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昨天已然过去,以笑脸去迎接新的一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高中物理教案1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1.5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1.5 m/s=15 m/s
  h= gt2= ×10×1.52 m=11.25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

  高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难点】
  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教案3
    【学习目标】
  l. 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学习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学习过程】
  1.什么是曲线的切线? 阅读教材33页有关内容,明确切线的
  概念。
  如图1,A、B为曲线上两点,当B无限接近A时,直线AB叫做
  曲线在A点的__________ A B 图
  2.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速度的变化包含哪几层含义?
  3.质点做曲线运动时,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____________。
  4.曲线运动中,_________时刻在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__________运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
  5.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物体就做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跟其速度方向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同步导学】
  1.曲线运动的特点
  ⑴ 轨迹是一条曲线
  ⑵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①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沿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②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
  ⑶ 是变速运动,必有加速度
  ⑷ 合外力一定不为零(必受到外力作用)
  例1 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可以看到,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飞出,为什么由此推断出砂轮上跟刀具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沿砂轮的切线方向?
  2.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当物体所
  1 专心 爱心 用心
  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例2 关于曲线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着,它一定做曲线运动
  B.物体做曲线运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在改变
  C.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的方向始终和速度的方向一致
  D.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加速度方向始终和所受到的合外力方向一致
  3.关于物体做直线和曲线运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
  ① 物体不受力或合外力为零时,则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 合外力不为零,但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做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恒力时,物体将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为变力时,物体做变加速直线运动。
  ③ 合外力不为零,且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物体做曲线运动;当合外力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当合外力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3.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一组共点恒力F1、F2、F3作用下而处于平衡状态,如撤去F1,试讨论物体运动情况怎样?
  【巩固练习】
  1.关于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总是沿着曲线并保持不变
  B.质点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它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与这—点运动的轨迹垂直
  C.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在曲线上的这—点的切线方向
  D.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但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
  2.如图所示的曲线为运动员抛出的铅球运动轨迹(铅球视为质点),A、B、C为曲线上的三点,关于铅球在B点的速度方向,说法正确的是 ( )
  A.为AB的方向 B.为BC的方向
  C.为BD的方向 D.为BE的方向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 ( )
  A.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不为零 B.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变力
  C.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上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D.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在同—条直线上 (第2题)
  专心 爱心 用心 2
  A.变速运动—定是曲线运动 B.曲线运动—定是变速运动
  C.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 D.曲线运动也可以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5.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其轨迹上某一点的加速度方向 ( )
  A.为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B.与物体在这一点时所受的合外力方向垂直
  C.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一致 D.与物体在这一点速度方向的夹角一定不为零
  6.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必变化 B.速度变化的运动必是曲线运动
  C.加速度恒定的运动不可能是曲线运动 D.加速度变化的运动必定是曲线运动
  7.一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做曲线运动,则在这段时间内( )
  A.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也一定不断改变; B.速度一定不断改变,加速度可以不变;
  C.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一定不断改变; D.速度可以不变,加速度也可以不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恒力作用下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B.物体在变力作用下一定做曲线运动
  C.物体在恒力或变力作用下都可能做曲线运动
  D.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一定不在同一直线上
  9.如图所示,物体在恒力F作用下沿曲线从A运动到B,这时突然使它所受的力方向改变而大小不变(即由F变为-F),在此力作用下物体以后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a运动;
  B.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b运动;
  C.物体不可能沿曲线Bc运动;
  D.物体可能沿原曲线由B返回A。 b 10.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突然受到一个与运动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恒力作用时,物体运动为 ( )
  A.继续做直线运动 B.一定做曲线运动
  C.可能做直线运动,也可能做曲线运动 D.运动的形式不能确定

  高中物理教案4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 生反射现 象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 关系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惠更斯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flash课件
  一.引入新课
  1.蝙蝠的“眼睛”:18世纪,意大利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是靠高频率的尖叫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这种尖叫声在每秒2万到10万赫兹之间,我们的耳 朵对这样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是听不到的。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借助物体反射回来的回声,就能判断出所接近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
  2.隐形飞机F—117:雷达是利用无线电 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 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 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
  雷达确定目标示意图
  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因此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一.波面和波线
  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
  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
  二.惠更斯原理
  荷兰物理 学家 惠 更 斯
  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二.波的反射
  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2.反射规律
  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i)和反射角(i’):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反射角.
