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过去的靠现在忘记,将来的靠现在努力,现在才最重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1)班和一(2)班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1)班有61人,一(2)班有58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六、教学进度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 1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课时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3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0课时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小学 > 教学计划 > 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xx
  20xx-08-01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1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4课时
  3、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教学内容: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3、培养学生初表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索的意识及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
  5、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新知铺垫
  1、口算
  2、括号里能填几
  3、分解数的组成
  (通过“数的组成”这部分复习,为下面的学习进行必要的铺垫)
  二、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课件出示风景片及情境图
  教师创设情境: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到处是盛开的鲜花,无论走到那里都生机盎然,充满着绿色的气息,在这里还生活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这儿吗?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去公园好吗?可是你们要注意在公园游览时,要爱护那里的一草一木,保护优美的环境,不要破坏它,要和那里的小动物做朋友,不要伤害他们好吗?同学们,前面就是公园了,我们要知道一共有多少小朋友才能买门票进公园,你知道一共来多少个小朋友吗?
  (课件展示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买公园门票,体现了新课改中强调数学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得有趣,认为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
  1、探索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指名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讨论
  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3、小组汇报交流
  生可能出现的三种算法:
  (1)数数法:1、2、3……12、13,一共有13个人。
  (2)接数法:左边有5个人,然后接着数6、7、8……13,一共有13个人。
  (3)凑十法;左边有8个人,把右面的2个人与这8个人合起来,凑成10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4、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不错,那你最喜欢用哪一种方法?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不仅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特别是不爱发言学生,同时还体现算法多样化,让学生通过交流,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
  (三)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探索用计算方法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列算式呢?(生说,师板书8+5)
  2、小组合作交流,动手用小棒摆
  要求在摆好后,把你的摆法说给同桌听,在听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
  (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加深对所学的加法计算过程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利用学具帮助学习的意识,更是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
    一、情况分析:
  因为学生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怎样收拾书包、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所要形成习惯的,特别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的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全册教学重点、难点是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三、提高质量措施: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做到备好课、备好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中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放手多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惯。
  3、上课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精彩的发言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利用家长联系本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教学进度安排:
  单元教学内容课时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2课时)
  3.位置(2课时)
  4.1——5的认识(3课时)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5.认识图形(1课时)
  6.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7.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8.认识钟表(1课时)
  9.认识钟表(1课时)
  10.9加几(3课时)
  8、7、6加几(4课时)
  5、4、3、2、加几(3课时)
  11.总复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课标”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设计了八个单元,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四个领域,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等内容。特点:
  一是选取了贴近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自然界,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是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构成情境串,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而形成问题串,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是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优化单元认识结构。重视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在认数与计算方面设置小单元,并重视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四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个过程。
  六是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期教学目标:
  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会数20以内的数,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4、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5、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6、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
  7、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8、加深对20以内的数有关知识的理解。
  9、加深对分类与比较及统计方面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同伴交流。
  2、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交流汁算方法的过程中,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
  3、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4、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措施:
  1、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要体现开放性。
  提倡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情境中,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标。
  3、教学过程要体现活动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开发潜能、理解知识、发展技能,学习数学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4、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寻找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5、注意学习过程的构建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窗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动手、动脑和相互交流的活动中,通过“做数学”获得再创造的机会,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6、注意评价的改革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评价的手段要多样化,应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第1——2周 一、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第 3 周 二、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
  第 4 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5 周 国庆放假
  第6——8周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第 9 周 四、有趣的游戏
  第10——11周 五、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第 12 周 六、有趣的游戏——认识图形
  第13——15周 七、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第16——17周 八、雪山乐园——总复习
  第18——19周 期末复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
