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对生活中的角已有初步的感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知角,从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学会用尺子画角,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学生每人2条硬纸条和一个按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件呈现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1. 仔细观察你在“美丽的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2. 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二)揭示课题
  大家都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很多的“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课伊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既复习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指一指,初步感知角。
  1.学生小组合作,在主题图中指出角。
  2.汇报交流时课件呈现有色线标示出角。
  (二)描一描,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1. 从主题图中提取教学素材,课件出示例1(先不出示红线):
  2.让学生仔细观察,分别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比较观察: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5.交流归纳: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文结合板书)
  (三)折一折,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1.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折角。
  2.同桌合作:比一比谁折的角大?你是怎么比的?(重叠)
  (四)做一做,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 动手做一个活动角。
  2. 用活动角做“变大变小”游戏。
  3. 引导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程度有关。
  (五)画一画(例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1.小组合作,尝试画角。
  2. 师生交流,完善画法。
  3. 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设计意图:创设“指一指、描一描、折一折、做一做和画一画”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也使角的形成具体化、动态化,加深对角的直观体验,进一步认识角,进而使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一)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2题
  1. 课件出示: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 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
  3. 在图上标上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判断这些平面图形中有多少个角。
  (三)教材第39页“做一做”第1题。
  1.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
  2. 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四)用角组成自己喜欢的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活动,又让数学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40页。
  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角有大有小。
  2.掌握用直尺画角的方法,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验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主体画挂图或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硬纸条、图钉、圆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1.课件或图片出示校园生活情景图(有角的地方可以随机闪动。)
  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不必强求学生把所有的角都说出来,只要能说出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演示。
  3.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有角,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
  学生观看课件后先在小组内把看到的情景说出来,组内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班内交流。
  探究体验
  1.直观感知角。
  (1)引导学生小组内说一说、指一指身边物品中的的角,并用手感觉一下物品中角的样子。
  学生找出生活中的物品上角,如:桌子面上的角,黑板面上的角,文具盒上面的角,书面上的角……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点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指角时一般只指角的顶点处,汇报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才能组成角。)
  2.初步认识角。
  (1)展示实物中的角(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
  (2)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A.先在抽象出的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各部分的名称。
  B.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汇报交流时,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出角的样子。
  学生观察由实物抽象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小组交流角的特征,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C.拿出画有角的图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4)闭眼想像角的样子。
  3.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用纸折角。
  A.提问:你能用圆形纸折一个角吗?比一比看谁折的又快又好?
  B.展示学生折的角,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
  (选大小不同的角进行展示,出现不规的角,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C.让学生体验角的顶点和边的特点。
  (2)硬纸条做角。
  A.小组合作,制一个活动角。
  B.移动角的两边,观察角的大小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4.画角。
  A.自己试画一个角。
  B.演示画角的方法。
  C.按照正确画法画角。
  5.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此些新的收获?
  学生闭眼想像角的样子,并用手势划出来。
  学生动手折角,有的同学可能不会折,小组同学间可以相互帮助,折完后小组内说一说折的方法。
  学生把小组内好的作品在投影上展示,边展示边说明折的方法,并用手指一指角。
  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和边,自己独立体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和图钉,先想一想怎样做,然后动手做出活动角。
  小组的一名同学移动活动角,其他同学观察比较,把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再画一个自己感觉满意的角。
  学生畅谈收获。
  实践应用
  1.投影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明理由?
  2.完成练习八的第2题。
  订正时老师可以投影出示,学生边指边说。
  3.比较角的大小。(练习八的第3题。)
  订正是可以用活动的投影片演示一下,用以验证比较的结果。
  4.拓展题。
  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全班学生用手势进行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数的结果。
  学生先观察,然后再用三角板的角比一比。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设计
  〖活动一〗 引入
  从复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四根一样长的小棒,你们可以用这四根小棒摆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吗?
