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每天早晨,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燕子专列》是一篇非常感人的叙事文章。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主要写了欧洲瑞士的一个春天气温骤然下降,导致燕子经过瑞士时因找不到食物而濒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就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把他们送到用带有空调的列车里开往温暖的南方这样一件事,字里行间充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从语言文字特点来看,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用词具体形象,又含有比较多的意义深刻的词句,既适合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训练,又适合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结合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欧”“洲”“瑞”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在表达中心思想时的作用;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濒临”“呼吁”“长途跋涉”等词语的意思;并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交流,通过情感朗读,感受课文中质朴的语言,感悟人与动物和谐共存的音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养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能用自己的行动来加入环保的行列。
  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再加上三年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对本文的许多关键词语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如何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实践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对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并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朗读,加深对文本诠释的“环保”主旨的掌握,就成了教学重点。这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比较宽泛,有很强的社会意义,而且还增加了综合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环境调查,进一步体会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这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本文的语言质朴又形象,情感丰富,充满着对动物的爱心,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创设情境法:学生具有易感染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结合教材特点,利用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唤起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激起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以至更好地入情入境,发挥想象,释放自己的情感。
  三、说学法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我还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所以我准备教给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识字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自主识字,在相互交流中相互学习;在理解文本以及朗读教学中,让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感情,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这一环节,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团体合作。
  想象说话练习法: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中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课后练习题三设计了: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以及“贝蒂不在乎,只在乎”;和燕子唧唧喳喳地叫着,仿佛在向致谢,感谢她(他们)。这三个想象说话练习,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运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又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达到“一箭双雕”之妙。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激发兴趣
  1.板书“燕子”,引导学生背诵《燕子》中描写燕子的句子,然后问学生对燕子还有哪些了解,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燕子的资料,比如燕子是候鸟,还比如燕子能报告天气预报,而且是捕捉害虫的益鸟,等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燕子的生活习性,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创设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向全班同学展示的舞台,学生的信心与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也引发了学生深入自主探究的欲望。
  2.板书“专”,引导学生扩词,再板书“专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专列”的意思。再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探清文章脉络、透视文章中心的窗口,通过语言文字的多方位解读,再通过对课题的质疑,培养了学生读文先读题,看题学文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质疑的能力。“学贵有疑”,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了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而且为下文的整体感知,第一次接触文本进行了目标定位。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先给学生提出自学要求: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次;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在文中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2.读后,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第一感受。
  3.小组交流后,再组织班级交流。教师进行随机点拨。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时,重点引导学生“燕子遇到了怎样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教学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同时,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发展了思维,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做好了准备。
  (三)由疑入境,统领全文
  1.课件出示第二段场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面临危险,非常幸运的是它们逃脱了这场灾难,这是因为,引导学生说出燕子都得到了哪些人的帮助?
  指名说,师板书:政府、居民贝蒂。
  3.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人们为了燕子做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提示:思考之后,你可以把这些地方用横线“画出”。)
  学生自主学习后,再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为的是给学生梳理自己思绪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集体交流时,先重点引导理解贝蒂是怎么做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
  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引导学生: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怎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当然在朗读指导时,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是合乎常理的感悟,都应该呵护。因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个性朗读,这是课堂生命化、人本化的表现之一。
  在学生情感朗读后,提问:贝蒂她不在乎什么?并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贝蒂不在乎冰天雪地的寒冷,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漫天遍野寻找的疲劳,只在乎;
  贝蒂不在乎饥饿、寒冷、疲劳的三重困难,只在乎。
