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相信自己能力的人,任何事情都能够做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心归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我心归去》教案1
    教学目标
  1、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学会自主阅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2、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情境体验
  教具安排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同学欣赏了这首歌之后,是否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心有没有归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心归去》,作者韩少功。(板书)
  二、课前检测(重要字词)
  一幢(zhuànɡ)别墅(shù)钥匙(yàoshi)囚禁(qiújìn)
  无处逃遁(dùn)惦念(diàn)熠熠闪光(yìyì)模样(mú)静谧(mì)湖泊(pō)幽深奇诡(guǐ)贫瘠(jí)悲怆(chuàng)潦倒(liáo)
  雄浑(hún)眷顾(juàn)矫饰(jiǎo)麦穗(suì)烙印(lào)
  三、作者简介
  课前我已请同学对有关作者韩少功的资料做了一定的搜集,下面我就请同学来交流一下,我们请几位代表来发言。
  教师概括:(幻灯片)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
  四、研习文本
  (①预习过课文后,请同学谈谈文章的大体思路(主要内容)
  (同学回答,读对话栏,帮助同学准确理解)
  记叙作者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抒发思乡之情——感悟“故乡”
  (②作者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怎样的?
  (注意:法国的“家”,从第1节中找关键词语)
  “家”:雅静、大、环境优美——物质环境优裕
  (3)一句话作者在法国过得好还是不好?
  物质——好
  精神——不好
  (4)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渲染的?(同学朗读第2小节)(幻灯片)
  没有熟悉的声响——冷清
  没有熟悉的环境、人群——无所适从感受
  没有熟悉的语言———无处逃遁
  没有熟悉的文化——无可入手
  渲染:多角度渲染
  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只有虚空,这个比喻形象的描述了离开故土后没有着落的虚空感。
  (5)这种空虚寂寞还表现在什么举动上呢?
  “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里对吊灯作六次研究是一个细节描写,六十次就带有了夸张意味,六次已经是让人倍感无聊了,更何况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细节描写
  “见微知著”,运用夸张更形象表明作者在异乡的孤独无聊。
  举例:细节描写夸张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巴尔扎克《守财奴》)
  夸张的细节描写
  梳妆匣是镶嵌着金子的,葛朗台这个老头当时已是76岁,一看到金子就抢,动作敏捷的居然像老虎,可见他已到了视钱如命的境界。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二、研读文本
  (1)作者在法国如此空虚寂寞无聊,那么当他可以通过朋友的帮忙而移民法国时,他愿不愿意呢?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明确:不愿意。从一句反问句看出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改写成陈述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幻灯片)
  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2)作者为什么不在乎,原因是什么?
  因为很想家里,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5小节,到这里才点出了文章的主题——思乡。(配乐朗读5、6小节)
  分析:第5小节给我们想象了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告诉我们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故乡有他的亲人,故乡有他的过去,人们对故乡的这份感情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而冲淡,反而会积淀得越来越浓。
  (3)作者如此思念故乡,是不是因为故乡很美呢?第6小节告诉我们故乡与异国旅游景区相比,美不美?(不美)
  异乡: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故乡:贫瘠脏乱
  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排比、比喻、欲扬先抑
  (4)分析7—9: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着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板书)
  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定的理解,我们来看作者理解的故乡概念与我们理解的有何不同?(男生一起朗读第7小节)
  如何理解: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是成了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幻灯片)
  明确:准确描述了故乡与我们的关系。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自己,因为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血、有泪、有汗水、有眷顾。
  分析:故乡不是商品,不是旅游景区,不是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故乡比旅游景区多了血、泪、汗水。这里的“血”是指“血浓于水的情感”;“泪”里面更多的是“爱”,就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汗水”就是我们的奋斗与付出。
  “失血的矫饰”是指不带感情的,旅游景区与故乡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顾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泪、汗水。
  根据这一段,同学概括什么是故乡,
  教师浓缩概括:故乡是生命之根。
  第8小节又谈到了法国,法国是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而作者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缺少温情,虽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等,但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如何理解下面一句: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幻灯片)
  明确:三个失望饱含对故乡更美好的希望,这是对故乡的真爱,是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和精神的创造。
  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幻灯片)
  明确: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心灵的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根据这两段概括:故乡是奉献之所、无价财富
  正因为故乡是生命之根、奉献之所、无价财富,所以所有的游子都要思念故乡,他们的心总是一次次的偷偷归去。
  三、课外拓展
  乡愁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所知的怀乡诗词。
  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流泪到天明。(杜牧)
  四、课堂小结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思路。作者先是记叙了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写在法国的物质环境是如何优裕,而作者却不愿留在法国,为下文写思乡作了铺垫。5、6小节才真正点出本文主题,最后作者感悟“故乡”,让我们知道要为故乡多作贡献,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我心归去》教案2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思乡的诗文,加以朗读,交流心得体会。并熟读《我心归去》文本内容。
  一、粗读文本,理清思路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脉络是如何展开的?
