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不管什么年纪,别辜负最好的时光。把每一句“我不会”都改为“我可以学”,把每一句“我不敢”都改为“我一定行”。尝试总比永远不敢开始要强!经历了才无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爬山虎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爬山虎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并做到正确读写。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人有脚,动物也有脚,爬山虎是植物,它也有脚。这多么有意思啊,让我们学习这一课,认识一下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正音:漾、隙、拂、茎
  字形:隙、茎、
  理解:空隙、拂过、漾起、逐渐
  三、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
  2、用笔画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3、引读: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4、出示挂图,看爬山虎的整体样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也有脚,他还会用它的脚向上爬,到底他的脚有什么特点,他是怎样向上爬的呢?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
  思考: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
  2、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三、全班讨论,感悟。
  四、总结
  爬山虎就是利用长在叶柄上的六七根细丝而后变成的圆片巴住墙向上爬的,多么有意思啊!
  五、提问
  想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六、分小组讨论,交流
  七、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八、小练笔
  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脚:茎上 爬:圆片
  叶柄 巴住墙
  细丝 拉一把

  爬山虎教案2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

  爬山虎教案3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叶圣陶先生有篇文章叫《爬山虎的脚》吗?叶老对爬山虎进行了这样的描写:那些叶子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的很。这美妙的景象同学们一定留有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
  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3、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刚才的问题。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改作文 做客
  4、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分段)
  1——5写叶老帮“我”修改作文。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4自然段。把叶圣陶先生修改“我”的作文的句子划下来,认真读一读。
  指名读!
  5、请大家翻到130面,我们来看看修改稿的部分,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6、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那么叶老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原名叶绍钧,笔名叶、圣陶、斯提等。江苏苏州人。1923年起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主编或编辑过《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国文月刊》、《笔阵》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46年后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隔膜》、《线下》、《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7、那么叶老为作者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学生说!老师板书:
  ①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②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③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④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⑤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⑥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
  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
  8、“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看到了作家对待写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明白自己以后写作文要认真对待,多修改。所以作者说:“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指导朗读这句话。
  9、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请同学画出叶老的评语,读一读,请全班一起朗读。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10、你可以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想写什么?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1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习的这么多内容和爬山虎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不是文章的内容和题目不相符合呢?
  做客的时候看见了爬山虎。
  12、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把相关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找出来,画一画,读一读。
  读读作者两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我”当时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写爬山虎的句子:
  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分析第二次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要指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移,懂得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预示“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13、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是的,从这件事中我好象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
  修改作文──────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一丝不苟
  邀请作客──────作家就是这样做的平易近人
  14、为什么说“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通过这件事知道了,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因为当时肖复兴才15岁,还是个孩子,他对问题的认识还不可能很清楚,所以课文中说是“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这样讲是恰如其分的。
  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齐读11小节。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出示书《日子的回忆》,他主编的杂志《人民文学》,>,>。

  爬山虎教案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
  (指名上台说。)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8、指名读。
  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
  14、齐读。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
  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18、齐读。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学生说)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爬山虎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铺满、叶柄、蜗牛、蛟龙、嫩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具体表达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撂跤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用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进行具体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满墙的植物是什么吗?”(生:爬山虎)“你结合图片说说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你重点说出了‘爬’这个特性”,人走路用脚,那爬山虎在墙上爬行也是要靠脚的,那它的脚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2、板书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二、预习检测
  1.检测词语认读
  均匀重叠痕迹铺满叶柄蜗牛(指名读,读的正确、声音洪亮)
  嫩茎蛟龙(指名读,茎和蛟读音容易出错,你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开火车读
  空隙借助字义区分字音
  2.写字教学,学写“逐”
  a交流易错点:一个汉字首先应书写正确,所以我们先从易错点交流,出示“逐”的甲骨文,象人(脚)在豕等动物后面追逐的样子,解释“豕”(“猪”的意思,三撇分别代表“突出的鼻子、短而粗的退”),所以你就不可以再把它的腿绑住了;三撇平行要等距
  b交流主笔和结构:接下来,要写工整和美观,就从主笔和结构来交流一下吧,横折折撇短为妙(和距离点的距离一致),平捺为主笔要舒展,让整个字看起来更稳定。走之底的字要注意内紧外松,中间写紧凑,豕和走之底的间距要小。
  范写;学生练写;投影反馈,三星评价;再次修改。
  【不一定非要按照先说易错点再说主笔和结构的顺序来交流,只要孩子将注意事项说到位了就可以了。田字格应再大一点,把“内紧外松”的特点凸显出来。】
  三、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继续训练用段意合并法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爬山脚的特点。
  【本篇课文的文体是“状物类”,状物类文章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老师总结:你不仅概括地十分准确,通过你的回答,我们还知道你已经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作者按照先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再写“爬山虎叶子的”,最后写“爬山脚的特点”的顺序来安排写作,这样会让文章显得更有层次。
  四、再读课文,品析文本
  过渡:课文的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具体的呢?
