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5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脑袋决定口袋,心态决定成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
    堂·吉诃德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
  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说拉曼却地方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他有—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于是发生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利谋求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立功业。他于是结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书中的主要人物为了自己的理想,奔赴各个地方,但是神智不清的,疯狂而可笑的,但又正是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无畏的精神、英雄的行为、对正义的坚信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作者用极其喜剧的方式描写了这么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看的过程中会深刻的同情他,但是又觉得这个人物相当的搞笑,是一个极端理想主义的人。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2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原因之一大抵是能让人看见作者对世事的非凡理解,甚至能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个遥远的时代。《堂吉诃德》就是这样一部著作,它的厚重使我在发表对它的感想时感到惶恐,怕是一个不小心,就因自己的浅薄而曲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有人说,《堂吉诃德》尖锐无情地批评了当时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和私有财产制度;有人将它誉为“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而我,对于这个看似可笑的骑士,则怀有一种朴素的崇拜。
  作为塞万提斯笔下理想主义的化身,堂吉诃德在自己的世界里为所欲为。一脸麻子的村姑在他眼里是举世无双的美人,风车是张牙舞爪的巨人,客店老板是高贵的公爵,他对外界的看法从来不参照所谓的客观与正确。在人们眼中,堂吉诃德毋庸置疑是一个疯子,但对他自己而言,仅仅大战风车一事想必便足以让他戴上英雄的桂冠。他笃信骑士小说,并以之为蓝本刻画自己的人生,同时奉上倘若选择做一个“正常人”他所能收获的一切作为牺牲。
  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么一些孤独而荒谬的人,为了理想中一个虚幻的乐园,甘愿忍受世俗的不解和现实的残酷。也许他们的远方同堂吉诃德的骑士梦一样是无本之木,然而不管最后结果是否能出奇制胜,他们百折不挠的勇气和韧性都使这段不被理解和鼓励的旅程注定毫不平凡。
  书中,堂吉诃德被镜子骑士和白月骑士彻底打败后,病倒在床。临终前,他幡然醒悟,痛斥骑士小说,告诉侄女想要继承遗产就不准嫁给骑士。读书笔记.于是,这个荒谬的“骑士”在一生传奇的最后关头,为自己添了几分无用的理智。就像那些被现实打垮的追梦者一样,悻悻然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用狼狈换来的理智与之和平相处。
  对于人生轨迹完全符合世俗期望的人们而言,堂吉诃德的故事则让他们过了一把为所欲为的瘾:原来一个人能叛逆且自信到这样荒诞而浪漫的地步。饱受嘲笑的“骑士”“无私”地以自己作为代价,替那些被逼平庸的人们偷偷扇了这个霸道的世界一个响亮的耳光。曾有书评这样写道:“堂吉诃德和他的创造者塞万提斯,他们身上有一种疯子精神,虽然我并不认同堂吉诃德的无效行为,但我仍能感到他们像一把红日的余晖,烛照人间。 ”
  我多希望到最后,堂吉诃德,我们伟大的骑士,可以真的攻下一座又一座富丽的城堡,再把其中一座送给可怜的桑丘,兑现最初的承诺,完成他征战四方的浪漫使命。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3
    对于理想这个词此刻越谈越少了,人长大了就变的很现实,在堂吉诃德身上又看到了久违的梦想。
  其实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在现实世界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有个很完美而又很天真的想法——做一名维护世界正义的骑士。然而中世纪已经过去很久了,骑士们早已离我们而去,留下的是那些不知真假的传说,可堂吉诃德偏偏就相信了,光从堂吉诃德的语言来看,个性是对要去作总督的桑丘的一番教导,堂吉诃德确实是一名很有正义感而且对感情忠贞不渝的优秀骑士。小说的可笑之处就是让我们这位骑士“生不逢时”。然而作者并没有让堂吉诃德像中国代诗人那样哀叹命运和世道,而是选取让他坚持自我的信念,在一个不属于骑士的时代“仗剑走天涯”。
  小说的刚开始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很愚蠢很可笑的,把它读完时会发现堂吉诃德这个人很天真,很可爱。在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能像堂吉诃德一样持续着那份童真如此沉醉在自我喜欢的事物之中,又有几人在这种“逆境”之中坚持自我的梦想?或许站在堂吉诃德的角度来说他是幸福的,我们能够看到他为自我是一名骑士而感到骄傲。我甚至有些嫉妒他——回想自我在读武侠小说时也曾幻想过自我是一位武功高强,顶天立地的大侠。
  作者在书中提到骑士小说害人,于是透过堂吉诃德这位不贴合时代特征的“骑士”的愚蠢行为来进行辛辣的讽刺。然而作者在对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却没有刻意抹黑,堂吉诃德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待人真诚,为人正直,总是为别人打抱不平,临死也不忘对桑丘的承诺的诚实,单纯,对爱人忠贞,到哪都对人宣称达西妮亚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为了她的名誉愿意与人决斗,应对狮子毫不畏惧的勇敢,坚持自我的信念不动摇。所有这一切加起来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近乎于完美的人。