  在学生深切体会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真情体验朗读句子。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感受贝蒂对燕子的关爱之情。(红字板书:关爱)带着体会到的感觉,再一次深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个性朗读时要强调评出孩子们在朗读过程中的优点。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始终紧紧抓住文本,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多次的情感朗读中,入情入境,以读导悟,再感受人物崇高思想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文本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思维,发挥想象,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接下来,我以“我们的贝蒂是这样地关爱燕子,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还有谁呢?”以这样的句子为过渡,引入对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居民们: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指名回答后,出示句子:
  (1)这里可以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二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组织集体交流时可以这样点拨:“纷纷”:很多居民走出来。这居民当中都有谁呢?“可能有……可能有……”让学生感受人们都在行动。“四处”:都是哪些地方?“在……在……”让学生感受人们到处寻找,不畏艰辛。
  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朗读时,注意以情感人,我是这样导的:
  在深山,或是野外,或是丛林里,或是雪堆下,纷纷寻找燕子。这么多地方,容易找吗?年迈的老奶奶,体弱的大叔,幼小的孩子,在找时,会寒冷,会饥饿,也会疲劳,我们来读这个句子。
  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感化着学生的心灵,用自己最诚挚的情感,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冰天雪地的瑞士,去跟随那里的居民一起来寻找濒临死亡的燕子,让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化着学生,引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进入文本的内核,那么,朗读就达到了效果。这就是我这一个导语设计的用意所在。
  用“关于瑞士政府又做了哪些事?”一句过度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呼吁”的意思,再以一个提问:“这是怎么样的专列?”引出第一、五自然段的学习,出示:
  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真切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读给同桌听,相互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中尝试着去感悟。学生学语文是非零起点,只有放了以后,才能知道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去扶,这样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具有的素质。所以,在我的设计中,我时刻“以人为本”,倡导“自主与合作”的交互学习,使得生生交流不再是“空中楼阁”,尽量做到师生、生生、生本真正融为一体。
  (四)拓展文本,升华主旨
  1.可爱的燕子快乐地乘着幸福的列车驶向远方,这样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下发阅读材料:《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就是人们保护动物。这一环节机动,可以当作课外作业。
  2.学了课文,听了故事,看了图片,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你把它写下来。
  写段练习:
  (1)我想对贝蒂说:
  (2)我想对救护燕子的瑞士居民说:
  (3)我想对为救丹顶鹤而牺牲生命的小女孩说:
  (4)我想对说:
  3.指名4~5个学生展示,再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这么深情的话语,老师相信《燕子专列》中的小贝蒂,《丹顶鹤的故事》中的小女孩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多么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进行语言思维训练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的深化,提升着对文本主旨更深一层的感悟,既发挥了想象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练习设计才是有效的设计。当然也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一段,可以四个内容都写,也可以选择一、二个写。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也符合了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性。
  (五)布置实践活动
  自主选择合作的伙伴,共同搜集人们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资料,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周围的人呼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体现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明扼要,抓住题眼,直奔中心,达到“高效能、简约化”的功效,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2.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 积累课文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二.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巫老师采取引导法,以课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从而实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 说教学过程
  巫老师的这一节《孔子拜师》第二课时的课堂结构是:复习生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1. 复习生字词。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2. 质疑导向。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到课文主要讲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巫老师就此引导学生质疑:“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
  3. 探究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习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习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里有自由朗读后对课文内容的交流,也有句子中对词语理解的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一定的共识。 根据提出的问题,巫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探究,探究定向后,巫老师又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巫老师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巫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版书,版书设计做到简洁明了,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词句:如(1)“风餐露宿”;(2)“日夜兼程”;(3)“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即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巫老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请用谦虚的语气读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等。
  4. 学习升华。经过学生的探究体验,最后巫老师还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要做一个谦虚好学的人。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4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学情与学法分析】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储备特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课文语言和有感情朗读指导两方面。对于理解文章中被艺术化了的语言,在教学方法上,我设计了前置性作业做课前充分预习及思考探究,课堂中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仿写句子等方法,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并对秋天的美产生共鸣,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在知道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一块,由于平时我班学生少言寡语,课堂上不积极发言,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资源,准备了钢琴曲《秋日私语》,通过图片展示,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刺激学生的眼、耳等多种感官进行品味,帮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也为了课堂能自然活跃、轻松愉快。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并写好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五彩缤纷”。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通过仿写句子,学习作者抓住颜色、样子、动作来描写事物的写作手法,做到读写结合。