  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
  三.波的折射
  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 传播方向发 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2.折射规律:
  (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 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
  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
  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
  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 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
  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B点会发射子波,经⊿t后, 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处D点, A点的到达C点,

  高中物理教案5
    一、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物理的矛盾
  (1)根据经典物理的观点推断:①在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带有电荷,运动中要辐射电磁波。②电子损失能量,它的轨道半径会变小,最终落到原子核上。
  ③由于电子轨道的变化是连续的,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也会连续变化。
  事实上:①原子是稳定的;②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也只是某些确定值。
  二、玻尔理论
  ①轨道量子化:电子绕核运动的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对应的氢原子的轨道半径为:rn=n2r1(n=1,2,3,),r1=0.5310-10m。
  ②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这些状态的能量值叫能级,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它状态叫激发态。原子处于称为定态的能量状态时,虽然电子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氢原子的各能量值为:
  ③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即:h=Em-En
  三、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1)原子处于基态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经过一次或几次跃迁到达基态,跃迁时以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
  (2)原子在始末两个能级Em和Enn)间跃迁时发射光子的频率为,其大小可由下式决定:h=Em-En。
  (3)如果原子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原子得到能量后则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
  (4)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分析:
  考点:波尔理论:定态假设;轨道假设;跃迁假设。
  考点:h=Em-En
  考点:原子处于第n能级时,可能观测到的不同波长种类N为:
  考点:原子的能量包括电子的动能和电势能(电势能为电子和原子共有)即:原子的能量En=EKn+EPn.轨道越低,电子的动能越大,但势能更小,原子的能量变小。
  电子的动能: ,r越小,EK越大。

  高中物理教案6
    一、知识与技能
  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领略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研究电场、理想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如何描述电场的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展开,具体操作思路是:
  1.学生自学电场,培养学生阅读、汲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5分钟)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投影展示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难道能够不需介质超越空间?
  投影展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
  教师:这幅图大家不陌生,那么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有关。
  教师:其本质原因又是什么呢?(投影展示问题2)
  教师:带着这两个疑问,本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第三节电场强度。(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35分钟)
  (一)电场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电场”内容。
  (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这一观点是谁提出来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电场?
  (3)电场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学,师板书“一、电场”。
  学生回答:(1)略;
  教师:法拉第同学们曾记否?
  学生(集体)回答:电磁感应现象。
  教师: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对事物的本质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在电学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依据法拉第的观点,我们如何描述电荷A、B之间的作用力。
  师生共析。
  (2)略;
  教师启发引导:场是“物质”──它和分子、原子组成的实物一样具有能量、质量和动量,电视机、收音机信号的发射与接受就是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特殊”──看不见、摸不着;“存在于电荷周围”并板书。
  (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
  教师: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3)学生回答: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静电力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第二个问题。
  依次投影问题:①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对照“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说明)
  学生回答:电场强弱不同。
  ②那么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呢?
  教师启发:像速度、密度等寻找一个物理量来表示。
  ③如何来研究电场?
  (学生思考)
  教师启发引导:电场的本领是对场中的其他电荷具有作用力,这也是电场的最明显、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在研究电场的性质时,我们可以从静电力入手。(板书研究方法)
  教师:对于像电场这样,看不见,摸不到,但又客观存在的物质,可以根据它表现出来的性质来研究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教师:还需要什么?