  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4.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语句,并简单写一下感受。
  【预设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师总结:作者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描写的这么具体,得益于作者在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细致)。是啊,细心观察有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板书:细心观察)
  【学生直接抓到的信息是比喻句,也说出了细丝的特点-“细、和软”,我在课堂上想引导所有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写细丝时的语言,应该说:“孩子,你看看,这里的细丝指的是什么啊?”学生会说“爬山虎的脚”,那我顺势引导:“孩子,你再找找,写细丝的词语还有哪一些?”,随着这样的引导,最后再来总结,原来这一部分是在写爬山虎脚的形状。而我当时,心里太急切想让孩子说出这一部分是围绕着什么来写的,所以,在引导的时候不够顺畅。】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原来它的颜色是“嫩红”的。你们看,爬山虎的脚多么惹人喜爱啊。
  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预设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总结:①“巴”:用手演示,理解“巴”-紧紧地黏在墙上,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脚有很大的抓力、很牢固。怪不得,在生物学上,爬山虎的脚有一个叫“吸盘”的专业名字呐。“拉”:有力量,如何完成这个动作的?细丝由直到弯,表面上看是缩短了距离,实际上是产生了一种拉力,使嫩茎紧贴在墙上,作者用了短短的两句话就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还原在我们面前,源于他巧用动词。【课前老师让你们画一画爬山虎的脚,我收到了两幅不一样的图画,你们看一下哪一张是正确的?先找一下两张照片的不同,再次阅读文本,找一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突出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是怎样的呢?——指名读——同学点评,重读动词——指名读。【图片演示“爬”的过程时,速度再慢一点,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感知。】②“一脚一脚”:与“一步一步”比较,体会到爬山虎爬得很不容易。【爬山虎唯有借助不断长出来的新的脚才能生长,所以是“一脚一脚”,而不是像人脚一样,可以交换前进。】指名读(你能带着这种情感来读一读这句话吗?)——点评“一脚一脚”放慢速度——全班齐读。⑤积累背诵:这段语言这么精彩,真的是应该积累下来啊!现在请大家结合你之前画得那幅画,尝试背诵一下这个自然段吧!男女生比赛背诵。
  孩子们,作者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不仅仅是源于他细心的观察,还在于他的观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你从哪些词语当中体会到的?(原先、现在)(板书:连续观察)
  五、方法实践,自学第二自然段
  要求: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在原文当中还有所体现,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能够体现作者“细心观察和连续观察”的语句,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微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交流:通过“叶尖一顺儿朝下”可以看出爬山虎的叶子很整齐、排列有规律,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叶子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叶尖朝下;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是为了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却也不留一点空隙”,又让我们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长得是多么的茂密啊,这是一种静态之美;【“一顺儿”没有处理意思,指的是同一方向,体现排列整齐,“铺”和“均匀”相呼应,再慢一点,让学生慢慢说。】
  “漾”,把被风吹过的叶子比作波浪,满墙的爬山虎,一层一层地随风飘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作者又赋予了爬山虎一种动态美。
  【孩子们在这里抓到了“拂”这个字,“拂”是促使爬山虎叶子荡漾的原因,在这里品析“漾”时,“拂”字的品析也不能少。】
  孩子,现在,你知道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吗?这叶子之所以长得如此茂密、可以爬满整个墙壁,功劳最大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六、写作方法总结
  当我们在观察一个事物的时候,能够做到细心和坚持,就很容易找到这个事物的特点,如果你还可以通过文字具体地表达出来,那你的文章一会很精彩。
  七、推荐阅读
  一、回忆导入
  1、读词:请同学们轮读上节课的词语。每生读一个词。
  2、回忆上节课内容: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段,我们来试着背诵第二段,不会背的可以看书读。
  3、回忆大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大问题。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