  故事结尾堂吉诃德被月亮骑士打败,骑士理想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结果抑郁生病而死。在他死的最后时刻,他“醒”过来了,从理想中的骑士回归到了具有传统价值观的普通人,或许在常人看来这是个很好的结局,至少他清醒过来了,堂吉诃德自我是怎样想呢?也许是他自我感觉自我拯救达西妮亚的任务已经完成,自我骑士生涯也能够告一段落了吧。
  宗教的衰落,科技的发展导致了一些人们信仰和理想的缺失,他们庸庸碌碌的生活在自我用钢铁铸造的囚笼里,不敢去实践自我的理想,甚至从未思考过自我生存的好处。
  这时,堂吉诃德透过诙谐幽默的方式让你在开怀大笑的同时重温自我的过去的“骑士梦想”。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4
    作为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可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他植根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用极度讽刺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当时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的不满具有十分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本书让我们从精神上学会了爱自由,真诚,勇敢,尊严和理想!同样也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一一堂吉诃德!
  故事中追逐着骑士梦想与骑士精神的是唐吉诃德,骑上了那匹骨瘦如柴的老马罗西南多,拿着一柄生了锈的长矛,带着破洞的头盔踏上了为理想而走的无畏的骑士之旅!他在路途中历经艰险又充满荒谬他与风车大战,挤奶姑娘,为自己的意中人,虽然他被禁嘲笑与嘲讽,也有许多人劝过他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初衷,不轻易妥协虽然唐吉柯德的骑士精神并不那么的浪漫,也不那么的优雅,但却有着无畏的冒险精神值得学习他的真诚与勇敢。
  我要学习他的精神品质做一个真诚勇敢为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坚持自我!就像书的作者塞万缇斯在书中写的那样:追不等于逃跑,等着也不算聪明,如果危险超过了,希望明智的办法就是养精蓄锐,而不是孤注一掷!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5
    《堂吉诃德》是是西班牙大师塞万提斯划时代的巨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主人公堂吉诃德一方面脱离现实,爱幻想,企图仿效游侠骑士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心地善良,立志铲除人间邪恶。是一个可笑、可叹、可悲又可敬的人物,是幽默文学中一个不朽的典型。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现实中不也有和他一样的人吗?他们妄想着,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笑着至于我们也该反省下自己,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堂吉歌德。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6
    天有幸拜读了西班牙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的著名小说——《堂吉诃德》,内心受到了极大地感触,仿佛自己的身体已经飘荡在纷乱的中世纪之后,仿佛已经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先驱……
  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诺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时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进而自封为“唐·吉诃德·德·拉曼恰”,拉着邻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仆人,“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作出了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结果四处碰壁。但最终从梦幻中苏醒过来。回到家乡后死去。这部小说是一部非常典型讽刺小说,有许多现代评论家都说这本《堂吉诃德》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小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读完后我久久不能平静,文章里面堂吉诃德做出了与时代相违背的种种搞怪事情,却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被淹没的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现实中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做与时代相符合,与滚滚历史洪流方向一致的正确的事情,否则的话,肯定会被历史所淘汰。
  无论怎样,读书使人明智,感谢这本《堂吉诃德》带给我如此之多的知识。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7
    我最爱读的书是《堂吉诃德》。我喜欢它不仅因为书里面有趣的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我从这本书里悟出了一个人生的哲理。《堂吉诃德》是一部难得的文学名著,它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作者通过疯疯癫癫的堂吉诃德的可怜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像。堂吉诃德是一位落魄的乡绅,他沉迷于各种骑士小说,整天胡思乱想,甚至找了他的邻居桑乔做他的侍从,和他一起去各地冒险,完成他的骑士梦。他走在路上平白无故地居然救了一群要被押去做船夫的囚犯,因此躲进了山里。在山里,他竟然异想天开,学骑士小说里的样子对着一个他捏造出来的杜尔西内娅夫人发疯,一定要桑乔去找那个子虚乌有的杜尔西内娅夫人。最后,他却可悲地被他的朋友神父和理发师装在木头箱子里运回了家乡。这还没完,堂吉诃德还要再次出去冒险呢!