  学生回答:电场及放入其中的电荷。
  多媒体依次展示,教师简述:①“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中的试探电荷;②场源电荷。
  师生共析对试探电荷的要求。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模拟实验的动画演示,并描述你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多媒体动画模拟:①不同位置偏角不同;②增加试探电荷带电量偏角均增加。
  学生回答:不同位置受力不同;同一位置试探电荷带电量增加,受力增大,但不同位置受力大小关系不变。
  教师:下面我们再通过表格定量地来看一看:
  将表格填完整,并分析、比较表格中的数据有什么特点和规律,看你能否得出如何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多媒体展示表格,学生回答后依次填入:①F1、F2、F3及F1<F2<F3;②2F1、3F1、4F1、nF1等。
  表一:(P1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1 2F1 3F1 4F1 nF1
  表二:(P2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2 2F2 3F2 4F2 nF2
  表三:(P3位置)
  试探电荷 q 2q 3q 4q nq
  静电力 F3 2F3 3F3 4F3 nF3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
  (1)不同的电荷,即使在电场中的同一点,所受静电力也不同,因而不能直接用试探电荷所受的静电力来表示电场的强弱;
  (2)电场中同一点,比值F/q是恒定的,与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同一张表格)
  (3)在电场中不同位置比值F/q不同。(三张表格比较)
  师生共同小结:比值由电荷q在电场中的位置决定,与电荷q的电荷量大小无关,它才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教师:在物理学中我们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并板书。
  (三)电场强度
  1.定义:
  教师: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物理量是用比值法来定义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它的定义,电场强度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N/C
  教师介绍另一种单位并板书。
  2.单位:N/C或V/m,1N/C=1V/m
  教师结合板画:在电场中不同位置,同种电荷受力方向不同,说明场强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集体)回答:矢量
  教师结合板画:电场中同一点放入正电荷和负电荷受力方向不同,如何确定场强的方向呢?
  教师:在物理学中作出了这样的规定。(板书)
  3.方向:电场中某点电场强度的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教师:按照这个规定,如果放入电场中的是负电荷呢?
  学生回答:与负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反。
  投影练习:
  练习1(加深对场强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场强大小与方向)
  点电荷是最简单的场源电荷。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与之相距为r的A点放一试探电荷,所带电荷量为+q。
  (1)试用所学的知识推导A点的场强的大小,并确定场强的方向;
  (2)若所放试探电荷为-2q,结果如何?
  (3)如果移走所放的试探电荷呢?
  (请两位同学板演前两问后,共同完成第三问)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点电荷电场的场强大小与方向。(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向的确定方法)
  2.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在静电场中,它不随时间改变。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完全由电场本身决定,与是否放入电荷,放入电荷的电荷量、电性无关!
  辨析 和 的关系,强调 的适用条件。
  练习2(探讨场强的叠加,巩固对场强的理解及公式的灵活运用,加强计算能力培养)
  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Q1=+3.0×10-8C和Q2=-3.0×10-8C,它们相距0.1m,A点与两个点电荷的距离r相等,r=0.1m。求:
  (1)电场中A点的场强;
  (2)在A点放入电量q=-1×10-6C,求它受的电场力。
  教师:题中场源电荷不止一个,如何来确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
  学生: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两位同学板演)
  教师: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对于一个比较大的不能看成点电荷的带电物体产生电场的场强如何确定?
