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古诗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在成功的道路上,激情是需要的,志向是可贵的,但更重要的是那毫无情趣的近乎平常的坚守的毅力和勇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采桑子古诗,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采桑子古诗1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原文: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译文
    谁能看得懂西湖的美丽?任何时候都是美景。驱车去追寻。只愿在花丛绿树中饮酒贪欢。
    谁知道随意站立在那水气交错的迷离之中,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赏析
    欧阳修特意游览西湖,于暮春败景,歌散人去之处发现了特殊的美感与韵味。本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 ,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这首词通篇写景,景中寓情,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令人留连忘返,从中足见欧公乃词坛写景高手。
  
    采桑子古诗2
      原文: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译文: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注释:
    ①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②樽酒:举杯饮酒。“樽”同“尊”。
    ③琵琶语:指歌妓所弹琵琶能传达感情如言语。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④细捻轻拢: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拢指按弦。语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脸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脸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将要落山的太阳照着。
    赏析:
    多景楼在镇江多宝寺中,位于长江边上,撒密安环水,登楼远望,气象万千。由“多“字,出发了东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叹。多情多感,是诗人的气质,也是多病的缘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楼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开篇两句,一连叠用四个“多”字,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时正是作者因为反对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时刻,这里的“情”、“感”和“病”,都带着政治色彩,深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哀怨尽言外。上片虚与实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既不浮泛,又颇空灵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故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所以东坡特地挑选了虚字“且”放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语”,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官妓胡琴弹奏琵琶的技艺。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赞美之情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出来,让人不由联想起白居易曾描述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苏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不过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罢了。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采桑子古诗3
      采桑子 晏几道
    西楼月下当时见,泪粉偷匀。
    歌罢还颦。
    恨隔炉烟看未真。
    别来楼外垂杨缕,几换青春。
    倦客红尘,长记楼中粉泪人。
    晏几道词作鉴赏
    上片忆当年西楼月下初见,泪粉而偷匀,歌罢而还颦,细腻地描绘出歌女的处境、神态和心情。起首两句写一次夜间的宴集,词人月下与她相见她正偷偷地抹干珠泪,重整铅华。泪粉偷匀,初次见面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也许是终生不忘的,何况那是一位正流泪的姑娘!匀,谓匀粉,把脸上的粉搽匀。偷匀二字,中含几许辛酸。歌罢还颦,她匀脸后还要继续唱歌,唱完了歌却又皱着眉头,郁郁不乐,那神态可惜隔着袅袅的炉烟,未能看得真切。看未真三字,意味深长。其实,淡薄的香烟,不能阻隔人的视线,词人所恨的只是坐处与她隔开,未得亲近,尤其是无法知道她为什么流泪悲伤。
    上片着力泪字与颦字。歌女的凄凉身世,痛苦心情,词人对她的同情和爱慕,都这里表达出来了。如俞陛云所说的:不过回忆从前,而能手写之,便觉当时凄怨之神,宛呈纸上。(《宋词选释》)