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认读生字词,并指导写好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结构“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最后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二课时则主要是两个教学环节,第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秋雨的特点以及秋天的五彩缤纷,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第二,积累展示环节,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现在我就来具体介绍一下每一课时的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大体上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导入。通过刘禹锡的《秋词》,引导学生一起去感受胜过春天的美丽秋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第一遍读课文让学生自由地朗读,先自查生字认读情况,第二遍指名分段读课文,目的是检查学生在朗读课文方面能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接下来的认读生字词。分开来出示一类字和二类字,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生字不难,以抽查和说句子的方式来检查学生认读和理解的水平。在指导写字上,尊重学生的感受,让他们来挑选不太好写的生字并作详细的指导,有观察有分析三是整体感知。用“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这个问题来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借助“前置性作业”学习之后,简单的同桌交流,进行汇报。四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每位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两个问题,先以小组形式汇总问题,接着是汇报,在汇报中筛选问题,简单问题直接回答,课文中有答案的问题一会儿在书中作答,留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并板书,引导学生在提问时提出能让大脑动起来的有价值问题。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包括两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环节: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主要方式就是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段美美地阅读。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为了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这美丽秋景中,并将喜爱之情读出来,特意将第一自然段改编成一首小诗,希望能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热情;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为学生准备了秋景图片,并把课文中的文字和图像融为一体表现出来,以此来给学生更多的感官体验。
  第二个环节是积累展示环节,通过朗读试着把第二自然段背下来,接着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诗歌,一起读一读。由于住校生条件不允许,最后我让他们自己创作有关秋天的诗歌,最后是一首小诗的仿写指导。
  秋雨,你是红的吗?——看,你把这么多的高粱,都染成了红色的火焰。
  秋雨,你是黄的吗?——看,你把数不清的谷穗,都染的金光灿灿。
  秋雨,你是()的吗?——看,你把()的(),都()。
  【课后反思】
  1、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不够有激情。在学生不说话的状态下教师应变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让气氛活跃。
  2、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有时表述不清,有时表述不够精炼。
  3、驾驭课堂能力不强,课堂教学环节完成的效果不好,第一课时的指导学生梳理有价值问题超时,拖到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指导朗读效果不好,没有读出情感。
  4、有个疑问,选课是不是有问题。这篇课文是不是不适合提出更多问题。美读好像才是这篇课文该把握的重点。
  5、由于各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导致每个环节进展和效果都不好。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燕子》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课文的作者是现代作家郑振铎先生。《燕子》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状物散文,主要描绘了春天里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翔、在电线上停歇的画面,给春天带来了许多生机。
  课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描绘外形美)。第二部分写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生趣(写出了春天的美)。第三部分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写出了动态美)。第四部分写燕子停歇时的特点(这是静态美)。
  文章的篇幅短小、条理性强、语句优美,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表现了燕子
  的可爱,春天的美丽,既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训练的好文章,也是本单元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材料,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训练重点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按新课标要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 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事物的能力。
  (3)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燕子,因此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是文章的重点,同时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小学生认识分析事物的特点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而理解课文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可音符”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宜将情教学
  法贯穿教学始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本课教学。
  【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
  法,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课时安排】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第二课时:探究第二、三、四自然段;质疑问难,总结全文;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由学会听儿歌《小燕子》引入课题,这样的导入既触动了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增强趣味性,同时让学生齐唱便无形中让学生对歌词中的“燕子”、“春天”有了熟悉的感觉同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一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 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从那几方面描写了燕子的外形美?表现
  了燕子怎样的特点?再出示燕子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尖刀似的
  (总的特点:活泼可爱)
  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可弥补语言文字不足,充分发挥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也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观察能力。
  (2)“凑”字是什么意思?(几方面合起来)
  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与学生一起边叙述燕子的外形,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就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3)指导并背诵第一自然段(读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四)探究第二自然段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 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
  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 指导感情朗读
  (五)探究第三自然段
  (1)运用“读——划——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 投影出示练习题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 ),唧唧的叫着,有的( )过湖面,尾尖偶尔( )一下水面。
  ①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②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4) 指导背诵,强化记忆。
  (六)探究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 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在两组线上分别添上几笔,利用板书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 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七)质疑问难,总结全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鼓励学生勤发问多发问,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不懂就问的习惯。