  我认为书中的堂吉诃德的形象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现实中所有的东西都给想象成了骑士小说中的东西,把供人们消遣的骑士小说当了真,不听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地把自己当成了游侠骑士,一大把年纪了还骑着一匹瘦马罗南尔多到处“征战”,把周围的东西都给当成骑士的敌人,去和他们决斗。结果把自己搞得到处是伤。如果他无法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就把它说成是魔法师在捉弄他,把这事物变成如此这般。他真是太可笑了。如果他能用他聪明的脑袋去思考一下,也不会到处去出丑了。我想堂吉诃德的脑子里要是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是没有那些骑士小说中描述的情节,又怎么会如此疯狂呢?他变得这样的疯疯癫癫全是因为他过量的看了这些骑士小说了,看得太入迷了。
  我从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中想到我们读书一定要仔细地挑选有益的书来读,不能盲目地、不加选择地读。如果自己没有思考能力,读再好的书都没有用,相反,如果自己会思考,自然也不会去读一些对人无益的书了。那些供娱乐的书不是不能读,但是要控制自己,不让自己被这些书给迷倒了。适当读这些书也是有好处的,可以放松心情,使自己更快乐一些。但如果过量地读,就会变得像堂吉诃德一样,控制不住自己,发疯似的去各地“征险”。由此,我想到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他们整天沉迷于电脑中的虚拟世界,什么事也不管,工作甚至连家庭都不要了,不是整天呆在网吧里就是抱着电脑,不是打游戏就是聊天,陷入网络里的世界无法自拔。他们其实就是堂吉诃德的化身,和堂吉诃德一样沉迷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脱离了现实。
  读《堂吉诃德》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读书要学会思考,不能盲从书中的的那些故事情节,不要老是沉浸在自己编造出来的世界中,要活在当下,要活在现实中生活。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8
    卢梭在《新爱洛漪丝》的序言里说,“在一帧想象画里,一切人像应该有人的共同特征,否则它便一文不值。……只有很少的人会感到兴趣,唯有绘画能使观众喜欢。”因此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前,都应该要了解一些作者的故事和他的经历,对于更好的阅读和理解小说总是有一定好处。
  因此就我手头这本书《堂吉诃德》,我在阅读之前对其作者塞万提斯作了部分了解,而且这本书还是由法国的多雷做有插图的。序中提到,《堂吉诃德》具有辛酸的理想主义色彩,惟有多雷“漂浮在梦幻中”的辉煌风格能与之相配,也惟有多雷,才能在其表面的荒诞,幽默之外表达出其骨子的沧桑和凄凉。
  作者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最著名的作家,然而他却是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物,他的经历相当复杂。他是个伤残的军士,被俘当过奴隶,其间带领弟兄们几回逃跑,都被抓回来。被人赎回来之后,一贫如洗,写作也没有让他脱贫,还因为无妄之灾坐了几回牢……。最后得水肿病死了。死后,人们也不知他的确切葬处。正是作者自己这种经历,才使他写出如此具有现实性的小说。他甚至是把自己的一部分经历和社会理想也写了进去。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
  在这本书的序言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位瘦骨嶙峋,满脑袋奇想的游侠骑士推出了一个另人类永远困惑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初读《堂吉诃德》觉得写的就是一个思绪混乱,活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的疯子,他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我看来就是荒诞至极。中了骑士小说的毒的堂吉诃德整日痴迷其中,想入菲菲,满脑都是游侠骑士战胜巨人,拯救弱者的形象。他甚至决定自己去闯荡,穿上破盔甲,骑上一匹瘦马,开始了他的游历。他还物色了一位村姑为他的公主,并一心要终身为之效劳。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单枪匹马出征,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找到了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一同出游。这就出现了书中的另一个主角。虽然桑乔处于仆人的地位,却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功好义,仆人胆小怕事。桑乔,一个淳朴的农家人,并且略有愚,有着民众愚昧的一面。因为堂吉诃德对他承诺过,要让他做岛屿的总管,可以让他一家人都享受容华富贵,所以桑乔是很乐意的跟着他。最后他终于如愿当上海岛总督,凭他自己特有的智慧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也最终明白了,财富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又再一次回到了堂吉诃德的身边,忠心地跟着他。
