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是拿自己的时间,去见证别人的梦想成真;最悲哀的事情:就是自己从不敢尝试,还去嘲笑别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 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 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三.教学重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 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 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 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 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 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 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五、课时安排:
  一. 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1课时
  三. 分一分1课时
  四. 认位置1课时
  五.认数(一)10课时
  六.认识物体2课时
  七.分与合6课时
  八.加法和减法21课时
  九.统计1课时
  十.认数(二)5课时
  十一.认识钟表1课时
  十二.加法5
  十三.期末复习4课时
  数学, 国标, 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
    一、 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和寄宿部的工作,分别是55人和4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要两面都要俱到。(1)班的女孩子人数比较多,管理起来相对方便一些。(3)班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只相差1个人,半托占了三分之二,全托占了三分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 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 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
    全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全册课时安排:共计约61课时
  1、数一数………………………………………………约1课时
  2、比一比………………………………………………约2课时
  3、1—5的认识和加减法………………………………约10课时
  4、认识物体和图形……………………………………约3课时
  5、分类…………………………………………………约2课时
  6、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约21课时
  7、11—20各数的认识…………………………………约4课时
  8、认识钟表……………………………………………约2课时
  9、20以内的进位加法………………………………约12课时
  10、总复习………………………………………………约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了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这些内容也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数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回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回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编排特点
  1、 根据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措施
  1、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
  2、 针对计算教学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时注意:
  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鼓励学生因题而异灵活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认真、仔细地计算和及时检查的学习习惯。
  3、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4、要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五、本学期教改思路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积极开展教改实验,尽快转变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6
    一、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0人。全部进入学前班,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因为学前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因此有待加强养成教育。学生们都活泼可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整体上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
  二、目的要求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数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 教学安排
  (见教参课时安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7
    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至5的认识(10课时)
  1、1至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至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改进教学方法或建议: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8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1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1课时
  5、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6、认识图形(一) 2课时
  7、分与合 7课时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课时
  9、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1、期末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9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教学中,我将在全面贯彻数学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结合本地区、本班级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探索适合于新时期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检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教材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10以内的数的认识,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法制教育与安全教育
  根据教管中心的安排,坚持放假前半小时安全教育,上午一分钟的认真清点学生到校情况和放学前一分钟安全教育,坚持天天讲,力争做到零事故。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渗透相应的法律法规,力争做到每月一次。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学会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出个数10以内的物或人,初在10以小黑板步学会用1~10各数内的物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或人数。教学挂图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了解分一、数1一一数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类数数从数的感受角度的方法1方法,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2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认识长教学挂图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短、高矮轻重。和轻重小黑板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的含义,二、比1二一比活动,初步建立长短、体会比相关实物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较的一教具判断和般方法,2养初步的观察、推理的能力。初步学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会比较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物体的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长短、高积极情感。重视比矮和轻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重。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3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让学生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在观察中初步应用。和分一教学挂图分的活动中认小黑板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识分类三、分2三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相关实物培养初步的分感受分教具、图1的思想,类能力。类的作片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4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教学挂图小黑板2、使学生能按上下、指导学认2四位置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生分清相关实物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左右的图片2系,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位置关会使用上下、前后、左系。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5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1、数数、0~10各数。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认数、读教学挂图写数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数、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和数的小黑板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大小比卡片2至6五五、认数15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较。少,理解“同样多”和“多”2、认识“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  10
  周次单课题元教教学目的要求时重难点教学准备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重点:计景中,了解20以内的算20以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内的进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位加法,程度。正确进相关口算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行口算,卡片20以内16的至19位加法十进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达到一实际问题。定熟练教学挂图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程度。逐步养成难点:在小黑板15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习惯,参与数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学学习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过程中,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4)班、(5)班的数学教学。其中一(4)班有40名学生,男生21人,女生19人 ,一(5)班 有42人,男生 人,女生 人。
  1、知识掌握情况:两个班的学生对10以内的数数都掌握地挺好,一半以上的学生都能数100以内的数,知识方面可能对他们来说不会存在太大困难。但两个班还是存在一部分后进生,如一(4)班的金翔,范晨刚等。
  2、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除了简单的计算能力、数数,其它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上没有,特别是数学语言的表述,由于年龄的关系,没有任何的表述能力。
  3、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上课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刚跨入小学,对数学课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
  相信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和努力,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并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地提高。
  两个班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及素质都会得到更好地提高。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共十个单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难点: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三)教材编排特点: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使教师初步了解学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充分感知10以内的数,关键是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数数。