  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提纲挈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八)拓展延伸,自由创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新能力,针对本课的内容自由创作一张春景图,把自己眼中的春景描绘出来。
  【说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 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 燕子
  赶来 (增添生机)
  飞行 (快)
  停歇 (五线谱)
  该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概括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它是施教的“蓝图”,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是一篇课文教学的缩影。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6
    一 设计理念
  1.以多角度,多种形式读文,读中求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记忆,解决基础知识,表达自己对荷花的看法和感情。
  3.活用资源,紧扣“美”,激发学生想像力。
  二 教材分析
  本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荷花盛开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三 目标确定
  本年段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能比较迅速地随文识字,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判断课文中的精彩语句,为自主阅读欣赏和理解课文提供了保证。通过衡量学情,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随文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播放光盘,观看插图,妙悟“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3) 体会作者的丰富想像,学习边阅读、边想像画面的读书方法。
  (4) 要善于观察、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本课重点是了解荷叶、荷花的样子,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之中精彩的词句,难点是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
  四 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一个好的教法和学法是相融合的,也是相互推进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想像理解”法,“自主合作”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
  五 说教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重组美景图片:激发兴趣,初识美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赏后说说感受,当学生谈到“美”时,顺势而导,这么“美”的荷花,作者如何用文字来表达呢?从而,进入新课。这样,以直观的画面美感受、吸引学生,把学生限于生活环境无法亲眼目睹而又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呈现在眼前,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让学习沿“美”的主线展开。
  二 整体把握,感知美
  新课程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中生活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因此,播放范读课件,请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像画面,随优美的音乐、画面走入营造的生动情景中,整体把握课文,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
  三 理解课文,感悟美
  结合图片,与学生的读思悟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品读欣赏精妙语句,领悟课文的美妙。
  预设:学生自读描写荷花的重点段(第二—四段),勾画出自己认为准确、生动的词句,想像画面,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荷花?学生会谈到对荷花的形状、颜色、姿态几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所谈到的作个小结。肯定学生的体会,与学生共同讨论他们划出来的词句,体会“挨挨挤挤”在文中的意思及作用,感受“冒”字用得好,从而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播放课件,欣赏荷花的美。想像:这些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干什么?
  领悟到荷叶的多,荷花生长的姿态,让学生们带着美的感情美美的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理解作者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活的画”是什么样?当同学们看到、感受到荷花的确很“美”时,顺势而导,给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想像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会想些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习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
  文章的优美,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与图画的“美”,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为“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 统观全文,深化美
  以课件中优美的旋律再现课文意境,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将课文诵读一遍,再现荷花的美景,将文字之美和感受之美融为一体,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五 拓展与练习,不拘形式,表达美
  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观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优美的文章、精美的图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提问到:“生活中,你喜欢的花,有多美,说来听听”时。学生们自由地谈开了,受到本课的启发,学生们也能展示美的片段,由学生自由地表达对美的感受。
  英国诗人基慈曾感叹:“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不断感受语文的美、生活的美,提高语文素养,升华生命价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本课时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了解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三)教学难点
  理解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主意。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法、学法
  朗读理解法、重点词句突破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教学设想: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提问,围绕重难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见解,深化人物性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复习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以及赛马后田忌与齐威王的神情。设置问题“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如何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布置任务“讲述第二次赛马”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 二)学习第二次赛马,并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
  1、学生讲述经过、结果,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第二次赛马。根据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分析田忌与齐威王神情的变化,讲解“目瞪口呆”。
  2、出示两次比赛的对阵图,让学生分析田忌是转败为胜的原因(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其他调换顺序的方法,这一设计可以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摆、推敲、比较、联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得出结论孙膑想出的这种出场顺序是田忌能赢得唯一办法,表现孙膑的善于思考,感受孙膑的智慧。
  (三)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围绕重点,研读探究,分析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
  首先出示学习提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接着进行小组汇报孙膑想出这样的好主意的原因,弄清孙膑能想出好办法主要得益于他能认真观察、仔细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这句话 “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通过马速排行理解“快不了多少”是第二次比赛胜利的关键。通过这一设计我想能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二是使学生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想出正确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汇报田忌和齐威王为什么没有想出这样的好主意?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去理解人物的心理。