  生:可以摆一个正方形。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做的很好,如果去掉一根小棒,又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可以摆一个三角行
  【学生继续演示】
  师:如果从三角形中拿走一根小棒,又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师边说边拿走一根小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图形―――角
  【设计意图 对于正方形 三角形,学生们在一年级就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设计意在唤起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认识新的几何图形做迁移铺垫。同时,由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激发了兴趣,调动了情绪,有活跃了学习气氛】
  〖活动二 〗感知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课件出示实物
  钟面 红领巾 剪刀 吸管
  师: 这些物体中都隐含着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角,让我们给这些角脱去漂亮的外衣,就变成这样, 【课件演示 从实物抽象出角来,声光提示】
  师: 你能在自己身边找出角吗?找到角后摸一摸,角是什么样的 ?
  生1: 角尖尖的
  生2: 角两边直直的
  【设计意图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这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中引出角,并从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三〗 创造
  师: 同学们,我们要做一个角的模型,要选择哪些学具,试着做一下。 【生从学具袋中选两根带孔的小棒做成一个角】 通过刚才做活动角,你发现,一个角由几部分组成?
  生1: 我觉得有两部分组成 , 两根小棒就行了。
  生2: 我也觉得是两部分。
  师: 如果没有带孔的点连接,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生1: 不能把两根小棒连起来。
  生2: 不能组成一个角。
  生3: 组成一个角,这个孔不能少。
  师: 是的,通过刚才做活动角,发现角是有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们把两根小棒叫做角的“边”,这两根小棒相交的地方就是有孔的位置叫做角的“顶点”。说一说 ,你们做的活动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设计意图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而这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做活动角,让学生自主去发现角的三部分。】
  〖活动四〗探索
  师: 同学们,你们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 怎么变?
  生1: 我把两根小棒往外一拉,角就变大了。
  生2: 我拿住一边,把另一边一拉就变大了。
  师: 你们能让角变小吗?
  生1: 把两条边合拢一下,就变小了。
  生2: 刚才,我们既能把角变大,又能把角变小,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 与角的边有关。
  师追问 : 与边的什么有关,长短吗?
  生1: 不是 刚才边没有变长。
  生2: 不是 两条边张开的大 ,角就变大,张开的小,角就变。
  师小结
  【设计意图 这段教学,通过拔动活动角,去体验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才能得以充分的感知,增强了认识效果,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活动五〗 画角
  深化角的认识
  师: 我们认识了角, 现在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学生画 师巡视】 说一说 , 你是怎样画的。
  生1: 我是照着三角板画的
  生2: 我是先画两条边,再画顶点。
  生3: 我是先画顶点,再画的边。
  师: 很好,通常我们常用生3的方法画角,请同学们看看【课件画角】,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按这样的方法再画一个角,看谁画的好。 【指名学生黑板上演示。】
  【设计意图 画角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是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相互交流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觉得谁表现最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
  2.学会了画角.
  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例1、例2。
  二、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提供了儿童熟知的三角板、剪刀、吸管等实物图,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感性认识,能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找角;再通过折角、做角、画角等探索性操作活动,使角的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让学生了解角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角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和经验,如桌子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也有的学生会联想到元角分里的“角”、“牛角”的角。学生有初步的角的印象,但对于抽象出角的概念、特征,角的大小变化规律仍有一定的困难。“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们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一折、摸一摸、比一比、剪一剪、摆一摆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四、教学目标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乐趣。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画角和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教具和学具
  教具:电脑课件,剪刀、三角板、吸管等含角的实物,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学具:剪刀、小棒、纸条、图钉、圆形的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有谁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粗心的“小马虎”在画三角形时忘画了一条边,(课件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这还是三角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点评:从学生已有认识起点出发,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会变成什么图形,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揭示课题
  3、学生提问,确定学习目标:
  师:你心目中的角是怎样的?
  师: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点评:尊重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目标从学生提出的众多疑问中选择有效问题。若是和本节课无关或者是以后学习的内容,教师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再告知在今后学习中会慢慢解决。)
  (二)引导探究
  1.认一认:出示课件(房屋平面图中的角;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构成的角;西瓜切面上的角……),这些物体上哪里有角?