  生:文章从结构上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4)写作者在法国纳赛尔访问的情形和感慨。
  (5——9)写作者的思乡 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师:作者想念故乡,具体想念故乡什么呢?
  生:小径,月夜,草坂,小羊,犁头。
  师: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我们闭上眼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 正走来了我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什么?
  生: 闹钟的滴答,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音,运河里的汽笛声音,奶奶的叮嘱……
  师:同学们想象非常丰富,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那么,同学们还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说说思乡的作品吗?
  生1:《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 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
  生2:《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关键词什么?文本的主旨是什么?
  生:想家,思念故乡。
  师:对。还有《采薇》中的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战士心中,它久久萦绕在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思乡情结,从远古吟唱到现在,激起了远在法国的韩少功心底对祖国的深切呼唤——我心归去。
  评析:粗读,就是浏览,就是对文章做鸟瞰式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到总体的印象,概括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或观点、材料。 这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教师鼓励学生获取信息,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二、泛读文本,综观全局
  师:课文分成两个部分,能否用自己的话分述一下课文的两个部分内容?
  生1:第一部分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的情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能让人发疯”。所以,当有人劝作者留在法国时,他一口回绝了。
  生2:第二部分写的是在异国 他乡,与孤独相伴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生3: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的,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因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
  评析:泛读是粗读的延续,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总体把握,综观全局,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学生能够读出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的体味作者情感,与作者进行对话。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作出反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技能和策略进行实践,找到阅读的敏感点和兴奋点。
  三、精读文本,质疑问难
  师: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朗读。
  生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 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生2: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流浪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生3:你对吊灯做第六或六十次研究。
  师:你们认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来考虑。
  生1: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更加美好的希望。这里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作者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金麦穗”比喻经济建设,“赶车谣”比喻文化发展。
  生2:第二句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来表达。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生3: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热让人倍感无聊,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这就为下文思乡之情作铺垫。
  评析:精读,换一种说法,就是细读,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精读是阅读的关键步骤,必须逐段理解内容,理清线索,把握主题,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摘要,抄卡片,写笔记,求得切实具体地解决问题。这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学贵有疑”,问题要从学生中来,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给予解答,或寻求解决途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四、诵读文本,体悟情感
  师:你感觉本文哪个段落写得好,找出来朗诵。
  生1:我觉得第五段写得好,因为本段充满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想像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真切,充满温情。
  师:你用什么语调朗读?
  生1:深情的语调。
  师:请你朗读一下,把自己置身于异国他乡的境地。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情感,但是有些字音应重读,还不够饱满,声音还应再柔和一些。
  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感受吗?
  生2:我觉得第六段写得好,作者描摹了一种月夜乡村生活的情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那种情调是任何地方也无法比拟的。
  师:友情提示一下,要注意前后对比。前一部分写异国的繁华,后一部分写祖国乡村的平和。
  (学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有悠闲的情调,这是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才能有的。
  好,还有其他同学朗读吗?
