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回忆,是弱者的方式;看着前方走,才会胜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秋天的怀念》教案1
    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六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重点语句中,结合自己的感受做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一听,读一读,思一思。
  1、歌曲《母亲》。这就是母亲。师:“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
  师:可21岁的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这一年,母亲突然去世,这对他真是致命的打击,每次想到母亲,史铁生这样安慰自己(请大家默读这段话):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你读懂了什么?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预设:苦)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史铁生的课文《秋天的怀念》,去体味这位母亲的苦,母亲的爱。(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我能通过母亲的语言、表情、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三、自读课文,感知“母亲”:
  要求:请自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母亲语言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四、品词嚼句,诠释“母爱”(根据学生找出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读出母亲的爱。)
  1、一语双关的话。“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一个21岁的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可想而知,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一读,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暴怒无常。生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到“我活着有什么劲!”言外之意,我想不想活?)
  如果你是他的弟弟、妹妹、朋友、同学,你会怎么劝他?生说。师读“我活着有什么劲!”那么最了解他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才能让儿子从心里改变。生读“咱们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区分:母亲走过来,拉住我的手,止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原文更能体现母亲的焦急、担心。母亲“扑”住的是儿子想死的念头,“抓”住的是儿子的命)
  母亲“忍”住的仅仅是她的哭声吗?再读第一自然段,小组交流(预设:儿子的坏脾气、自己的病痛、儿子的打击??)再读这一句。
  “母亲病重”你从哪看出来的?读一读。(简单介绍肝癌。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理解母亲的坚强与无私。)师读“母亲常常肝疼??睡不了觉。”送这位母亲一个字“忍”!
  母亲还忍住了“我”的坏脾气。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母亲忍住了“我”的坏脾气?生读。
  面对“我”的暴怒无常,面对自己的病痛,(对比)她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她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她有没有捶打自己双腿大声呼喊我活着有什么劲?为了忍住儿子的坏脾气,深受苦楚母亲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来,圈出重点词,读一读。师友交流。)
  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圈出其中的叠词)
  文中还有一处“悄悄地”: ??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品味“悄悄地”,体会母亲的这份“忍”:小心、耐心、关心、心疼。)“悄悄地、躲、偷偷地”看出了母爱是宽容、母爱是理解。。请带着母亲的小心、理解再读这三句话。 母亲自己活着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她对儿子却是用心良苦。她忍着 儿子的坏脾气、忍着自己的病痛,还劝儿子“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 儿活??”
  再读课文 。母亲想让儿子怎么“好好儿活”?
  2、常说的话。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乱发完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进来,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 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分角色朗读课文1--3自然段。为什么她总是想方设法让儿子去看菊花?
  当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史铁生看到落叶,会想到什么?幻灯片出示: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我想。 聚焦“挡”住儿子想死的念头 。透过这一挡,你知道母爱是什么吗?预设: 母爱是呵护,母爱是给儿子生的希望。
  3、多说的话。儿子同意去看菊花后----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聚焦“敏感”, 透过一个“敏感”,你看出了什么?母亲平时说话都小心翼翼。)
  4、最后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读文4--5 自然段。史铁生知道母亲接下去要说什么吗?透过母亲还没讲完的话,想想母爱又是什么呢?预设:母爱是牵挂、割舍不下。
  读文最后一段(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生命也可以如花般绽放;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5、轻声读课文,把“母爱是理解,是呵护,是宽容,是牵挂” 批注在合适的地方。
  五、拓展延伸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
  的意思。作者最终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 ;听着听着甜美的歌声,我 ;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六、作业设计:
  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也可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表现人物内心),给妈妈写一封信。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在曲都小学讲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十二、三的孩子,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难度太大了。
  因为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所以第二节课我没听课,我在这个班讲了第一课时。在第一课时我范读课文时,读到“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时有两个女生笑了,我就反思孩子们心中的母亲平时只是唠唠叨叨地嘱咐孩子日常生活琐事,肯定没有像文中母亲这样的情况。孩子们也不知道怎么读算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范读课文之后想找几个孩子读一读,再怎么鼓励就是没有人举手,我只好一人一句开火车读。不过在第二课时有孩子们举手了,也能跟着老师试着有感情地读了,我心里感到还是比较满足的;还有就是我自己也有很大的进步:我终于能反复地范读课文了(因为在“全程化跟进式目标教研中”老师们给我提议让我范读,训练学生朗读)虽然今天我可能读得有点多,学生反而读得少了一是孩子们确实不敢张嘴读;二是我也想读到孩子心里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渐由“扶”到“放”这一教学模式改为放手让孩子们尝
  试自己学会自学。
  连着四次讲课,我觉得收获还是很多的。

  《秋天的怀念》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2’)
  1、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孩子们一起唱。
  师:孩子们,当你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你会很自然的想起谁呢? 生:想起我们的妈妈
  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存在父母对我们的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有关母爱的文章《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这位就是本文的作者史铁生。(课件展示作者及作者简介。)
  2、听(视频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分小组自学(出示自学要求)(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
  3、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三)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引导。(17’)
  1、师:现在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课文。
  (可小声读,可站起来,可小组齐读)
  汇报各小组采取的是什么读书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生字和新词,共同解决疑难。
  2、师: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怎样?