  第二单“比一比”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重点是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难点是学会比较物体多少长短高矮的方法。关键是掌握比一比的方法。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重点: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关键:使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重、难点:掌握图形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关键:通过直观操作,感受图形特征。
  第五单元“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受和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很有益处。
  重、难点:确定分类标准,掌握分类方法。关键:掌握初步的分类方法。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重、难点:建立数感、符号感,掌握6—10的加减法。关键: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准备。
  重、难点:认识数位和计数单位,掌握数的组成。关键:通过直观操作,逐步形成数概念。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
  重、难点:会看整时和半时。关键:掌握看整时和半时的方法。
  第九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好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悟加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难点: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关键:掌握一种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的内容和我班的实验情况,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与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2.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4.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5.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二)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2.能按一定的顺序整理和记忆: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想10以内的数的组成、分解,想1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得数,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4.能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2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中的应用问题。
  5.通过拼、摆、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6.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7.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8.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9.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发展学生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10. 初步学习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发展数学意识。
  (三)解决问题
  1.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分类。
  4.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5.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⑴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⑵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⑶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⑸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⑹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⑺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⑻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2.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4.爱护学具、文具、数学书、作业本、书包,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5.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健康发展。
  五、综合实践活动:
  1、内容: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具体安排
  “数学乐园”是安排在第10周。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我们的校园”安排在第 周,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1
    一、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一年级(1)班有7人。虽然大部分学生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四、教学方法设计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1)注意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4)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生活特点,从感必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用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安排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和创造性。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具
  五、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六、教学评价
  运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3、《能量》单元介绍了电能、水的三态变化、太阳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学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使学生养成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知道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知道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知道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有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概念
  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
  五、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六、补差意见
  1、把握这部分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七、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 学 内 容
  1 始业教育 使用工具 杠杆的科学
  2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轮轴的秘密 复习
  3 定滑轮和动滑轮 滑轮组 练习
  4 斜面的作用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练习
  5 国庆假期
  6 抵抗弯曲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拱形的力量
  7 找拱形 练习 课外延伸
  8 做框架 建高塔 机动
  9 桥的形状和结构 用纸造一座“桥”复习第二单元
  10 期中复习知识回顾 期中检测 机动1课时
  11 电和磁 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力(一)
  12 电磁铁的磁力(二) 练习 神奇的小电动机
  13 电能和能量 电能从哪里来 能量与太阳
  14 练习 复习第三单元 校园生物大搜索
  15 校园生物分布图 多种多样的植物 练习
  16 种类繁多的动物 相貌各异的我们 练习
  17 原来是相关联的 谁选择了它们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8 复习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测试 概念梳理
  19 复习
  20 期末测试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新课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计划。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两大章新课,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因此在总复习阶段,必须牢牢抓住基础不放,对一些常见题解题中的通性通法须掌握。
  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清,不能正确理解题意;
  (2)解题时自己画几何图形不会画或有偏差,从而给解题带来障碍;
  (3)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不够;
  (4)几何依然对部分同学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几何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较差。
  二、结合毕业班特点,安排教学与复习
  1.做好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特别是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生理与心理健康,使其能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坦然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能正确对待中考。
  2.做好导优辅差工作。对于优秀生,鼓励他们多钻研提高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抓好基础知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等生身上。
  3.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效率,做到精讲多练,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
  三.具体采取的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探索、启发式教学。
  2.注意教科书的系统性,使学生牢固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
  3.注意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5.鼓励合作学习,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差生成绩。
  四、教学时间安排
  1、完成新课内容
  授课时间:3月1日—4月1日
  2、第一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4月4日—4月29日
  复习宗旨:重双基训练,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使学生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熟练解答各类基础题,对每个章节进行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程度。
  复习内容: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几何基本概念,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 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圆、图形的变换、视图与投影、图形的展开与折叠。以配套练习为主,复习完每个单元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3、第二阶段复习
  复习时间:5月9日—6月17日
  复习宗旨:在第一阶段复习的基础上延伸和提高,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及综合题的训练。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升学复习,抓好
  专题复习研究。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复习内容: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 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对这些内容进行专题复习,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2
    一、学情分析
  今年我教一年级(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级23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都没有成行。同时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可以说 方方面面都要俱到。 我认为要注意加强学生在校写完作业的效率。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三、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事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六、课时安排
  略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3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四班五班共有学生100余人。由于学生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4
    一、班级情况。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42人,男生22人,女生2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5
    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
  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
  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
  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