  生:我觉得第八节写得好。什么是故乡?作者并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富有个性的理解,使感情与哲理的融合。作者那种失望, 蕴含着殷切的期望。
  (学生朗读)
  师:几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我再提一点要求,大家要达到背诵的程度,不必照搬原文。下节课我们举行朗诵比赛。
  评析:朗读是有指向性的,通过朗读来着重理解和感悟词语的意思,在理解基础上朗读来加深度对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以读悟语言和以读悟情感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世界很少是自己的生活所得,多数是从书本中得来的,而积累知识,蓄积情感就是以朗读、背诵为基础的。但是强调记忆,不一定都是一字不差的背诵,可以作尝试性回忆,再与文章对照反复记忆,力求记得准确、迅速,也可以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默写提纲,记住要点。
  总评: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的基本特征就是以读代讲,以读代讲又特别地强调以要读出感情。本课教学,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课堂的主流地位。“理清思路”,“综观全局”,“质疑问难”,“体味情感” 这四个教学环节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意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遵循学生递进式的认知规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我心归去》教案3
    一、课前思考
  了解韩少功先生,是因为他那名字怪怪的《爸爸爸》,还有同样怪怪的《女女女》,同时还有那让人浮想联翩的知青短小说——《西望茅草地》。能够称得上实力派的小说家不多,但是,我知道,韩少功先生与张炜、张承志都属于实力派(7/8年疯狂的的莫怀戚,他也应属于实力派作家)。所以,在得知即将学习韩少功先生所写的《我心归去》时,心一震,一是因为可以通过他的文章深入而真切地了解韩少功,二是因为这文章有个让人格外心动的名字——《我心归去》。
  海盐对我来说,是第二故乡。在海盐生活的十五年中,在用海盐与我的故乡对比时,我一定感受到了海盐各个方面的优越,一定是感受到了我故乡的落后。正是这样,我总是无数次回望故乡,总是无数次梦归故乡。又加上总是对青海那片神圣土地的牵挂,于是,“我心归去”的字眼,总是能荡起我心中无数的涟漪。
  的确如此,文章陈述的是作者在法国小憩的一段时间里,对亲人和对故乡所抒发的一种深深眷念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染了本书的编者,将其纳入以“月是故乡明——漂泊的旅人”的单元;正是这种情,能深深地打动无论离家多远,无论外面有多好,无论故乡有多弱的读者;正是这种情,能更好地代表游子对故乡思念的抒发。甚至可以说,韩少功先生是我们这些异地游子对故乡思念的代言人。
  二、教学过程
  1、课文设计
  经过认真体会、斟酌,我将这文章定位在解读文本、挖掘深度、激发情愫上。其实,对于课文,不仅这文章我是这样定位的,只要是那些能让我感动的文章都会如此设计,让文章的文字与情感一起升华。针对这样的指导,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文章说“我心归去”,那么,他心在何地,心归何处?
  ②我的心为什么要归去?是不是法国的环境不好,条件太差?是不是“我”在法国受欺负了(解读文本)?
  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解读文本)?
  ④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当我的课备到这里时,我突然想到了N年前流行过的那首腾格尔先生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歌曲的主旨相同,于是,我就将那首歌曲找了出来,作为资料备用。)
  ⑤方法提炼,全文(用对联形式,让学生领会这文章方法,并且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上课开始,我把设计好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抛给了学生。学生是些好学生,所以,很快地从文字中准确地捕捉到了信息,一个个答案都被他们找了出来。其中有几个片段很值得回味。
  片段一:第三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的心归去”。当学生回答“是远方的故乡与亲人”在揪着我的心、让我思念他们时,我紧紧地追问了一句:既然作者他要思念自己的家乡,那么,作者所描述的家乡具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解读,学生找寻到了“贫瘠、脏乱、悲怆、带泪”这样的词,同时也提炼出了“故乡是一个苦难的故乡”的主题;在这基础上我继续追问:故乡还有其他特点吗?通过阅读,思考,学生找寻出了“小径、月夜、草坡、光泽、小羊、犁头”这样的词,并且出了“故乡是美丽的故乡”的主题。既然作者对这个“苦难而又美丽的故乡”的不断思念,那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解读出作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地热爱着自己故乡的人。的确也是如此——作者一定是个无限热爱自己故土的人。其实,很多时候,应该对这样的人击节叫好,人什么都可以忘,但就不该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那片土地无怨无悔地哺育与抚养过我们。
  片段二:当学生在思考“作者为什么无比热爱自己的故乡”并出了“对落后的故乡的失落,是为了故乡能更好地崛起”时,我自然地将自己的故乡的状况为同学们做了介绍,同时,也表达了与作者相同的愿望:“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暗中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喝赶马谣。”讲到此处,我并没有停止讲解,而是将之前所准备着的腾格尔先生所演唱的《我热恋的故乡》真情地演唱了一番,还对学生说,很多有情有义的人都会无限眷念自己的故乡,特别是在故乡处于落后与灾难的时候,就会更加牵挂,同时,我还说,更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来做这样有情有义的人:不论你以后到哪里,只要故乡有事,就该召之即来,从而更好地回报故里。
  片段三:
  师:课文上完了,我们想一想,作者在写这文章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对比。
  师:作者在那些方面进行了对比?