  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充分朗读,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设计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进一步领会这段的内容和人物的想法,并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拓展:
  1、做齐威王的谋士。
  同学们,如果你是齐威王的谋士,在第二次比赛中途对于田忌调换了马的顺序,你有所警觉的话,你有办法帮助齐威王取胜吗?设计这一环节意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知道要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五)总结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和收获呢?(学生自由读文后发言)这一设计我想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认知水平,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并把所想的用自己的语言流畅地说出来,这是培养学生词语的组织运用能力的很好的方法。
  (六)教师小结:胜不骄、败不馁,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同学们,智慧是人生的向导,但智慧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今后在生活中能够做到认真观察,善于思考,不断学习,用智慧的钥匙去开启你们的成功之门。
  (七)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孙膑 齐威王
  垂头丧气
  20xx/12/1 10:24:47 得意洋洋
  喜出望外 调换顺序 目瞪口呆
  七、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我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能环环相扣,课堂中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理,并通过朗读读出人物的心情,课后谈出了自己的收获。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唯恐自己对上课时间把握不太好,造成压堂,所以对于有些问题不敢放得太开,以至于不能让学生透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有些限制学生的想法。其次要注意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语言还有不够准确的地方。
  以上的种种不足之处必须通过实践的不断磨练来弥补,通过日常的每一次备课、上课、反思来实现。我会把这节课当成又一个新的起始点,继续深入地钻研课堂教学,完善自我,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石头书》是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石头书》在记叙一件真实的事情过程中介绍了化石,《小稻秧脱险记》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于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航天飞机》则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石头书》为一篇科学小品文,讲两位小朋友——川川和磊磊向勘探队员询问“石头书”——化石的情景,介绍了化石和化石的作用等有关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赞扬了他们刨根问底的精神。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
  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一册厚厚的书;第二部分 ( 6 - 11) :介绍了石头书的内容:“字”和画;第三部分 ( 12-14 ):写石头书的作用。课文情趣盎然,寓科学知识于充满童真的对话之中,科普作品成了有趣的儿童读物,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产生阅读期待。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初步了解什么是石头书、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3) 初步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及研究化石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默读课文找出川川和磊磊的问题初步学会默读的方法;
  (2) 通过欣赏图片了解课文内容,对矿物、化石留下直观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并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先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征来一个回忆,“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利于新的内容的学习;点出“刨根问底”,也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
  (二) 精读感悟
  (1) 《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因此在找川川和磊磊提的问题时设计为默读,边读边画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由“刨根问底”导入课文,抓住“问”来走进文本,帮助学生建立“问”的意识,为教学情感目标作铺垫。在讲授的过程中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验。另外,第一小节到第五小节为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石头的外形一层一层的,像书”,点出这一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脉,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3)三年级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较抽象的事物还不能很好的建立关联点。而图片正具有形象、生动等特点,符合现阶段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更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易于接受知识。因此在教授过程中通过出示雨痕、波痕、矿物、化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形象,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矿物、化石等抽象事物,同时更好地理解课文。
  (4)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陶冶情操。《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以对话为主,其中有人物的神态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发学生更高的朗读目标。另外,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体会对话体课文的特点。
  (三)总结深华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多学的同时更要多问,将“刨根问底”的习惯内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四)作业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课所学的内容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化石,因此让他们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他们将乐意而为,在兴趣之上培养习惯,提高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9
    《亡羊补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所以,我把本次说课的主题确立为了:强化自主合作学习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强化自主合作学习
  纵观本堂课,自主学习的环节有一处,如下:
  1、“通读故事,会讲故事”这一环节,我出示了自主学习提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把预习时勾画出的难读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故事读熟;不知道意思的词语借助注释和图画理解一下。并设计了自主学习检测的三个环节:(1)开火车认读生词。(2)抽读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红色的轻声字、生字、多音字。(3)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理解“街坊”“窟窿”“结结实实”的意思。这一自主学习的环节帮助学生扫清了字词障碍,为后面的顺利学习做好了铺垫。
  合作学习的环节有二处,如下:
  1、合作问答
  师:讲故事是有一定顺序的。看着题目,大家先来提提问题。我们就知道故事的顺序了。
  生:怎么会丢羊的?
  生:丢了几次羊?
  生:怎么补牢的?
  生:后来怎么样?
  师:(随机板书学生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把故事整理一下,默读课文后同桌两人合作问答。
  学生读课文后互问互答。这一合作交流,为的是人人都能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顺利讲好故事做铺垫。
  2、合作讲故事
  师提示:有了思路,可以自己练习讲故事了。同学们可以一个人根据板书讲这个故事给小组成员听,也可以小组合作讲,讲故事时可以配上动作。学生练习讲故事后,小组汇报讲故事。当然,展示时有的小组选择了个人汇报,有的选择了合作汇报。不管方式如何,孩子们合作得都很好!
  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3个:
  1、认记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关于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我采取了根据板书提问,同桌互问互答,理清故事顺序,然后小组合作讲故事的方式轻松突破。
  而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又采用了逐层提问,顺势引导的方法,如:
  一问:养羊人的心情变化。一开始她一点也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无所谓的样子,后来赶快补羊圈的时候,心里很不平静。可能怎么想呢?
