引导]:到了院外,孩子们并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月亮无处不在。又在河里,在孩子们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在我和弟弟妹妹的眼中月亮代表着什么呢??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 镜 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或者从电视上,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词“活见鬼”。板书课题,齐读。我们一起来讨论在生活中哪些情境下人们可能会用上这个口头禅。
过渡:其实啊,这三个字就出自一则小笑话,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
(1)指名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字音、词语。
(3)师范读课文,读出停顿。
标注停顿的课文。
(4)学生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进行反馈。
2.借助译文,了解大意。
三、品味文言。
1.过渡:文章的大意弄懂了,我们来个对读。我读白话文,你们对应读出文言文。
2.思考:通过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对读,你们有什么发现?(语言简练)
3.生齐读古文
4.对照译文,理解字词。
四、深入研读
1.用横线画出文中可笑之处。
学生反馈
2.重点理解句子:
“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指名读文,想象第一个闯入者是什么样?
过渡:这第一个呀,还算说得过去,最逗的就是第二个闯入者,想象一下,他又是什么样儿呢?
3.引读: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做糕的人刚刚起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指名读(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我们这些读者又是何等的幸运,在作者的文字间目睹了这样的画面──再读。
4.两个人都看到了对方的狼狈相,于是──(相视愕然,不觉大笑)两个人在大笑,难道他们仅仅在笑对方此时的狼狈吗?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两个人的经历。
生自由读古文前半部分
5.想象二人为何都说遇见了鬼呢?分别以赴饮者和投伞下者的口吻来说说,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完成以下问答:
走了那么久,对方却不说话,赴饮者心生疑虑,他在想……
于是他用脚撩试对方,却没有碰着,心就开始慌了,他想……
于是,赴饮者……
投伞下者又是怎样的呢?
久之,不语,他在想……
对方以足撩之,他在想……
对方奋力挤之桥下,他在想……
当他从河水中挣扎上岸的时候,他在想……
5.自由朗读古文
五、总结:
1.我想问问,文章里到底有没有鬼?(没有)我说有,而且还同时存在两个,谁知道两个鬼藏在哪儿?(……)没错,两个人心中各藏有一个鬼。知道这是什么鬼吗(……)是胆小鬼。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炊糕者晨起看到的场景──(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引读:正是因为有这一幕──(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才有了令我们读者捧腹的画面──(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
2.思考:现在,谁来说说看,二人相识愕然,不觉大笑,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狼狈吗?
3.简介作者。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读】完成目标一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xx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评析]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
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赏析:《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
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五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恐龙灭绝原因的五种说法,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一两种说法。
4.有对恐龙的灭绝等自然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出相信的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
(联系旧知《称象》谈谈大象有多大)
2.个别说自己知道的恐龙的知识。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恐龙博物馆)
1. 指导学生进入恐龙博物馆,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2. 指名说说。
三.(在线影院)重温恐龙时代那美妙的世界
1. 看恐龙的动画片。
2. 请生质疑。
四.(识字园)自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进入“识字园”自读生字,如有困难点击该字听示范读再读。
3.看大屏幕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你说我说)再读课文,说说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说法。
1.请生说说文中说了几种恐龙灭绝的原因?
*若学生意见不统一,再引导读课文。同桌可互相交流:有几种说法。
2.请生分别读读书中关于恐龙灭绝的五种说法。
3.看连环画,说说自己最相信的一种说法。
师巡视指导同桌互说。
4.请个别同学反馈说自己的看法
六.拓展思维训练。
讨论:恐龙灭绝还可能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师鼓励生探究未知领域)
七.(勇敢闯一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八.师生小结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情感、知识、技能)
1.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晴天的夜晚天空中有些什么;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欣赏美的情趣。
2.认真看图,看懂图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四个词:月儿、船儿、看见、蓝天,认识并会写小字头。
4.能正确回答课后思考题,正确书写生字笔画、笔顺。
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六个生字,认识一个部首。
难点
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一)启发谈话:
板书“船”字,问:同学们,这是什么字?你们见过船吗?有哪些船?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0.小小的船”。
问:这个课题里讲的是什么船?“小船”和“小小的船”意思一样吗?为什么?
2.“小小的船”是一首儿歌,讲一只很小的船的事。翻开课本,读读课文,看这只小小的船是什么样的`。自己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以读读拼音。
二、教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借助汉语拼音音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回答:全文共有几句话?
分句朗读,检查字音。
(二)细读课文,理解词句:
1.这首儿歌里说的是怎样的一只船?读儿歌第一句,回答问题。
2.用铅丝演示:“弯”(稍弯),“弯弯”是弯得很,形如弯月。
3.教师:儿歌里讲的船不是一般的船,是把弯弯的月儿当作一只小船。(出示图片或幻灯片,上画一轮弯月。)就是这样的月儿,弯弯的,像只小小的船。(板画一只小船)一个小朋友坐在月亮上,(在弯月上加上小孩图片)把月亮当作小船。
4.问:这只船的两头怎么样?儿歌里怎么说的?课中操:唱歌《小小的船》,并加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加动作。
三、总结
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小朋友你们喜欢星星吗?老师这儿有,想要吗?如果你能把星星背后的字领着大家一起读,那这颗星星就是你的了!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感知课文
1、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好吗?请小朋友闭起你的眼睛,我们出发了……我们跨过小溪,爬过高山……(课件出示晴朗的夜空图,星星在闪烁,同时放伴奏音乐《闪闪的小星星》)
2、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来到了哪里?在这里你看见了什么?