  生:写法国的美丽繁华与自己故乡的落后运用了对比。
  生:写故乡的苦难时运用了对比(笔者评:这一对比,在文中很不明显,学生能看出这里也运用了对比,实属不易)。
  师:既然如此,我就用一幅对联来将这文章做一个吧。不过,我只能你们的上联,下联由你们自己写(板书上联: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经过思考、讨论、点拨,学生终于写出了“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同时还写出了“爱我家乡”的横批。
  三、课后反思
  1、激发学生热爱故乡之激情
  我总是喜欢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激情。不论是在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安塞腰鼓》、《社戏》,还是高中的《想北平》,我都会巧借思乡文做文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愫。
  面对《我心归去》,如此让人动情的文章,我自然不能错过机会。于是,从作者到我自己离开故乡在海盐生活了十多年,再到离开海盐到外地生活的海盐人,以及很多离开故里,客居他乡的游子,我都将他们的心思一一道来,让学生明白了“今天我们在海盐,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异乡人”的道理,还让学生明白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离开了海盐这片热衷的土地,我们也会如作者、如老师、如现在正处于他乡的游子一样怀想自己故乡”的道理。
  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我想,我所做的教师,也就达到了成功的高度,就是达到了“传道受业解惑”的教师,想到这些,我的心也就坦然了很多。
  2、点燃了学生浓重学习之趣味
  老师应有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才,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才。于是,就有朱永新先生提出了“读万卷书”的新读书论,也有了“行遍千山万水,同时也收获了千山万水”的余秋雨先生提出了“增长才干应行万里路”的方法。其实,我觉得应是“忙时读万卷书,闲时行万里路,随时写千言字”,这样更能与古人所提倡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观点相吻合。
  于是,我在忙时,拼命读书;于是,我在闲时,就去领略祖国的秀丽山水,去感受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去广交天下朋友;于是,只要有空,就尽情书写文字。正是这样,我收获了很多不愿读万卷书,不愿行万里路,不愿广交朋友的人都不能收获的东西。于是,对于很多即将要上的课文总是会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很多已经上过了的课总是感慨万千,《我心归去》也是如此。
  当我将“风雅富贵浪漫之异地唤不起吾长驻意,贫瘠脏乱悲怆之故土迸得出我回归心”的对联呈现在黑板上时,我明显感受到了学生轻松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眼里所放射出的眼光全是敬佩。当然,也在这时,我听到了一位语文程度并不怎么好的学生所说的一句话:我现在好像越来越喜欢学习语文,越来越喜欢语文课了。这样的话语无疑是对我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诠释。于是,我就有些自得起来。
  是这些原因,让我写下了这文章,以佐证真性情所换回的自得之情。

  《我心归去》教案4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思乡情。
  2 体会作者把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 让学生注意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的思乡主题。
  2 理解文中的哲理化语言,理解文章中故乡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学生评点为主,教师结合文本加以引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想北平》,一起体会了老舍先生对北平犹如对待母亲一样的情感,文末作者更是直接表达了对故乡北平的思念。写这文章时,老舍先生在济南,应该说济南离北平并不远。那么如果一个人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乡思乡愁又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思乡之情。
  二 作者介绍
  韩少功: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爸爸爸》和《马桥词典》等。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广泛,而且还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特别是在法国,他的影响很大,0年时,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上评为“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年时,他获得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就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写的一组散文中的一。
  三 研读文本
  (一)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并思考我心从哪里归去?