  4、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爬山虎叶的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和是怎样爬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上节课圈画的有关脚的特点和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
  二、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师导语:好,下面我们来学习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谁来告诉我们,你划了哪一段的哪一句,写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1、学生汇报
  1)、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三句“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写出了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是茎上。(板书茎上)
  师导语:是的。还有吗?
  2)、我画的第三段第四句“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细丝)
  师导语:啊,原来爬山虎的脚是六七根细丝,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还有吗?
  3)、我画的是第三段的第五句“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写出了脚的颜色。 导语:嗯,脚的颜色也是嫩红的。
  2、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同学们看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描写,对比刚才我们学习的书上的第三第四第五句,哪个好,好在哪?
  2)、学生说写法上的好处:第四句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善于运用了生动具体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脚的特点的,这种写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板书具体)
  3、指导朗读背诵。
  1)、出示图画:同学们看图,你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学生说感觉怎么样。)那你就朗读一下这三句,表达一下吧。(三个学生读)
  2)指导背诵:现在,你已经知道爬山虎脚的特点了吗?看着图片给你的同桌介绍一下。
  3)、不看图会说吗?大家齐说。
  导语:这就是爬山虎的脚。那他是怎样爬的?我们接着来学习。(板书爬)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导语:谁来给我们读一读你画的句子。
  1、找学生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大家认真听一听,我们来初步了解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2、请学生再读第四段第一第二句,找出能够表现爬的过程的词语,再体会一下爬的过程。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触、巴、弯、拉、紧贴、爬。
  4、演示爬的过程:同学们看这些动词,再拿出事先老师给你们的图纸,跟老师一起来把这
  几个动词表示的动作画出来。
  1)、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2)师生一起一边说一边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接着
  3)学生说,老师画。
  导语: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正是长出一段茎,就长一片叶子,然后长出一只脚往上爬,所以他的叶子很均匀,没有重叠的。着也体现了爬山虎的聪明,均匀无重叠的叶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
  5、理解动词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再看看这些动词,他们的顺序能互换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讲解: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墙上贴得紧。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细丝由直变弯曲,就紧贴在墙上了吧是因为产生了拉力。叶圣陶爷爷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准确表达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学习最后一段: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谁来告诉我们,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萎了)触着墙的呢?(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师指板书点拨:通过刚才学习第四段爬山虎爬的过程,第五段脚的变化,你知道,叶圣陶爷爷的观察是一时的吗?(不是)是的,叶圣陶爷爷懂得连续的观察,才为我们展示了这么可爱的爬山虎。
  三、归纳概括
  导语:同学们看着板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更加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和怎样爬的。
  2、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
  3、按顺序表达。(引导学生看黑板写叶的部分写脚的部分,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表达的)。
  4、仔细观察,继续观察的方法。(问:知道叶圣陶爷爷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特点和爬的过程写得这么形象,生动吗?(靠的是仔细观察)仅仅是一时的观察吗?
