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集锦15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换一种姿态,活出自己的骄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集锦1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傅雷家书读后感1
    人总是很难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仿佛有种别扭的情绪,死死地缠住人的大脑,哪怕是面对最亲近的人,也亦是如此。 古人喜欢用书信来传递情感,含义一层一层的,倒也没有现代人那么含蓄。 现在已经很少见人用书信来交流了,看到有人能够写下这样长篇长篇的像散文一样的信,也实在是令人惊奇的。
  现在的人都用短信、微信、QQ,与家人面对面交流少,就连发信息,都只有寥寥几句。与家人感情都淡了。
  傅雷一家是我见过最优秀的家庭。严父慈母,一个博览古今,一个温柔体贴。长子傅聪知书达礼,又对钢琴艺术有着惊人的天赋和崇高的热爱,而次子傅敏则是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放在了教育事业上。
  这是优秀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家庭深厚的感情。
  父母与孩子相隔两地,从百忙之中用写家书的方式来补缺没有在一起的日子的空白。有时候遇到丢失信件的意外,哪怕那封信有多么长也会再写一遍,为的是不让家人收不到信而担心。试问我,倒没有这样的耐心。更可贵的是每封信的分量都很足,做父亲的傅雷总会写一些自己的社会经验、文学感悟,提出一些疑问,谈谈儿子的钢琴技术有没有提高或者有所欠缺,最近取得了哪些成就,和一些生活琐事,然后再明确地表达出对儿子的思念。做儿子的傅聪认真采取父亲的建议,也会解答父亲的问题,然后写一写音乐上的见解与自己的经历。母亲呢,总是最担心儿子的身体,恨不得自己马上跑过去打点。一家人相互信任又互相依赖,傅聪能有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这样的家庭,更离不开从小对他严加管教的父亲。有这样的条件,真是幸运!
  羡慕归羡慕,倒也只能想想。我虽然没有惊人的天赋,也没有厉害的背景,更没有知识渊博的父母。但也有像这样幸福的家庭。自己人生的道路,也只能靠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努力追寻。这听起来像是空头大话,却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付出实际的行动。这很难,我也知道。不想付出,是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想白费力气,但看到傅聪孤身一人在异地打下一片天地,我又觉得自己到底不应该这样窝囊,就像老师经常说的,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就这样下去,活该没有回报。
  傅雷夫妇爱儿子,也为他骄傲。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每个孩子也希望父母能为自己骄傲。Me too。所以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仅仅为了自己也为了让父母骄傲,要为梦想努力拼搏!Yeah!

  傅雷家书读后感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题记
  家书一封,寄情三百。
  翻开《傅雷家书》,一篇篇情深义重的家书赫然入眼,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教诲跃然纸上。以情为笔,以感为纸,将所有心底之意和盘托出,字里行间光阴流动。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折服罢了。”这是傅雷先生的傲骨,他以此来要求他的孩子,也正因此他的孩子不仅多才多艺,更像他那样拥有高尚的品质。
  “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洋洋洒洒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思念,只盼着孩子的一封回信,好安抚自己思绪良多的心。他们一个在国外苦修音乐,一个在国内被划为“右派”,天涯海角重重叠叠的山水相隔,唯有不曾间断的书信如鸿雁往来。
  “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穿过层层叠叠的纸面,我看见当年那个已经迟暮的父亲,睁着浑浊的眼睛在灯下提笔,力透纸背意难平,一笔一画出本心。他的爱借此穿越千山万水,跨过无数阻碍。他的爱其实很简单,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不坠平生志向。
  我们的父母呢?他们或许没有那么伟大,或许能给我们的只是微薄的帮助,却一定是像傅雷夫妇那样竭尽他们的全力给予孩子爱。只是我从未理解,也曾一度抱怨,抱怨母亲给予我的关注不够,抱怨她不能像其他家长在功课上辅导我。我不曾知道她的辛苦,她也不曾向我透露。与傅雷和傅聪截然不同的是,我与母亲平日里几乎不交流。我们好像各自在自己的生活里过得怡然自得,却不清楚对方世界里自己的模样。
  后来是一封信让我解开了缠绕交叠的心结。书信真是件很神奇的东西,那么薄的一张纸,那么厚的一份感情。只有在书信里,我们才能毫无顾忌地写下自己想说的话,才能毫不犹豫地表达平日说不出口的“我爱你”。母亲在信里表达对我的建议,我在信里倾诉我的难过。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无论晴雨。读到序言《读家书·想傅雷》,感触最深的便是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还没来得及说出的“对不起”,是再也说不出口的“我爱你”。
  因此现在的我,愿倾满腹诗书,极尽文采,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表达最深切热烈的爱;愿为你在长夜里提一盏灯,让你永远有着光和热;愿一直跟在你身后,让你回头时能在眼里倒映出我的背影。
  以我赤子之心,寄你牵念之情。
  我爱你,就像突然有了软肋,多了一份牵挂;又像是披上铠甲,突然间所向披靡,无所畏惧。
  一纸家书聊以赠,附以江南一枝春。

