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激荡情感,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好朋友吗?和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呢?心情怎样?松鼠和小熊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住在一座山里,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一条小溪从山上往下流,正好流到小熊家门口。
还记得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吗?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
二、熟读词语,铺陈故事,铺垫情感
1. 朗读,读出画面。
(1) 这些短语你会读吗?(指名读)
折纸船—扎风筝 漂哇漂—飘哇飘
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2) 如果我来读,我会这么读。(范读)我是一边想象故事里的画面,一边读这些词语的。
2. 默读,读出藏在文字里的秘密。
(1) 刚才我们放声朗读,读出了味道,读出了画面。如果不出声音默读,你会吗?你能发现每组短语之间的小秘密吗?
(2) 谁能把填空补充完整?
( )和( )让( )和( )成了好朋友。
(3) 在小溪边等纸船,在山顶上等风筝,成了这对好朋友每天最快乐最幸福的事。纸船和风筝把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可是有一天,小熊在山脚等不到纸船了,松鼠在山顶也等不到风筝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细读课文,感悟情感,感受表达
1. 悟读第7自然段。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2) 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怎么就谁也不理谁了呢?(师范读)你们从我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觉得我读得快吗?声音高吗?速度慢一点儿,声音低一点儿,可以帮助我们表达出此时心里的感觉。
(3) 看到他们友谊的风筝不再飘荡,友谊的小船不再漂流,我们都替他们遗憾,替他们难过。小熊和松鼠呢?
2. 悟读第8—10自然段。
(1) 请同学们默读第8、9自然段,先自己读一读,再想一想:
① 松鼠为什么还是每天折一只纸船,小熊为什么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呢?
② 松鼠为什么要把纸船放到屋顶上,小熊为什么要把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呢?
(2) 交流,指导读。
采访:现在你们就是小熊或者松鼠了,我呀,是替你们着急、替你们遗憾的鸟妈妈。
(3) 比较读。原来,吵架以后,他们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每天心里都在想念着对方,可就是不好意思说出来。两个小伙伴就这样僵持着。一天,两天……你们知道这样难过的日子过了多少天吗?
(4) 在作者的原文里,这样写道:“小熊难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只小风筝挂在了大树上。”你会接着往下写吗?(“松鼠也难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只纸船放到了屋顶上。”)
(5) 到了第五十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松鼠受不了什么呢?(受不了对小熊的想念,受不了孤独的一个人,受不了折了那么多纸船却不能送给小熊……)于是,他让小纸船载上他的心愿顺流而下。他的心愿是:“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纸船顺着小溪漂走了,松鼠会想些什么呢?
3. 悟读第11自然段。
(1) 结果怎么样呢?松鼠为什么哭了呢?(又看到了风筝,高兴、激动)小熊会托风筝给松鼠带来什么话呢?请你替小熊写一写,好吗?
(2) 现在这句话你还会说吗?
(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吵架以后,( )和( )让他們又( )。
(3) 纸船和风筝就是他们传递友谊的桥梁。
三、升华情感,运用默读,推荐阅读
1. 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吵架以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重归于好。这不,又有两个好朋友闹翻啦!快看看是谁呢?
2. 默读这几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出示《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片段)
3. 学生交流。
4. 推荐阅读:他们又是怎样和好的呢?这个秘密就藏在《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这本绘本里。
【设计理念】
一、关注课后练习,注重语文要素落实展开的过程
教材以一道道课后练习题来呈现要落实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要关照全文,将学习的过程作为教学的重点来实施。《纸船和风筝》是一篇全文不注音的课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这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课后练习提出了默读要求,教学中,我将默读作为重点的语文要素进行落实。以默读串联学习过程,并循序渐进,指导学习并练习默读。第一次默读,读短语。从放声朗读到安静默读,在对比中明晰默读的初步要求——不出声。第二次默读,带着问题默读,学生就会主动关注文字,在文字中寻找答案,默读有了目的性,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起来。第三次默读,关注重点语段,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会好朋友吵架后的伤感心理,并结合文本进行想象,在与文本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次默读,练习运用。绘本《变成小虫子也要在一起》的推介将阅读引向了课外,增强了学习的宽度和广度。
二、关注文本体式,注重语文要素落实的有机交融
童话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以幻想为主要表现手法,以故事为主要叙述内容。王荣生教授提出要以“文学的姿势”来阅读文学作品,接纳作者虚构的世界,享受阅读的过程和乐趣,感知由文字唤起的形象和情感,那么形象的感悟是童话阅读的重要价值。语言形象,言语反复,在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揣摩语言,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理解力。我多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言语反复的句式,效果明显,在尝试迁移运用中,学生能够脱口而出——“松鼠也难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只纸船放到了屋顶上”。
学生在形式丰富的朗读中感受了童话形象,感知了语言,积淀了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