  生: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师:你能用一个词语谈谈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吗?
  生:A坚强 B无私 C伟大
  学生交流并将相应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3、师:你为什么认为母亲是一个这样的人?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说明自己对母亲的看法吗?
  (设计意图: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生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2: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
  生3:……
  生4:……
  (这里分两个步骤:1)小组普遍交流。2)全班重点交流。说的时候要求学生抓住“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
  师:我们也像刚才那位同学那样来读读好吗?——(齐读或师生赛读)
  4、师: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最让你感动的有哪些?
  生1: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
  生2: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又想方设法帮我去北海;
  生3: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师:你能把这些句子给同学们读读吗?
  生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生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生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生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生5:……
  生6:……
  (四)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探讨。(10’)
  师:你在读课文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着感触最深的语句,与大家说说好吗?
  生(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板书:暴怒—安慰)
  生(2):“‘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
  生(3):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生(4):“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吧。)
  生(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分角色朗读4---6自然段,播放音乐《思乡曲》) 生6:一年一度秋风劲,又是菊花烂漫时。(课件展示)“我”来到母亲的遗像前,会手捧着怎样的菊花,来表达怎样的情思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母亲对我的爱就象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母亲把爱埋藏在心底就象黄色的花那样淡雅,白色的花是高洁的,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生(7):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好好儿活。(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告诉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正确对待人生,好好活,以表达我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感情朗读该句)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板书:思念-去逝)此时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动千言万语,你想对作者的妈妈或作者说些什么吗?(学生激情发言)
  (五)课文内容拓展,总结全文。(5’)
  1.师:孩子们,能说说平时生活中父母是如何关怀我们的?我们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真情诉说)(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课件展示“愿天下所有的孩子幸福快乐!愿天下所有的爸爸妈妈健康长寿”)
  2.教师归纳小结:孩子们,母爱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伟大,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在有生之年爱我们的母亲吧,这才是美的开始,让我们学会爱,懂得爱吧,用你们的爱心去感谢生你养育你的妈妈吧,用你们的爱心去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吧!让这颗象征爱、包含情的红心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闪烁。(课件展示“红心”)。
  (六)知识延伸,笔下生情。(3’)
  1、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2、你们收集的有关于母亲的名言吗?
  教师推荐 出示《关于母爱的名言》 ————你可以抄写下来
  (七)布置作业。(1’)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体会到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和无私的爱,请你仔细回忆一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板书设计:
  10、 秋天的怀念
  我 → 母亲
  暴怒 爱 安慰
  思念 去逝

  《秋天的怀念》教案3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层次:
  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
  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
  走出怀念——读出思考
  一、揭示课题
  1、我在北京的清华附小工作,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 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 “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
  a 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
  (2) 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3、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5、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 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6、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
  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6,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
  7,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
  8,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9,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10,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10.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下课)
  秋天的怀念
  (苦) 我俩 好好儿活……
  推荐理由:一直以来,“母爱”和“生命”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在这堂课,窦老师用“好好活!”将它们长成了一个树上的两个叉,它们偎依互筑,彼此交融共生。“好好活!”就象是史铁生肉里的灵魂,在千百里外的时空被不同的人磨着,借着灵魂的苦磨,他的文字洗涤了更多的灵魂。生命的思考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问题了,这已是芸芸众生共同关注的话题。这堂课上,学生们将一份感动深深根植在心底,但窦老师试图让孩子们带走的,却不仅仅是读出的这份感动,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的思考。因为有了对文本的深刻感悟,因为有了和文本的亲密对话,因为有了和史铁生心灵的交融,孩子们此时的交流,显得如此真实亲切,自然有味。

  《秋天的怀念》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扣题探读,激情导入
  师:看到“秋天”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是呀。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板书课题)
  请大家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题《秋天的怀念》,想想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板书:母亲),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对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后学生概括。
  2、那么,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三、 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怀念他的母亲:
  (一)要了解母亲,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板书:我)
  21岁的史铁生,身患重病,双腿瘫痪。想想,21岁,正是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到处玩玩,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该怎么办?他的心里会怎么样?(估计学生会说:痛苦)
  是啊。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叙述儿子心里痛苦的句子。
  A、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地墙壁。(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这句话。他对生活的绝望,暴怒无常)
  B、“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并送到句子中读一读。言下之意,是我已经不想活了。)
  故而,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问学生,“我”在想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什么?
  生答……
  师:这样一个不想活的史铁生,如果你是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
  生答……
  是呀,谢谢你们。
  那么,母亲又是怎么劝他的呢?大家找找课文的句子。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母亲“扑过来”,劝慰我“好好儿活”,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坚强而感人的母亲形象)
  a 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b 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
  (估计学生回答:忍住的是因为儿子双腿瘫痪不想活的痛苦,还有母亲自身的病痛。)
  是呀,母亲此时也是身患重病。大家从课文当中找找关于母亲病重的句子。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你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病得很重?把这种疼痛读出来)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你又从哪儿看出来母亲的病很重?把感受送进去,并读出来)
  想想她得的是什么病?