  学生思考后回答:无限等分成若干个点电荷。
  教师:根据以上方法,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半径为R的均匀带电球体(或球壳)外部产生电场的场强,如何求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等效成电荷量集中于球心的点电荷。
  三、小结(多媒体依次投影,并简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它最基本的特征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具有力的作用。正是利用电场的这一特性,我们通过研究试探电荷的所受静电力特点,引入了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它是矢量,有方向。
  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是电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研究方法和定义方法也是物理学中比较常见的方法。
  四、板书设计
  一、电场
  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
  二、电场强度
  1.定义:E=F/q
  2.单位:
  3.方向:跟正电荷在该点所受静电力的方向相同
  三、点电荷的电场
  1.推导:
  2.大小:
  3.方向:
  四、电场强度的叠加
  五、布置作业
  教材P16-171、2、7
  思考题:
  完成课本P173,比较电场强度E=F/q与重力加速度g=G/m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六、教学反思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之一,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教师还可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另外,探究时间很难控制,在内容处理上应做到详略得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对电场及练习题的处理,尽可能由学生完成。

  高中物理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一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解释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悉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实验,多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一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教案8
    学习目标:
  1. 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知道实际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看作质点,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2. 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和如何选择参考系。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主要内容:
  一、机械运动
  1.定义: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无论是巨大的天体,还是微小的原子、分子,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二、物体和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①质点是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因而其突出特点是“具有质量”和“占有位置”,但没有大小,它的质量就是它所代替的物体的质量。
  ②质点没有体积,因而质点是不可能转动的。任何转动的物体在研究其自转时都不可简化为质点。
  ③质点不一定是很小的物体,很大的物体也可简化为质点。同一个物体有时可以看作质点,有时又不能看作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如果在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做一个质点。
  3.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
  问题:
  1.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与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吗?
  2.研究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要研究这辆汽车车轮的转动情况,能否把汽车看作质点?
  3.原子核很小,可以把原子核看作质点吗?
  【例一】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成质点()
  A.研究绕地球飞行时的航天飞机。
  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的运动情况的车轮。
  C.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一列火车。
  D.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的木箱。
  课堂训练:
  1.下述情况中的物体,可视为质点的是()
  A.研究小孩沿滑梯下滑。
  B.研究地球自转运动的规律。
  C.研究手榴弹被抛出后的运动轨迹。
  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2.下列各种情况中,可以所研究对象(加点者)看作质点的是( )
  A. 研究小木块的翻倒过程。
  B.研究从桥上通过的一列队伍。
  C.研究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沿水平面运动的木箱。
  D.汽车后轮,在研究牵引力来源的时。
  三、参考系
  1.定义: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择另外的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做参考系。一个物体一旦被选做参考系就必须认为它是静止的。
  2.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运动,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
  【例二】人坐在运动的火车中,以窗外树木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的。以车厢为参考系,人是__________的。
  3.参考系的选择: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参考系可以任意选取,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使之对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的简单。在不说明参考系的情况下,通常应认为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的。
  4.绝对参考系和相对参考系:
  【例三】对于参考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选择地面。
  B.研究物体的运动,参考系选择任意物体其运动情况是一样的。
  C.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考系。
  课堂训练:
  1.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考系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考系是运动的,那么,以乙物体为参考系,丙物体是( )
  A. 一定是静止的。 B.一定是运动的。
  C.有可能是静止的或运动的 D.无法判断。
  2.关于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研究和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定参照物。
  B. 由于运动是绝对的,描述运动时,无需选定参照物。
  C. 一定要选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D.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必须选地球为参照物。

  高中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
  示例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观察现象:
  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
  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
  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
  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
  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现象。
  例2、声现象。
  三、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高中物理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掌握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物理意义及它们间的数量关系;
  (3)初步掌握向心力概念及计算公式。
  2.通过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和归纳推理能力。
  3.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向心力概念的建立及计算公式的得出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通过生活实例及实验加强感知,突破难点。
  三、教具
  1.转台、小伞;
  2.细绳一端系一个小球(学生两人一组);
  3.向心力演示器。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粉笔头分别沿竖直向下、水平方向、斜向上抛出,观察运动轨迹。
  复习提问:粉笔头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启发学生回答: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物体做直线运动;不在同一直线上,做曲线运动。
  进一步提问:在曲线运动中,有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个圆周或一段圆弧(用单摆演示),称为圆周运动。请同学们列举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电扇、风车等转动时,上面各个点运动的轨迹是圆大到宇宙天体如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小到微观世界电子绕原子核的运动,都可看做圆周运动,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形式。
  提出问题:你在跑400米过弯道时身体为何要向弯道内侧微微倾斜?铁路和高速公路的转弯处以及赛车场的环形车道,为什么路面总是外侧高内侧低?可见,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中是很有用的。
  引入:物理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
  板书:匀速圆周运动
  (二)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什么样的圆周运动最简单?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快慢不变。
  板书:1.匀速圆周运动
  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相等,如机械钟表针尖的运动。
  思考:匀速周圆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周期性。用什么物理量可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恒量。
  当t很短,s很短,即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线速度其实就是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当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各个时刻线速度大小相同,而方向时刻在改变。那么,线速度方向有何特点呢?