  2.找一找:寻找教室里的角。
  (点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角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3.摸一摸
  找一找三角板上的角,共有几个?找到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握住这个角,向手掌心刺一刺,你有什么感觉?再用手模摸这个角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说明什么?
  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4.指一指:指出下面每个角的顶点和边。
  (点评:通过认一认、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归纳,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三)操作感悟
  1.折一折:小组合作,从“两根纸条、一枚图钉、一段毛线、一张圆圆的纸”等这些材料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创造一个角,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哪组想的方法最多。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角的特征。组织学生从多种材料中选取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重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2.比一比
  (1)讨论:利用两根硬纸条和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怎样让角变大变小?通过实验,发现什么?
  (2)两道眼力题:
  (1)(2)
  观察思考:这两组角的边怎么样?大小怎么样?你发现了什么?
  验证:你是怎样比较的?用你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两个角顶点对顶点,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谁张开的角度大,那个角就更大。
  (3)同桌比较刚才自己做的活动角谁大谁小。
  (四)动手经历
  1.你能将小棒做成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
  2.讨论:画角的方法。
  3.小结: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并标明角的有关名称。
  (五)反馈练习
  1.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1)(2)(3)(4)(5)
  2.数一数。请你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学习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激情。
  师:国庆节快到了,田老师做了一面国旗,国旗上有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认识。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索
  1、阅读课本38页的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图中都有什么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其实这幅图中还藏着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找一找这幅图中那里有角?(边说边标出角)
  2、找日常生活中的角。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指教)
  2、展示生活中物体的角。
  3、抽象角,建立角的表象。
  (1)如果把这些物体去掉,只剩下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呢?再用手比划比划。
  (2)出示抽象的角。
  这就是数学上的角,这些角一样吗?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同桌说一说)尖尖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直直的线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4、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角。
  学生创造角后,上讲台展示。
  5、利用活动角创造角,感知角的大小。
  怎样才使角变大,想一想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
  6、自读课本角的画法,自己画角。
  四、学习检测、自主探究。
  1、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五、拓展探究。
  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难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可以学生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地方用到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板画角?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动,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生活情景,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做角、比角等活动,知道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
  教学重点:
  能直观地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明确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活动角、三角板、红领巾。
  学生准备:
  做角材料、彩笔、三角板、正方形纸片、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小朋友们,首先,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生:想!(多媒体动画演示由四根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我让它变(边说边用动画演示拿掉一根小棒变成三角形。)变成什么了?
  生:三角形。
  师:再变一次(动画演示再拿走一根小棒),又变成了什么?
  生:角。
  师:对,说得没错,像这样的图形就是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认识这位新朋友。(板书:认识角)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
  师:(课件创设情景:路标指示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角,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些物体的表面有没有角吗?角在哪里?赶快找出来。
  生:七嘴八舌的指角。
  师:小朋友们一眼就能把这些物体中的角找出来,真是好眼力,老师佩服你们了!我把大家找到的角请下来(课件演示抽象出角的过程)。那么你们能找出三角板面上的角吗?找出角,并用手势表示给你的同桌看,好吗?
  师:巡回查看,正确指导学生指角。看到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们看的(师示范指角)。
  2、摸一摸
  师:看完这些角,你们愿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生:拿出三角板摸。
  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摸角。让学生说感受。
  生:尖尖的、扎手。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角的顶点)对,尖尖的地方我们叫它“顶点”。
  师:(再让学生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有什么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在多媒体里出示角的边)直直的,我们叫它“边”。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画一画
  师: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在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的?
  生:直的。
  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师:下面请学生自己动手画角,并将自己所画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师巡回查看,有错及时纠正。
  师:我们对角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只知道角的顶点和边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如何表示角。其实呀,两条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课件用圆弧表示角)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的标记角的方法标出你所画的角,用水彩笔标出。
  4、做一做
  师:师出示活动角,谁上来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
  师:请小朋友们用课前准备的材料也做一个活动角。玩一玩,边玩边思考:角的大小与角的什么有关?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5、比一比
  师:你们做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再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可以吗?