  二导:一个“赶快”,说明他想马上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可以表扬表扬他吧!
  三延伸:这个故事流传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养羊的人不在我们身边,但是我们读了这个故事自然会想到自己,想到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亡羊补牢”的事情呢?和同桌相互交流,想一想,说一说。
  在孩子们交流后,课件出示: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并揭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学习了相关的八字成语。
  反思这堂课,还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让我更加进步,谢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0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郑老师的朗读教学体现这样几个层次:
  一、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二、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
  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 边读边想象 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三、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
  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1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9课《古诗两首》中的《乞巧》这首古诗。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和板书设计四大块来说。
  一、说教材
  《乞巧》所在的但愿,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并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学生实际,我把这首诗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会2个生字,3生个词。
  2、会背《乞巧》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感情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述的画面;理解诗意,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也就清晰了,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形成思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达成三维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点拨法。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丰富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3、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抓住语文本色,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本诗内容浅显,但意义深远。在教学中,我力求在品析语言中让学生感悟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在感悟少女们追求幸福心愿中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遵循阅读教学规律,重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在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切入主题
  同学们,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清明、中秋、春节……)这些节日我们都很熟悉了,还有一个节日,你们肯定觉得新鲜,那就是乞巧节。
  你了解乞巧节吗?谁来向我们介绍一下?(生介绍)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很多文人墨客在乞巧这一天留下了诗篇。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题目就叫——学生说:《乞巧》(课件出示)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学生说,教师作补充:林杰,唐朝人,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写文章了。只不过他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比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来,名气不算大。)
  2、同学们乞巧的乞字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那通过预习你认会本课的生字了吗?
  (1)谁来领读生词?(乞巧、碧霄、渡河桥)
  (2)放到卡片上你会读吗?
  (3)把这些字词送到古诗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此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3、谁来读给大家听?
  4、这是一首几言诗呀?那根据我们以前学习七言诗的经验,你会按照节奏和韵律来读一读吗?自己先练一练,一会读给大家听(学生练后试读)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三、品读赏析,渐入意境
  (一)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对!它们都念——学生说:xiāo。(课件:宵—霄,用点标出来)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相同吗?(学生解释今宵的宵和碧霄的霄)
  3、在七月初七的这天晚上,人们望着碧霄,那碧霄是什么样的呢?你知道吗?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夜空图)
  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全班齐读
  师引读
  (二)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在点点繁星的夜空中,有两颗最亮的星星,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他们就是牛郎星、织女星。很早很早以前牛郎和织女只是银河两岸星星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了神话中的人物了,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你听过吗?谁来说给大家听?(学生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此环节的设计,我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学会交际。】
  2、(课件出示牛郎、织女相聚图)师:善良的喜鹊,痴情的牛郎、织女也感动了王母娘娘,后来她就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鹊桥上相聚
  3、诗中的哪一句提到了这个美丽的传说?(指名学生说)
  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两行诗连起来读。
  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三)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请看大屏幕资料袋的内容。(学生自己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人们向织女乞巧)
  (1)人们向织女乞巧什么呢?(心灵手巧)
  (2)织女的手到底有多巧?(学生说,教师补充)
  织女能织出五彩的锦缎,光的像粼粼波动的湖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耀眼。凡间的老百姓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蜜蜂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的云锦啧啧称奇,怪不得有那么多的姑娘向织女乞巧。
  ,《乞巧》比赛说课资料
  2、、(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4、(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5、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此环节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能通过读让学生感受到少女们追求幸福的心愿。】
  7、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此环节的设计,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学生的情感告白,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8、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9、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四、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五、指导写字。(乞、巧)
  六、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乞巧
  智巧心灵手巧
  幸福