  演示:水淋在小伞上,同时摇动转台。观察:水滴沿切线方向飞出。
  思考:说明什么?
  师生分析:飞出的水滴在离开伞的瞬间,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速度方向,因而表明了切线方向即为此时刻线速度的方向。
  板书:方向:沿着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如图3。单位:rad/s。
  (3)周期:质点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如:地球公转周期约365天,钟表秒针周期60s等,周期长,表示运动慢。(角速度、周期可由学生自己说出并看书完成)
  板书:(师生共同完成)
  思考: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v、ω、T是否改变?(ω、T不变,v大小不变、方向变。)讲述:匀速周周运动是匀速率圆周运动的简称,它是一种变速运动。
  提出问题: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由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可知,物体必定受到一个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合外力作用,这个合外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
  学生小实验(两人一组):
  线的一端系一小球,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质量很小(可用橡皮塞等替代),甩动时线速度尽量大,小球重力与拉力相比可忽略,以保证拉线近似在水平方向。
  观察并思考:
  ①小球受力?
  ②线的拉力方向有何特点?
  ③一旦线断或松手,结果如何?
  (提问学生后板书并图示)
  概括:要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须使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垂直而指向圆心的力作用,故名向心力。
  板书:3.向心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力。
  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高中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 与时间 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 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 ,对应的弧长 ,转过的圆心角 ,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也是牛顿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综合应用。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多,且许多物理量(力、加速度、线速度)在时刻变化,因此,本单元是必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学困点。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学生把握教材的难易,设计好教案,对顺利完成好本单元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向心力:一本参考资料给向心力下了如下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其一是容易给学生产生误导,认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其二、向心力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某一个力、或几个力的合力、还可以是某种力的分力。鲁科版在本知识点教材处理比较好,先通过细绳栓一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做圆周运动的演示实验,分析其受力,得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要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等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这个定义也比较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且给等效力留了拓展空间,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再通过圆周运动的实例引导学生逐渐认知向心力。在新课教学中,对有些复杂问题应循序渐进,不可一步到位。人教版教材是先学习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向心力。这样给出向心力显得有点抽象,学生不容易接受。
  2、向心加速度:人教版教材是通过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找出△t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v,△v△t求出平均加速度,当△t趋近零时,△v垂直于速度v,且指向圆心,既为质点在该位置的加速度,称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然后给出加速度的公式。按此教学方案,逻辑性强,学生能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来龙去脉,但由于用到了速度的失量差和极限概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从课堂效果上看并不好,因此本教学方案适宜优秀学生。鲁科版教教材是通过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分析,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向心力的作用,那么它必然存在一个由向心力产生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向心加速,方向与向心力方向一致,始终指向圆心,然后直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省去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感觉容易接受,师生互动较为活跃。

  高中物理教案13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光的干涉”,初步了解产生光的明显干涉的条件以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1、 请同学们回顾机械波的干涉现象 以及产生的条件 ;
  2、 对机械波而言,振动加强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该点的位移随时间 (填变化或者不变化);振动减弱的点表明该点是两列波的 ;
  3、 不仅机械波能发生干涉,电磁波等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所以光若是一种波,则光也应该能发生干涉
  4、 相干光源是指:
  5、 光的干涉现象:
  6、 光的干涉条件是:
  7、 杨氏实验证明:
  8、 光屏上产生亮条纹的条件是
  ;光屏上产生暗条纹的条件是
  9、 光的干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的,这是为什么?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说出什么叫光的干涉
  2.说出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
  3.准确记忆产生明暗条纹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产生明暗条纹规律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一)光的干涉
  探究一:回顾机械波的干涉
  1.干涉条件:
  2.干涉现象:
  3.规律总结
  探究二:光的干涉条件及出现明暗条纹的规律
  1.光产生明显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2.产生明暗条纹时有何规律:
  (1)两列振动步调相同的光源:
  (2)两列振动步调正好相反的光源:
  (三)课堂小结
  (四)当堂检测
  1、 在杨氏双缝实验中,如果 ( BD )
  A、 用白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黑白相间的条纹
  B、 用红光做光源,屏上将呈现红黑相间的条纹.