  师:你们能做出一个和它一样大的角吗?教师取一名学生做的角来比较大小。
  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师:我们玩得这么高兴,有两个小伙伴却不知什么原因争吵了起来,瞧,是谁呀?小黄和小蓝各自画出了一个角。(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在比的过程中都认为自己的角大,现在请你们试着判断一下这两个角的大小,并说明理由,产生分歧,组内研究交流。(动画演示比较大小)
  师: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非常感谢你们!
  师:刚才我们比一比角的大小,有的角可以用眼睛就可以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但是有的时候不能一眼看出,我们就用重叠法来比较了。
  6、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
  三、儿歌渗透
  我是一个小小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想要知道我大小
  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评价反思
  师:这节课你们学得太棒了,我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五角星,你们知道它的面上也藏着角,有几个角呢?
  五、拓展新知
  1、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比划出一个角。
  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角。
  六、总结回顾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如果你是角,你打算如何介绍自己?
  七、作业
  写一段话:说说你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通过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建立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探索角的知识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进一步感知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小棒等。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结交一个数学中的好朋友,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
  师:这个朋友的名字叫什么呢?(板书:和角交朋友)
  生:角。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和角交朋友。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其实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找到它,(课件出示39页例1的剪刀、吸管、水龙头)同学们请看,角朋友就藏在里面,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汇报。
  师:(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同学们相互说一说。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现在我们把这些角的外衣脱掉,仔细观察。(课件演示,将三个物体隐藏,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
  师:(课件出示38页主题图)同学们请看,下课了,同学们正在操场上活动呢?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角吗?
  学生汇报:老师拿的三角板上有角。老爷爷剪树枝用的剪刀上有角,树上有角。小朋友伸开两臂组成了角。楼房上挂的钟上有角。楼房上挂的钟上有角。
  学生每说一个,课件出示红色闪动的角。
  2、初步感知,指角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强,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请同学们找一找自己手中三角板上的角,并给你的同桌指一指角在哪里?
  师:哪位同学到前边把三角板上的角指给大家看。
  学生到前面指三角板上的角。
  (注:提问的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学生到前面指出三角板上的一个角。学生都能指对。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动手摸一摸三角板。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三角板上有尖尖的东西,感觉很扎手,发现了三个扎扎的点,三条直直的线等。
  师:同学们通过摸一摸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你们真了不起,其实数学上的角有自己的名字,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边)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和角成为了好朋友,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可有一些“假角”经常混在角的队伍里,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看谁一眼就能辨别真假。(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1题)。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所以在这里我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把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表象。]
  3、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请看,你能在这张纸上找到角吗?
  生:不能。
  师: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
  小组活动:折角。
  师:哪一组选个代表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折的?
  学生汇报。
  师:你能指出折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
  生:(拿着折好的角。边说边指)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
  [设计意图: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在指角、折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眼、手等感官直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
  4、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你能动手做出一个角吗?小组四人合作,先想想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做角。然后可以用拼一拼,折一折,摆一摆等方法制作出一个角,做出角后,小组内互相指一指角的样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
  (学生用硬纸条、图钉、细绳、小棒等做角)。
  学生汇报,并互相评价。
  有的小组用绳子摆出了一个角,有的小组用小棒摆出一个角。有的小组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一个活动角,而且发现这个角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会、理解角有大小这一知识点,在这里我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5、体验感悟,画角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还知道了角有大有小,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画一个角好不好?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么画的,从一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边说边画)
  师:下面同学们就按照老师的方法来画一个角。
  学生活动:画角。
  展示学生画的角,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我们在画角时,角的开口可以朝上,可以朝下,可以朝左,也可以朝右。
  让学生画出开口方向不同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角时,认真思考、操作、体验、评价,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1、40页做一做的第1题
  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学生边说边指)
  2、找磕头机上的角
  (课件出示大庆的磕头机)
  师:这是在我们大庆随处都能看到的磕头机,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汇报时闪动红色的角
  3、课件出示练习八的第2题
  师:看下面各图,左边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右面的三角形有哪几个角?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和角成为了好朋友,知道了角有一顶点两条边,还学会了画角。
  2、知识延伸
  师:同学们课下就用今天我们结交的新朋友——角,来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比一比,看谁创作的画最好看。
  [设计意图:学生用角创作画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在认一认、说一说、指一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初步认识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观察、比较,明白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3、在折一折、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会做角;通过画一画,掌握角的画法,能够正确地画角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5、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会准确地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上的画面:校园的一角。谁来说说校园里有什么?
