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小溪为什么能抵达大海,就是因为小溪在遇到障碍时,懂得转弯懂得绕道而行,当一时绕不过去时,它懂得静下心来,慢慢地积蓄力量,慢慢地提升自己,最终去超越障碍,继续前行,直至抵达遥远的大海。人生要抵达梦想的大海,也要像小溪那样,拥有那份智慧、坚韧和执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诊断
  “集合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踢毽子比赛和跳绳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五、教学过程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
  第一组;父与子
  (1)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
  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爸爸黄伟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
  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师追问:为什么减1?
  第二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预设:可能会说6根,表示3+3=6(根)
  还可能会说5根,表示3+3-1=5(根)
  图片出示有重复情况的2个三角形。
  教师追问:根据图中摆的方法,哪种列式是正确的?为啥要减1?
  2.思考与发现
  (课件出示)把2组有重复情况的图片放在一起。
  (1)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突出:
  (1)“重叠”或“重复”一词;(2)列式中“减1”的意义;(3)能用表达逻辑关系的语言“既…又…”和“或”说出这两个关于重复现象的问题;(4)师生小结,得出:图片1中有个人既是爸爸又是儿子,他的身份重复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边,重复使用了,既是左边三角形的一条边,又是右边三角形的一条边。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研究有重复现象的数学问题。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2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3,咦,只有3人,怎么回事?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突出:(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 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李子瑄蔡丹向汇成
  喜欢踢毽刘亦麒田思源李子瑄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的有几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呢?让学生尝试回答出总人数。 (3)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喜欢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分别站在红、蓝两个呼啦圈里。问题: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运动都喜欢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引发问题矛盾冲突: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学生想办法解决。(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师:为什么你们要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师:我把你们创造出来的二个圈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再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踢毽的学生。(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中间的部分是表示喜欢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生:红色的圆圈部分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生:蓝色的月牙部分表示只喜欢踢毽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或2+3+1=6(人)或3+3=6(人)或2+4=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3)引导学生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
  3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2.能力目标: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我想试试同学们反映快不快,请大家猜个脑筋急转弯。两个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每人买一张票,却只买了三张票就顺利进入了电影院,为什么?【姥姥、妈妈、女儿】
  2、两个妈妈【板书:2】,两个女儿【板书:2】,却只买了3张票【板书:3】。这2+2怎么会等于3?这里谁的身份最特殊?为什么?【妈妈的身份最特殊,有两个身份,既是姥姥的女儿又是女儿的妈妈。】【妈妈有两个身份,重复算了一次,板书:2+2-1=3】
  3、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就是与这有关的一类问题。【板书:数学广角】窍门满街跑,看你找不找。这节课看谁找的窍门最多?谁表现1得最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为迎接我校20xx年校园科技艺术节的召开,学校将相继举行科技小制作和科技绘画比赛。要求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
  这是三(1)班参加科技小制作和绘画比赛的学生名单。
  你能从统计表中获得怎样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生:小制作的有5人,绘画的有6人,一共有11人。师: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吗?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在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看怎样方便我们数人数?然后小组交流。
  用实物投影汇报或典型做法的同学去黑板板演。(连线、画图法)师: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集合图能使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哪些同学,参加绘画比赛的有哪些同学,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小制作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板书:集合)把参加绘画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在100多年前的英国,有一个名叫韦恩的逻辑学家,就用一个集合图很方便的解决了我们今天遇到的这个问题。(课件出示)因为是韦恩最早发明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图,叫韦恩图。老师发现不少同学的想法和韦恩的一样,看来如果我们生的比他早,那就是用你的名字来命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左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5人。)右边的圈表示的是什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6人。)中间两个圈相交的部2分呢?【既参加小制作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有2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左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有3人。)去掉相交部分的右边的圈表示什么?(只参加绘画比赛的有4人。)
  9、现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韦恩图,既能表示重复的部分,又能方便统计总数。三(1)班参加小制作的和参加绘画的到底一共有多少人?该怎样列式计算呢?(也可以只强化第一种方法)①算法1:5+6-2=9(人)
  你是怎么想的?【先把参加制作比赛的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加起来。算式是5+6=11,然后再用11减去2个重复的,11-2=9】②算法2:3+4+2=9(人)
  请你解释一下。【3是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4是只参加绘画比赛的,2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即重复的】
  ③算法3:5+4=9(人)【参加小制作比赛的5人,加上只参加绘画比赛的4人】
  ④算法4:6+3=9(人)【参加绘画比赛的6人,加上只参加小制作比赛的3人】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算法,你觉得哪种比较容易理解。把你比较容易理解的那种算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下,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同学们累了吧,我们轻松一下,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世界看看吧,它们是谁呀?在这些动物当中有会飞的,会游泳的。找找哪些是会飞的,哪些是会游泳的,你能把它们的序号填到图中合适的位置上吗?