  在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历程中,主仆两人经历荒诞、可悲、可喜、似真似假各种各样的事件层出不穷。堂吉诃德也时而疯癫,时而理智。在他看来,是这个世界疯癫了,他要用他的骑士精神——公义的力量来扭转。这是游侠骑士的精神——公正、勇敢的膨胀。由于他头脑中充满了骑士奇遇,竟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羊群当敌人,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受迫害的骑士,把赶路的贵妇人当作落难的公主,把皮酒袋当作巨人,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干了无数荒唐可笑的蠢事。同时在他的一路上,也受尽了人情冷暖。在荒山野岭中露宿过,也在贵族的城堡中安逸过。被市井小民欺负,也被王公爵士愚弄玩耍。总之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满嘴胡言乱语,行为怪诞的小丑。
  最终堂吉诃德被由参孙假扮的骑士打败,回到家中养伤,结果病倒在床,临终时才恍然大悟,痛斥骑士小说的毒害,后悔自己醒悟地太晚。几天后,他安静地死在了床上。这最终是为小说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塞万提斯描写的这个人物,堂吉诃德,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脱离现实,沉迷幻想,是愚昧的;另一方面,他的动机是纯真善良的,他没有恶意,他只是一心想锄弱扶强,消灭恶魔,并且梦想着自己将名垂千史。
  作者塑造了一个令人可笑、可叹而又可敬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个典型形象,从而反映的也是那一个时代的现象,骑士制度的荒淫,骑士精神的盛行。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对骑士小说的嘲讽和抨击,是对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全面的反映。暴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荒淫腐朽,以及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9
    不晓得大家是不是知道塞万提斯,对,他就是作品《堂吉诃德》一书的作者。作品《堂吉诃德》讲了一位深受骑士小说毒害的“骑士”冒险的经历,他身骑瘦马,披挂盔甲,手执长矛,横冲直撞,妄想成为国王,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羊群当成**,还把传教士当成魔鬼,成为人们的笑柄。
  据说,作者写书的主要目的是讽刺当时的骑士小说,骑士小说的内容往往千篇一律:一位骑士为了赢得心上人的芳心,冒着生命危险外出,旅途之中,骑士除强扶弱、战巨人、斗恶龙、最终获得无穷的荣誉。塞万提斯也故意模仿这种写法,写出了一本骑士小说,那就是作品《堂吉诃德》。这本书内容涉及西班牙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至公爵,下至平民,所以我很喜欢。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做事一定要考虑时期、条件、情况,不能盲目做事。暑假作业本中就有类似的一个故事,就是这个同样的道理,可见头脑清楚,不盲目做事有多么重要,如果犯这种错误,小则受到批评,大则影响国际,堂吉诃德则把整个国家闹得天翻地覆。同学们这下可知道盲目做事,不依靠证据做事的后果了吧!那可是很严重的哦!千万不要犯这样的错误哦!明白了吗?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0
    《堂吉诃德》问世三百多年以来,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不同的国家都流传着。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了脱离实际、醉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
  读过《堂吉诃德》我首先感慨是它的作者,塞万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1616年)。他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而且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说实话,桑丘,”堂吉诃德说,“看起来,你并不比我清醒。”世界是不确定的,人类不可能完全地把握住真实。但人类往往以为抓住了真实,他们没有发现上帝笑了。在其他人眼中,世界就是世界,你知道的就是你看到的。堂吉诃德却对世界进行再创造,将世界变形,说,世界不是这样的。
