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生活中想开难,看开难,放弃更难。许多事,并不是想放就能放下,想弃就能放弃。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明明知道是错误的,却一直坚持着,明明清楚是不好的,却一直守护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的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科学的教案1
    一、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二、活动准备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三、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打一动物)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 《虫儿飞》。
  四、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逐步深入,既满足了幼儿发展的需要又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是,在活动中也有个别环节由于知识性强而导致部分幼儿难于理解。如何把幼儿掌握知识的环节游戏化,更好激发幼儿的兴趣,将是下一个主题中应探索的课题。

  科学的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各种各样的能量。
  2、能够区分各种各样的能量、了解它们的作用。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
  4、能够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能量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意识到能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的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火箭”及“发射器”,实验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问:“你们知道是什么让风筝飞翔吗?”“什么让水车吱呀呀地歌唱?”“什么让向日葵微笑呢?”(依次出现投影:图片)
  2、生答:风、水、太阳。
  3、再出现各种图片:它们又是依靠什么“工作”或运动的呢?
  4、生答。
  5、师小结:像这样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能量。风有风能,水有风能,太阳有太阳能。你还知道哪些能量的名称?师相机板书。
  二、讨论各种能量的作用。
  1、师述:我们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种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
  2、讨论后回答(看哪个小组说得多)
  (2)出示课件:课文中的插图(逐次出示)。
  (3)学生回答:
  a、太阳光可以使植物生长,还能用来发电,还能使热水器里的水变热,能把衣服晒干……
  b、热能可以将水烧开,还能发电,能把饭煮熟,能给我们取暖……
  c、电能可以使电灯发亮,还能使电动机转动,使电视机出图像,使电瓶车跑起来……
  d、食物中的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还能使我有力气踢球……
  e、水能可以使水车转动,可以发电,可以冲洗车辆……
  f、声能可以使纸片振动,还能使水面泛波……
  g、风能……
  3、师小结:太阳能可以发电、晒衣服,热能可以煮饭、烧水,电能可以使家用电器“工作”,化学能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工作”,一句话能量可以使物体运动。可以说,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能量,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三、探究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
  1、过渡:那么能量的大小会影响物体运动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大家想不想知道?那么我们就用这“火箭发射”的实验进行探究一下。
  2、教师演示:这是“火箭发射器”,橡皮筋拉伸后产生一定的能量,然后把橡筋猛地一松,火箭会弹出去,这个能量的大小与“火箭”发射的高度有何关系?
  3、猜测:橡筋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4、讨论方案:怎样才能使橡筋能量变大?
  生:把橡筋拉长一些。
  师:老师为了方便大家测量,在吸管上标上了刻度,(边说边演示)拉得越长,刻度越大。
  师:这是个对比实验,那么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实验方案。
  5、汇报方案:
  生:对比实验应该注意控制变量,只能有一个变量。
  师:这里的变量是什么?
  生:能量。
  师:如何改变?
  生:橡筋拉得长、短来改变能量大小。
  师:不变量又有哪些呢?
  生:火箭以及发射器都不能改变,发射器的位置最好也不改变。
  师:火箭和发射器可以保持不变,那么位置应如何不变呢?
  生:把发射器的下端与桌面平行,放一点在桌面上,以做支撑,保持不变。
  师: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还要注意、观察、记录。
  师:每个刻度可以发射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这样更准确一些。
  6、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汇报交流。
  学生带实验表格,上如汇报。
  师生补充、修改。
  8、小结:从大家的实验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橡筋拉得越长,也就是能量越大,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那么其他的物体运动是不是也这样呢?如风越大,风筝就飞得越高,太阳越大,热水器的水就越热……我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做个探究。

  科学的教案3
    集体教学活动一:科学
  活动内容:春天的朋友
  活动目标:
  1、复习用点数方法查找7以内物品。
  2、感知物品排列第次与序数词的对应关系。
  3、学写数字7 。
  活动准备:
  1、课件《春天的朋友》。
  2、数字1-7的数字卡片一套。
  活动过程:
  一、数一数:春天的朋友
  1、教师:今天,老师把春天的朋友请到教室里来了,小朋友们,请你们看一看,第一个到的是谁?第二个呢?