3、对了,就像这样一亮一灭,我们就说“闪闪的”,闪闪的什么?怎么样的星星?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是闪闪的?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话
1、夜空是多美啊!好象缺了什么?(点击圆月或弯月)
2、课文中的月亮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打开书本,边读边想。
3、课文中的月亮
教案《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教案一》,
是怎么样的呢?
4、教学生字“两、头”
(1)“两、尖”就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自己能学会吗?分小组学习
(2)你是怎么样来学习这两个生字的?(字音、字形、组词、造句)
(3)反馈、交流
(4)弯弯的月儿两头……,就请你在在月儿两头尖的地方各写一个“尖”字。(课件两头各出现一个尖字。)
5、这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呢?对了,像小船。(出示船与月儿比较图)像在哪里?
6、领读句子。这里的“小小的船”就是指什么?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就是指什么两头尖?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读句子。自己读、齐读、个别读(课件出示句子)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7、老师读一遍你认为好听吗?好听在哪里?(课件出示有隔音符号的句子)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句话
1、夜空这么美丽,你想不想上去看看?请大家再次闭起眼睛,我们就从小河边出发,一起飞向蓝天,飞吧,飞吧,坐到月亮上去……(放音乐《小小的船》的伴奏)
2、你坐在月亮上舒服吗?(课件出示小女孩坐在月亮上)那就让我们坐在月亮船里愉快地唱着歌,在夜空中遨游吧!(课件《小小的船》歌曲)
3、你坐在月亮上,看见了什么?对你的同桌说说
说话训练:我坐在月亮上,看见。(课件出示句式)
4、小朋友看见的真多,书上的小朋友,却只看见了闪闪的星星和蓝蓝的天。
什么是“只看见”?——其他都没有看见
5、学习“只”
A、读音zhi告诉是一个翘舌音
B、你怎样来学习这个字的?
C、看着老师书空,自己学着进行书空。
4、那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自己读、齐读、个别读。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5、你认为该怎么读,最好听呢?(课件出示有隔音符号的句子)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总结谈话
朗读全问,做练习
第三课时
(四)、指导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夜空多美啊!我们在夜空中遨游,看见蓝蓝的天上闪闪的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呢!你喜欢它们吗?把天空的美,和你喜欢的语气读出来读出来,好吗?
1、自由找朋友,读给他听。
2、集体读,指名读,表演读
小朋友读得真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让你们听一首歌,如果你们会唱就跟着一起唱好吗?放《小小的船》的音乐,学生跟唱,实际为背诵。
三、巩固复习
1、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前面学过的生字。(开火车)
2、练习:(课件先出示填空题,再出现答案)
弯弯的()小小的()
闪闪的()蓝蓝的()
3、你还能说出这样的词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预想
二: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
教学目标:
1、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激发战胜艰难险阻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预想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吗?遇到过什么困难?
师:比如:老师让你把《春》背下来,你会不会想:那么长的文章怎么背下来?升入初中以来,你觉得自己比较努力,但成绩总和别人有差距;你很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总是遭到同学的误解??究竟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学后你一定会深受启发。 师:板书课题、作者。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及作者。
师: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来,一起读------明确了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文章,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要求:
1、 圈点出不认识读不准的字词。
2、 画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有小组不能解决的字词吗?你可以提出来。
(课件出示字词,检测读音)
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课件出示抢答题)
抢答:
1、(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2、(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3、(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4、(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5、(经过)“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 难?
6、(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1)、时间: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2 )、地点:费城的悬崖上
(3)、人物:“我”,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
(4)、起因:无聊,决定爬悬崖
(5)、经过: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
(6)、结果: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3、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孩子们,请展示你们的星级奖励,让老师看看哪个小组获得的最多。
三、赏读品析,感悟文本。
通过概括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写的是“我”童年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
1. 当“我”陷入险境时“我”是什么心情?你从那些语句中读出的?谈谈你的体会。
师:当我陷入害怕恐惧甚至绝望中时,父亲来了,那么父亲是怎样指导我脱险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
分角色朗读16--22段。
2.思考:在脱险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请画出能体现我心理活动的语句。
分析“我”爬下悬崖时心理经历过几个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 “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顿生 “这似乎是能办到的”
随后:信心大增 “我”能办到
最后:产生巨大成就感。
[教师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过巨大的波澜,从深深的绝望到有了信心,到信心大增,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他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
四、合作交流,探究主题
1、这次的经历让他成长了很多,获得了很多,那么他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
请自由朗读最后一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我提醒自己------的地方)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
2、通过这件事,作者学会了应对困难的方法,那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不去想困难有多大,只想到到达下一个目标是我容易办到的。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明确: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说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畅谈收获
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
面对困难,不畏惧害怕,要冷静分析,循序渐进,克服困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小进步会积累成大成功。
结束语:
师:小结: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在这人生新的起点上,我们只要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会有收获。希望和成功永远召唤着你,只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师:最后让我们以残疾少年吴强一首诗歌共勉:
同学们,“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莫顿.亨特能够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面对生活,你们也会有诸多的感受,试以“那件事告诉了我”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