  C、 用红光照射一条狭缝,用紫光照射另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彩色条纹
  D、 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不等的条纹.
  2、20xx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将授予对激光研究做处杰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如图所示是研究激光相干性的双缝干涉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 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处的亮条纹记做0号亮
  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纹相邻的是1号亮纹,与
  1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2号亮纹,设P1处的亮纹恰好
  是10号亮纹,直线S1 P1的长度为r1, S2 P1的长度为
  r2, 则r2-r1等于( B )
  A、5λ B、10λ. C、20λ D、40λ
  课后练习与提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的波长为λ,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同,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1=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2=
  地方出现暗条纹;若双缝处两束光的振动情况恰好相反,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3= 地方出现明条纹;在屏上距两缝波程差d4=
  地方出现暗条纹 。
  2.
  用白光光源进行双缝实验,若用一个纯红色的滤光片遮盖一条缝,用一个纯蓝色的滤光片遮盖另一条缝,则
  (A) 干涉条纹的宽度将发生改变.
  (B) 产生红光和蓝光的两套彩色干涉条纹.
  (C) 干涉条纹的亮度将发生改变.
  (D) 不产生干涉条纹 [ D 】
  3. 双缝干涉中屏幕E上的P点处是明条纹.若将缝S2盖住,并在S1 S2连线的垂直平分面处放一高折射率介质反射面M,如图所示,则此时 [ A ]
  (A) P点处仍为明条纹.
  (B) P点处为暗条纹.
  (C) 不能确定P点处是明条纹还是暗条纹.
  (D) 无干涉条纹.

  高中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
  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预习导学→引导点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典型例题分析→巩固知识→达标提升
  【自主预习】
  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 电荷和 电荷.
  2.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核外电子的负电荷的数量一样多,所以整个原子对 表现为电中性.
  3.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核外电子的多少和运动情况也不同。在金属中离原子核最远的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失去这种电子的原子便成为带正电的离子,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上振动而不移动,只有自由电子穿梭其中。所以金属导电时只有 在移动.
  4.物体的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失去电子的带 电,获得电子的带 电.(2)感应起电:导体接近(不接触)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而另一端带上与带电体相 的电荷.
  5.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 ,也不会 ,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6.电子和质子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电荷量e= C.实验指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电荷量e的 .所以,电荷量e称为 .电荷量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得的。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电荷的过程
  B.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C.接触起电是电荷转移的过程
  D.玻璃棒无论和什么物体摩擦都会带正电
  8.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元电荷就是电子 B.元电荷是表示跟电子所带电量数值相等的电量
  C.元电荷就是质子 D.物体所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互动交流】
  思考问题
  1、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两种电荷是怎样定义的?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2、电荷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
  一.电荷
  1.电荷的种类:自然界中有 种电荷
  ①.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叫 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二.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法
  问题一:
  思考a: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
  思考b:什么是摩擦起电,为什么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呢?实质是什么呢?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1. 摩擦起电
  产生?结果?
  实质:摩擦起电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 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带 ;失去电子,带
  例1.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了 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了
  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了 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了
  问题二:
  思考a:接触带电的实质是什么呢?
  思考b: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所带电量怎样分配呢?