  教师点击【春天的朋友】。
  2、教师:我们一起数一数,一共请来了几位春天的朋友?
  3、教师:第1个到的朋友是谁?柳树姑娘是第几个到的?数一数,看一看排在第5个的又是谁?(教师依次点击各张图片,从左至右点数,帮助幼儿认识物品的排列第次。)
  二、编号游戏
  1、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请幼儿认读数字,重点认读7 。
  2、教师请出七位幼儿,各发一张数字卡片,请幼儿按照顺序排队。
  教师:小朋友,请你按照它们应有的先后顺序,来排排队。
  3、教师和幼儿一起查看编号结果,纠正错误。
  4、教师:小朋友,第1的后面是第几?第2的后面是第几?(一直问到7)
  5、教师:小朋友,第1的是谁?第2呢?xxx是第几?
  三、学着写一写
  1、教师点击【 7的写法】,幼儿观看数字7的写法。
  2、幼儿每人一份7的描红纸,尝试学写7 。
  四、【资料包】:打印材料。

  科学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并感知相邻两面镜子之间角度变化与影像数量的关系。
  2、喜欢探索发现两面镜成像的现象,并乐意讲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初步了解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两面镜、塑封美羊羊人手一个。
  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相邻两面镜子之间角度变化与影像关系。
  活动难点:
  初步了解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活动过程:
  一、播放《喜洋洋和灰太狼》音乐,导入美羊羊角色,激发幼儿兴趣。
  T:美羊羊最喜欢做什么?(照镜子)
  二、幼儿第一次照镜子,知道在光的反射作用下镜子可以照出物体影像。
  T:请你也来照照镜子,你从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T:除了脸上的东西你还看到什么?(身后的)
  三、第二次照镜子,初步感知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1、幼儿听美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
  T:美羊羊用镜子把灰太狼吓跑了,请你把美羊羊面向镜子站中间,你有什么发现?(镜子里面照出…个美羊羊)
  (T:美羊羊继续照镜子,小朋友看老师)
  2、教师示范总结
  T:原来双面镜里可以照出好多个美羊羊,美羊羊就是这样把灰太狼吓走的。
  四、第三次照镜子,进一步探索相邻两面镜子之间角度变化与影像关系。
  1、幼儿操作,美羊羊照镜子。(教师巡回指导,怎么会变多的?)
  要求T:请你把镜子动一动,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T:怎么会不一样多的呢?(学习并拢、张开这个词)
  2、用并拢、张开再照一次镜子。
  T:并拢、张开有什么不同?(教师示范)
  3、幼儿再次操作美羊羊照镜子。
  T:试试看能不能照出2个、4个或者6个?
  教师总结:原来双面镜能照出这么多的美羊羊是光的无穷反射现象。
  活动延伸:
  T:下次小朋友可以尝试把美羊羊放在两面镜子的中间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

  科学的教案5
    活动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活动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活动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
  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
  (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活动结束
  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科学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刀剪硬质物品,学习用废旧乒乓球制作旋转的小花。
  2、通过探究小花旋转,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产生对科学操作活动的兴趣,体验旋转带来的快乐。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1、废旧乒乓球若干,剪刀、泥工板每人一套,清水每桌一份。
  2、录音机,欢快音乐。
  3、幻灯片。
  4、魔袋一个,不同材质的小花。
  活动过程:
  一、变小花,导入活动。
  教师扮魔术师,从魔袋中变出出不同材质的小花,导入活动。
  二、幼儿制作旋转的小花并探究旋转的奥秘。
  1、幼儿闯第一关观察关。
  播放幻灯片1,幼儿在观察乒乓球小花外形的基础上说一说其制作方法。
  (1)这些小花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做成的?
  (2)师生小结乒乓球小花的制作方法,强调剪刀剪硬物的技巧。
  2、幼儿闯第二关动手关。
  播放幻灯片2,
  (1)幼儿动手制作小花,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自由探索:请你试一试,如何让你的小花转起来。
  3、幼儿闯第三关探索关.