  操场上的活动可真丰富,这里边还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图形——角。老师手上拿着的三角板(抽象出三角板上的三个角),形状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叫做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评析]
  情境导入抓住了二年级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二、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
  师:在这幅校园图里有好多这样的角,你能找一找吗?让我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请学生自己指出来: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剪刀上张开形成的角、红旗上的角等等)
  [评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图片中找出角,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给学生均等的参与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从现实个发现角、认识角。
  2.初步感知,正确指角。
  (1)出示剪刀、吸管和水管的图片。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指?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呢?
  (2)从实物中剥离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把水管上的角画下来,会是怎么样的呢?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用手比划比划,看看角什么样子的。然后老师在黑板上把这些角画出来。
  并让同学说说它们的形状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讨论并汇报)。整理并板书: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并感受。
  (4)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图形不是角。(题略)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探究去接触知识,理解掌握知识。
  3.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这张纸,用折一折的办法,折出一个角来。
  学生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并四个学生上讲台展示,并说出所折的角的两条边和顶点在哪里。
  [评析]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角,问题的挑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经过努力形成了形状、大小不同的角,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定义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与角两条边张开有程度有关,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把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师生一起,边操作边说)
  5.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老师拿出两个相差比较大纸折的角,怎么样比较?(学生回答)
  (2)重叠法。老师拿出差不多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谁小?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6、画角。
  1、学生尝试画角,在小组内讨论画角的方法。
  2、展示画角:先画一点,然后从这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线,就画出了一个角。
  [评析]观察、叙述、操作,使学生尽快掌握画角的技能。
  三、巩固拓展
  1.数一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里各有几个角。
  四、欣赏生活中的角
  [总评]
  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感觉到了数学于生活,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的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在:
  1.教师在课堂上敢于放手。在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足了时间与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找角、指角、做角、定义角的大小以及比较角的大小,都是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2.注意了知识的拓展。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增设了一个拓展训练,别具匠心,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拓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1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复习直角:在这些角中,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已经认识的?它的名字叫什么?(直角)怎么验证呢?
  二、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 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 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 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 )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
  四、课堂小结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习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习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叉开,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3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呈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答,教师总结)
  (三)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1、 探索新知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1、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教学重点:认识角,会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使用:三角板、不规则纸、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2、生:三角板。
  3、师:为什么它叫三角板?
  4、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5、师:你能指出这三个角在哪里吗?
  6、师:角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它。
  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二、从生活中感知角:
  1、师:角是一种平面图形,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角,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们。(师出示课件第一张:你能指出这些物体上的角吗?生说一处,标一处。)
  2、师:你还在哪见过角?