  5、学生抄写表达方法。
  6、读“阅读链接”,体会观察,记录的好处。
  师点拨: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连续的主要手段。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这样,我们会终生受益的。
  四、巩固应用。
  提出练笔要求:我们已经知道爬山虎的特点了,你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写一下“爬山虎的自述”?我们可以这样的顺序写:我的名字叫爬山虎,我长在??。我的叶子的特点是??。我的脚的特点是??。我爬的时候,脚先??,然后??,最后??。
  为了节省时间,每一个小组写一处。分别找各小组汇报。
  五、 拓展创新
  同学们,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行动吧。回家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做记录。也可以让妈妈帮忙泡豆子,看看他们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6 爬山虎的脚
  叶 嫩红—嫩绿 新鲜 准确
  生动
  朝下均匀无叠无隙 具体 波纹 好看
  脚 茎上 叶柄反面 按顺序 细丝
  嫩红
  爬巴、弯、拉、紧贴、爬仔细观察, 连续观察

  爬山虎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从叶老批改的作文及教导中体会他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中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格美,学会做人。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阅读他们的作品;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作品,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生质疑,导入新课
  1、读课题,质疑。
  2、检查预习,生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用小问号标出来。
  三、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师评价。
  2、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师生共同评价。
  3、填空,整体感知课文。
  四、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学生质疑。
  2、划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指名读,说说分别是描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它们有什么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句子。针对这些句子,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考考别人。把自己不懂的和其他同学讨论一下,共同解答。在合作中又发现了什么新问题?我们来一个小组PK赛,看哪个学习小组找的问题最多,理解课文的能力最强。提出一个问题或回答一个问题老师将在你们那个小组粘上一个爬山虎的叶片,添上一片绿。哪个小组的爬山虎的绿最多,将得到老师的特别的奖励──叶圣陶爷爷写的书哦!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4、小组PK赛,相机指导朗读。
  5、评价总结。
  6、美丽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生齐读。
  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五、课后作业
  1、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写下来,下节课和同桌交换一起改一改。

  爬山虎教案7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理解生字新词。
  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预习”与“思考.练习”,使孩子对本篇文章的学习重点做到心中有数。
  ⒋读通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以一定的速度读通课文。
  三、教学准备:
  ⒈投影片A、B
  ⒉投影片(课文插图)
  四、教学过程:
  ㈠自读:(第一轮)
  ⒈明确自学要求:[出示投影(小黑板)A]
  ⑴默读:①标出小节;②用横线划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字典将解释注在课文相应的词条旁。
  ⑵轻读:①读时能听见自己的发音;②先通读,读不顺的地方再反复读,直到通顺(达到“三不”)为止。
  ⒉学生自学。
  ㈡交流:
  ⒈校对小节数:计11小节。
  ⒉读写生字词。(试读与范读结合;板演、书空与范写结合。)
  ⒊解释词语:(以思考.练习4的词语为主)
  步骤:⑴读出词语所在的句子。
  ⑵解释(能联系上下文最好,但绝不强求。)
  推荐:推举,介绍。
  秘诀:秘密的窍门、办法。
  删掉:(演示)
  颠倒:(举例)
  典雅:优美不粗俗。
  融洽:彼此感情好。(谈得投机)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蕴含:包含。
  受益匪浅:匪,不、非。受益不浅。
  平易近人:态度和气,使人容易接近。
  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
  堪称楷模:堪,可以,值得。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
  ⒋通读:
  每生读一小节,师适当点拨。达到不添、不漏、不错。
  ㈢自读:(第二轮)[出示投影(小黑板)B]
  ⒈明确自学要求:
  ⑴审题质疑(自问自答与自问他答结合)
  ⑵初步思考解答“预习”题:
  ①在文中划出作者的姓名;
  ②划出作者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
  ③结尾句说明了什么?
