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集锦【六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在非会计专业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的掌握,为后续专业课程及其他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基础会计》学习的需求非常明确:为专业服务,学习《基础会计》的目的是“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员,而是要了解会计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能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抉择,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分为10章。
  第一章总论主要介绍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和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会计原则;
  第二章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主要介绍会计对象的具体含义、会计恒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及其结构,会计科目和账户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重点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和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第四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意义和种类、原始凭证和记帐凭证的填制及审核、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五章复式记账与会计凭证的应用讲述的是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中主要业务的核算以及财务成果的核算;
  第六章会计账簿介绍了账簿的种类、登记,对账、结账及错帐更正的规则;
  第七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了财产清查的方法以及财产清查结果的帐务处理;
  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介绍了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资产负责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原理、基本编制过程;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主要讲述各种账务处理程序的特点、核算步骤;
  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介绍了我国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职责权限及基本素质要求、会计从业资格及其管理、会计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会计法规体系等内容。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二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绪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等)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
  第三章为第三单元,其中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
  第四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
  第五章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
  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和第十章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两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主要的账务处理程序,和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
  由于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既要牢记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详见本课程教学大纲。
  四、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1.本课程的文字教材:
  《新编基础会计》,曲洪山、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2.教学参考书:
  《新编基础会计实训》,禹阿平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基础会计学》,吴良海、张素云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20xx
  《中级财务会计学》,葛家澍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3.电子邮箱:jiong0002@126.com;联系电话:3397811
  五、教学过程指导
  面对这些从未接触过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学生,要让他们在短时间内
  理解公司、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的各种会计概念和会计原理,并对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从会计的角度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而目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沿用会计专业的模式,分章节逐一的介绍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组织程序等内容。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学生事前事后均没有相应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从而无法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与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条件导致的有限教学资源的配置,与现有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教学状况下无法解决。要达到《基础会计》的教学要求,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增加课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有限的教学资源配置得更合理。其结论就是必须要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该简化的一定要下决心简化,该强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气强化,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简约化和结构化
  《基础会计》是会计理论的基础部分, 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链接这些方法的会计循环程序, 它是一门会计知识的入门课程且操作性较强。
  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同时为了使得《基础会计》的教学满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善目前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我们将《基础会计》的课程内容分为两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块为业务操作。即在教学中完成对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后,就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财务会计的基本核算流程,带领学生进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实训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初步认识每一阶段主要业务的特点和运用复式记账法进行处理。将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及会计核算程序等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入到会计实训的业务操作中去。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精简,逻辑结构简化,避免学生对
  繁杂的抽象的各种概念的死记硬背。
  (二)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按照上述两大模块的思路,会计基础理论之后的教学, 应不分章节, 完全综合起来, 主线围绕会计核算程序来讲述、练习,即教师首先必须准备一套单步骤的某工业企业一个月的原始凭证( 复印件或自制均可);然后教师根据上述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多少确定每个学生应配备的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 包括三栏金额明细账、多栏式明细账、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生产成本明细账、应交增值税明细账等)、总账、科目汇总表、报表( 这些凭证、账页及报表均与实际完全相符);最后组织学生从建账( 设置账户) 开始, 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每一环节的练习, 在练习时随时强调目前所处的环节, 并在每次练习结束后结合教材总结性讲述与本次练习有关的概念内容等。
  这样,教学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单调的说教,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体系, 学生在学完《基础会计》之后, 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环节的关系, 在实践中建立起会计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概念,同时在这种综合的实训中,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专业特点,补充相关内容
  不同专业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需求各有侧重。其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各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专设相关章节,以满足其需要。所以对于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总课时中留出8——10课时的时间,让任课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应增加会计规范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相关内容。
  (四)考核方法:
  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2、成绩组成:试卷80%+平时成绩20%
  其中平时成绩主要由实训作业完成情况为准。