  和他人相比,堂吉诃德算不上疯癫。历史学家哈梅特认为:“被人捉弄的人和作弄人的人都是疯子,公爵夫妇那么使劲儿地去捉弄两个傻瓜,他们自己跟傻瓜也差不多。”同样的,佩德罗在表演木偶剧的时候说:“成千出荒诞不经的喜剧天天上演,但他们还不是照演不误,到处受到掌声欢迎和种种赞扬吗?”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本身就具有荒诞色彩:桑丘欺骗堂吉诃德,最后弄不清自己到底是自己欺骗了堂吉诃德,还是自己上当受骗,公爵夫人说:“忠实的桑丘啊,你以为自己在骗人,实际上是自己受了骗。”;穿插的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几乎没有不疯不傻的,马尔塞拉痛苦的追求者争着泪眼、痴痴傻傻,不停地长吁短叹,好奇的冒失鬼因自己过度的冒失遭殃。
  不过,他们的疯和堂吉诃德的疯不是同一种疯。堂吉诃德的疯是“无缘无故地发疯”,他的疯是无功利的、无缘无故的,疯是堂吉诃德的天性。堂吉诃德是一个站在世界的另一端看着世界发疯的不安分的观众,偶尔冲上舞台打断演出。
  二、虚构与真实
  整个世界就是一场假面舞会,充满了带着面具的人:公爵夫妇、佩德罗(内吉斯·德·帕撒蒙特)、参孙(白月骑士、镜子骑士),甚至杜尔西内娅也被堂吉诃德戴上了面具。这样,堂吉诃德只有投向虚构。他在想象世界之中。
  虚构的田园生活是堂吉诃德向往的,在商业化的村庄城市之中没有田园,堂吉诃德需要出走。“所以堂吉诃德离开村子,在流亡中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因为他只有在流浪中才是自由的。”
  堂吉诃德在旅途中感到愉悦,遇到巨人、军队、洞穴,那些他希望看到的。这些是对现实的消解。在文本中穿插的田园牧歌式的故事是荒诞主线的相对的另一面,故事只是很短的片段,扩展不了很长的距离就被荒诞主线截断,堂吉诃德只能站在边缘观望田园。即便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也是虚假的,看似和蔼的牧人把堂吉诃德和桑丘打得个半死。堂吉诃德打算做牧人在野外度过承诺的一年之期,可是他已经没有时间了。
  也可以说,堂吉诃德是一个具有游戏精神的流浪者。他看到曼波里诺头盔、城堡、公主;其他人却只看到理发师的盆、旅店、村妇。他们不是堂吉诃德,他们没有那种精神。他以游戏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应该是有趣的,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农业社会,而应该是骑士社会。
  三、疯即生活
  对于堂吉诃德,疯就是生活,因此他要无缘无故地发疯。
  “他仅有的疯狂举动就是对死亡的圣战:‘堂吉诃德的疯癫真伟大,原因在于产生疯癫的根源也伟大,即永远不熄灭的生存渴望,这是最张狂的傻事和最英勇的源头。’”
  神父和剃头师傅把堂吉诃德带回家,以为待上几个月他就不会再犯疯病,可是堂吉诃德只有发疯才能活下去,所以他开始了第三次出行。
  堂吉诃德只不过是镜子里面的奥德修斯,在旅途中寻找故乡,即便那是一种无节制的生活。他只是在过自然的生活,顺应身体的召唤、情绪的宣泄,而不是节制。
  堂吉诃德只有在旅途中才是堂吉诃德,在村庄里,他只是吉哈诺或科萨达。他总是在和由于为人正派而博得“好人”名声的阿隆索的身份对抗,堂吉诃德可以离开阿隆索,但是阿隆索却不能够离开堂吉诃德,如果堂吉诃德意味疯的话。
  最后,堂吉诃德说:“我终于明白了,那些书籍均为荒诞无稽之谈。”后来,他死了。他不疯癫了,意味着向死亡妥协。桑丘说:“一个人生活中能犯的最严重的疯是无缘无故地死去。”堂吉诃德离开阿隆索,阿隆索也就死了。他自己不愿意发疯了,可是他还是以疯告终。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1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过于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书中的主人公原本名叫吉哈纳,年过五旬,是一位绅士,虽说是地位显赫,但家境却也不宽裕。由于生活的清闲,这位绅士爱上了骑士小说,而且已经走火入魔,到了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地步。别人读小说,都只当消遣,对小说的情节多持笑料态度,而吉哈纳绅士则截然不同,他对骑士小说中的的荒唐故事深信不疑,对小说中的骑士佩服得五体投地。渐渐地,他失去了理性,想入非非要去做个游侠骑士,全副武装,漫游世界,去克服一切的困难和险阻,消灭一切邪恶的,残暴的力量,锄强扶弱,见义勇为,名留千古。于是,他从老屋里找到了一件锈迹斑斑的祖传的一套盔甲,并异想天开地用硬纸做了一个面盔。可惜不太结实,他没办法,只好用铁皮条重新做了一个,这才将这面盔的事情算是完成了,接着,他又找来一匹老马,然后美其名曰驽马难得,趁着给马取名的东风,他又给自己取了个骑士般的名字,唐?吉诃德。然后又无比荒唐地请一个客栈老板为他受了封,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游侠骑士之旅。