  ⑶思考.练习:
  ①完成第一题。
  ②在文中划出第二题的句子,并读一读。
  ⒉学生自学。
  ㈣交流。
  ⒈补充: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⒉引导分段:爬山虎的主人是谁?写了主人的几件事?
  ⑴简介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我们曾学过叶老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爬山虎的脚》。
  ⑵第一段(1─4)修改作文;第二段(5─10)应邀作客;第三段(11)我的印象。
  ⑶课文讲了1963年“我”的一篇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帮他修改作文并邀请作者到他家作客的事。
  ㈤作业:
  ⒈抄写生字新词。
  ⒉对文末句质疑并解答。

  爬山虎教案8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什么来了?
  生:爬山虎
  师:出示图片,猜一猜
  生……
  师:大人小孩儿?
  生:大人。
  师:到底是哪个大人啊?
  生:孙老师。
  师:这就是我,我来自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出示录像)
  师:我们在课间游戏呢。
  (出示小学生的画面,让老师当大使)
  (有个小学生介绍北京小吃)
  师:南昌有什么好吃的?
  生……
  生:小小旅行家,北京有长城
  生:黄山
  介绍学校
  师:出示校园一角,板书爬山虎,对叶圣陶有什么了解吗?
  生:童话作家。
  上课。
  师: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和老师一起写,注意“那”字的左边是两笔,“绿”字的最下面一横稍稍长点……
  (齐读课题)
  师:绿绿的充满生机,再读课题。
  师:想知道这篇文章里写了什么吗?那就打开课文来读,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的读书姿势。)(大约5分钟)
  师:谁坐好了就说明已经读完了。
  (生继续读)
  师:孙老师认为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再读读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读得特棒。
  (出示词语卡: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生读
  生:(读)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
  师:春风拂面,轻轻的拂过,再读一遍。
  (生读)
  师:映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学生读
  (出示:曲线的“曲”“曲”两个字音的释义选项。)
  师:选哪一种解释。
  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出示:两组句子。
  师:第一组是写谁的?第二组是写谁的?
  生:叶圣陶 肖复兴
  师:肖复兴是一位作家,当时还是一个中学生,和你们差不多。
  师:《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都带有爬山虎,那篇是写植物的,这篇还是吗?
  师:这篇课文是写哪两件事?在哪里可以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交流。
  生:1—5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帮我修改文章,
  师:我们简单的概括,修改文章,修改作文可以吗?
  生:6—10自然段写叶圣陶爷爷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师:概括一下。
  生:邀请做客。
  师:大家跟他意见一样吗?
  师: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自学这部分,一会儿交流。用笔画一画,一会儿出声的读一读划的句子。
  (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学)
  师:出声的读读你划的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看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出示句子:翻到我的那篇……)
  师:你从哪里看到的?
  生:密密麻麻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啊?看看叶老先生修改的。
  (出示修改的文章的图片)
  师:我们应该怎样画曲线直线啊,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翻到我的那篇作文……)
  (生读)
  师:听到你的读,我仿佛看到“密密麻麻”。
  生:从一张画像,一幅画像,我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师:有什么不同呢?一起体会体会。
  生:“幅”字用在画像上就更准确了。
  师:我们平时说一幅画像,这样用字就更准确了。
  板书
  师:叶老先生曾经说过,你们再看看叶老的修改,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了一大段话……)
  (出示:怎么你把包……)
  师:两个修改符号,一个是删除,一个是删改,都有“删”字,知道“删”这个字是怎么来的?我们先看看“册”字的来历,(出示图片)古人也有写错的时候,他们就用小刀把字挖去,所以,删字就是册字加一个立刀。……
  师:要想写好,注意什么?
  (生说)
  师:删改前的字和删改后的字有什么不一样啊?自己读读,试一试
  生:书皮换成包书纸更确切了。
  师:你用的是课本上的话。
  师:叶老这个大作家为我这个初中生修改,你感受到什么?