  肝癌的疼痛会是怎样的?(肝硬化,人体内的水份不能外排,堆积在体内,肚子会越来越大,可见其疼痛难忍的程度。得这种病的人,脸色发青,生命不超过三个月。)
  这个母亲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并活不了多久,这又是一种怎么样的痛。但是,他有没有告诉他儿子,自己的病情?儿子知道吗?
  (估计学生回答:不知道)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估计一:为了不让儿子更痛苦。是啊,儿子本来就不想活了,当听到这样的消息,他一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而没有活下去勇气。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儿子“好好儿活”。
  是呀,我们从一个“忍”字,读出了这样一份伟大的母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重的爱,一起来读读母亲说的这句话。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大家想想,史铁生因为双腿瘫痪,心情烦燥而发怒我们可以理解;如果母亲因为各种各样的痛苦交杂在一起而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
  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估计:为了儿子着想)
  2、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表现母亲时时关注着、无私地呵护着儿子。母亲不忍心看下去了,就悄悄地躲出去,但又不放心,所以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来到我身边,眼圈红红地,是因为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心疼而哭了。依然看着我,目光始终陪伴着我,让内心孤独的我并不孤独。)
  (2)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抓住 “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 “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一个“挡”字将母亲唯恐我会因看到窗外落叶而触景伤情的心理刻画地真切感人。 为什么要央求我去看菊花?看花意味着什么?这是第二次提到去看花,第一次被我拒绝,说明母亲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想让我去看看外面美好的世界,并好好地活下去。从“憔悴”,又看出了,母亲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没有放弃让我好好活下去念头。)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3)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4)“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5)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3、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儿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二)、对母亲的怀念
  1. 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请同学们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
  预计:“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花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请……)
  在此,对于菊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儿子领悟了母亲教给的“好好儿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敢勇地前进,让有缺憾的生命不再缺憾。面对自己的成功,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母亲。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先后提到了他的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好好儿活”,让他好好地活了下来,并用笔代替双腿走出了一条非常人能走的路。(板书总结)
  6、那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板书:
  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教案5
    教学创意
  扣词品析悟深情层层深入
  教学目标
  1、通过细读叠词品味出母亲深厚的爱
  2、通过品读副词感悟出“我”深深的追悔
  3、深层把握文题寓意
  教学难点
  深层把握文题寓意
  教学方法
  扣词赏析
  教学思路
  分为三个板块教学:
  板块一细读叠词品深情
  板块二品读副词悟悔恨
  板块三再读课文明寓意
  预习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3分钟)
  1、作家及相关背景介绍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曾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因脉管炎致下肢瘫痪,回北京养病,29岁起又受肾病折磨,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59岁因突发脑溢血逝世。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即本文所谓“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一举成名。其后多有佳作,如: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写本文时,作者已年逾50岁。
  2、字词铺垫
  读准字音央求诀别翻来覆去瘫痪
  积累词语淡雅高洁泼泼洒洒喜出望外
  3、学生谈自己对题目寓意的理解,引出本文主要讲的是我缅怀发生在过去“秋天”里的人、事等。
  大海波浪小船
  板块一细读叠词品深情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第一段的语言特点。
  2、品味文中写母亲的叠词,悟其中潜藏的丰厚情感。
  教师小结:这些叠词蕴藏着浓烈的、深入骨髓的母爱。我们读懂这是一个对“我”的极大的理解、无限宽容和忍耐的母亲,读懂了对瘫痪这件事,母亲内心比“我”还要悲苦,读懂了明明也像“我”一样承受着苦难,却替儿子坚强、给儿子信心与鼓舞的母亲。这些朴实的语言,表达的是真挚的情感。
  板块二品读副词悟悔恨
  由深入骨髓的母爱顺势引找到直接抒发我内心情感的句子。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这些句子,发现朗读时有助于表达情感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教师小结:“可”“却”“一直”“都”“已经”等词语的连用,展现出“我”内心强烈的悔恨之情。“突然”、“猛地”、“狠命地”,是对“旧我”无知与脆弱的自我揭露,这种揭露是带着悔恨的,甚至有着对自己“罪过”的控诉。
  板块三再读课文明寓意
  再读课文,结合最后一段,说说题目《秋天的怀念》的寓意。
  教师总结:最后一段含蓄点明母亲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会儿子面对有缺憾的生命,他也终于在母亲离去后走出了阴影,能以平常心对待命运的不公,能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苦难。题目富有诗意与美感,蕴含的却是沉重的情感。不仅意为“我”在秋天怀念同样在秋天去世的母亲,还有对“过去自暴自弃的旧我”无知和脆弱的追悔,及对过去那段由脆弱走向坚强的心路历程的怀念。
  文章中的细微处,我们可以感受到史铁生对生命很敏锐。他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对生命有着自己特殊的领悟。他笔下的作品都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出发,或倾诉残疾人的内心伤痛和歧视境遇;或感慨命运无常生存皆苦;或高扬精神大旗追求生命意义。
  作业:
  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案6
    {教学目标}
  深刻领会母爱无私、博大、宽容、深厚的特点。
  学习本文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
  {教学过程读写结合,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一、切入点。
  我有一个难题,想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下,可以吗?