  (点题: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的心从法国回到故乡。)
  (二)细读文章,理解文章。
  1同学们心目中的法国是怎么样的?作者笔下的法国又是怎样的呢?(部分同学发言。)
  (法国:风雅富贵。作者在法国生活条件优越:雅静的别墅 六房 四床 三厕 蓝海 绿公园。)
  2 生活在如此优越的法国,作者的心为何还要归去?是否作者的故乡比法国更好呢?作者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贫瘠而脏乱 浮粪四溢 拥挤不堪 阴沉连日)
  3两相对比,相差悬殊,那作者为何还要“心归故乡”呢?(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原因:(1) 在法国他感到“难耐的冷清” “无聊得发疯”。(学生评点作者是如何渲染的)。
  (2) 在故乡有他的亲友和过去,故乡让他感到亲切和激动。故乡留下了他的血、泪和汗水。
  (三)重点探讨文章7、8、9自然段。
  1 学生找出有感悟的或有疑问的语句进行评点。(部分同学发言)
  2重点语句评点。
  (1)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故乡无论是美与不美总会引起悲。因为故乡的“故”字本来就意味着逝去的东西,而回望故乡则意味着怀旧,怀想过去的事物。我们也许会为过去的美好时光而感伤。如果故乡依然落后,那难免会悲伤,如果故乡变得更美了,那么我们也会产生物是人非,旧梦难寻的感伤。
  (2) 血沃之地将真正产生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能滴血,会让人有刻骨铭心的痛,然后才会产生改善故乡现状的动力和希望。“金麦穗”和“赶车谣”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指代物质财富和财富。
  (3) 故乡并不等于出生地。
  出生地仅仅是客观上的故乡,而作者提到的故乡显然是指人上的归宿,上的故乡。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难以割舍的情感,才会真正拥有故乡,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四
  故乡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归宿,愿同学们都能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板书设计:
  法国 故乡
  生活优越
  — 民 移 愿 不 —

  《我心归去》教案5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学习方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采薇》中主人公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愁并不仅仅萦绕在出征在外的战士心中,它也也久久萦绕在了每个游子的心底,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了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听写文中的字词
  1、同学们把这篇文章都预习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归纳:想家,思念故乡。
  2、文章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一句话,一个字,还是一段情?为什么打动你?
  (生自由发挥)
  三、分析课文:
  1、 分析文章第一段:
  问: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答:(从文中找出描写的句子,读一读)
  “一幢雅静的别墅”“大”“环境优美”
  “家”——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2、分析文章第2、3、4段:
  问:读2、3、4段,从中找出印象深刻语句进行鉴赏,须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感情。
  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这里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周围与你有关的声音有哪些?学生自叙。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声响的包围中,每个种声音都为你而来,比如:早上厨房里妈妈“磁拉”煎鸡蛋的声音,是在为你准备早餐;晚上你房门钥匙的转动声,是爸爸来看看是否弄掉了被子;学校的铃声是在督促你学习;街上的汽笛声是在提醒你注意行车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中心,所有的声音都为你而起。而在这里,在法国,韩少功异常孤独,因为他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甚至熟悉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周围的一切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种孤独寂寞是可以让人发疯的。“法语法语法语,……无处逃遁”
  (学生想象)
  “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研究”:无聊至极的举动,六次已经让人倍感无聊了,何况是六十次。真的可以让人发疯了。
  朗读第二三段,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练习:就连现在流行的出国热在作者的眼里也不屑一提:“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请把这个句子改成陈述句,可以添加一两个副词来强调一下意思。
  答:我根本/一点也/极/毫不在乎......
  (过渡)问:为什么?
  答:因为“很想念家里”。“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到这里,作品的铺垫工作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感情的汩汩而出了。
  3、分析文章5、6段:
  (老师范读)(生读)
  a、生在这两段中选句并进行鉴赏。
  b、这两段写了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具体表现,是对家园之思的正面描写。
  c、在《采薇》里思念亲人是如何体现的?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d、那么这一段作者是怎么表现思念亲人的?