  生:认真
  师:谁能在课文中找到呢?
  (生读文中句子)
  师: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脸上了,还吹到心里了,应该怎么读啊?自己试试。
  (生读)
  师: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可是修改了一百多处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读)
  (出示修改文字)
  师:配乐,叶老是教育部副部长……可忙了,但是还为我这样的学生修改文章,读——
  (生读)
  师:当时的叶老已经七十多岁了,牵挂着我们的成长,所以——
  (生读)
  师:叶老先生此时在你心里仅仅是一个认真的老人吗?
  生:温柔
  生:慈祥
  师:叶老是一位教育家。
  生:给我们关爱。
  师:给予每一个学生关爱。
  师:叶老后面还写了一段评语。不仅告诉肖复兴,还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的?
  (生读)
  师:怎样写好作文?
  生:具体事实。
  师:看第二句话,还有什么具体要求吗?写好作文——
  (生读句子)
  师: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在这件事上深受感动。
  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师:修改了一百多处呢?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提出来)
  师:快读读第五自然段。
  生:那段简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好作文的信心。
  (板书)
  师:走上了文学之路,成了一位大作家。他不能忘记,我们也跟随他一起,
  出示:
  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
  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
  生填写内容,汇报。
  出示:句子
  师:读前面的句子,生读。
  师:今天我们感受到叶老的平和,也学习了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一下学习卡片上的话,看看怎么修改啊?(下课铃响)
  (学生修改)
  师:用上这两个修改符号。能说说怎么修改吗?
  生回答。
  师:还有其他地方吗?
  生回答。
  师:看到课题……
  下课。

  爬山虎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热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4、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爬山虎的脚。
  2、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叶子图片、爬山虎的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有许多同学都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叶子)
  2、你能说说你见到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吗?
  (让学生谈谈自己以前观察到的叶子的样子。)
  3、我们看看叶圣陶老爷爷是怎么写的?
  (放录像,教师范读。)
  4、看了录像,你认为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个有什么特点。)
  那些句子体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
  (指导朗读)
  5、齐读第二段、放录像,学生试复述。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在这美丽的叶子下面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
  1、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用我们平时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内容,让学生抓重点词,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过渡:它又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用什么方法?
  (抓重点词:触、巴、拉、贴。教师板书)
  3、学生上黑板演示爬山虎怎样向上爬的。演示中理解词语“一脚一脚”:
  ⑴ 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让学生用手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⑵ 评议学生演示得对不对。
  ⑶ 教师小结:
  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多媒体演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学生复述,指名背诵。
  5、过渡:
  那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2、爬山虎的脚和墙的关系怎样?
  六、总结
  1、我们知道了在爬山虎美丽的叶子下面,爬山虎脚生长的位置、样子和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2、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的方值得我们学习。
  3、作者进行细心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是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
  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仔细观察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爬山虎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段落的自主感悟和个性解读,了解叶老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
  2、通过比较诵读,感受课文通过爬山虎的描写所反映的作者不同的心情,初步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链接作者的文学之路,品味重点句子和课题的深刻内涵,感受课文表达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4、补充阅读,初步学习读懂借景抒情的段落。
  【教学理念】
  学生的阅读是一种自主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对话活动中,提供必要的语言依托和补充材料,给学生搭建起自主阅读的脚手架,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层解读文本,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获得语言的发展和精神成长的营养。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诵读,初读课文
  1、四十多年前,著名作家叶圣陶曾在《爬山虎的脚》中描写过自家院落里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本册课文第6课),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大家背诵几句。
  2、揭题,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些什么。
  3、交流初读感受,梳理课文中的人与事。
  二、多层解读,深悟课文
  叶老帮“我”修改作文以及那天下午的谈话,使我对叶老的做事与为人有了一些了解。
  1、自主读悟,表层解读:
  默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具体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 )。
  (引导学生联系文中几处具体描写读懂“认真、平和、质朴”等。)
  2、资料帮助,个性解读:
  一个初中生,习作得到了大作家的修改,并受邀到作家家做客,请你也像作者一样从这修改中、交谈中去感受一番,你从中有什么感受与收获。
  出示文后补充的“资料袋”材料──被修改的作文稿子,补充阅读原文中对谈话内容的记叙。
  (附: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难点感悟,诗意解读:
  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他的批改却如“春风拂面”;我受邀做客,他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看着这两个词语,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看着这样的修改,仅仅是脸上的感觉吗?冬天的冰融化后,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变成淙淙的春水。那么,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了什么?)
