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本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刚刚接触到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什么是遗传和变异没有感性上的认识,也无理性的认识,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然后通过归纳和比较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是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的能力,以及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过程;第三是情感目标,主要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刻苦专研,勤于思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现问题,探索奥秘,发表见解,能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并感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比如开始我就创设情景:假如我们都回到19世纪末,已经了解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及受精过程染色体是稳定有规律变化的,又知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那到底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提供一个思路。这个情景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积极踊跃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在讲完格里菲思和艾弗里两位科学家前后经过几十年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后,请同学总结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或者要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从聪明的头脑说到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同学们深受教育。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这节课在研究了格里菲思的小鼠实验后,我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根据前面提供的思路,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我再让其与艾弗里实验进行对比,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其实验设计能力。
  当然,上完这节课后,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精练,有些地方显得重复和罗嗦;其次是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短,在学生还没有考虑成熟,就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或是解决办法;第三是多媒体课件的颜色不够鲜明,动画不够灵活,课件运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是我今后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改进的方面。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2
    第二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共包括三个实验,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对于基础较弱的文科生来说需要两个课时才能讲完。在第一课时,我为学生们印发了学案,且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来说一说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由一则新闻,山东无出生证明也可凭亲子鉴定落户来引出DNA是遗传物质,这样就可引出所讲内容。再由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而不是DNA引出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重温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体内转化和体外转化实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在两个实验中分别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导学案相应部分并用投影展示,相互纠正发现不足,得到正确答案和结论,最后做好总结并完成课堂习题。
  这节课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但也存在一些瑕疵,先来说一说本课的优点。
  一、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比较新颖,整体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设计学生活动较多,且有小组成果展示,注重以学生为本。
  二、准备充足,精心准备导学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并且可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教学制作精美,简洁却也富有美感。
  三、合理的将多媒体、投影展示台以及板书三者结合起来,使整节课能够更加完整的呈现。
  四、语言简练、语调富有变化,教态大方得体等。
  教师的建议也是十分正中要害,让我听完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要有教师合适的指引,敲到好处的指引会使学生的讨论更加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问时,教师要对问题的难度有合理的认知,哪些学生会,哪些学生不会,提问时先提问一个不会的学生,看他是哪里不会,这样更能暴露大多数学生的问题。然后再找一个会的学生说出他的思路,教师做好总结、答疑。
  三、做课堂练习时,尽量避免齐声回答,齐声回答时往往有学生浑水摸鱼。要单个点将,并且学生回答后,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对选项进行分析后再给出答案。因为学生往往对一些迷惑性的选项认知不清楚,不给答案而让学生分析更易暴露问题。
  听课老师的建议都是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我十分感谢老师所给的意见,也乐意运用在教学中,对教学方法作出改进,期待自己的成长,也期待下一次听课!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3
    ①本节结构明确,三个实验及相关实验一步步推出结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三个实验其实是环环相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逐步深入完善,得到严谨的结论。
  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巧妙之处,比如:
  体外转化实验,首先是生物的选择很巧妙,把肺炎双球菌的种类与小白鼠的死活相对应,其中的第四个实验两种菌的组合,更是很巧妙地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
  第二个实验的前三个实验已经可以得到实验结论,另外加了DNA酶的实验使得实验结论更加完整严谨;
  第三个实验标记噬菌体的过程是最不易想到的地方,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设计思路,并指出其中的困难所在,让学生自主动脑思考解决困难的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理解课本上的较为复杂的实验过程。
  ②由之前学过的生物的分类导入,解释本节课标题,再一起学习实验探究验证的过程,而且要在每个实验得到结论自后都回馈一下标题,利于学生构建本节的知识结构;
  ③注意一些关键点的强调:比如对标题中“主要的“噬菌体∈病毒”、“加热能使细菌失活但DNA分子仍有转化能力”、“RNA作为遗传物质同样也有实验验证”等,在合适的时候告知学生,有助于其突破重难点,教学反思《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
  另外,与本节相关的一个小知识点,关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和致病性关系的问题,上课为学生解答时比较模糊,查阅如下:
  荚膜就其主要成分来讲,大多是多糖,少数是多肽,也有个别的不是,一般来说是无毒的。但是它对于细菌的生存有很大帮助:
