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集合【六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逃避只能逃避当时,永远逃避不了现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集合【六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知识情况
  本班有10个学生,他们中或残疾类型或残疾程度不同,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对每位学生指定相应的教学及学习计划很有必要。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一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准备课;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的重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它是聋哑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同时它也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掌握的如何,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有很大的影响。
  初入学的聋哑学生在第一学期利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这部分内容,使他们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较熟练地计算技能,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的教学目标
  1、使初入学的聋哑儿童能够初步了解一些常用的数学用语,如多少、大小、长短等。
  2、使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数的大小和数的组成,能模仿口形读数,能正确的写出10以内的数。
  3、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4。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初步学会看图填写算式,解答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
  5、根据听力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学活动弥补语言缺陷,随时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和习惯。
  6、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认真做好数学练习和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经验。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今年我带一年级五班和六班的数学课。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对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等都充满好奇,充满憧憬,从幼儿园的“游戏为主”到小学生的“学习为主”;从“无规矩”到“遵规矩”;从“无知”到“懵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堂常规:上课怎样和老师打招呼,怎样听讲,怎样交流,怎样摆放学习用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怎样收拾书包,以及什么是课堂作业、什么是家庭作业、怎样记家庭作业等等,都是需要孩子在近期必须学会的,我们老师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做这样的训练工作,看起来一个简单的口令,一个简单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但想要孩子们做到整齐划一是多么的不容易,任重而道远。在本学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以及建设良好的班集体作为主要目标。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
  1. 熟练的数出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能认、读、写0——10各数。
  2. 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名称,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识别。
  4.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和半时。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更丰富的知识。
  2.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学习用品起,怎样听讲、怎样书写、怎样记作业,以及的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 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加深知识的理解。
  4. 使用多媒体教学、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5. 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五、其他方面
  积极承担学校交给的工作和任务,与程爱梅老师结成师徒,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附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内容
  一 9.6-9.9 新生入学教育
  二 9.12-9.14 生活中的数
  三 9.18-9.23 生活中的数
  四 9.26-9.30 生活中的数
  五 10.8-10.14 生活中的数
  六 10.17-10.21 比较
  七 10.24-10.28 比较
  八 10.31-11.4 加减法(一)
  九 11.7-11.11 加减法(一)
  十 11.14-11.18 加减法(一)
  十一 11.21-11.25 期中考试
  十二 11.28-12.2 分类
  十三 12.5-12.9 位置与顺序
  十四 12.12-12.16 认识图形
  十五 12.19-12.23 加减法(二)
  十六 12.26-12.30 加减法(二)
  十七 1.2-1.6 认识钟表
  十八 1.16-1.19 总复习 期末考试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3
    学生素质分析:
  我们班学生共有77人,有一大半学生经过了幼儿园教育。从基础知识看,大多数学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有一定数数经验,能动手摆小棒、观察画面等实践活动。从学习习惯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按老师的要求做,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能积极完成作业。但还有部分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好动好插嘴,行为、语言无约束性,作业拖拖拉拉。从能力看,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动口能力,但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意识,思考过程欠条理性,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意识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够,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能表达自己的思维,动作缓慢,反应迟钝,学习独立性差。
  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综合为2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处理、空间与图形安排、分类与统计、实践活动。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时间与内容安排
  略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我一直为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目标而奋斗,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我们努力付出去教育的,我也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进步,都会取得成功。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3)班全班学生共28人,女生15人,男生13人。一年级的学生才入学,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大部分的同学上课时比较专心听讲,能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还有部分同学的各种习惯较差,自理能力不是很强。由于年龄比较小,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在老师的要求、帮助下进行,依赖思想比较强。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上多加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20以内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初步了解加法、减法运算的意义,会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2、学生经历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过程,了解这些常见的几何体。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对20以内数的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学生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体和球等简单几何体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方面
  1、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
  2、学生初步了解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初步体验。
  4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教材编写特点
  1.选择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2.提供探索空间,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内容呈现直观形象,课堂活动丰富多彩。
  4.实践活动,特色鲜明。
  5.体现学法,利学利导。
  6.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思想。
  五、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六、教学措施及方法
  1、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2、上课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复备课,并且作好课前准备,讲练结合,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与教学之中。
  3、教学中注意应多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6、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7、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8、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
  9、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对后进生的辅导应放在双基的训练上。
  七、各单元分析
  各单元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 教学内容:
  1、数一数
  2、比一比
  3、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4、认识物体和图形
  5、分类
  6、11—20的认识
  7、认识钟表
  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9、数学乐园
  10、我们的校园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组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 、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6—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这是学生学习20以内仅为加法的计算方法之一,学好这部分内容将对学生计栓产生积极影响。
  五、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增强操作、观察、时间等教学手段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的家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知识的迁移作用,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减小教学步子
  六、教学进度:
  1 、数一数比一比
  2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4 、认识物体和图形
  5 、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6 、分类
  7、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8 、期中复习
  9、 期中复习以及期中测试
  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1、的认识和加减法
  12、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3、 11—20各数的认识
  14、 11—20各数的认识
  15 、认识钟表
  16、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7、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8、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 期末复习

  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数学的认识不多,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低和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总复习。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