    一、教材简析: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①“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③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教学要求: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与事物的顺序和位置;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4、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描述某些现象,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在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和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初步萌发探究数学问题的意识;能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经历发现和改正数学活动中错误的过程,愿意在他人的帮助、指导下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三、教学重点:
  1、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感受并认识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能判断一些常见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
  2、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事物的多少,简单物体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等能力;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的算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具体的数描述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事物,并进行交流;能用长短、大小、轻重说明和交流一些简单物体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用分析或计算的方法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实际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措施:
  1、吸引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注意联系实际理解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和用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把动手实践、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看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学习的积极感情。
  六、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分一分……………………………1课时
  四、认位置……………………………1课时
  五、认识10以内的数…………………10课时
  六、认识图形(一)……………………1课时
  有趣的拼搭………………………………1课时
  七、分与合………………………………7课时
  八、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9课时
  丰收的果园………………………………1课时
  九、认识11~20各数……………………4课时
  十、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十一、期末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及一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工作。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形成,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
    一 、指导思想:
  继续深化“高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课题研究,提倡高效课堂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培养师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质量。通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树立数学到处可见的观念。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20以内的数和最基础的加、减法口算,几何形体、简单的统计、认钟表等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2)班、(4)班共有学生(89 )人,男生有( 46)人,女生有(43 )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学前班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学前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常规知识还得加强训练,他们还像在学前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体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教学理念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使学生既学得轻松,又学得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使学生能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示的整时,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遵守时间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并会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教学难点
  正确迅速地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具准备
  一个实物钟面、课件、水果钟面、时间的小卡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个学具钟、每小组一个不完整的卡片钟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同学们听过谜语 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
  (课件展示)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嗒嘀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
  2、逛钟表超市
  师:同学们真不错,都猜出了谜底,钟表超市里的钟表可漂亮了,我们一起去逛逛吧!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外型美观的钟表。
  3、导入新课
  师:钟表有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为好朋友呀!那么咱们就看看它长什么样吧!
  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
  (1)(出示实物钟面)这是一个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出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
  师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还有线段那是刻度线,每个数之间有小格。追问:钟面上的2根针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时针 短 粗
  分针 长 细
  (2)生认学具钟的时针和分针
  (3)我们知道时间爷爷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不会停止!那这2根针是怎样走动的?哪根针快哪根针慢?
  生:朝着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时针,其次是分针。
  (课件演示)师补充:最快的是他们的秒针弟弟。时针每天走两圈,分针每天要走好多圈。
  2、补钟面(小组合作)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破损的钟面,有些没时针和分针,还有些没数字。
  行动起来!用你们灵巧的小手把钟面补好,看哪组同学速度最快,表现最好,最先完成的小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3、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三个钟面,指导认整时。
  指名回答钟面表示的时间,并引导学生说出是怎么看的。
  师小结:整时的时候,分针都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所以它们分别表示8时、3时、6时。
  (2)生用学具钟练习拨7时、11时。
  请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拨的结果。
  (3)(小组合作)一人说一人拨。
  4、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可以用汉字“时”表示。生回答师点击电脑,钟面下分别出现8时、3时、6时。
  (2)用数字表示法
  点击电脑出现8:00,引导学生观察两点右边是两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3)生动手写3:00、6:00
  (4)点击电脑出示3:00、6:00,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三、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1、游戏:找朋友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随着《找朋友》活泼的音乐,生进行游戏。出现“12”时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体同学用学具钟拨12时,重点引导学生认识12时的钟面时针和分针重合。
  2、(课件出示)P92页
  小军一天的时间安排图。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四、引导回顾,总结评价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吗?
  2、时间像小马车一样飞快地向前跑着。一节课又要结束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地利用支配时间,让我们做时间的小主人。
  3、点击电脑欣赏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五、课后延伸,生活调查
  (课件出示):太阳刚升起的画面;太阳刚落下的画面。
  请大家把刚才看到画面的时间记下来,下次再讨论、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3
    一、班级情况。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42人,男生22人,女生2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4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
  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3、分一分、认识物体;
  4、11—20各数的认识;
  5、20以内的进位加法;
  6、20以内的退位减法;
  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习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习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5
    一、学生情况分析
  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 ,位置 ,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点。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教材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