    下片写别后相思,楼外柳、楼中人对举,全从倦客写去。过片两句,言自从分别过后,想那楼外垂杨,又该几度春天更换枝叶。垂杨,旧体诗词中,往往有着各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古来有折杨柳赠别的习俗,因而见到杨柳便使人联想到别离;杨花柳絮,飘飏无定,又使人联想到身世的飘泊无依。几换青春,犹言过了几个春天。欧阳修《朝中措》词: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青春。青春,指春季,春季草木由枯而绿,故云青春。词中说青春几回更换,语意双关,亦暗示人的年华渐老。倦客红尘,犹言红尘中之倦客,词人自谓。上与别来几度青春相应,飘零岁久,故云倦客;下连长记楼中粉泪人。红尘对照楼中,倦客对照粉泪人。楼中粉泪人,篇首所写初见时歌女形象,至此特再大书一笔,不但词的作法上做到首尾相应,思想感情上也是以初见时她的泪粉偷匀的情景最撼动人心,因而别来长记不忘。至此,作者对这一歌女的形象作了生动、准确的概括,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采桑子古诗4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廖廓江天万里霜。
    作品赏析
    【注释】: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花:指菊花。
    不似:不类似,不象。
    廖廓:空阔远大。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采桑子古诗5
      采桑子
    唐代·冯延巳
    小庭雨过春将尽,片片花飞。独折残枝,无语凭阑只自知¤
    玉堂香暖珠帘卷,双燕来归。君约佳期,肯信韶华得几时。
    马嘶人语春风岸,芳草绵绵。杨柳桥边,落日高楼酒旆悬¤
    旧愁新恨知多少,目断遥天。独立花前,更听笙歌满画船。
    西风半夜帘栊冷,远梦初归。梦过金扉,花谢窗前夜合枝¤
    昭阳殿里新翻曲,未有人知。偷取笙吹,惊觉寒蛩到晓啼。
    酒阑睡觉天香暖,绣户慵开。香印成灰,独背寒屏理旧眉¤
    朦胧却向灯前卧,窗月徘徊。晓梦初回,一夜东风绽早梅。
    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
    愁心似醉兼如病,欲语还慵。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
    画堂灯暖帘栊卷,禁漏丁丁。雨罢寒生,一夜西窗梦不成¤
    玉娥重起添香印,回倚孤屏。不语含情,水调何人吹笛声。
    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江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
    起来检点经游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州。
    昭阳记得神仙侣,独自承恩。水殿灯昏,罗幕轻寒夜正春¤
    如今别馆添萧索,满面啼痕。旧约犹存,忍把金环别与人。
    微风帘幕清明近,花落春残。尊酒留欢,添尽罗衣怯夜寒¤
    愁颜恰似烧残烛,珠泪阑干。也欲高拌,争奈相逢情万般。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争栖,落尽灯花鸡未啼¤
    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寒蝉欲报三秋候,寂静幽居。叶落闲阶,月透帘栊远梦回¤
    昭阳旧恨依前在,休说当时。玉笛才吹,满袖猩猩血又垂。
    洞房深夜笙歌散,帘幕重重。斜月朦胧,雨过残花落地红¤
    昔年无限伤心事,依旧东风。独倚梧桐,闲想闲思到晓钟。
    花前失却游春侣,极目寻芳。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采桑子古诗6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6.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采桑子古诗7
      古诗原文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译文翻译
    西湖风光好,乘画船载着酒肴在湖中游赏,急促繁喧的乐声中,不停地传着酒杯。风平浪静,缓缓前进的船儿中安睡着醉倒的客人。
    醉眼俯视湖中,白云在船下浮动,清澈的湖水好似空然无物。仰视蓝天,俯视湖面,水天相映使人疑惑,湖中另有一个世界。
    注释解释
    急管繁弦:指变化丰富而节拍紧凑的音乐。
    玉盏:玉制酒杯。
    行云却在行舟下:指天上流动的云彩倒影在水中,仿佛就在行船之下。
    空水澄鲜:天空与水面均澄澈明净。
    俯仰:仰观俯察,观赏。
    诗文赏析
    这首词表现的是饮酒游湖之乐。整首词寓情于景,写出了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
    首句“西湖好”是统领全词的,下面分别渲染这个“好”字;画船载酒,稳泛平波,空水澄澈,别有洞天,使人俯仰,乐而忘返。写出作者与友人的洒脱情怀。这也就是本词所揭示的主题。
    上片描绘载酒游湖时船中丝竹齐奏、酒杯频传的热闹气氛与欢乐场面:画船、美酒、管弦,微风习习,波光粼粼,词人心情舒畅,与朋友无拘无束,开怀痛饮。湖面之上,欢笑声、乐曲声、划船声交织在一起。
    下片写酒后醉眠船上,俯视湖中,但见行云在船下浮动,使人疑惑湖中别有天地,表现醉后的观湖之乐:俯视江面,白云朵朵,船往前行,云儿陪伴;仰望天空,朵朵白云,云儿飘拂,小船紧跟。俯仰之间,天空与江水是一样的澄清明净、一尘不染!看着看着,微醉中的词人觉得:这湖中另有一个青天在,而自己的小船简直就是在白云之间穿行。“空水澄鲜”一句,本于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言天空与湖水同是澄清明净。这一句是下片的关键。兼写“空”、“水”,绾合上句的“云”与“舟”。下两句的“俯”与“仰”、“湖”与“天”,四照玲珑,笔意俱妙,虽借用成句,而恰切现景,妥贴自然,如同己出。“俯仰留连”四字,又是承上启下过渡之笔。从水中看到蓝天白云的倒影,他一会儿举头望天,一会儿俯首看水,被这空阔奇妙的景象所陶醉,于是怀疑湖中别有一个天宇在,而自己行舟在两层天空之间。
    “疑是湖中别有天”,用“疑是”语,是就其形貌来说。说“疑”者非真,说“是”者诚是,“湖中别有天”的体会,自出心裁,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词采用虚实相结合的方法,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形象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的醉态、醉意和醉眼中的西湖之景。
  
    采桑子古诗8
      采桑子·九日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先秦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萧萧:树叶落下的声音。登高:原指爬山。
    赏析: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怎么能不消散?