  只会飞的有哪些?【②④⑧⑩】只会游泳的有哪些?【①⑤⑥⑨】
  ③天鹅、大雁放哪儿?【放中间】为什么放中间?【它既会飞又3会游泳】同意吗?
  如果又来了一只小狗,应该把它放在哪呢? 【因为它既不会飞也不会游泳】
  所以不能放在圈里,只能把它放在哪里?【圈外】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有被这样的问题迷惑住!
  2、每班5名同学参加科技小制作、6名同学参加科技绘画比赛,其他班级可能会有多少人参加呢?
  3、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兴趣小组,其中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5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13人。
  (1)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几人?
  (3)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几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三一班某小组同学“献爱心”的情况: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方案一: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方案二: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 方法三:5+4=9(口答) 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2.把下面的动物填在合适的位置。
  3.看图填空。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 互评 生评师 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广角——集合
  (1)活动表格(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捐款
  (2)计算板演(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方法一:5+6-2=9(人)
  方法二:3+2+4=9(人)
  方法三:5+4=9(人)
  方法四:3+6=9(人)
  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名单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1. 情景引入,课件出示通知
  通知
  学校定于下周五举行趣味运动会,请三年级各班选拔
  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加踢毽比赛。
  校体育组
  (1)了解信息。
  (2)师:你觉得三(1)班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学生尝试回答参加比赛总人数。
  2.出示名单,引发认知冲突
  (1)课件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跳绳、踢毽比赛学生名单。
  (2)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总人数是17人吗?
  (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很快看出哪些人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3.合作探究,体验过程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可以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
  (2)汇报交流。
  4.介绍韦恩图
  (1)介绍韦恩图的来历。
  (2)结合例题明确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指生说一说。
  5.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生尝试列式,全班交流。讲清算式的含义。
  6.估计:咱们班可能选拔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2、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脑筋急转弯导入:
  1、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照相,可是照片上只有3个人。这是为什么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设置悬念:同学们的猜测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老师暂时还不想告诉你们,我相信通过下面的两个游戏,大家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游戏体验,构建新知
  1、开心转盘
  请6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游戏规则:每人转动一次转盘,转盘停止后指针会停在相应的分数上,分数高者即获胜。参赛结束后把带有自己姓名的纸条贴在黑板上。游戏结束后奖励获胜的同学。
  2、夹球
  请5名同学参加比赛。
  介绍比赛规则:学生面对面站立,一面三人,另一面两人,用小腿夹住球跑到对面交给另一名同学,依次这样做,球不落地即获胜。参赛结束后也把带有姓名的纸条贴到黑板上。
  3、游戏结束了,统计: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共有多少人?
  4、下面请参加这两项游戏的同学到前面来,我们来检验一下是否有11人。
  请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站到这个圈里。请参加夹球的同学站到另一个圈里。
  故作吃惊状:咦,参加夹球的还差2个人,在哪呢?赶快到前面来。
  5、组织同学们想办法:他们俩站在哪比较合适呢?
  6、结合学生的方法,指着开心转盘这个圈问学生:你能说说这个圈里表示什么吗?那另一边呢?中间表是什么?那你数一数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游戏?怎样列式?