  我有一个学生,他很想买一盘周杰伦的专辑《八度空间》,可是他的妈妈怎么也不肯。结果母子俩大吵了一架。妈妈很伤心。这位学生在日记里说:“老师,我不明白妈妈怎么会如此蛮横不讲理。我该怎么办?难道我真的做错了吗?”
  各位同学,你觉得这位同学做错没有?他到底该怎么办呢?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课题。
  感谢大家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主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是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更应该多体谅父母的苦心。我在想,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误会与争执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那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篇散文,我们来看看这位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请看〈秋天的怀念〉。
  二、整体感知。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你们需要音乐吗?
  播放音乐,供学生自己选择。——〈命运交响曲〉、〈春之声圆舞曲〉、〈秋日私语〉。学生选择后,配以〈秋日私语〉,师生共同自由诵读,欣赏散文的美。
  刚才大家读得很投入,看来,一篇美的散文确实能让人深陷其中。读完之后,感觉怎么样?(引导学生能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兴趣点。
  大家的发言都很不错。那么,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何以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呢?哪些描写或者说哪个字,哪个词感动了你?
  学生自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一个忠实的听众,并要注意适当点拨。
  1、当学生提出第三段写得好时,激发学生兴趣,进行朗诵训练。要求读出母亲的无奈和心痛,儿子的不耐烦和对母亲的不理解。可以以比赛的方式进行。
  2、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冲突,对母亲的不理解与伤害。
  3、在学生提到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利用课件展示有关菊花的画面,巧妙地引导学生和老师一起熟读成诵。
  4、和学生一起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写一段内心独白。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四、质疑点。
  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痛惜之情和不屈的精神。确实,秋是一个感伤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万物都将从繁华走向衰败,从灿烂走向苍白。可是,刚才我发现大家都提到了菊花。对这对命运多舛的母子来说,菊花,又意味着什么呢?
  以此问题导入学生对不懂之处的探讨。
  五、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
  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至于死,又何必忙着去奢谈?但愿大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会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灾难来临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好,课后请大家从网上搜集有关菊花的文章。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感情,学习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我双腿瘫痪以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而母亲容忍我、体谅我。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我想大家将会对母亲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填空题,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所填词语的意思。
  当我独自看着窗外的落叶时,母亲(央求)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我勉强同意了,她(喜出望外)。我同意明天去,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然后便(絮絮叼叼)地说了许多话,最后又忽然不说了。
  2、读后试填,一生填,齐读
  3、你从这段话可能看出母亲对我怎样?(关心)从所填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吗?
  (1)“央求”什么意思?(恳求)母亲央求我去干什么?她为会么央求我?
  (a、联系前文,“她总是说,而我总减不去”怕我不肯;b、我又在看落叶,心情悲哀,让我散心,忘掉烦恼、疾病)
  (2)“喜出望外”什么意思?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这里,母亲遇到了什么出乎意料的喜事?勉强同意,母亲竟这么高兴,说明母亲把我看得很重要。
  (3)“絮絮叼叼”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哆嗦,来回地说。
  母亲说了些什么呢?(知道我最爱吃的,记得我童年的趣事)a、对子女的点滴小事都记得,把心放在子女身上。b、我嫌烦,母亲还要说。省略号什么用?(怕我听到“踩”、“跑”这些字,会想到自己不会跑而伤心)c、母亲为什么又忽然不说了?
  (4)找出母亲的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5)母亲的四次话,写法不同,一、二句说的话在前,提示语在后;四句说的话在后,提示语在前,第三句没有提示语,表达方式灵活。
  小结:母亲在我脾气暴躁时容忍我、迁就我,在我言语冲撞时,体谅我、迁就我。母亲对我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体贴入微啊!
  4、让我们分角色读,师读“我”的话,你们读“母亲的话”(叙述的话不读)
  过渡:这样一位对子女病痛关怀备至的母亲,对自己的病又怎样呢?
  三、学习2、5两自然段
  1、课文中两处提到母亲的病,哪两处?
  2、出示“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程度,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1)母亲病得怎样?(——)
  (2)比较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肝疼得睡不着觉。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与原文中的句子比,哪一句更能反映母亲病得厉害?
  “整宿整宿”就是整夜整夜,这是说她疼得时间长。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是说她疼得不知如何是好,难以忍受,说明疼得程度厉害。
  “常常”不止一次,是说她疼的次数多。
  (3)母亲的肝病已经到了这种程度,可我一直都。
  (4)指导读
  3、出示“邻居们把她招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过渡:母亲的肝病那么厉害,我不知道,直到邻居们把她招上车时(引读)
  (1)这里连用了两个没想到,中间用“也”字连接。
  (2)先看第一个,我没想到什么?病成那样是什么样?(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可见母亲病得怎样?