  播放幻灯3,借助学具让小花旋转起来。
  (1)提供泥工板、清水,让幼儿再次尝试。
  (2)小结幼儿操作,肯定幼儿的探究。
  4、幼儿闯第四关揭秘关。
  播放幻灯片4,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作用。
  (1)幼儿讨论:小花为什么一直转,不容易掉下来。
  (2)师生小结:必须有水,小花才不容易掉下来,水的吸附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板子的倾斜度决定小花的旋转速度。
  5、游戏看谁转的快,幼儿亲自尝试如何让小花转的更快。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看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谁的小花转的又快又稳,不会掉下来。
  三、联系生活,感受旋转的快乐。
  1、幼儿寻找生活中旋转的物品。
  2、幼儿用肢体动作扮演小花,感受旋转的快乐。
  活动反思: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科学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习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以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
  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
  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
  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
  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
  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麽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
  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
  要求:(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
  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
  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
  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
  (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
  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科学的教案8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过程:
  (一)引导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基本活动1、 水是没有颜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3、水是没有味道的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活动二:
  过程:
  (一)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二)基本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三)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活动三:讨论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科学的教案9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由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发奋读书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开文迪许“怪”在哪些方面和为什么作者又说他“并不怪”。
  教学难点:知道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4课《科学怪人》(齐读课题),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 我们还留下了什么问题要在这一课解决的?(为什么课文开始说开文迪许很怪,后来又说他并不怪呢?)
  过渡:对,这一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释疑解惑
  (一) 学习1—6自然段
  1、 自渎课文要求:自渎1—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开文迪许怪在哪些地方?你对他哪方面的怪事感兴趣,就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怪?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2、 学生自渎思考
  3、 学生讨论交流“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理解到以下几点:
  (1) “怪”表现在四个方面: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学生回答,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上的板书)。
  (2) 写他“衣着不考究”的这一自然段中,重点理解“考究”“一般”“过时”,请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英国的绅士的衣着,进行比较,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3) 写他“布置特别”,这一自然段,A、让学生比较句子: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上面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B、开文迪许家里变成什么样了?
  (4) 写他“爱惜图书”这一自然段中,出示句子“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联系自己在家里看书的情况来理解。
  (5) 写“珍惜时间”这一自然段中,抓住“慕名、打扰、思索、迫不得已”等词语来体会“怪”。
  (6) 以上每一自然段,学生交流到那里,就相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
  (7) 读第1和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两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前面是总起,后面是总结)
  4、 你对哪方面的“怪”感兴趣?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他这么“怪”的原因,把理由说透、说充分,然后推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个组的代表上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1)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每组推代表汇报,大致理解以下几点:
  A、 衣着不考究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了,没有时间去讲究穿着;
  B、 布置特别说明他把家也变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了,科学研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C、 珍爱图书说明书对他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书有一定的摆放顺序,便于自己查找,节省时间。
  D、 珍惜时间一部分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说他对客人没礼貌等,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专著于科学研究,时间紧等方面来思考。
  (3) 教师小结:开文迪许之所以有许多怪事,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用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显示课件板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二)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要求:读后用“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是因为……”说说理由
  2、 读后学生互相练说
  3、 全体交流,基本说到他把时间话化在“做实验”“写著作”“查资料”等方面即可
  4、 指导朗读。
  三、 齐读全文
  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四、 作业: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写下来,下一课交流。
  板书:
   14科学怪人
  怪 不怪
  衣着不考究
  布置很特别 把自己的一切
  珍爱图书 都献给了科学
  珍惜时

  科学的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知道风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2、能根据已有经验,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造风。
  二、活动准备:
  1、风扇一台、扇子、不同材质的纸(如挂历、报纸等)、塑料袋等等。
  2、自制风车每人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探索风的形成。
  ——听风声,问幼儿这是什么声音?
  ——可是,为什么会有风呢?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风形成的原因。
  ——介绍原因。
  ——请幼儿用手在脸边扇动。你觉得有风吗?为什么?
  我们周围充满着空气,用手扇一扇,空气就流动起来了,这样就感觉有风了。
  3、想办法造风。
  ——出示电风扇,通过电风扇的转动带来风,启发幼儿:自己可以制造风。
  ——一起讨论:用哪些办法可以造出风?
