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繁花凋零,只为衬托曾经无限美丽过。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跑得太快,会容易后劲不足;跑得太慢,就会落伍;中途退出,就会断送以前的努力;不参加,就没有赢得比赛的机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地理教学设计1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地理教学设计,只重视了以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就经常会出现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 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地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总结。青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是适应当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也就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不能离开当地的自然条件,而且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真的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板书
  青藏地区
  1、位置: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横断山以西
  2、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西部
  3、面积和人口
  4、民族和宗教
  5、自然环境特征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情况

  地理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丰沛,在当地生长的冷季型草坪不仅需水量大,而且四季常绿。可是,如果违背植被地带性规律,将这种草坪引进到我国西北半干旱地区,则需要人工浇灌维持生长。这样,不仅容易加剧当地的用水危机,而且还会增加市政管理费用。因此,这是一件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事情。本章设计这样一个研究主题,目的是让学生用本章讲到的不同地区环境的差异比较、环境中某一要素的改变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等知识,来分析和评价实际问题。
  广场草坪在欧洲有着非常好的生态作用,但到了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这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因此这个研究活动,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基本地理观念方面有突出的作用。
  教学建议
  1.建议城市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去认识草坪在市民生活中的作用。在一个充斥车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几片绿色无疑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在黄沙漫天的日子里,几片绿色带来了希望。资料1中介绍的欧洲更是如此,阴雨过后的艳阳下,草坪是最为舒适的地方,它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居民。
  2.资料2从用水、资金、污染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冷季型草坪给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带来的影响。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部分资料进行归纳总结。
  3.为什么在欧洲有着良好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冷季型草坪,到了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却出现了这么多问题呢?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欧洲西部和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入手来探讨这些问题,比如降水的季节分配、气温的季节变化和生物种群的适应性等。
  4.对于西北地区的城市绿化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因地制宜的地理观念去分析。根据各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的绿化方案。适宜种草发展草坪,适宜种树就多种树,适宜种本地品种就不要再引进。
  相关资料
  1.天涯何必尽“洋草”
  从近年大量出现的事实证明,大面积引植外来草种不但不能改善生态环境,反而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地的草种天生具有适应这里气候和土质的条件,它们的根长得又粗又长。雨季时雨水可以顺着草根的缝隙渗到较深的土层中储存起来,涵养了地下的水源;天旱时长长的草根又能从土层较深处吸到水,照样欣欣向荣。它们自生自长,基本上不需要人来护理。而引进的洋草却不行,它们的根又短又细。在原产地生存没有任何问题,但移栽到我们这里就水土不服了:发病率很高,达到30%至60%,不得不经常喷施农药,势必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根子细,在沙质土上站不稳,栽种时必须把土筛细,根子短不钻土吸不到土层较深处的水,就得靠人工大量浇水来养护,耗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对一些缺水的城市更是得不偿失。更严重的是细土层上浇了水,晒干后就会在草皮下形成板结层,致使雨水下渗受阻,白白地从地面流走,久而久之将造成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样的教训曾在一些国家出现过,如今他们正在积极地设法扭转。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组织拔掉过去人工栽种的外来草种,恢复本地野草。而我们国家到现在洋草坪风仍方兴未艾,从东北到海南,许多城市都是把大面积栽植洋草的来当作“绿化”指标提高,甚至一些古典园林里也砍了旧植被,种上了洋草坪。
  从生态学的角度上讲,引进外来物种是有危险的,有的是不容易成活,而另一些则会因无法控制而造成生态危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就从国外引进过“水葫芦”和“大米草”结果四处泛滥,大面积地侵占水体和良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控制的办法。可是近日又听说一些地方为了让人能到草坪上去活动,正从国外引进一些比原来的草种再生能力大大加强的品种。又是引进,有这个必要吗?本地土生土长的草种既经济、生命力又顽强,怎么就这么不招人待见?据一位曾到美国考察的中国学者说,华盛顿白宫前的南草坪可谓世界知名,但整个华盛顿仅此一处,其他地方都是天然生长的极普通的野草。“洋人”都舍不得大量栽种那些既昂贵又难伺候的“洋草”,而我们却还在大量引进,何必呢!
  2.草坪的作用
  草坪能给人以清新、凉爽和愉悦的感受,为人们提供一个愉快、干净、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绿茵芳草能像吸尘器一样净化空气、过滤灰尘,减少了尘埃也就减少了空气中的细菌含量。据测定,南京火车站灰尘数量大,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达49100个,而南京中山植物园大草坪上空仅为688个。
  草坪还是二氧化碳的最好消耗者。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平方米1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克,每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38克,所以如有25平方米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由此可见,城市中的草坪对净化空气有何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人们站立于大草坪上感到空气特别新鲜的原因。
  草坪还能减弱噪声,一块20米宽的草坪,能减弱噪声2分贝左右。杭州植物园中一块面积为250平方米的草坪,经测定,与同面积的石板路面相比较,其音量降低了10分贝。草坪又能调节温度和湿度。在南京市的夏天,有时没有长草的土壤表面温度为40℃,沥青路面温度为55℃,而草坪地表温度仅为32℃。多铺设草坪可减少地表放热,降低城市气温。据测定,夏季的草坪能降低气温3~3.5℃,冬季的草坪却能增高气温6~6.5℃。同时,草坪还能增加空气湿度,它能把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变为水蒸气蒸发到大气中。
  3.城市绿化:以树为主 还是以草为主
  据有关资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吨。武汉市仅一个洪山广场日耗水70吨。现在有些城市不得不用污水浇灌草坪了。这带来一系列问题:许多城市污水处理没过关,“原汁原味”浇灌草坪造成污染扩散。对南方城市来说,市民意见最大的是夏天烈日炎炎,栽树能遮荫,而草坪对遮挡阳光不起任何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城市土地寸土寸金,人群活动空间本来就狭窄,而草坪成了“禁地”,挤占了城里人的活动空间。城市绿化的作用除美观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专家研究表明,在调节城市湿度温度、制造氧气、消音隔尘等方面,草坪远不如树木。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还有一个不能不算的账:每平方米草坪的造价一般5-10元,有的高于此数几倍;修剪、除草、浇灌、病虫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而以树木为主的绿地管理,每平方米每年只要1-2元。于是一些专家呼吁城市绿化栽花种草不如植树。