  3、师:你们都是会观察的孩子,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既然都叫作角,那它们身上肯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师:现在老师把它们从实际生活中请出来和大家见面,好不好?(课件演示第二张:把图片上的角脱离下来)
  三、初步感知角:
  (一)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1、师:你们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2、生观察,自由发言。
  3、师:书中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名字,角的尖尖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课件演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师追问: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生:三部分,一个顶点两条边)
  5、师:这个角的大家庭里又来了一些自称是角的朋友,你们看看!(课件演示第四张:判断: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二)画角:
  1、师:想画一个角吗?请你们自学P87画角的方法。
  2、师:分几步画一个角?(生:分三步)
  3、师:你说,老师画。(师在黑板上画)
  4、师:画角时要注意,顶点不要太大,边要画直,不要出头。
  5、师:请你们自己在纸上画一个角。
  6、师展示学生画的角,找问题。
  (三)角的读法和写法。
  1、师利用板书中的角讲读法和写法。
  2、师:选择你喜欢的标注方法,标注一下自己的角。
  四、认识直角、钝角和锐角。
  (一)比较角的大小:
  1、师:我们还回过头来观察这些角,除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它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演示课件第五张)
  2、生:边有长有短,角有大有小。
  3、师:那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我们选择其中的三个来比一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生观察比较(师用课件操作反馈)。
  (2)师:你们用的是观察法。
  4、(课件演示:一红一蓝两个角)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角谁大谁小?(生观察可能出现的结果:蓝角大,因为蓝角边长)
  5、师:到底哪个大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等我们探讨完这个问题,再来比较这两个角(请你拿出你们做的活动角,一条边不动,转动另一条边。)思考一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6、生活动、思考、交流。(课件演示结果: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7、师:现在请你比较红角和蓝角的大小。(师课件演示:两个角一样大)
  (二)分类:
  1、认识直角。
  (1)我们还回到生活中这些角,有一种角长得很规矩,很特殊,是什么角?(生:直角)
  (2)师:你们能把直角挑出来吗?
  (3)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直角?
  2、分类。
  (1)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角分一下类,分类是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分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不同角的特点。
  (2)师:直角为一类,其它的角与直角比,分为两类,你会分吗?
  (3)生:独立分类。(师演示课件:依据学生的回答拖动角进行分类)
  (4)课件演示结果: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
  (5)师:如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三类角,怎样排?
  (6)师:请你们观察自己的三角板,指出上面的角都是什么角?
  (7)师:又来了一些角的朋友,请你挑一挑。(课件演示)
  (8)(课件演示一个近似于直角的角)师:请你判断这个角是直角吗?(生自由发言)当你用眼观察,无法准确判断这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一量。(课件演示)
  3、做直角。
  (1)师:现在你们桌子上都有一张不规则纸,你能折出直角吗?(生折交流)
  (2)师:你们是这样折的吗?(课件演示)
  4、找直角(课件演示)。
  (1)在平面图形中找。
  (2)在钟面上找。
  五、欣赏角。
  课件演示: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
  (一)你有什么收获?
  (二)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应该能发现,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们又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思路:
  以学生为主体,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思考,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老师在关键处启发诱导,直观教具的使用,提高学生感官上的效果,激发兴趣,提高对数学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材分析
  1、授课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课本第38~39页。
  2、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三角形有初步的表象,对生活中的角有一定的感受,对初步认识角有表象基础。
  四、教法、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 (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五、课前准备
  一张长方形的纸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贴图片。图片中有红线勾画出的角。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那么请你找找教室里、想想生活中曾注意到那些物体上有角?比一比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学生一一回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这几个物体上有角吗?(出示实物,请学生来指一指。)
  4、(预设:学生可能指对,直接进入环节5。亦可能指错进入本环节)
  师:刚才有同学指的是这样一个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这是什么?(生答)对,这是一个点。想一想怎样才能将你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学生重新指角)
  5、师:这一次,大家指角的时候,不单指出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的图形(师示范画出来)。
  6、师:它们就是我们数学王国图形家族中的角成员。刚才大家指的这个点与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身体的各个部位,它们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想知道吗?(教师边说边板书,一起口述一遍)
  7、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弧)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学生书空)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8、(练习)师:我们这里来了一些小客人,都说自己是角,请同学们打开书(42页第1题)先仔细观察一下,哪些是角。
  9、折角。
  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角,下面能否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纸折个角呢?小组合作。
  (交流展示,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各在哪里?)
  10、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自己也动手折了角,现在我们要把角的样子画下来,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11、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七、板书
  顶点 边 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