  ——幼儿利用提供的各种物品进行实验。
  ——幼儿介绍自己是用哪些方法造风的,具体是怎样操作的,并说说为什么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4、活动延伸:风车转起来。
  ——出示风车,请幼儿用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让风车转起来。
  ——到户外,尝试怎样才能让风车转得快。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学)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实验知道各种质地不一样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体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体验到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增强幼儿与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活动材料:
  棉布、丝绸、羊毛、人造丝、聚脂面料各剪成宽10厘米,长25厘米的长条若干,长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记录卡与幼儿人数相同,各种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看录像内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红家里有好几块面料,她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她选一块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适凉快,你们说选哪一块呢?”
  二、认识面料,并做预测。
  出示各种面料,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出示幼儿记录卡,让自由自由讨论,做出预测,在你认为合适的布料下预测栏上画“√”,并说出理由。
  幼儿记录卡(一)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各种面料吸水性的程度(吸水快慢及多少)。
  布料吸水性红棉布黄丝绸蓝聚脂面料绿人造丝紫羊毛预测实验结果
三、幼儿实验,记录结果。
  1、“怎样才能知道你们帮小红选的布料好不好呢,哪一种布料的吸水性是最强的呢?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如图所示
  3、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发现。
  4、幼儿根据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各种面料的吸水性来迁移经验。
  小结:我们可以用吸水多的、透气性好的布料做我们在夏天穿的衣服或者贴身的内衣,而那些吸水性弱的如聚脂面料,可以做成风衣、雨衣等衣服既防水又挡风。
  四、幼儿再次实验,了解布料相同、液体种类不同,吸水性是否相同。
  1、为幼儿提供几种不同的液体:清水、热水、肥皂水、醋各一盆,让幼儿任选相同的一种布料分别放入不同的液体,再次进行实验。
  2、幼儿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
  幼儿记录卡(二)
  注:在实验结果栏里用数字1、2……依次排出布的吸液高度。
  液体
  布料清水热水肥皂水醋
  实验结果 3、幼儿讨论实验中的发现,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迁移。
  小结:同一种面料用不同的液体浸泡,其吸水与溶解速度也不一样,因此,平时我们在洗各种面料的衣服时,为了更好的去污,会用较热的肥皂水或用其它一些洗涤用品来浸泡衣服,而只用清水是很难去污的。
  注意事项:
  1、做第一个实验时注意要把五种布挂在长木棒上同时放入水中观察,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在做第二个实验时注意布料放入不同液体的时间应该基本相同。
  知识背景材料:
  午饭前我请小朋友到盥洗室去洗手,结果回来的时候,丁丁告诉我她洗手时不小心把袖子给弄湿了,我一看,果然不错,连她里面的衣袖也都湿了。这时,雯雯也挤到我的身边,高高地举起她的衣袖,神气地说:“我的袖子弄上水也不会湿。”原来她带了一副聚脂面料的护袖,很多孩子都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有的衣袖容易弄市,有的却不会呢?对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了解真相,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的教案11
    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平时非常容易疏忽的。我们要尽全力保护小动物。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与小动物“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趣,在“我画你猜”“猜谜语”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再通过表演律动了解小动物尾巴的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通过表演儿歌,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激发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重难点
  1、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重点)。
  2、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难点)。
  活动准备
  1、毛绒玩具小猴子一个。
  2、松鼠、小兔、小鱼、老牛、孔雀的图片。
  3、没有尾巴的小猪、小马、袋鼠、小狗、老虎、鳄鱼及对应尾巴图片。
  活动过程
  一、由老师长“尾巴”激趣导入
  师:咦,这是什么?我怎么长出了一条尾巴呢?啊,原来是小猴在我的后面啊。
  教师:老师可喜欢小猴了,它又聪明又灵活… …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咱们一起来看看小猴的尾巴长什么样子的?除了小猴,老师还带来了松鼠、小兔、小鱼、老牛、孔雀,你们想不想和它们做朋友呢?那我们也好好看看它们的尾巴长什么样子。
  二、了解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1、让幼儿细致观察松鼠、小兔、小鱼、老牛、孔雀的尾巴,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通过“我画你猜”的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小动物的尾巴。
  3、通过“猜谜语”加深幼儿对动物尾巴外形特征的了解。
  三、初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1、教师:这些小动物都有尾巴,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它没有了尾巴会怎么样呢?(请幼儿思考回答)
  师幼看图得出答案。
  2、编儿歌,加深地动物尾巴作用的认识。
  四、帮小动物找尾巴
  师:既然小动物的尾巴这么重要,它们能不能没有尾巴哦?宝宝们看看这些小动物,它们怎么样?你能帮帮它们吗?