  堂?吉诃德的骑士之旅可谓是滑稽透顶了,把风车当成巨人,把美丽的农家女当成公主,把一家普通的小客店当做被实施了魔法的堡垒。第一次出行被人打得动弹不得,被驮在驴背上回到村里;第二次出行最终以被人装在木牢里带回村里告终;第三次出行在被同村学士装扮的骑士打败后郁郁寡欢地重回故里,直到最终一病不起。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去年的雀巢,今年没有鸟。我过去是疯子,如今头脑已经清醒;我曾经是台?曼?拉的唐?吉诃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吉哈纳。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诚能够换回诸位从前对我的尊重。……”唐?吉诃德的这番话出现在他生命的终点似是所谓的清醒却更像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妥协,这其中包含了一切的辛酸与凄凉,讽刺与无奈。当唐?吉诃德的最后时刻终于到来时,他遗嘱的公证人刚好在场,他说,从未在任何一部骑士小说中看到过任何一位游侠骑士能像唐?吉诃德那样安祥而平静地死在自己的卧榻之上。然而事实上,他却是一对矛盾中极大的一个受难者,不平的冤魂。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
  我个人在觉得堂?吉诃德在滑稽之余,上文所体的追求梦想的精神,也的确是蕴涵在他的内心当中。对唐?吉诃德这个看法,在嘲笑之外却也带着一种淡淡的敬佩。毕竟再经受了重重挫折之后还能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懈奋斗的人的确是百里挑一的。这种精神,唐?吉诃德如果运用得体,不去追寻什么骑士道,而去专注于其他的事业,我们也很难否定他不是一个成功人士。为此,笑过之后,却也为他深深的惋惜。
  本书中一些所谓的配角也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浪子回头的费兰多。费兰多故事本可以诉说一下,但在这里为了节省篇幅,也就不再提及了。还有善良聪明的神父。高明睿智的参孙学士。以及同样傻但对主人忠诚的骑士侍从桑丘,桑丘算得上是本是中的第二大可怜人了,被堂?吉诃德的“花言巧语”骗得了桑丘的信任。使得桑丘答应做了唐?吉诃德的侍从。从那以来我们的桑丘就没少受苦,在客店里被人用毯子包起来扔来扔去的戏弄,又被大家一起把他蒙在鼓里把他当作一个笑料,但是桑丘却以惊人的毅力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得到的所谓堂?吉诃德口中的“海岛总督”而坚持着。就凭这份坚毅,我们不得不对这个小丑角色投去钦佩的一瞥。桑丘直到最后也被蒙在众人设计好的圈套里。他虽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海岛的总督(实际上是一个小镇),但自始至终,因为唐?吉诃德给他开的骑士玩笑而被迫去做做一件件的荒唐事。
  《堂吉诃德》每一个读者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则,堂?吉诃德不仅仅具有令人发笑的地方,更有令人敬佩之处,每一个深刻的读者,都会在这位大名鼎鼎骑士的荒唐行为里,看到他的执着而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他从不从背后捅刀子,更不用说用下流的中伤和恶意的诋毁来进行战斗了。然而,堂?吉诃德骑士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荡然所剩无几了,尤其是在人类社会一些非公开的场合,这种品质早已无影无踪,譬如,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网上,我以为就很难看到堂吉诃德“公正”的品质。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2
    “邈兮斯人,勇毅绝伦。不畏强,不恤丧身。谁畏痴愚,震立功勋。慷慨豪侠,超凡绝尘一生惑幻,临殁见真。”这是堂吉诃德的好友——参孙骑士给堂吉诃德的墓志铭,也是体现了作者对堂吉诃德一生的总结
  《堂吉诃德》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喜剧小说。是塞万提斯的经典之作。
  堂吉诃德由于疯狂的迷恋上了骑士小说,便发誓成为一名骑士——这位时代的勇士的历险就开始了。
  也许堂吉诃德的年代并不适合做一名骑士,但同样有许多人受到不公平、耻辱甚至虐待。所以堂吉诃德这位骑士变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他替人打抱不平、见义勇为。他为了世界的和平,他为了世界少一些黑暗面,把一生都献给了时代,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勇士!最后一章令我深受感动:堂吉诃德吃了一场败仗,这对一名武士,不,是一名优秀的武士来说,代表着什么?耻辱?因此他回到家乡时,垂头丧气,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其实那又如此呢?但这件让我们看起来不起眼的事,却使堂吉诃德这名优秀的骑士失去了机会——永远地失去了机会。他最终死于忧郁症。堂吉诃德的死令我惋惜又感慨。一位凡人中的明珠,他的生命之光却暗了下来,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光明永远战胜黑暗,一件事不代表永远!