  7、揭示集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开心转盘”的同学看作一个整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夹球”的同学看做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集合。
  8、板书课题。
  9、介绍维恩图。
  10、介绍维恩。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105页做一做的第2题
  3、揭晓课前脑筋急转弯答案。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学生上来贴图
  3、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呢?注意,展示的时候说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1)请学生上来展示成果,并介绍方案。
  (2)重点介绍集合圈图
  3、看着集合圈计算总人数。
  师:那么,现在你知道喜欢ZIP和ZOOM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吗?生报一遍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喜欢什么动物呢?(让学生说几个)那他是怎样行动的呢?那么,这些动物是怎样行动的呢?(课件出示)请你按照他们的行动方式把他们的序号填在相应的集合圈里。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怎样填,既快又不会错?
  让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师:那你是怎样填的呢?问:这部分表示什么?这部分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这个大圈表示什么?
  2、计算三(1)班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
  师:刚刚我们了解了同学们喜欢动物的情况,下面,我们走进三一班去了解以下他们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请看这里。
  (1)出示名单
  (2)根据表格画出集合图
  师:先请你根据这表格,画出集合图。
  先让学生画出集合图。
  教师边巡视边说:怎样画既快又对?
  (3)展示集合图:
  (4)放手让学生计算人数
  (5)汇报,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3、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这样的例子。
  师:其实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可以举例说一说吗?
  4、我家招待客人,这些客人喜欢吃糖果的有4人,喜欢吃花生的有6人,喜欢吃花生又喜欢吃糖果的有2人,那么我应该准备花生多一点还是准备糖果多一点?
  (1)说说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
  (2)提高:计算我家到底来了几个客人。
  四、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反思:
  《数学广角》是我们新教材中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在老教材中没有出现过,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那么如何使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精心安排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本课时是学习集合思想方法,通过学习集合图的画法去接触、了解集合的意义,并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果给学生讲解集合的意义、集合的表示法、什么叫交集、并集、集合的元素等抽象的概念,学生真是雾里看书“朦朦胧胧”。数学的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几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集合的意义、集合的图示法,并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例如:上课开始时,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关于对松鼠和熊喜欢的调查活动,接着用这个话题组织了一次分类图示法探讨活动。然后进行了对动物活动方式和三(1)班参加语文和数学兴趣活动的调查活动,最后安排了帮老师解决应该准备什么多一点的实际问题。在一节课里组织三次活动,每次活动目的明确,层层深入,解决方法得当。第一次活动目的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第二次活动目的是认识集合,正确画图;第三次活动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活动完了,学生学意未尽,还提出了一些问题要求研究解决。学生兴趣来了,一切问题就好解决。
  二、创设问题辨析机会,培养探究能力。
  精心安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提问争论,为学生创造问题辨析的机会,在辨析中思维碰撞、产生矛盾、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提高。在教学开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平衡——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新的平衡”的学习过程。本节课以“喜欢熊和喜欢松鼠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提问,解答,当学生解答这一问题出现分歧时,再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表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生设计各种图表示喜欢动物的集中情况时,每一个图学生都想到一些新问题,都会去评价别人的成果,提高大家的欣赏力、辨析力。尤其是对知识的重难点,在辨析中很好地解决了。活动就让学生动手做、开口讲,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形成的全过程,自主学习、自悟领会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从个方面来看,这样做能真正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三、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增强解题意识。
  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思想方法是在爱解决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真正高明的大师,就是把高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最通俗的方法和语言告诉别人,使别人很容易接受。对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讲集合论,的办法就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已有的经验来学习、解决。本课题创设了很多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中悟出道理,总结方法。例如: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从喜欢熊和松鼠谈论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知不觉地研究了很多问题,总结出集合图的正确画法和使用方法,学生很快地联想到周围生活中很多事情与今天学生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枯燥无味、远离生活。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与生活关连起来,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在练习安排上,我选择了有关动物——这一学生喜欢的题材。通过看动物电影时出现的重叠数学问题的解答,动物园入住动物的总数的解答,让学生通过多层次联系,进一步学会用集合的数学思想,解答这异类数学问题。在本节课最后,我还安排了让同学们举一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然后引出一个“我家请客应该准备糖果多一点还是准备花生多一点”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顺便让学生计算我家一共请多少人,作为本节课的提高题。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数学学科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