  电中和现象及电荷均分原理:
  a.两个带 电荷的物体相互接触后都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做电中和现象。
  b.两个相同的带电金属导体接触后,电荷要重新 分配,这种现象叫做电荷均分原理。
  2. 接触带电
  产生?结果?
  实质:自由电子在 的转移。
  例2. 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6×10-8C的电量,另一个带-2×10-8C的电量。把两球接触后再分开,两球分别带电多少?
  问题三:
  (1)思考a:金属为什么能够成为导体?
  (2)【演示】
  思考a: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导体A,箔片有什么变化,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然后又移走C呢?
  思考b: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箔片什么变化,这种现象又说明什么呢?
  思考c: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3)什么是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感应起电的实质什么呢?
  3. 感应起电
  ⑴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 导体时,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⑵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自由电子从 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规律:近端感应 种电荷,远端感应 种电荷。
  静电感应的原因?
  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移近金属导体A和B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和B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例3. 如图所示,将用绝缘支柱支持的不带电金属导体A和B 接触,再将带负电的导体C移近导体A,然后把导体A、B分开,再移去C,则 ( )
  A.导体A带负电,B带正电
  B.导体A带正电,B带负电
  C.导体A失去部分负电荷,导体C得到负电荷
  D.导体A带正电是由于导体B的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故A、B带等量异种电荷
  小结: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本质
  三.电荷守恒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两种表述:
  表述一: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例4.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但是这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四.元电荷
  阅读课本并回答
  (1)电荷的多少如何表示?它的单位是什么?
  (2)什么是元电荷?一个电子就是一个元电荷吗?
  (3)元电荷的数值是多少?它的数值最早是由哪位物理学家测定的?
  (4)什么是比荷?电子的比荷是多少?
  1. 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单位: ,符号:
  2. 元电荷是一个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它是电荷量的最 单位。
  元电荷的值:e=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 测定。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 比荷(荷质比):带电体的 与其 的比值。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和电子的质量me的比值,为 C/㎏
  例5.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应该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例6.5个元电荷的电量是________, 16 C电量等于________元电荷.
  五.验电器和静电计
  1、人们选用什么仪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阅读课本了解验电器和静电计的结构和功能 静电计(指针式验电器)
  2、思考:是否只有当带电体与导体棒的上端直接接触时,金属箔片才开始张开?解释看到的现象.
  【随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都是使物体正负电荷分开,而总电荷量并未变化
  B.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摩擦过程中橡胶棒上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得到电子
  D.物体不带电,表明物体中没有电荷
  2.带电微粒所带电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
  A.2.4×10-19C B.-6.4×10-19C C.-1.6×10-18C D.4.0×10-17C
  .3.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摩擦起电说明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出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
  4.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绝缘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绝缘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正电,右端带负电
  5. 如图所示,A.B是被绝缘支架分别架起的金属球,并相隔一定距离,其中A带正电,B不带电,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体B带负电
  B.导体B左端出现负电荷,右端出现正电荷,并且电荷量大小相等
  C.若A不动,将B沿图中虚线分开,则左边的电荷量小于右边的电荷量
  D.若A、B接触一下,A、B金属体所带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6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C.1.60×10-19C的电量叫元电荷 D.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教后记:
  1、 学生对三种起电方式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还例举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对点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之间关系下节课还要复习。
  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时,橡胶棒带 电荷,毛皮带 电荷.当橡胶棒带有3.2×10-9库仑的电量时,电荷量为1.6 ×10-19库仑的电子有 个从 移到 上.
  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b带电,则 ( )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3.关于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胶木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
  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是同时带等量异种电荷.
  C.带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物体得到多余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就一定显正电性.