  当你挫败时,想一想美好的未来,当你愉快时,想一想更美好的未来!只要有信心就有许多成就。让我们一起期待胜利女神的微笑!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3
    《堂吉诃德》董燕生的译本能够说是近年来新出的一种一本,翻译的确实不错,读者反映不错,但他对杨绛的译本的攻击好像受到不少学者的谴责,现转一帖供大家参考。以下为转帖:
  《堂吉诃德》问世四百周年,《堂吉诃德》中译本据称多达一二十种,其中一位译者董燕生,在理解媒体采访时称:“不畏前辈权威,敢把杨绛译文当反面教材”,董燕生说,“认为杨绛译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她太自信了,该查字典的地方没有去查字典”;他还批评杨绛译本中“胸上长毛”、“法拉欧内”、“阿西利亚”等译法,并指责杨绛译本比他的译本少了11万字,“可见她翻译时删掉了其中的部分章节”,最后他说:“我此刻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
  《堂吉诃德》中译本中发行量最大的杨绛译本,被指责为“反面教材”,已引起各方的关注。
  资深出版人李景端对此甚感惊讶,因为杨绛曾将《堂吉诃德》中一句成语译为“胸上长毛”,这在西班牙语界,有人称它败笔,也有人称它妙笔,对涉及翻译学不一样诠释的学术问题,见仁见智,恐怕难有人能做出正确结论。李景端曾电话向杨绛求证,但杨绛一听说这事就批评了李景端,说:“你怎样还像个毛头小伙子爱管闲事!对那种批评,我一点不生气,不想去理它,随他怎样说吧。”
  经过“软磨”,杨绛才告诉李景端:“《文史通义》中讲到刘知几主张对文章要进行‘点烦’,要删繁就简,点掉剩余烦琐的文字,翻译涉及两种文字的不一样表述,更就应注意‘点烦’。《堂吉诃德》的译文,起初我也译有八十多万字,后经我认真的‘点烦’,才减到七十多万字,这样文字‘明净’多了,但原义一点没有‘点掉’。比如书中许多诗歌,能够去查查,原诗是多少行,我少译了哪一行?搞翻译,既要为原作者服务好,又要为读者服务好,我‘点烦’掉十多万字,就是想使读者读得明白省力些,何况这一来我还少拿了十多万字的稿费呢。”
  一位资深翻译家给记者举例:塞万提斯讲故事和用词,常常十分冗长罗嗦,适当“点烦”,确实会使语意更加突出,情节更加紧凑。以《堂吉诃德》(上册)两章的标题为例。如第33章标题,董燕生译本为:“那里讲到一个死乞白赖想明白究竟的人”;屠孟超译本为:“一个不该这样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杨绛则译为:“何必追根究底(故事)”。又如第35章标题,董译本为:“堂吉诃德勇猛大战红葡萄酒皮囊和《死乞白赖想明白究竟的人》故事结尾”;屠译本为:“《一个不该这样追根究底的人的故事》结束”;杨绛则译为:“堂吉诃德大战盛满红酒的皮袋,《何必追根究底》的故事结束”。仅比较第33章的标题,杨绛译文的字数,比董、屠译本少了一半或近一半,但读来并不会产生误解或歧义,反而感到言简意明。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告诉记者:“翻译绝不是一门语言的技术,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艺术有时是不认规律的,诸如语法或某个词的常用词义等等。凡伟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来的,译者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其译作就休想攀上原作的高度。再就文学的风格讲,《小癞子》和《唐吉诃德》都是具有巴罗克文学特征的作品。巴罗克文学在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盛极一时,后被埋没,20世纪又重新崛起。杨先生那么喜欢译巴罗克小说(或流浪汉小说),她分明看到了这种非正统文学的野性*基因的强大生命力及其前途。这就是文化底蕴所使然,不知董燕生看到了其中奥秘没有?”