  四、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形象直观,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达成了三维目标,便于学生学习。
  总之,这节课我以疑为线索,以思维为核心,以拓宽创新精神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把时间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独自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由乐学到学会,最终达到会学会用。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田忌赛马》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2500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故事。表现了孙膑善于观察、分析和过人的谋略。课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先写赛马起因,再写赛马的过程,最后讲田忌取胜的原因。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从编排的意图看,作为第五组的首篇课文,起着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把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①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②知道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3)情感目标: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4、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异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田忌两次赛马一输一赢的事情中,让学生懂得要办成事需对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5、课前准备:A、多媒体课件;B、学生准备六匹马的模型
  二、教学理念
  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和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活动中学语文,使学生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新课标》的灵魂是“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感悟,有效地互动合作,积极地探究实践。在研究、学习文本语言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读中找依据法,其次还穿插质疑法、电教手段等,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时间,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同时我还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挖掘课文教育的人文内涵。结合教法,我准备运用以下四种学法: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动手操作法。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介绍前景,导入新课
  用谈话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一下故事的背景,知道当时赛马的基本规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质疑,引导探究
  〔设疑引入,造成悬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播放《田忌赛马》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供生动逼真、声像同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学生的情绪状态很快进入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兴趣。〕
  〔读中找依据法,训练快速阅读。〕
  4、抓住重点段落精读课文,探究“转败为胜”的原因。
  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找到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进入课文情景中想一想,摆一摆,做一做,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5、了解人物,知道孙膑献计的根据
  6、小结,启发教育
  7、布置作业
  请你以不同的身份(如大臣、百姓、儿子、父亲等量齐观给齐威五写封短信。信中的内宾可以是献赛马良策,也可以是委婉的劝说批评等。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3
    一、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二、设计意图
  读了课文,最初的认识是爱贯穿了始终!但总觉得认识不够深入,后又细读几遍,头脑中冒出了“生命”一词,对,这是用“生命”搭建的爱!
  1、复习导入──提出研学思路:
  一上来,就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⑴这七颗钻石是从哪里来的?还记得这只水罐在故事中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出示一只水罐)
  ⑵真是一只神奇的水罐!到底是什么魔力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化呢?
  这些问题,意在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文中除了神奇的水罐外,还有“水”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生命之水。我用这样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童话中:
  是呀,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水呢,这生命之水又在哪里呢?眼看着旱灾将毁灭一切时,一个奇迹发生了。一天夜里,一位小姑娘竟意外地得到了满满一罐子清亮清亮的水。这罐水是怎么来的呢?请小朋友认真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划划关键词句。
  2、引领体悟──爱是变化的力量:
  对妈妈的爱,对小动物的爱,对陌生人的爱,妈妈对孩子的爱……一切的爱使水罐不断变化着。这部分是阅读理解的重点,也是难点。变化是一次一次地在升级,怎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语言呢?我着重引导学生来感悟理解“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让学生先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扣住“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等词语来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在丰满小姑娘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断挖掘出文本中蕴涵的浓浓情义来。
  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小姑娘对妈妈的一片孝心,真是这份真挚的爱感动了命运之神。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亮的水。
  为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从而得出“爱心”主题。应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首先,最后一次变化应是在前几次变化的基础上的,如果前面任何一次选择有违“爱心”,水罐里都不可能跳出七颗钻石,涌出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为帮助理解这次变化的重要性,可让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来想象爱心带来的神奇变化: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大地一片荒芜的景象,而现在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人、动物、植物乃至大地将会……可引导学生想象久旱逢甘露的美好景象,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没有“爱心”,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篇童话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爱心”的故事来谈谈爱心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延伸阅读──爱是真实的奇迹:
  虽然爱的内容不同,但爱的意义是相同的,是爱创造了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学到这儿,学生对课文语言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但仅仅是了解文中故事,明白变化的原因是“爱”。对作者的意图还不甚理解。所以,我向学生提出疑问:
  ⑴为什么不把钻石留给小姑娘她们,而让它飞上天变成了星星呢?
  (让爱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照进每个人的心中;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会发生奇迹,充满希望;播种爱,就会收获爱……要像小姑娘一样,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由爱而生的七颗钻石化成北斗星,就是告诉人们,让爱成为你心中光明的指路星)
  ⑵读完这篇感人的故事,你想做些什么呢?