  “吐着鲜血”
  病人危险,不由自主血从口中涌出。
  “大口大口”
  血吐得多,吐得猛。
  “还”
  吐得时间长,邻居们未把她招上车前就吐了。
  (3)母亲病得这么严重我没有想到,我也绝没有想到(引读)。
  诀别?(不会再见的分别)
  永远的诀别?(永远不会再见,今生今世不能再见)
  (4)读
  4、母亲生病期间,病得那么厉害,我不知道,后来母亲病得那么严重,那么危险,我却没想到,这是为什么呢?
  a、瞒着我,一直未说,一直未表示出来。
  b、照顾我、迁就我,操持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屋子)一如既住。
  c、在倒下来前还催促我去看花。为什么瞒着我?
  不想让我担心、难过,
  病体再受折磨。
  小结:母亲有病,病得那么厉害,可她嘴上从未提过一句病痛,脸上从未显出一丝痛苦,夜里她强忍着肝病的折磨,白天她依然操持家务,照顾瘫痪的我。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昏迷前还念叼着自己的有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5、你觉得这是怎样一位母亲?(无私、高尚,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6、指导读。
  四、学习第三段
  1、描述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它们在秋天中正开得烂漫,我忽然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2、母亲说了什么话?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
  3、我和妹妹懂得了什么?
  4、最后一句怎么理解?
  “我俩在块儿,要好好儿活------”
  (1)“我俩”指谁?(我和妹妹)
  (2)我是一个双腿瘫痪的人,我怎样才算好好儿活?(战胜疾病,不自暴自弃,不被病痛打垮,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妹妹是一个未成年人,她怎样好好儿活?(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成为有用的人才)
  为什么说“我俩一块儿?”互相依靠、互相支持、互相照顾,顽强地面对生活,活下去。
  5、文章结尾为什么写花?
  (1)照应文章开头。
  (2)原先美好的东西我无心看,我之所以现在看花,觉得花儿很美,很艳丽,是因为母亲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品质鼓舞了我,使我有了生活的勇气,要做生活的强者,像母亲那样热爱生活。
  五、小结全文
  是呀,母亲虽然去世了,但母亲那种无私而崇高的母爱却留在我的心间,母亲那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将永远鼓舞我勇敢地生活下去。齐读课题。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秋天的怀念》教案7
    【教学目的】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引入
  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本课的生字(投影打出,读准即可)。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简单说)教师板书:“关心我”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3、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板书:坚强、无私、伟大。
  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
  同学们刚才体会得不错,你能把你感受到的这种爱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指名读,互评后再读。
  四、讨论交流
  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读书,联系上下文后说出:母亲希望“我”和妹妹好好活着,“我”和妹妹都知道母亲对我们的希望,一定不让母亲失望。
  五、进行口语训练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概括出词语板书:愧疚、热爱、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8
    佚名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创新点: 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
  一,激情导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四,创新想象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反思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被文中的母爱感动了,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
  六,开放作业
  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
  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
  (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
  (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
  (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
  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
  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
  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能到达哪个阶段:(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
  (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
  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
  二、探讨母爱的内涵
  (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
  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
  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儿活。
  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儿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
  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
  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
  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
  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
  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
  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
  (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儿活”。
  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
  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
  (4)“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
  (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a、母亲“扑”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
  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
  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
  3、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儿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
  4、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
  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儿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
  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
  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课件出示该句)
  4、那么,这“好好儿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儿活”的句子中朗读……)
  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的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儿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
  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说的安慰话了。
  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儿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9、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
  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
  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儿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儿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儿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儿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
  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儿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
  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儿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儿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16、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
  四、读出思考
  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两个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
  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
  3、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儿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儿活……”(板书)
  4、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儿活……”
  5、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
  6、如果你对“好好儿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
  7、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儿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儿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们好好儿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8、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案10
    一、导入
  播放歌曲《母亲》。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永远牵挂着儿女的安危,永远包容着儿女的过失,永远理解儿女的一切。因为有了母亲,我们才幸福。介绍这篇课文的主题:歌颂母爱,学会感恩。
  二、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
  作者: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xx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xx年12月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在史铁生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秋天的怀念》是作者于1981年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散文,选自《史铁生散文自选集》。文中描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三、请同学自己默读课文,十分钟后请同学发言,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的心情和感受。、
  四、课文讲解
  (一)三次看花
  我母亲
  暴怒无常(砸玻璃摔东西)(拒绝)提议看花(病情已加重)
  ↓↓
  知道母亲病的严重(勉强同意)再次提议看花(母亲去世)
  ↓
  为母亲去世而悔恨,去看花
  第一次是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还大发脾气,自暴自弃。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完成,母亲就突然病逝。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坚强的活下去。
  文章写我的灰心丧气,任性无理,母亲的委曲求全,溘然长逝,两相对比。衬托了母亲的伟大,也流露出了忏悔的意味。这迟到的醒悟,是对母亲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坚持活下去的动力。
  请同学注意,作者与母亲的对话是全文的主体。作者善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的表现母亲的情感。叠词的运用,口语化的叙述,是文章朴实自然,真挚感人。
  本文在结构上,用记叙与抒情交融的写法。在几次有关看花的记叙中穿插母亲生病,去世的内容,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从而生化了主题。
  (二)问题探究
  1、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么样理解?