  ⑵ 指导有感情朗读,引读课文中直接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4、比较阅读,写法解读:
  课文在第二件事的记叙中两次描写了院中那一墙爬山虎,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
  ⑴ 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读一读。去掉这些描写是否通顺?有何不同?
  ⑵ 联系作者两次看到爬山虎时的心情,想想两次对爬山虎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⑶ 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让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诵读。
  (师生合作,有感情配乐诵读。)
  三、悟读课题,升华情感
  1、补充阅读,感受“非凡”:
  叶老的批改,如春风拂面,叶老的话语,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心里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那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那个夏天以后会发生什么事?让我们看看肖复兴的文学之路吧。你对这“意义非凡”是否有更多的理解。(附:肖复兴,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散文随笔集和理论集80余部。近著有《音乐笔记》、《日子的回忆》、《纸的生命》、《父亲手记》、《总有一处让你感动》等。曾获全国及北京上海优秀文学奖多种,《音乐笔记》获首届冰心散文奖。《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等篇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2、深情回忆,诵读课题:
  ⑴ 课文结尾写道,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绿着?是仅仅在眼前吗?
  ⑵ 1988年,著名作家叶圣陶逝世。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发生于30年前少年时代的故事。同学们,在肖复兴心里,忘不了的是什么?
  (联系全文抒发情感。)
  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
  ⑶ 师恩难忘这是所有学生的心声。多年过去了,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叶老曾经写过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带着感情读课题)。
  四、读物推荐,课外拓展
  同学们,有许多作家都写过感激、怀念老师的作品,著名诗人舒婷也用相似的命题描写发生在中学时代的故事,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这里呈现的只是文章的结尾,如果有兴趣,就请同学们课外去阅读这一篇《在那颗星子下》。
  ……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爬山虎教案11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字词学习】
  词:推荐、清楚、删掉、规范、温暖、信心、眼帘、燥热、跳跃、融洽、余晖、摇曳、楷模
  四字词:莫名其妙、映入眼帘、春风拂面、模模糊糊
  【重点句子】
  1·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2·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4·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5·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中心思想】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由衷的感激于钦佩之情。文章通过两次具体描写叶老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情景交融,让人不禁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感叹!通过对叶老先生的钦佩来表示对自己未来写作的向往之情。

  爬山虎教案12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爬山虎的脚》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⑴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⑵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⑴ 这一段讲了什么?
  ⑵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⑴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⑵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⑶ 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⑴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⑵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
  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
  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⑶,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九、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孔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词句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交流图片、认识爬山虎
  1.组织学生交流观看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爬山虎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画面上爬山虎的样子,并说一说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2.鼓励学生介绍爬山虎,并说一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朗读课文、认字解词
  1.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解决。
  2.交流学习成果,指名读幻灯片上的字词。
  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默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解决部分疑问,再梳理问题。
  (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它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
  (2)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几部分内容?