  请幼儿帮小动物找尾巴。
  请幼儿把尾巴图片贴到对应的动物身上。
  五、活动小结
  师:宝宝们真是太厉害,帮小动物都找到了尾巴,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小动物们有了尾巴可高兴了,想邀请你们去做客,你们愿意吗?

  科学的教案12
    活动目标:
  会用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不同的组合方法拼图。
  活动准备:
  图形车(有4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4个三角形组成的正方形的图形车;由2个三角形、3个三角形、4个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的图形车;由半圆、扇形、四分之一圆组成的圆形的图形车)、汽车形状的插板、数字卡片若干、图形车库。
  活动过程:
  1、找差异,引导活动的兴趣:
  出示各种空的图形车,请幼儿观察,发现它们与其他车的不同之处。
  装积木:“请你把这些积木装上车,每辆车都要装满,每一块积木都要装上去。”
  2、幼儿操作,尝试图形的拼拆:
  幼儿将积木都装上图形车。
  用数字卡表示每节车厢积木的块数,并插在插板上。
  将车送入相应标记的车库内。
  结合插板,交流操作的结果。
  3、再次操作,巩固经验:
  幼儿互相交换插板,去车库取车。
  互相检查取车的正确程度,如有错误,按插板上的数字纠正。
  检查正确后,开车离开活动的场地。

  科学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爱吃地食物。
  2、有喜爱小动物地情感。
  活动准备:
  在活动室内布置小兔家的场景,青菜、萝卜、蘑菇、青草、小鱼、小虫等小动物吃的食物玩具,小熊、小鸡、小猫、小猴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今天小兔家请客,看看小兔请了哪个小动物到它家去做客?”“你们能不能帮每一个小动物挑选一份礼物送给小兔?”
  2、选购礼物:
  (1)、幼儿到“超市”为小动物选择小兔喜欢吃的食物。
  (2)、互相说说自己选了什么礼物:
  ——“现在你们能到超市去为小兔选一些招待小动物的食物吗?”
  3、到小兔家做客:
  小动物到小兔家,将礼物送给小兔时,会说什么话?
  ——“想一想,小兔会拿什么东西招待小动物们呢?”
  延伸活动:
  小白兔吃青菜(体育游戏)
  玩法:请一位幼儿扮老狼,其余幼儿扮小白兔,当小兔念完儿歌最后一句时,老狼出来追吃小兔,小兔快速逃到家里;如果小兔被老狼抓住,小兔就停一次游戏。

  科学的教案14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现在我们使用的洗涤用品中许多化学成分有毒,经常使用影响身体健康,而且污染环境。
  2、引导幼儿了解食品清洁剂的含义及种类。
  3、培养幼儿运用感官感知各种物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四幅、娃娃一个,脏手帕、脏碗各一个。布置动物王国,饭粒一袋,可乐,面汤水,醋酸和白醋,茶叶水各一瓶,洗洁精、洗面奶、洗发水、84消毒液各一瓶,洗衣粉一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引导幼儿谈谈父母平时在家都用哪些洗涤用品,教师就出示那种洗涤用品。
  二、引导幼儿看图了解洗涤用品对人们的危害
  “这些洗涤用品使用起来虽然很方便,但是这些洗涤用品许多化学成分有毒,经常使用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危害呢?”请小朋友仔细看图。
  三、介绍食品清洁剂
  今天,老师带你们参观动物王国,请你用眼睛看、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嘴巴尝,了解一下小动物都使用什么来做洗涤用品?(可乐、茶叶水、酸醋等)
  “现在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使用这些用品?