  高兴不起来心情不能平静,容易触景生情。
  作者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的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2、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影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品质中得到启示,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的活下去;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记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找出第一段中叠词的运用,说说其表达效果。
  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
  偷偷的:表现母亲不想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的心理和情态。
  红红的: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痛苦又无可诉说
  去走走: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
  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
  4、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标题,寓沉重与轻灵中。母亲在秋天病逝,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留下了对女儿的无尽牵挂。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去北海看花,也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坚强的活着。
  五、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朗读过程中深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秋天的怀念》教案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理念:
  中国文字,个性是抒写心中细腻情感的文字,透过读能唤起文本与读者心中的共鸣和情感体验。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感悟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潜力,理解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理解情感的洗礼。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情绪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透过这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潜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中描述母亲动作、神态的语句,理解母亲是怎样关心照顾“我”,体会母亲细腻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体会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感悟人间真情。
  2、学习作者透过描述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来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了解作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唤起阅读期盼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歌------课件出示冰心的《纸船――寄母亲》。
  2、教师动情地配乐朗诵诗歌。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眼前出现了那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教师进行总结性引入:是啊,这首诗歌道出了诗人冰心奶奶的心声――用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绵长思念。思念母亲,是因为母亲的伟大无私。这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同样表达无爱的伟大无私,和子女对母亲的绵绵思念的课文――《秋天的怀念》。
  4、板书课题,带领学生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语言平实朴质,情感真挚,扣人心弦。以此诗都如新课,容易勾起学生内情绪感的涌动,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迫切欲望。同时,也为本文授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听课文读音,初步感知文本。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自由交流:听了课文录音,你明白了些什么
  【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明确母亲对瘫痪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与关心,和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情绪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课文已经开始占据学生稚嫩而易动情的心灵,有一探为快的欲望。
  3、师生共同交流作者的境况和写作背景。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入北京市东城区王大人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齐,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感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好处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下应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这天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表达了作者在病中的思想变迁,只是这种思想的变化蕴含在母爱和愧疚中。
  设计意图:
  课文语言质朴平实,情感深挚,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对于学生深入课文,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具有抛砖引玉的重要好处。
  三、学习生字生词,扫清阅读障碍。
  1、同学们,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过生字关。
  课件出示生字:瘫痪雁侍捶絮豌
  2、你能认识它们吗谈谈你是透过什么途径认识的
  3、你能记住这些生字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识字、记字方法,及时总结,到达交流共享的目的。】
  4、把它们放到词语中,你还能读好吗
  课件出示新词语:瘫痪雁阵侍弄捶打絮絮叨叨豌豆
  5、把它们放到句子中,还敢试试读好它们吗
  【课件出示带有新词的句子,或者让学生画出内含新词的语句。】
  6、自由用心读读这些句子,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体验,不必苛求与词语解释的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
  从生字到生词,然后到语句,从音、形到词语理解,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生字新词的教学深入透彻,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总结掌握了方法,重要的是为后面课文的解读体悟做好了准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句、好句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轮流读一自然段课文,读得不准确、不流利的地方重读。
  3、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在读中感悟。
  4、自由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组织师生交流,概括总结。
  6、自由朗读课文,多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
  设计意图:
  语言,语言,就是要多读!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了解文本,全身心投入文本的情感世界里,在朗读中不知不觉获得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获得情感的共鸣,获得文本情感的浸润。
  五、追踪作业,巩固加深。
  1、朗读课文,画出感受深刻的语句,做批注。
  2、摘抄文中好词语佳句。
  3、搜集有关母爱或思念母亲的文章、诗歌等。
  设计意图:
  透过摘抄、朗读、资料搜集等实践,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起到一种及时追踪、适时巩固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细读感悟。
  1、齐读生字新词,听写新词。
  2、自主交流,温故而知新。
  1)同学们,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明确课文抒写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绵长思念和愧疚之情。】
  2)课文的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读一读。
  设计意图:
  温故而知新,透过复习导入环节,唤起学生的记忆与情感,在巩固的基础上快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3、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②读了这句话,还还想明白些什么
  (2)齐读这句话。
  思考:母亲为什么要“我”好好活从母亲的哪些表现能够体现母亲要“我”好好活下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划出描述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
  设计意图:
  从一句在文中重复出现的语句为中心,生发开来。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感悟探究。让学生选取学习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潜力。