  作者通过对亲人生活场景的想象,用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在异国他乡对亲人的强烈思念。“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想家,思念故乡,家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e、第六自然段的修辞手法,表现技巧。
  对比 排比 欲扬先抑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我依然爱它,依然在心底想着它。
  f、问:想家,想家里的什么?
  答:小径,月夜,草坡,小羊,犁头。
  这里有大家熟悉的,有大家不熟悉的,可以想象一下:故乡的小径正走来了我最亲近的人;月夜下忘了回家的小羊是否找到了回家的路。
  g、问:同学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即使你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父母,若让你置身于韩少功的境地,你最想家里的什么?
  (学生自由发挥:闹钟的声音,油烟机的声音,爸爸的摩托车的声音,妈妈的敲门声。。。。)
  归纳:同学们想象的事物非常的具体,历历在目,清晰可见,想象的东西越具体,想家的感觉就越强烈。而这种感觉往往借助于一定的意象来传达,如《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九月九的酒》“亲人和朋友举起杯倒满酒,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
  h、难点:带泪的'笑 二胡:悲凉低沉 赛马曲、赶集调:欢快
  4、分析文章7、8、9段:
  问:到5、6段,作者的感情基本抒发完了,文章完全可以作结,无论是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相对完整了,为何还要加上这三段呢?这三段的内容是什么?她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快速浏览也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技巧之一,把启示性语句找出来,认真体会。
  归纳:后三段,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有你的血、泪、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作用就是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
  5、体会重点语句:
  (1)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这种失望也存在于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例如鲁迅的《故乡》中就这样写道:“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你能否也运用相同的句式,将《故乡》的内容替换文中的内容呢?
  “我会对故乡萧索的荒村失望,我会对尖酸刻薄的杨二嫂失望,我会对麻木愚昧的闰土失望……”
  (2)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四、小结:
  这种爱,铭刻在每一个游子的心里,流淌在每一人的血夜里,无论走得多远,依然忍不住回头眺望。

  《我心归去》教案6
    教学设计:
  (安排一教时)
  一、导入:
  思念故乡,怀念亲人,这种情感古今如一,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骨铭心,销魂蚀骨。著名作家韩少功,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提问:●题目告诉我们此时作者在那里?——异乡(法国)。
  ●法国是大家熟悉的地方,是一个很发达的地方,是这样吗?作者是不是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感觉呢?——(第一节)法国的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进一步讲(第六节),外国有豪华酥骨的都会,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有幽深奇诡的城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可是作者的故乡又是什么样子呢?——(第六节)贫瘠脏乱,(第七节)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可是身在法国是什么心情呢?——(第二、三节)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令人发疯。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呢?——(第五—九节)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1(第三节)文化的隔膜;2(第五—第九节)故乡有亲人,有过去,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有血、有泪、有汗水,有希望,有幸福。所以,作者虽然身在法国,却我心归去。
  物质 精神 原因
  “家”:宽敞、豪华、奢侈、环境雅静 空虚
  有豪华酥骨的都会, 无聊 文化的隔膜
  有静谧侵肌的湖泊, 冷清
  国:有幽深奇诡的城堡, 孤独
  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让人发疯
  贫瘠脏乱 想念 有亲人,有过去,
  浮粪四溢, 惦念 有熟悉的小径、月夜、草坂,
  拥挤不堪, 引人回望 有血、有泪、有汗水,
  阴沉连日 触景生情 有希望,有幸福。
  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阅读1-4节。
  ▲身在异国他乡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请找出合适的词语,概括出这几段描写的心境。)
  ——具体可感地写出了身在异国他乡的“难耐的”冷清、孤寂、空虚、无聊;反衬出思乡之切。
  2、阅读5-7节。
  ▲作者说:“异国的旅游风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感?
  ——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因此,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留存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这里道出了古今中外人们思乡怀乡的原因。
  3、阅读8-9节。
  ▲作者明明对故乡很失望,但为什么身在法国“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如何理解“那种失望能滴血”?