  (教师依次示范可乐做去污剂,去掉雪花片上的脏物;酸醋可做消毒剂,用来消毒玩具;白醋可做洗面奶,给娃娃洗脸;茶叶水可做洗发水给娃娃洗头;面汤水可做洗洁精,用来洗碗;饭粒可做洗衣粉,洗掉衣服上的污渍。)
  四、讲解食品清洁剂的名称及好处
  “小动物使用的这些洗涤用品,既可以吃,又可以当做清洁剂。”“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为什么喜欢用食品清洁剂?”(食品清洁剂对人体无害,不污染环境。)
  活动二、使用食品清洁剂:
  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食品清洁剂的认识。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布置成邋遢国,各种食品清洁剂若干洗涤用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教师带领幼儿参观邋遢国,引起幼儿操作兴趣“你觉得邋遢国怎么样?你们想不想改它?”
  二、幼儿动手操作
  1、教师讲解操作要求
  (1)幼儿必须使用食品清洁剂来改变邋遢国的面貌。
  (2)幼儿可以一人操作、也可以2~3人一组共同操作。
  三、幼儿讲述:你刚才做什么的?用什么做的?
  如:我用面汤水做的洗洁精洗碗。
  四、教师小结
  活动三、寻找食品清洁剂(延伸活动)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哪些食品清洁剂,找到了告诉老师。

  科学的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工具和机械单元第2课,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课本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从生活中的撬棍引入杠杆,与今天的课堂对接起来,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上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分析出杠杆的特征,从而让学生能够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认识一些生活生产中的杠杆。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这部分内容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如果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了,但孩子很少对其进行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认识。本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让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认识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的杠杆、费力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主要位置: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有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三种。
  过程与方法
  1.利用杠杆尺的模型做实验,研究杠杆的省力、费力和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
  2.学会正确收集实验数据,通过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与分类,得出科学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科学实验中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
  2.养成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科学学习习惯,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突破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和讲授给学生。本着以科学课标的精神指导科学教学的原则,遵循课标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论,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内容做适当处理。在学生探究时,教师有扶有放,在教学活动中将讲解与指导相结合。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老师先和一名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实验步骤,明白实验的注意点。在师生合作完成示范实验之后,引领学生分组合作,经历这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收集数据、初步结论、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木棍、大石块、撬棍撬石头图片等。
  学生: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杠杆尺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
  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板书:杠杆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认识杠杆。
  什么是杠杆?
  1、出示撬棍撬石头图片。
  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结合撬棍撬起讲台和教材内容,分析杠杆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第四页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学生画三个点,老师巡视指导。
  6、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找出三个点的正确位置。
  7、分辨杠杆
  观察第4 、5页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分别找出三个点)
  8、学生通过逐一的观察分析,说出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简单说明理由。
  9、集体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给出正确答案。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教师对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进行介绍。
  3、教师提问: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六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六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第6页的“杠杆尺的记录表”内。
  6、学生动手实验,并按要求记录数据。
  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填写: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7、学生对所得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然后回答表格下面的问题。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8、学生分析数据,说出大体意思,但表达不够简洁和完整。
  9、师生一起对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即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三、拓展活动
  1、思考: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2、学生思考,各组回答自己的操作步骤。
  3、老师引导发现: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
  教师补充完整:1.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
  五、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阅读资料库“阿基米德撬地球的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
  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_______,我就可以撬起地球。”
  板书设计
  2.杠杆的科学
  活动一:认识杠杆
  杠杆的三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活动二:研究杠杆的秘密
  杠杆的规律:
  (1)用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的支点的距离,则杠杆是省力的;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3)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的距离,则杠杆是费力的。
  发现杠杆尺: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数。
  教学反思
  优点:在导入的时候,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在突破难点的时候,通过“左边钩码个数×左边格子数=右边钩码个数×右边格子数”的方法,使学生突然就明白了,这种“一点击破”的感觉很开心。
  不足:学生做实验不能在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在分析与归纳时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准确的表达。
  改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安排好,把时间留给学生,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