  (3)师生交流,教师相机课件展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探讨、感悟句子体现的思想感情:
  ①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躲、偷偷、悄悄、红红”等细节描述来体悟母亲细腻入微的母爱。
  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③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④“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⑤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⑥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教学策略:
  1)、指名分别读一读每一小句。然后按提示讨论交流:
  2)、从这些句子中能够看出母亲有什么样的变化
  【“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忽然不说”写出了母亲当时的表情和神态的变化,其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3)、一个“挡”字体现了什么,母亲为什么要“央求”作者去北海看菊花
  【“挡”体现了母亲不想让“我”看到生命凋零的秋叶而伤感。“央求”去看菊花,是想让儿子散散心,好好活下去。】
  4)、“喜出望外”如何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喜出望外”你能用“喜出望外”说一句话吗
  【“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感到个性高兴。母亲“喜出望外”是因为“我”答应去看菊花,母亲以为我的情绪变好了,感到高兴。】
  5)、母亲为什么“忽然不说了”
  【母亲不忍心让瘫痪的“我”“触字”伤情,尽量不提与“腿”有关的让“我”敏感的字眼。】
  6)、先自由有感情读读上面句子,再齐读感悟。
  7)、让学生按上面的学习方法,抓住文中其它的细节描述来谈谈母亲的伟大无私,教师注意点拨引导。
  设计意图:
  给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读书,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情感,以实现“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接纳”。透过讨论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潜力。
  课件出示: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a、指名读、齐读。学生交流朗读感受。
  b、从“最后一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母亲临去世,依然没有想到过自己,最惦记,最无法割舍的还是自己的儿女,这就是一个母亲,最伟大的母亲。】
  c、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
  课件出示:
  ⑧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a、先自由读,在齐声有感情朗读。
  b、不同颜色的菊花绽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独特见解,教师只作点拨。】
  c、“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懂得了吗
  【儿女“好好儿活”是母亲最惦记的,记住母亲的话,好好生活下去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最深切的怀念。】
  d、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读,诵读至背诵出来。
  设计意图:
  读、背感动你的句子,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感染魅力,让学生在读读背背中的感悟过程中与作者生发情感的共鸣,体悟得到落实、提升,心灵受到洗涤,灵魂得到震撼。
  二、拓展链接,开阔视野。
  1、创设情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清明祭祀时节,站在母亲的墓前,作者会对母亲诉说些什么呢试着设身处境,写一写,说一说。
  2、配以哀伤悠扬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话,再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让学生动口读、说,动脑想,动手写,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同时,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开放作业,延伸文本。
  1、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2、阅读史铁生的著作《合欢树》,继续深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真挚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照顾、关心
  母亲我
  怀念、愧疚

  《秋天的怀念》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深刻体会母爱的无私、博大、宽容和深厚。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与父母的意见不合甚至争吵都时有发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或许,人就是在这样的争吵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生命的真谛。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篇散文,来看看残疾人作家是如何读懂母亲,读懂生命的。
  2、整体感知——阅读文章后概括主要内容。
  作者继续了自己双脚瘫痪后,母亲强忍着内心极度的痛苦和重病的折磨,务必关怀爱护病残儿子的感人情景,展示了博大深沉崇高无私的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无限怀念。
  3、品析课文——不足千字的质朴叙述,为何有如此大的感染力?
  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精妙。
  第一段:
  “悄悄地躲出去”“悄悄地进来”——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和体贴
  动作 “偷偷的听”——母亲对病残儿子的不必牵挂和关切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泪水”——母亲的坚韧
  神态: “眼圈红红的”——母亲因儿子的不幸而痛苦万分
  语言:“咱娘儿俩好好活”——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
  第三段:
  动作:“挡在窗前”——怕儿子触景伤情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因儿子答应看花表现出的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
  “悄悄地出去”——因肝痛发作而不愿让儿子知道
  神态:“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
  质疑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最爱花,看花是缅怀母爱
  ——菊花的高洁深沉与母爱的浓郁相似
  ——看句话是替母亲完成遗愿,是对母亲的安慰
  2、题目的内涵
  ——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怀念母亲对儿子的博大无私的爱
  ——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四、小结:文章感人的原因
  1、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来表现母爱的无私
  2、以我的暴躁侧面衬托母亲的慈爱
  3、借景物描写来寄予情怀
  五、作业: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写一段150字的感想。

  《秋天的怀念》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为此,教学中设计的生字学习、初读感悟、理清脉络、研读细节、资源拓展等,都意在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简介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课题,突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达到文通字顺。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1.学习生字“瘫”与“痪”,由字至词,将“瘫痪”与史铁生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2.学习生字“憔”与“悴”,由字至词,将“憔悴”与母亲内心的痛苦联系起来。
  3.“憔悴”的母亲面对“瘫痪”的儿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请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概括。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师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第一次第二次
  母亲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况 暴怒无常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的表现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我”的表现 “不,我不去!” “什么时候?”
  母亲的表现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喜出望外
第一次第二次母亲的话“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我”的情况暴怒无常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的表现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我”的表现“不,我不去!”“什么时候?”母亲的表现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喜出望外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1.结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样的儿子,怎样的母亲?