  ——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的繁荣昌盛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的奉献动力。所以作者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同样道理,人不会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和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4、联系整个语段,说说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总结
  本文哲理性很强,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但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决定了语言上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找出这样的句子)
  五、作业。

  《我心归去》教案7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
  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
  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之捕捉知识联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突破教学难点。
  适当关注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给学生更多空间;及时给予答案恰当的点评,引领不同层次的思考;布置分层作业。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乡情萦我心——感悟乡思(师生互动)(4分钟)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的语言是诗化的语言,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诵一
  首诗歌:(ppt)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钢翅响拍着金风
  想起故园飞黄叶
  一跳跳过了海峡
  想起野塘剩残荷

  《我心归去》教案8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文中基础知识。
  2、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
  3、揣摩文中富有哲理性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前延伸案
  一、作者简介
  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曾任湖南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海南纪实》主编、《天涯》杂志社社长、海南省作协主席、文联主席等职务。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本文就是作者应邀去法国领奖期间写下的。
  二、 生字词预习检查
  一幢( ) 惦( )念
  别shù( ) 眷( )顾
  逃遁( ) 烙( )印
  静mì( ) 模( )样
  奇guǐ( ) 贫jí( )
  钥( )匙 潦( )倒
  悲chuàng( ) 熠( )熠
  墟( )场 矫( )饰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题目是“我心归去”,说说作者此处身在何处,心又归向何方?
  2、作者在法国居住的环境是怎样的呢?作者的故乡是什么样子呢?
  (找出文中关键的词语)
  3、作者在法国心情如何?对故乡又是什么心情呢?
  思考:为什么法国优越的物质条件让作者感到寂寞孤独和空虚,故乡虽贫瘠却让作者魂牵梦绕?(找出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概括回答)
  课堂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 结合预习案阅读全文
  二、合作探究:
  本文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你对哪些句子深有感悟,你是怎样理解的? (可以从以下句子中找,也可以从另外的句子中找) 整理在对话栏当中。
  1、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2、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3、没有故乡的人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方法规律总结:
  三、思考:作者认为“故乡”到底是什么?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
  四、有效训练
  (一、)基础知识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作者在圣·纳塞尔市居住的一幢雅静的别墅,周围环境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应是一个很好住处,作者身居其中的感觉却是“把自己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对吊灯的研究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3、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课后拓展案
  一、 课外阅读
  故乡是你多年生活的地方。你曾在那里呱呱落地,跟妈妈牙牙学语,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感受过初次的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
  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你没法重新选择童年或少年,一只口哨,一个铁环,一个打兔草的竹篮,或者一盏雨夜里瓜棚里的孤灯,都先后遗失在这张黑白照片里也许更重要的是,这里到处隐伏和流动着你的母语,如果你曾经用这种语言说过最动情的心事,最欢乐和最辛酸的体验,最聪明和最荒唐的见解,你就再也不可能与它分离。
  —韩少功《世界》
  二、唐诗中表现家园之思的名句
  1、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钱王羽《未展芭蕉》
  2、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3、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赵嘏《寒塘》)
  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刘皂《旅次朔方》)
  6、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杜牧《题齐安城楼》)
  7、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8、日幕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吴融《金桥感事》)
  9、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1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二首》)
  12、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杜牧《秋浦途中》)
  13、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送别》)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古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
  15、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崔涂《春夕》)
  16、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17、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18、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
  19、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20、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2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2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

  《我心归去》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
  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1、6)
  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
  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在哪几节?(6、7)
  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
  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
  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
  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
  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
  补充资料: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鲁迅《社戏》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秋夜》
  (二)心归故乡:惦念、亲切、激动
  “有我之境”的探究:“听舒伯特的歌”,触景生情。
  补充资料:
  1、阅读韩少功的《听舒伯特的歌》。
  2、《故乡的云》歌词品位:“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三)总结:冰冷的“弃”与“家”温情的想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物质的富裕并不能掩盖作者心灵的空虚。作者在法国之“家”实是监狱,引号表明作者对这个“家”并不认同。
  探究:家是什么?
