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编【6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加班加点,废寝忘食有时很可能是不具备效率和工作能力的表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编【6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二、教学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四、教学重点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五、教学难点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七、课时安排
  (一)数一数2课时
  (二)比一比4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6课时
  1、1———5的认识5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8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3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6课时
  (五)分类4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8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6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6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6课时
  (八)认识钟表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6课时
  1、9加几5课时
  2、8、7、6加几6课时
  3、5、4、3、2加几5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2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通过几个数数,初步了解数数的情况,学会数数的方法。
  2、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通过操作,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4、掌握数数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指导数数。
  5、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6、掌握数数的方法
  7、初步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不能有序地进行数数。
  8、不能熟练地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物体的多少。数字歌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法多媒体课件
  第二单元
  (位置)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觉它们的相对性。
  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及其相对性正确辨别“左”“右“及其相对性xKb1.Com数学常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实际体验法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认、读、写1——5各数,认识“>”“”“”“”“”和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1、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4、初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6、初步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圆柱的判断。趣味知识:聪明的小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观察法
  动手操作多媒体课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能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正确地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的位置。
  2、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进一步认识“>”“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1、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初步认识“个位”“十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3、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5、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6、正确书写11——20各数。
  7、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8、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9、正确数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
  10、掌握数的组成及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11、正确书写11——20各数。
  12、熟练地口算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13、熟练解决两数中间间隔问题。
  14、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趣味知识:奇妙的数字“2”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演示法
  讨论法多媒体课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辨析能力。
  4、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5、使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
  6、使学生掌握看整时的方法,学会看整时。
  7、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是将的良好生活习惯。区分时针和分针钟表的由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观察法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理解?理的基础上,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数学,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正确计算9加几。
  5、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6、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7、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8、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9、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0、正确计算9加几。
  11、理解“凑十法”。掌握用“想大数加小数”的方法口算小数加大数。
  12、正确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的题目。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4、对同一个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能够利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5、数位对齐
  16、进位的方法及熟练掌握。
  趣味知识:聪明的高斯培养合作意识和方法,激发求知欲,体验成功的喜悦。实际操作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乐于参加各种数学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对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对数学有着一定的求知欲,所以在本学期的数学课上,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不怕错误,具有问题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快乐学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五、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六、课时安排
  1、数一数1课时
  2、比一比1课时
  3、分一分1课时
  4、认位置1课时
  5、认识10以内的数 10课时
  6、认识图形(一) 2课时
  7、分与合 7课时
  8、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0课时
  9、认识1120各数 4课时
  10、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1、期末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四、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应该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应该: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
  (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
  (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
  (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认数与计算相结合,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数和计算的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紧密联系着的。认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认识。对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同时结合数的认识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较容易理解,也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计算。
  3、重视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数概念的建立,对儿童学习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儿童入学时都已经会数甚至会读、写20以内的各数,但是对于数的概念未必清楚。因此在每一段认数教学中,都要教学数的基数含义、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序数含义、数的组成等内容。同时注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急于评价各种算法的优劣,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注意体现因题而异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计算方法。
  5、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教学时应该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为此,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要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用途。基于这一观点,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
  问题的实际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就成为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从儿童认识的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8、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努力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主要表现在: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实物(动物、水果等)图画卡片、数字卡片、符号(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图形卡片这些都可以供学生认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时操作用。
  2.口算练习卡片
  3.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这是为使学生达到计算熟练用的学具。
  4.数的组成练习卡片这是为使学生掌握数的组成的练习材料
  5.计数器这是演示20以内的数和计算用的一种教具。
  6.绒板这是用来演示数数、计算和分类等内容用的教具。
  7.钟面
  8.方木块可以用来数数和演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9.小棒本学期每个学生要准备20根小棒。
  10.数位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用。
  六、课时安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1课时的教学内容,正课16周,总复习4课时。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数一数(1课时)
  二、比一比(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0课时)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3课时)
  五、分类(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4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课时
  八、认识钟表(2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11课时)
  1.9加几……………………………………………………………………………3课时
  2.8、7、6加几……………………………………………………………………4课时
  3.5、4、3、2加几………………………………………………………………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50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孩子们对很多事情还没有概念,比如进学校不穿拖鞋、不乱丢纸屑等都没有养成习惯。由于年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但通过几天的相处,我发现他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领域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2、数学思考领域
  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学生在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解决问题领域
  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情感与态度领域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可以用20以内的数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比单纯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为重要。
  四、本册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1.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现实的——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
  学生愿意思考,乐于接受;
  引入数学问题(如P7例1、P18例1);
  引导学习思路(如P71第11题);
  激发学习兴趣(如P26例1、P54主题图)。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数学知识不宜以定论的形式出现,培养儿童的问题意识(如P10例1、P81主题图);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搭建认知平台(如P17第9题);
  体现开放性和多样化,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如P8例4,P36例3);
  把合作交流作为学习行为与学习要求(P16第8题,P89第3题)。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让学生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乐于学习数学;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为主,文字以对话出现。
  有利于学生“(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号)”
  课堂活动
  作用: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讨论交流的机会;
  课堂活动与教学活动、练习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主要形式:操作、游戏等。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个体与集体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
  P16第8题、P62第4题,认识周围的数、我有一双小巧手。
  贴近儿童生活,注意适用性与开放性;
  展现过程,有一定的操作性。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示儿童的思维过程;
  ——允许儿童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课后作业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6. 注重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文化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
  数学文化包括数学简史,数学趣闻,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的影响……
  体会数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两个数学文化:P58“分类”和P80“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五、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六、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七、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准备课 2课时
  2—3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9课时
  4—9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16课时
  10 分一分、认识物体 5课时
  11—13 11—20各数的人数 7课时
  14—16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8课时
  17—19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9课时
  20 总复习 4课时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