  撰写人:制定日期: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系主任审核签字: 审定日期:年 月 日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第一章 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他们的特征。
  4.课时要求:1课时
  五、教学理念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的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对网络知识有了一些了解和应用经验,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学生往往是对网络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兴趣,甚至有部分可能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网络建设情况不同,学生的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会有比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与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对于本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借助于一些具体活动的安排,让教学丰满和生动起来。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地考察和网络拓扑图的制作,使实践与理论相匹配,营造高效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小分组的教学组织,降低个体学习的难度,对于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教师要鼓励其在分组内或分组之间充分发挥起技术应用特长,带动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六、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计算机网络概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的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建构自己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切忌照本宣科,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和枯燥。人为地将理论与现实剥离,会影响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实地考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环节。作为参观活动课的形式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也有助于交流的开展。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采用观看录像的形式替代。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在参观过程中建议可以安排机房管理员或网络管理员充当一个介绍者的角色,介绍的内容与流程与教师事先商定好,教师在参观的过程中也作为一个观察者身份参与其中。在考察过程中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恰当的充当一个提问者的角色,集中学生观察的焦点,提高考察的效果。
  教师要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归纳知识要点和适时反馈。对于学生的分组,由于是第一节网络课,可以从简单入手,按原始座位2人一分组,方便控制与管理。
  七、教学环境
  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电脑室,学校校园网的网络中心
  八、教学过程
  九、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参观学校校园网,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具体而感性的认识,消除了部分学生对网络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对网络的兴趣。通过分组动手设计校园网络拓扑图,促进学生对网络的体系结构有一个较深层次的思考。
  评价围绕本节的教学目标进行,重在对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可以结合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通过收集学生的网络拓扑图作品,以及让学生参与在线的课堂教学效果反馈调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课本的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于网络基本感念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课型:工艺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设计制作能力。
  2,掌握树叶贴画的方法技巧。
  教学准备
  学具:(1)搜集并压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树叶数十张。(2)16开色卡纸作底板、剪刀、胶水(双面胶)。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不同树叶不同造型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情况)。
  (二)导人新课:
  1。树叶的形状,老师带你们到秋天的小树林里找树叶,比一比,看谁找到的树叶形状最多。(让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
  2, ,认识树叶的不同形状。教师:我们把常见的树叶概括成几种基本形体。同学们也动手找一找自己带来的树叶的不同形状。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n, bsp; 教师:自然界中,树木的种类繁多,树叶的形状各异:有心形、卵形、掌形、针形、扇形等,真是多彩多姿。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自然界各种各样的树叶为材料,拼制、粘贴成一幅漂亮的工艺美术作品。
  出示课题:树叶贴画。
  2.读画:出示课本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树叶贴画。
  1。首先让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及构思。
  2,接着分析各种图形是由什么形状的树叶拼贴而成。
  3。最后注意画面的完整、构图的合理性。
  (二)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
  1,构思设汁画面,要求用各色、各形的树叶加以适当剪裁,让落叶变成有生命的小动物。从两条思路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画面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把构思设计好的主题,用铅笔先画出草稿,布局应注意均衡、大小适中、画面合理。
  3,选择与主题相应的树叶,有的还可以进行修剪加工。根据情况利用好树叶的背面及叶柄。
  4,拼摆,用胶水或双面胶粘贴在卡纸上,压平。粘贴时要注意应从画面远处粘起,先后面后前面,注意顺序。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选用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一张有生命的小动物的画,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五)展评作品,欣赏小结。
  1.将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评议D
  2。总结并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学会了树叶贴画的制作方法,以后我们要观察收集各种有趣的叶子,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成更精美的美术工艺品,装扮我们的家或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2)背诵课文最后一段(课后作业)。
  2、能力训练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扩展思维,想象骆驼和羊听了老牛的话会怎样,写下来(课后作业)。
  (3)继续提高观察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应当全面看待自己和别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是不对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老牛说的话。
  一、准备教具
  多媒体课件、角色头饰
  二、教学课时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猜谜语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今天出大事儿了!你看,动物法官牛伯伯家门口围着一大群动物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牛伯伯在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评理呢!生:老师,到底是谁在争论呢?
  师:这个呀,老师也不知道啊!不过,牛伯伯给大家出了两则谜语,大家猜一猜就知道了!
  出示课件:
  谜面1?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管见到谁,开口叫妈妈。
  谜底——(头饰)山羊
  谜面2?沙漠一只船,船上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呱呱。
  谜底——(头饰)骆驼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两只发生争论的动物就是:(板书)骆驼和羊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的就是他们俩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
  展示课件视频,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带上头饰,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一齐朗读旁白。
  骆驼和羊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呢?咱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要求:(1)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得通顺、流利。
  (2)用序号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骆驼和羊的什么事。
  老师根据学生朗读时,读音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强调。
  3、详细讲解各段落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他们俩有几次对话。
  2.读第一次对话,思考:为什么骆驼说高好,羊说矮好
  板书:骆驼 高
  羊 矮
  3.读第二次对话,说说第二次对话讲的是什么。(他们都要做一证明自己好。)
  4.分角色练习对话,指导读出他们俩自信、互不服气的语气。
  [这一环节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弄清楚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通过骆驼和羊说的话,初步理解他们想的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骆驼心里想,山羊啊山羊,你等着瞧吧,我会让你相信个子高才好的!于是它做了这样一件事——
  请看屏幕:
  课件(课文图一)
  2、仔细观察,回答:骆驼把羊带到哪里?骆驼想要干什么?此时此刻它们分别会想些什么呢?