  D.当一种电荷出现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的电荷出现,当一种电荷消失时,必然有等量异号电荷同时消失

  高中物理教案15
    一、教学任务分析
  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2)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难点:理解线速度方向是圆弧上各点的切线方向。
  四、教学资源
  1、器材:壁挂式钟,回力玩具小车,边缘带孔的旋转圆盘,玻璃板,建筑用黄沙,乒乓球,斜面,刻度尺,带有细绳连接的小球。
  2、课件:flash课件——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3、录像:三环过山车运动过程。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包括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与角速度三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录像和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的特征;以情景激疑认识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不同描述,引入线速度与角速度概念;通过讨论、释疑、活动、交流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匀速圆周运动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概念。方法是:通过对钟表指针和过山车两类圆周运动的观察对比,归纳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特征;设置地月对话的情景,引入对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再通过多媒体动画辅助,并与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类比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和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线速度的方向。方法是:通过观察做圆周运动的小球沿切线飞出,以及由旋转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这两个演示实验,直观显示得出。
  本设计强调以视频、实验、动画为线索,注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体现“建模”、“类比”等物理方法,学生的活动以讨论、交流、实验探究为主,涉及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对学习价值和意义的感悟。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境I录像,演示,设问1
  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
  演示: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设问1: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
  情境II观察、对比,设问2
  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
  设问2: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征?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情境III演示,动画
  情景:月、地快慢之争。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
  表达式。
  演示1:用细绳捆着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突然松开绳的一端,看到小球沿着圆弧切线方向运动。
  演示2: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转盘边缘飞出的红墨水在纸上的径迹分布,显示线速度的方向。
  情景:变换教室内电风扇的变速档,看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不同情况,引入角速度概念。
  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半径所转过角度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角速度表达式。
  活动讨论、实验、交流、小结。
  识别: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可以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了解学生对匀速圆周运动的理解以及是否具有建模能力。
  观察分析:磁带、涂改修正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中,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了解对线速度概念的理解情况。
  算一算: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了解能否通过实际测量获取有用数据,灵活运用线速度的公式和角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实验: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了解对线速度方向的掌握情况。
  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
  小结:幻灯片小结。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四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播放录像和演示,归纳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建立理想模型,归纳匀速圆周运动特征,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概念。
  第三环节,以情景激疑引入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借助多媒体动画,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得出线速度、角速度定义和公式。
  第四环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针对几个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探究、交流,深化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案示例
  第一环节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创设情景]播放录像:森林公园三环过山车的运动。
  [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说说过山车都做了哪些不同性质的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匀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2、什么条件下物体将做曲线运动?
  [演示]让乒乓球从斜面上滚下到达水平桌面上做直线运动,请一个同学向着与球运动不一致的方向用力吹球,观察球的运动轨迹有何变化?
  [结论]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引言]运动轨迹是圆的曲线运动叫做圆周运动,下面我们就从圆周运动开始学习如何对曲线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环节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观察讨论]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与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
  (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的圆周运动,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匀速转动的,而过山车的圆周运动列车的速度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提出问题]怎样给匀速圆周运动下定义呢?(引导学生类比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质点在任何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弧长都相等的圆周运动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引言]我们如何对圆周运动进行研究呢?
  第三环节线速度、角速度概念
  [创设情景]地、月快慢之争
  地球:我绕太阳运动1秒走29.79千米,你绕我1秒才走1.02千米,你太慢了!
  月亮:你一年才绕一圈,我28天就绕一圈,你才慢呢!
  [提出问题]怎样定义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引导学生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类比)多媒体动画: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
  [结论]线速度定义:质点经过的圆弧长度s与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公式:单位:m/s(米/秒)
  [问题]速度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怎样的?
  [演示] 1、用一端连有细线的小球,将线的一端套在钉子上,钉子竖直立在桌面上,给球初速让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圆周运动,突然向上抽出钉子,看到球沿圆周的切线方向运动;
  2、通过投影仪观察旋转圆盘边缘红墨水飞出的情景以及落在纸面上的径迹分布;
  [结论]线速度方向:沿圆弧的切线方向
  线速度表示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它是矢量;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是不断改变的,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匀速”是“匀速率”的意思。
  [情景]打开教室内的电风扇,变换不同的档观察它转动的快慢。(引导学生认识要引入与线速度不同的、描述圆周运动转动快慢的物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