  ①抗吞噬作用:荚膜因其亲水性及其空间占位、屏障作用,可有效抵抗寄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荚膜多糖可使细菌彼此间粘连,也可粘附于组织细胞或无生命物体表面,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力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染人体;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细菌荚膜有生物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及胶体吸附在细菌体表面上。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处于细菌细胞最外层,荚膜犹如盔甲可有效保护菌体免受或少受多种杀菌、抑菌物质的损伤,如溶菌酶、补体等。
  ④抗干燥作用:荚膜多糖为高度水合分子,含水量在95%以上,可帮助细菌抵抗干燥对生存的威胁。
  ⑤当缺乏营养时,荚膜可被利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可作氮源。
  例如可以引起人类肺炎的肺炎双球菌,分R型和S型,R型无荚膜,S型有荚膜,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轻松的将无荚膜的R型菌消灭,而对于S型则较为困难,而患肺炎。小鼠感染S型菌后会患败血症死亡。人或鼠的免疫系统对于外来的病菌都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这两种菌的主要区别仅仅在有无荚膜,但是并非荚膜有毒,而是,荚膜增加了细菌的生存能力,使其动物免疫系统的抗性增强,导致动物患病。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4
    随着疫情形式更加的严峻,我们的教育工作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这学期对于社会,对于家长,对于老师,甚至对于学生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对于我们这些从来没有过网络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对于今天的网络授课,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反思如下: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学生已经学完了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清楚了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而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从而提出问题,到底谁才是遗传物质,教材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以自主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我主要采用支架式的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先创设情境,通过展示动图和视频介绍科学家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学法上,让学生去发现,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以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但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由于上网课的课堂时间较短,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多,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完全投入课堂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思考成熟。
  2、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肺炎双球菌实验,以及网络延迟,担心学生们不能及时反馈问题,所以在教学上我语言组织稍显啰嗦,从而浪费了部分时间。
  3、在学科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教育,情感教育,不能单独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才能接受,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总结科学精神,这样课堂不会枯燥。
  4、由于是网络教学,板书的书写不够工整,该写在黑板上的重点知识没有凸显出来,课件中应该展示出来。
  最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环境下,我意识到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以及我自身的不足,从而应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丰富自我,完善课堂中的细节,不断学习和总结,尽最大的努力将最好的展示给学生。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反思5
    今天给学生们讲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课,本节课主要说的是DNA是遗传物质的例证,有俩个实验,一个是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小鼠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还有一个是噬菌体的侵染实验,本来是俩节课的内容,一节课说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一节课说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计划的挺好,本节内容俩节课轻松的说完,但我讲课讲快了,有些东西也没有和同学们说清楚,也没有留给同学们思考的时间,课上存在很多问题。
  以下就是我的一些问题。一是,在上课之前,我对自己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一定可以讲好这节课,这节课很好讲,没有什么可以说的。其实我错了,我并没有对学生有个详细的了解,没有做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还是不够了解,可以说是我根本就不了解学生。下次再上课,多对学生了解了解,以他们的进度,能接受的程度去讲课。二是,我讲课的速度太快了,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感觉这完全是我一个人的课堂,没有学生什么事情,我很快的就把课给讲完了,该说的也么有说,也不管学生能不能理解、接受,没有留给学生时间,给他们一节课灌输了大量他们不懂的东西。下节课,一定要慢下来,整体的速度都要慢下来,慢点讲课,慢点说话,什么都要慢一下,要让学生适应一下,以学生能接受的速度讲课,把新知识,新东西给学生。三是,我感觉整堂课都是我在说,我也给学生留问题了,也让学生思考了,但我并没有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来回答,还不等学生回答,我就已经把答案给说出来了,这样不行。还有我也让学生回答了,也引导学生说了,但接下来我就不知道该怎样说了,不知道该怎样去点评,不知道怎样去衔接。四是,我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话去连接到下一个知识点,每转换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是很生硬的,不自然,过渡衔接很不好。五是,我讲课太啰嗦了,讲完一个东西的时候,我又给学生重复了几遍,还都是用说的,学生听听的就会把他们给绕蒙了。我应该多用用板书,多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虽然我也有用到PPT,但是有PPT还是不够的,我还是应该要用黑板,在黑板上多写一些东西,PPT只能作为辅助我的一个东西,我不能把它当做我要讲的东西。六是,我不能照着PPT上的东西来说,我要有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用最简单的语言,还得把话给表达清楚了。七是,我还应要有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随时的调整我的课堂进度,随时知道该做什么,该怎样做,把握好一节课的时间,利用充分了,不要剩余太多,也不要拖堂。
  总而言之,我这节课讲得很是不好,和我自己想的不一样,通过我讲的一节课,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是准备的不够充分,没有准备好,一些情况、问题都没有想到。虽然我这节课出了很多问题,但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会继续努力,继续完善我的课堂,争取下节课我能上的更好,我能与学生愉快的相处一节课,学生听得懂,学得会,我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会为我这个目标加油的,努力的,我要做到我的课一次比一次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