  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脚的样子。
  1.读相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2.根据自己的理解动手画一画,看看谁画得最正确。
  3.同桌互相看看画得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齐读第4自然段,并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的积累。
  课后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学校的爬山虎,并把看到的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老师要求大家观察爬山虎并作记录,下面就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自己的观察记录。
  1.读记录并说一说和作者的观察有何相同和不同。
  2.对比作者的描写,集体评议大家的描写。
  体会词语、品读句子、演说特点
  句子一:(爬山虎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1.反复朗读,找出能展现爬山虎叶子特点的词语。
  2.讲一讲自己有什么感受,并说一说这些词为什么用得恰当。
  3.带着理解和感悟仔细品读。
  句子二:(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的方,反面伸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1.讨论回答:这三句介绍了爬山虎的脚哪几方面的特点。
  2.从叶柄、六七根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认真,描写准确生动。)
  3.以我是爬山虎的脚为题,向大家演示自己的特征。
  画一画、演一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1.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并试着换一换这些词语,然后集体评议、对比优劣。
  2.指名在班上说一说,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
  3.同位之间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感悟作者是怎样把意思写清楚的。
  听读思考
  1.听老师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后回答。
  爬山虎的脚在触墙前后有什么变化?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探讨。
  读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说自己的体会。
  谈启示、说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从这一课中受到的启发。
  (可提示学生从作者的观察顺序、作者的观察方法、文章围绕一方法和时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些方面去谈。)
  小练笔
  1.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爬山虎教案14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1)师:小朋友们都能说出爬山虎慢慢长大了的样子,可是有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看到就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
  幼儿讨论,回答,引导幼儿制作爬山虎生长示意图。
  (2)分组商量记录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和你的伙伴商量,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记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有照片、记号笔、胶棒、白纸,请小朋友和同伴听到音乐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进行记录,音乐结束回位置,选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记录结果。
  (4)分享交流:请每组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的记录。
  师:哪组愿意来分享他们的记录,说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觉得那种方式记录比较清楚?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发现身边更多的藤类植物。
  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藤类植物,它的生长也很有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用我们学会的方法去观察、去记录,我们会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爬山虎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圣陶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二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与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背诵2~3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又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
  四、教具准备:
  1、爬山虎实物展示。
  2、学生准备水彩笔及白纸一张。
  3、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八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出示实物,你在哪儿见过爬山虎?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的植物都是怎么组成的?(由根、茎、叶组成,可爬山虎还有脚,觉得奇怪吗?)
  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爬山虎的脚究竟是怎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2、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我国现代文学史世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
  二初读检查
  1、请大家自由郎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找一找课文中那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检查交流:
  1、开火车读,齐读词语。(课件)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随机理解“叶柄”、“重叠”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3——5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3、小结: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写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作者在哪儿看到了爬山虎?
  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都在墙上)
  2、教师小结: 作者这样写是以这两处的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 其实爬山虎还可以长在岩石上。
  3、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两句话除了告诉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你还能从句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从“满是”,“一大片”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4、再读第一自然段。
  四讲读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2、小组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3、品味语言。随机理解:新鲜、舒服、均匀、拂过、漾起等词语。
  新鲜指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醒目,叶子生长旺盛,充满生机。
  舒服指看上去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当你心情烦躁的时候,看一看爬山虎,会觉得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当你悲伤的时候,看着它心情会舒畅。当你疲惫的时候看到它会觉得神清气爽。
  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这句话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我们一般描写植物只会写植物的静态,而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动态也写得惟妙惟肖,值得我们借鉴。
  区别“荡起”与“漾起”的含义。
  5、指名朗读,要求读出对爬山虎叶子的赞美之情。
  6、练习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7.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出示课件,读相关句子。
  交流讨论:生长位置在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脚的样子:枝状的——指六七根细丝构成的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指每根细丝的样子。
  脚的颜色——嫩红的。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茎上添画叶子和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的语言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4、再次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爬山虎的脚,如此细小的脚作者却描写得那么细腻,这都是因为作者在仔细的观察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指导写作方法。我们不了解爬山虎的脚,但是看见过蜗牛的触角,即使没有看见过蜗牛的触角,你也能想象得出龙的爪子,所以说采用比喻的写法能让我们对描写的事物了解得更加具体、形象。那么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呢?它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