  地理教学设计6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7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
  (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的风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五、教学方法
  采用设问式教学,在一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层层讲解分析,步步深入。先提出假设条件,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总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再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结论。
  学生采用探究式学习,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六、教学手段和用具
  讲解分析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复习热力环流,本节知识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需要用到热力环流的知识,复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说明太阳辐射在高低纬度间的热量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对人类活动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我们本节课开始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展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板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新课教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认识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其影响,课件展示总结板书。
  【板书】:
  1.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影响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师生探究活动】:
  从课本33页“活动”入手,假设条件“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得出结论形成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若地球表面均匀,且地球自转”。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讲解分析说明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完成。
  【知识小结】:
  课件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知识框图,引导学生认识总结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冷热不均使其动;地球自转使其偏;气压高低定风带。
  【板书】: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师生活动】:
  课件展示并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明确其位置和范围,各个风带的风向变化,强调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近地面的大气环流状况,引导学生从图中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
  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讲述】: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规律(略)。
  【师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引导学生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认识总结规律。
  【板书】: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略)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知识网络图,总结本课知识。(略)
  【课后训练】:
  地理填充图册、练习册(略)

  地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探讨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
  〖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
  〖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
  〖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
  〖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
  〖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
  基础题
  1.D。
  2.“现在的人,有五个孩子都不算多,每个孩子又各有五个孩子。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有二十五个孙辈了。这就造成了社会上的人口多而物资少,虽然辛勤劳作,生活用品却依然匮乏”。这句话反映出作者的忧虑:如果不节制人口增长,将会对家庭和社会增加沉重的负担。
  拓展题
  1.近5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分别是:“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1999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20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20xx年);“水──20亿生命之所系”(20xx年)。这些主题都与生态环境(影响人类与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它们都与人口增长有关。
  2.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主要有: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行政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全体职工以及当地居民都树立起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思维以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观念;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便大力开展有利于环保事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改造;对于近期无望解决环境污染的企业,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法并妥善实施“关”、“停”、“并”、“转”。
  5 O

  地理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地理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的。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几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统一是相对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是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要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要与之前所学的世界气候的分布联系起来,气候的分布是地理学习中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掌握,有的学生则早已遗忘。其次高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较为欠缺,因此对于一个事物中影响要素有哪些,主导因素又是什么,难以把握。另外,在教学设计时,重点考虑了身边的案例,使学生能亲身体会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不同地区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观察陆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通过自然带模型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总结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同时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培养高一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本节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首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旅游出发,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为了让学生明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不同,在教学中展示温度带的分布和海陆分布图,让学生对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有所感知,进而明确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相对较小尺度的陆地上的地域分异。通过研究自然带的形成分布,通过直观的展示图片,分析不同的景观特征,总结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总之,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达到提升学生读图能力,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能够举例说明地域存在差异现象。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能够分析其主导因素。
  3、逐步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过程和方法:
  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总结。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地理教学设计1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八年级中国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中国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中国地理基础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科学地理观,了解基本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承担的任务,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地理知识基础。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绪言第一章第一节
  2第一章第二节
  3第一章第三节
  4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5单元测试讲评国庆放假 6 第二章第一节 7 第二章第二节 8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9 第三章第一节 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第三章第二节 13 第三章第三节 14 第三章第四节 15 综合探究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16 第四章第一节 17 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1) 18 第四章第三节(2) 19 综合探究单元检测 单元测试 20 第五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复习 23 期末质量检测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 2 第一章第三节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 3 第二章第一节 4 第二章第二节 5 第二章第三节 6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7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8 第三章第三节9 单元测试 单元测试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质量检测 12