  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五、揭示作者“我心归去”的深沉原因,探讨文化概念上的“故乡”的内涵。
  (一)剖析原因:血、泪、汗水(有无之差)
  补充资料:
  1、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2、美丽总是令人忧愁。——沈从文
  3、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明确:“滴血”的“失望”其实蕴涵着作者对故乡最深沉的爱,如此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金麦穗)与精神(赶车谣)的创造。
  (二)主题升华:人与故乡是怎样一种关系?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人只有对故乡付出艰辛劳动,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故乡。
  (三)总结
  1、整体把握:(1—4)在法国的情形与感受;(5、6)正面写家园之思;(7—9)探讨文化概念的故乡,完成主题升华。
  2、对比手法。
  3、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六、总结全文,在李娜《我依恋的故乡》歌声中品位作者的情思
  《我心归去》课文阅读
  我心归去
  韩少功
  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两层楼的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全属于我,怎么也用不过来。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很少看见人——除了偶尔隔着玻璃窗向我叽里哇啦说些法语的公园游客。
  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这个城市不属于你,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奔赴它们既定的目的,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事态,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破血流,使你感触到实在,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你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这时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开始发疯了。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
  我不想移民,好像是缺乏勇气也缺乏兴趣。C曾问我想不想留在法国,他的市长朋友可以办成这件事,他的父亲与法国总理也是好朋友。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我知道我对她们来说是多么重要,我是她们的快乐和依靠。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像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我这才明白,为什么各种异国的旅游景区都不能像故乡一样使我感到亲切和激动。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这哪里对呀?也许舒伯特在歌颂宫廷或爱情,但我相信所有雄浑的男声独唱都应该是献给故乡的。就像我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即便是赛马曲与赶集调,那也是带泪的笑。
  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它不是商品,不是旅游的去处,不是按照一定价格可以向任何顾客出售的往返车票和周末消遣节目。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中含悲。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我已来过法国三次,这个风雅富贵之邦,无论我这样来多少次,我也只是一名来付钱的观赏者。我与这里的主人碰杯、唱歌、说笑、合影、拍肩膀,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我当然知道,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我心归去》教学反思
  《我心归去》是“月是故乡明”板快下的一篇思乡散文,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两个作者都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对怀着对家乡深厚的爱。老舍从生活小处着手,从自然的一草一木入手,表达了对北平近乎母亲般的爱。而韩少功从在异乡的感受入手表达了他对故乡主题的定义,把思乡之情上升到新的高度。
  在学习《我心归去》之前让学生作了较充分的预习工作,让他们不停地朗读。这点在上课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总体有如下几点:
  1、在文章的脉络把握上还是比较有条理。从作者在异乡的物质条件入手,让学生归纳特点,大多都能用“豪华”、“奢侈”来表达,到在故乡的心理感受“激动”、“亲切”、“让人回望”,学生能很好的掌握。
  2、问题的穿插上比较恰当。故乡在作者的描绘中是“贫瘠脏乱”但还是让人热泪盈眶。我让学生(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思考“想到故乡时最会想到什么?”,“想到家里的这些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的回答都是“爸妈做的饭菜,家里舒服温暖的床”,“感觉温暖亲切”从而引申到作者想到的又是什么。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不能回家的小羊和立在田头的犁头”,这样就使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也为作文指导有所渗透。
  3、化复杂为简单做得比较好。在问到“为什么”听到舒博特明明不是思乡的曲子而泪流满面时,我举了杜甫的“感时花累,恨别鸟惊心”,因为主观色彩从而使物皆著主观情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尽管是有进步,但存在的问题很多有:
  1、速度有点快,对于故乡在作者心中感受有点过快。或许我把学生想地过好,自己心情激动,影响了教学效果。
  2、问题的衔接很不好,课前给他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并没有任何作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是最大程度上为教学服务,如果单从吸引学生,为了使用而使用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今后应以此为鉴。
  3、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能与老师与文本对话的就寥寥无几。这就意味着自己课堂引导方面很不够,这将是自己今后自我提升最主要的一点。
  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否更在于自己投入时间的多少。越来越感觉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提升,每节课都能给我带来巨大的收获。只要用心,课堂会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