  
    采桑子古诗9
      《采桑子》翻译: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采桑子》翻译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采桑子》原文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古诗10
      原文:
    采桑子·年年才到花时候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
    不肯开晴,误却寻花陌上人。
    今朝报道天晴也,花已成尘。
    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
    注释:
    ①成旬:一作“经旬”,即连续下雨十来天。
    ②“做春”句:是说当初还不如不要做春。
    赏析:
    “年年才到花时候,风雨成旬”,作者本来要写这年寻花被误,可是一开始用的是一个含量更大的句子,这样子不仅能罩得住全篇,而且使题旨得到更广泛的扩充。“不肯开晴”语意和“风雨成旬”略同。不过这不是多余的重复,因为如果只是“风雨成旬”,那么那些痴情的惜花者也许会想:总该有一刻的天晴吧,只要乘这个机会看上一眼春花,也就不枉度此春!看那“误却寻花陌上人”的人或者就是这么想的。不然他明知“风雨成旬”,为什么还要寻花陌上呢?而正是因为有了“不肯开晴”,“误却”二字才更见份量。
    但是,词篇也不是顺着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的。过片的`“今朝报道天晴也”就忽如绝路逢生,然而紧接着又一个转折:“花已成尘”!上片说“误却”,总还是误了当日仍有下一日的希望。而此时一个“尘”字已经把花事说到了头,因此对寻花人来说,剩下的便只有懊丧与绝望。“寄语花神,何似当初莫做春”是作者的怨怼语,也是痴想。这种痴,正说明了他的情深;而这种至情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喟,词中埋怨花开不得其时,也蕴含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采桑子古诗11
      古诗原文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译文翻译
    清冷的花香浸透红桥上,多情人的旧梦,风停雨歇,一地残落的桃花润染着如水的月色,城楼上笳声隐隐传来,帘栊问燕子静静地栖息。
    一别之后,箜篌空悬,等不到再能弹奏起的人,不禁黯然神伤。青春匆匆逝去。一缕苦涩的荼烟钻透碧纱。那是你散不去的思念么?
    注释解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冷香:指清香之花气。红桥:桥名,在汀苏扬州,明崇帧时建。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箜篌(kōng hóu):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名。又分竖箜篌与卧箜篌两种。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
    暗损韶华:谓美好的青春年华暗暗地消耗了。韶华:美好的光阴,比喻青年时期。
    碧纱:绿纱灯罩。
    创作背景
    此词作期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69年)前,是纳兰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面对萧萧雨夜无法入眠,感叹青春韶华易逝,相念已经离去的心爱女子,有感而发所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念远之作。
    上片主要写景,描写春夜。“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这两句写梦中与心爱的她在清香弥漫的红桥上相伴,而梦醒后却听到城头传来的胡茄呜口囡的悲呜。面对着萧萧雨夜,再也无法入眠,而雨声和着凄凉的乐曲声,更增添了几多愁结。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而贴切。词中虽未言愁,但愁却更深。
    下片主要抒情,写别后的怀念。“箜篌别后谁能鼓”,自从分别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为词人弹奏一曲。箜篌空悬,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而令人肠断者,不是无人会弹箜篌,而是怀念伊人远隔天涯。在相思的煎熬中,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逐渐消耗掉了,只留下那一缕茶烟透着碧纱。这种孤苦的情怀,词人又能向谁诉说,也只能把它诉诸笔端了。
    通读全词,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不失贴切,又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夜色正浓时,无法逃避的怀念,烘托出春夜寂寥,人心寂寥的词意。
  
    采桑子古诗12
      《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翻译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解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纳兰写此词时,正使至塞外,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以寄乡情。
    诗文赏析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平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采桑子古诗13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
    ⑴彭浪矶:在江西省彭泽县长江南岸。
    ⑵扁舟:小舟。
    ⑶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中原故土的词,题为“彭浪矶”,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全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整首词于清婉中含沉重的伤时感乱之情,流丽而有沉郁之致。彭浪矶在长江边,与江中的大、小孤山相对。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这首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全篇清婉而又沉郁,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