  地理教学设计12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一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图片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
  【基本概念】
  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
  2.农业生产活动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
  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
  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
  产出:农产品
  【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
  (1)气候
  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
  (2)地形
  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
  (3)水源
  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
  (4)土壤
  2.科技条件
  (1)劳动力
  (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
  (3)装备
  3.社会经济
  (1)市场
  (2)交通
  ◆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
  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2.布局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3. 生产布局发展趋势
  4.农业地域类型分析
  以亚洲水稻种植业为例:
  1) 季风气候,降水充沛;
  2) 地处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3) 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4) 历史悠久,市场广阔。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13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
  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地理教学设计14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地理教学设计15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3、知道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能够说明日常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懂得具备地理观念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讨论课
  教学资源
  相关资料图片、幻灯片、地球仪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师):今天是大家上学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刚接触地理,大家心中一定有好多疑问。那么,地理课学习些什么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理的世界,领略地理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阅读课本2至6页与同学们谈地理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二、合作探究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板书)
  地理是研究哪里有煤,哪里有铁矿,哪里有水稻的吗是研究城市、工业、农业的。是研究哪里有山,哪里有河,哪里有草原呀,是研究地球的道理呀。也就是说,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一门科学。总结起来,我们把地理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地,大地,地球;理,道理、原理、规律,即地理是研究地球上一切事物的原理的科学。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板书)
  那我们地理研究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地理研究这个讲桌的结构吗那我们研究教室里的这个灯管吗我们地理学研究的东西一般都有“地域性”的特点,简单说就是存在地区差异性的东西我们才研究。这里有,那里没有的东西我们才研究。
  我们再来看看学习地理到底有什么用处:(板书)
  1、学习地理,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学习地理,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如:北极熊淹死、瑙鲁举国迁徙(全球变暖),汽车的生产(体现了经济的全球化)
  3、学习地理,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一个地区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水气土地生)
  4、学习地理,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读图。
  上面讲的这些例子,都是可以从地理角度说出原因。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只要是科学,就一定能讲出道理,因此地理是一门科学,这就涉及到今后我们地理课的学习方法了。
  (三)怎样学好地理(板书)
  1、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走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仔细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学好地理,得做个问题少年,问题少女,多问为什么。
  2、要会读图表,熟练运用。我们学习地理最直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地图,所以,在平时的学习阅读当中,养成读图的好习惯。
  3、要联系实际,勤于实践。从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发现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原理来解释,所以我们要学以致用,把知识学活。我们在大学学习地理,就经常跑出去,去桂林啊、江西啊、庐山啊、鄱阳湖啊。大学那么多专业,学地理是最好玩的,可以经常跑出去旅行,其实也是考察。
  4、要放开手脚,拓展视野。学习地理,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多是是自己迈开双腿走出去,看看家乡,看看祖国是怎么样的;要我们睁开双眼,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搜索有关地理的内容。在这里推荐几个关于地理的节目: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边疆行、动物世界、正大综艺、走遍中国、还有最近比较火的舌尖上的中国、国外的有英国广播公司出的“地球”,还有一些电影:如后天、上帝也疯狂、2012、地心游记、日本沉没、纽约大地震、10.5级大地震、地心毁灭等、可可西里、马达加斯等。培养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
  总结起来,地理就是研究:自然、人文、区域的学科。地理讲究登山涉水,求质求真,我们还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我们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感受地理。地理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咱们作为新一代,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这一学期中我们就来放眼世界,探索地球。
  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讨论,拿到地理书,会想到什么
  学生听讲联想思考
  请同学们回忆小学已学过的自然知识,每个同学举一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哪些属于地理知识内容。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学生充分回答
  讨论交流
  师生互动
  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时学习内容。
  2、预习下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
  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
  1、使我们懂得欣赏和尊重人类生活的世界。
  2、使我们具备全球观念和环境意识。
  3、使我们会用综合和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
  4、使我们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多种技能。
  三、怎样学好地理
  1、善于观察,发现问题。
  2、会读图表,熟练运用。
  3、联系实际,勤于实践。
  4、放开手脚,拓宽视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本土的问题讨论较多,力争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情开始,投入到以后的地理学习中去。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围绕我们身边地理事物和我们亲身体验过的地理现象展开的讨论题,我认为这些活动比较好。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可以学习的方面就是师生互动较好,老师始终在和大家“谈”地理、“聊”地理,没有严肃的说教,我想这样学生会学得更轻松、感觉更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