  翻译家、歌德学者杨武能认为:专挑名家名译的“错儿”,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贬低他人抬高自我,是这些年译坛的歪风之一。如果发难者系无名小卒,不可理睬,以免成就其踩著名家的肩膀爬进名人堂的美梦。董燕生似非无名之辈,据理予以驳斥确属必要。
  “在这一事件中,董燕生有滥用职权的嫌疑。”翻译家、劳伦斯学者毕冰宾认为,“作为一个译者,董燕生怎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是不公平竞争!作为一名教授,他这样是滥用国家给他在公共讲坛上传授知识的权利。在法律或学术界没有普遍认可和裁定的状况下,怎样能在课堂上私自给杨绛译本定性*,而且是给一个有竞争的译本定性*?这是滥用教师的职权,是一种学术腐败。”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4
    这本书是由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故事的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个生活在一个叫拉·曼却的村子里的绅士。由于他沉迷于看骑士小说,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外出游侠,就给自己的瘦马起个名字,又给自己取个名字:堂吉诃德·德·拉·曼却,还给自己寻了一个梦中情人并取名为杜尔西内亚·德尔·托波索,万事俱成后,便离家出走了。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一开始,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堂吉诃德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后来我认为,堂吉诃德,虽然是个不识时务、冥顽不化的人,但他的执着、不轻易放弃、对公平和正义的实践、对纯洁人格的追求难道不值得我们去钦佩和学习吗?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15
    很多人都难以理解塞万提斯是怎样凭借一个疯骑士跻身于世界文豪之列。没 看过《堂吉诃德》的人也很难想像,为什么一 会满口疯言的“狼狈相”骑士会成为许多人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迹。
  事实上,初看《堂吉诃德》时,我也是同样的无法理解,如果没有学校的要求,我相信这会是一本我一辈子也不会去涉足的书。然而,要理解一本书更是要理解一本书的丰富内涵,要认识一个人物,更是要认识一个人物的各角度心理。
  作为《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本人具有相当坎坷的人生经历。我个人认为书中的佩莱斯上尉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便是他自己的写照。常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塞万提斯见识了太多发生在贫苦百姓身上的故事,也见识了新旧文化的种种交融和冲突,也因此,在《堂吉诃德》这部书中,虽然堂吉诃德自认为游侠骑士,自认所见到的全是城堡宫殿和贵妇公主,但这部书记录的又恰恰全是市井小民的喜怒哀乐。
  再来谈本书的主角――――“狼狈相”骑士堂吉诃德,初看堂吉诃德,认为他只是一个小丑状的疯子骑士,用其好笑的行径逗乐读者。然而看久了,便渐渐感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堂吉诃德并不是一个疯子,相反,他博览经书,对事有独到的见解,在不谈“骑士道”时思路清晰而敏捷―――这在本书中多处都有提到,甚至是特别地强调。我不认为塞万提斯如此强调只是为突显堂吉诃德受骑士小说的影响之深,我认为这更是为了烘托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丰富内在。
  我更愿意把堂吉诃德视为一个对信仰热烈的追求者。他所追求的信仰便是他认为的游侠骑士的骑士道,因此他会攻击任何不相信骑士道的人,他会与想像中的巨人决斗,他会为了臆想中的心上人拼上性命,他会根据约定而好好回到家中。这一切只因那是他的信仰的正义。而堂吉珂德的悲剧正在于,他所信仰的骑士道是封建腐朽的产物,而他又身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他深感世道对平民百姓的不公,有着变革的强烈想法,同时他又深信腐朽的骑士道。在这种深刻的矛盾下所诞生的堂吉诃德,是一个可怜又可爱的人物。
  有人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初读这本书,我会认为堂吉诃德很可笑,可读到后面却又会感到他的可悲。最令我记忆犹新的一个情节是,堂吉诃德救一个被老板鞭打的小伙计安德列斯,然而因此安德列斯不但没得到报酬还被痛打了一顿。当他再次见到堂吉诃德时,竟说:“下次您如果见到了我,哪怕我被切成碎块,也请您别来救我,帮我。”情节令我心寒,一心想帮人的堂吉诃德,却得到被帮者如此评价,实在是让人笑不出来。
  在小说结尾,堂吉诃德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深思的,他在临死之际意识到自己的疯狂,恢复了理智,痛斥了骑士小说。“狼狈相骑士”变回了“善心人。”堂吉诃德不“疯”了,这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结局,然而这个结局却令人惘然若失,因为这意味着堂吉诃德最后的妥协,他放弃了分的信仰,于是实际上,在他死前,那个“狼狈相骑士”就已灰飞烟灭,这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
  这便是我眼中的《堂吉诃德》,一个看似荒诞,却又令你笑,令你哭,令你思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