  2.研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暴怒无常”“砸”“摔”“捶”等体会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指导朗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
  3.研读关于母亲的描写,从“躲”“忍”“挡”等细节描写体会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母亲的平凡、坚强、宽容和无私。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1.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引发学生对“好好儿活”的思考。
  2.“好好儿活”是怎样的活?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3. 引进“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组委会”为史铁生撰写的颁奖词,深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四个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并试着说一说省略的内容。
  2.如果你是课文中的“我”,你会有什么感受?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朗读课文。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结合课后问题:你想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妹妹说点什么?引导学生同人物对话,并写下来。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1.按照课后要求背诵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生可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引进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有关文摘。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2.推荐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
  (1)阅读《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
  (2)阅读《病隙碎笔》《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进一步体会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

  《秋天的怀念》教案14
    秋天,一个金色的季节,一个丰收的季节,一个洋溢着欣喜的季节。然而在著名作家史铁生的记忆里,秋天却是萧瑟的,是凄凉的,是让人无限伤感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史铁生秋天的故事,一起去感受他那份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怀。
  教育学生要感悟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及课前思考题。(板书)
  那花——
  那人——
  那段经历——
  二、齐读课文,回答课前思考题。(板书)
  ——菊花
  ——母亲
  ——双腿瘫痪母亲病逝
  (史铁生为什么特别怀念那年秋天的花,那年秋天的人。那年秋天的那段经历在他的一生中又起着什么重要作用呢?我们学习了文章之后就会找到答案。)
  三、疏通文章结构。
  (线索——看花)
  母亲要带我去看花
  我答应去看花
  母亲不能同我去看花了
  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四、理解,分析。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花?
  2,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思考,讨论:
  (1),当我答应母亲去看花的时候,母亲的表现如何?
  什么时候? ——喜出望外
  好吧,就明天——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烦不烦! ——絮絮叨叨
  (2),复习人物描写的四种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本段文字通过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把母亲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速读第三部分,思考,讨论:
  (1),母亲为什么不能陪我去看花了?
  (2),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3),能说说你自己的母亲吗?
  4,男女生重读第四部分,思考,讨论:
  (1),我懂得了什么?
  (2),由末段的花,你联想到什么?
  五,根据板书小结。
  ……母亲就像史铁生无形的拐杖,助他走上了成功之路,如今的他,就像大雁一样高飞在蓝天,他生命的旋律是动听的,他的生活之花开得很灿烂……
  六,拓展——说话训练(关于爱的话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因为有别人的关怀,有对别人的关怀,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希望我们能够爱,能够被爱,能够感受爱,能够付出关怀。
  孟子的话。
  口语训练(关于爱与被爱的故事,情节,片段)。
  赠言。
  七,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案15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细致的描写刻画人物和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难点)
  3.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的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导学】
  1.知识储备:史铁生(1951-20xx),北京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患病致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xx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主要作品还有《命若琴弦》《病隙碎笔》《合欢树》《务虚笔记》等。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史铁生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给加点字注音
  瘫痪(tān huàn)憔悴( qiáo cuì )絮叨( xù dāo )
  (2)按照意思写出词语
  ①憔悴: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 ②絮絮叨叨:说话啰嗦。③烂漫:指事物颜色鲜明而美丽或形容人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④喜出望外:因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高兴。
  3.整体感知:
  (1)文章围绕“我”与母亲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2)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结尾对菊花描写的作用。
  三次。首先,文章以菊花为线索,结尾与前文相照应;通过对菊花的不同感受写出了作者生活态度的转变,七彩的菊花表示“我”已经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与前文的沮丧绝望形成对比;菊花象征着母亲对我的爱,表现那些时光已过的日子里,一切美好依然存留在记忆深处。
  (3)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在文中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预习检测】
  小组检测:“预习导学”2。
  1.作者用细致的描写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参照示例,小组合作试着写一句。(提示:可以自己找句子,也可以参考课后练习二列出的句子。)
  示例:从“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
  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母亲的爱很细心。
  本题分析人物形象刻画,根据不同的语句,母亲的爱可以是——“敏感、坚强、隐忍、急切、热烈、深沉、小心翼翼、用心良苦、无私、充满苦难”等等,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是怎样的情感呢?小组揣摩交流一下。
  对母亲的怀念,因母亲去世而伤感,为自己的不幸而带给母亲那些艰难生活而感到自责、愧疚、忏悔,同时也有理解母爱后能乐观面对苦难生活的勇敢与坚强。
  3.文中第一段母亲对“我”说的“好好儿活”和结尾作者强调的“好好儿活”,二者的含义一样吗?
  第七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的鼓励与爱,和对生活中的艰苦坚强且积极的态度。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与告慰。”表现出儿女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和从母亲那里理解到的对生活同样坚强而积极的态度。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随堂检测】
  完成课后练习一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秋天里淡雅高洁的菊花引出“我”无限的回忆,秋天里慈爱坚强的母亲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秋天里母亲带着遗憾猝然离去,秋天里有“我”对母亲绵延不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请回忆平日生活中母亲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母亲写一封短信。
  【布置作业】
  1.完成校本作业。
  2.阅读史铁生作品中的两段话,写一句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病隙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