  (骆驼得意洋洋地想:看,我比你强吧!这样的美味你吃得着吗?还跟我比,哼!你比得过吗?认输吧!)
  (羊很不以为然地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服气呢!我会让你明白自己说的是错的!走着瞧!)
  3、指导朗读(找出描述羊动作的词语)。
  4、课件出示——讨论:骆驼为什么要把羊带到这里来?羊为什么不服输?
  (骆驼想借自己个儿高的优势来贬低羊。而羊认为个子矮才是优势,所以不服输。)
  5、再齐读课文。
  小结:尽管羊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骆驼还是证明了“高比矮好”。
  [图文对照,再加演示,使学生对图意和课文内容都有了较清楚的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时主要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脑,主动学习,同时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山羊虽说是比输了,可它不肯认输。心里想:矮就是要比高好,我总会证明给你看的,等着瞧!
  2、出示课件(课文图二)
  3、仔细观察,回答:在这幅图上,你看到什么?(理解:又窄又矮、大模大样)此时此刻,它们又会怎么想呢?
  (羊得意地想:进来呀!你那么大个子能进来吗?哈哈??认输吧你!)
  (哼!得意什么!你刚才还不是输了吗?)
  4、指导朗读。读出怎样的语气?(羊——得意的语气;骆驼——很费劲,也很不服气)
  5、讨论:这次,羊为什么要把骆驼带到这里来呢?为什么骆驼也不服气呢?小结:尽管骆驼也不肯认输,在这一件事情上,羊还是证明了“矮比高好”。 问题:骆驼已经证明高好了,羊会怎么办呢?
  [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就有意识按一定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就可以让学生按上述方法学习,这样,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两段的叙述顺序是相同的,都是先写来到什么地方,再写看到什么、分别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最后写对方的态度。
  2、出示课件——羊摇了摇头,不肯认输。
  骆驼摇了摇头,也不肯认输。
  3、都不肯认输怎么办呢?总得有个结果啊!哎——!
  4、向同学们提问:
  (1)提问:“长处”是什么?骆驼有什么长处?羊有什么长处?
  (2)提问:“短处”是什么?骆驼和羊各有什么短处?
  5、他们俩去找老牛评理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牛的怎么评理的。
  [通过读书和理解老牛说的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并且此时的理解是围绕“长处”“短处”等词语展开的,使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准备的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骆驼和羊》。针对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们更多地采取寓教于学的策略,大部分内容都采取情境引入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理论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然而仅仅有理论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学便会无往不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道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教学。这次教学实践活动便给了锻炼我们的机会,只有面对学生和课堂,我们才有更深切的体会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前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与时代的联系,与学生的联系。备课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充分的分析与准备。备课教案内容的任何环节任何内容都要考虑详尽,想清楚,看明白。一堂准备充分的课,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就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我们小组采取谜语导入课程的方法。谜语导入简单易行,并且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而应该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习,教学环节的设计就应该考虑怎样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进来。
  课文的讲解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的要求,小学二年级学生,重点在在于朗读课文,培养语感,读准字音,训练他们生词的掌握。同时,应注意对学生书写规范
  的要求,而此次我们忽略了这一点,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
  此外,课文知识拓展是讲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学生的水平出发,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外延伸拓展。比如,要求续写《骆驼和羊》,可以让学生得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在原有的认知上获得新的建构。
  同时要注重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复习,及时强化。回顾原有知识,联系新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作为老师,上课要轻松自然,面部表情要放松,这是目前我们还欠缺的。上课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与学生互动,对学生及时予以表扬,讲解连贯,知识点的过渡要顺畅。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更活跃,学习更愉快,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2.学习记叙的顺序和结构。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教学设想: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狼》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1)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点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造成内容的差距、认识的困难;一点是由于语言的演变,造成文字的差异、理解的障碍。这两点又以语言障碍为主。
  (2)文言文的语言障碍主要在词和句上,有很多词和句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和现代文不同,学习时要特别注意这些不同的词句。
  (3)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最重要的是熟读。开始时参看注解,会认会读;然后就要朗读,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才便于理解。
  (4)今天学习课文《狼》,就要按照上述的认识和方法来安排教学活动。
  2.关于课文。
  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要记住这样几点:
  ①出处。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②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