  让学生结合实际谈生活中感人的事,明白爱是真实的奇迹。在我们生活中到处有爱,到处有奇迹发生。所有这一切都在“爱心”中发展,这样的爱都是用生命编织的!板书的最后,就完成一颗“红红的爱心”。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孔子拜师》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本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孔子拜师》介绍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位大师孔子和老子,春秋时代思想家的求学故事在今天仍熠熠生辉,教育学生懂得尊师好学的哲理,并以孔子为榜样,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比较简短,也比较通俗,有几组近义词,如“拜见———拜访、等候——迎候”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学习时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二、目标设定
  1、会正确认读7个生字,会按正确的笔顺规范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谦虚好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正在形成之中,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吃力。因此,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四、教学流程安排及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针对第一个目标就是把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把内容说明白。分成三步来完成:
  1.直接出示课题,简单了解古人对姓名、字号称呼的习俗,随机了解大家为什么称孔子、老子,介绍“子”的含义,而后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试读正确,难读的多读,难理解的词可以查字典)。
  2.自主学习理解词语.(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学无止境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迎候毫无保留传授)
  3.检查读书效果,读生字词,学生说主要内容。
  在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以问你学懂了那些词,是怎样学的.随机教给学生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风餐露宿”一词,我这样设计:
  ①指名学生读,正音
  ②问的“风餐露宿”意思。
  ③出示字典上的意思,学生不十分理解,教给学生也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引导学生想象,“他在路上有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苦。为后面的深入感悟内容,作好铺垫。
  而后,检查朗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主要内容。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通过以上步骤第一块---初读课文就差不多就完成了,接着是第二个板块。
  【围绕中心品读感悟】
  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及追问的方式。
  1、感受孔子求知若渴,不畏艰辛的求学态度。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孔子拜师艰辛的句子。
  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提问:这句话中哪些词触动了你?学生肯定会提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先引导学生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两个词背后隐藏的艰难困苦。如果你家里发生什么是,你的父母会日夜兼程的赶回来。那孔子呢?
  引导感悟孔子的不畏艰辛、求知若渴。再让孩子带着这样的体会用心读一遍这两个词,最后把词语又送回句子中感情朗读。通过对“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词的深度体会,再体会“终于”一词。想象一下他到了洛阳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见过风尘仆仆的人吗?
  2、感悟孔子和老子的人格魅力
  让孩子仔细读读孔子和老子见面后的对话,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分角色朗读,理解破折号,指导朗读。体会“迎候和等候”这一组近义词,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有什么意思?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引导孩子从课文中寻找有关孔子和老子的介绍来体会二者的谦逊。最后请两组同学上台表演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场景。通过角色体验,更好地走进文本,激发情感。
  3、体会“学无止境”的意思
  孔子在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拜老子为师?读孔子的话,结合实际例子进行体会。
  4、接着学习第三段,谁使你感动,为什么?找到词语,进一步体会孔子的好学以及老子诲人不倦的精神。
  小结:怪不得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三课《翠鸟》。
  (二)教材分析:《翠鸟》是第六册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课文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翠鸟的羽毛、外形及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再写我在老渔翁的启发下,体会到喜欢翠鸟应当把它当成朋友,打消了捉翠鸟的念头,表达了对翠鸟喜爱的思想感情。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翠鸟外形特点及活动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小结学法,学生自读,交流明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翠鸟的美;
  2、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使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达到沟通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习抓住特点观察和描写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难点:体会用词的准确与生动。
  二、说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策略与学法
  根据上述理念,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和引导探究法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图画创设情景,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情景与文本,与同学、老师展开对话,加深理解和体验;
  二是关注学法指导,着重指导朗读第一段,渗透学法,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精读探究全作交流,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三是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读
  首先,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翠鸟图,让学生说一说翠鸟的外形,感受翠鸟的外形美。然后图文对照,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感悟翠鸟的外形特点。通过比较,体会文中的一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最后,指导朗读,练习背诵,小结学法。(本教学环节通过图画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加深感悟理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注重过程指导和方法指导,既渗透了一般的方法指导,又体现了本课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指导,为下面的自读作好铺垫。)
  (二)自读
  1、学习2–3自然段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自读2–3自然段,老师相机引导学习佳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写鱼儿,苇秆,水波的作用。然后朗读2–3自然段。
  (本教学环节通过学法迁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个体阅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充分地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学习4–5自然段学生默读4–5自然段的内容,根据老师的提示讨论,交流。如:老渔翁的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脸上有些发红?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学了这篇课文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环节着重体现让学生在自主的读和思活动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三)诵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情感和读书热情,体现学习内容的整体回归和情感价值观的整体提升。)
  (四)作业
  1、必做题:选你喜欢的自然段背诵下来。
  2、选做题:自选课文中的一部分内容,如,“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用彩色笔在图画本上画一幅画。
  (作业的设置既兼顾全体也关注个体。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