  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留家书》,它收录了傅雷在傅聪海外留学期间寄给他的一百多封信,这些信中蕴含着一个普通普通通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爱,它如潺潺流水,细腻而又深沉。傅雷时时刻刻担心和关注着傅聪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读书求学、人际交往、生活细节还是感情处理等都尽力运用自己的毕生经验与知识,指引着年少、涉世未深的傅聪绕过人生道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圈套与陷井。
  在读书求学这一方面,傅雷対傅聪的学业煞费苦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法国留学时与之前的自己作对比,言传身教,说明了“语言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以煦良虽在谈翻译上极有见解,但真正落笔译稿时的一塌糊涂为例子,论证了空谈理论是设用的,主要是自己动手。他会为儿子的成功而高兴——当傅聪通过数月练琴最后取得国际乐坛竞赛中的第三名时,他深深地为傅聪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感到喜悦!但大喜过后,他也不忘教导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傅雷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他也会为儿子感到的矛盾与困难而忧心,去思考,他这样鼓励傅聪:“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莲勃的明证。”
  傅雷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自身便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底蕴,也正是如此,傅雷从小便对子女要求严厉,直至长大,在傅聪国外留学期间,他也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儿女提供更多帮助。在信里,他会特地查阅各种资料,拜访许多专家在乐理知识上为傅聪非常细致地分析、解说,如在弹琴的技术上——不能机械的把“手”孤立起来。在对艺术的理解上,他说“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当傅雷得知傅聪最近在研究莫扎特和舒伯特,便给他仔仔细细地整理了莫扎特和舒伯特的各种宝贵资料,有他们的生平事迹、乐曲风格以及作曲特点,还有深远的意义等等,有时,他还会附上其它音乐家的资料,如贝多芬的作曲风格及经历,用作对比,以便傅聪更加方便、迅捷地理解。从那一篇篇音乐笔记中,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傅雷对于孩子的爱与用心。
  傅雷在傅聪的生活中担当着“亲人”“老师”,有时也会成为“朋友”“知己”,他从不在对待孩子时端着父亲的架子,更多的是谦虚和蔼的态度,从他与儿子的交谈便能屡屡感受到,他经常在交代完一些事情或感受和看法后,都会写“你觉得呢?”“关于上述各点,我很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如何?”……
  傅雷用自己的耐心、细心、虚心与毕生所得的经验和知识数导着傅聪,最终他成功了,以他独有的方式,培养出了一枚冉冉升起的新星!

  傅雷家书读后感4
    最近阅读了《傅雷家书》一书,其中蕴涵的“丰厚的家训智慧”令我印象深刻。傅雷教给儿子傅聪的不仅有音乐上的艺术追求智慧,也有与人相处的为人处世智慧。
  一是艺术追求的智慧。有情感追求方面的智慧。“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罗宾斯丹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情感都是内在的。”让傅聪仔细体会每首协奏曲中的情感,并绝不含糊地将它们在琴曲上表达出来。有技巧追求方面的智慧。“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些毛病。第二乐章细腻之极,touch是delicate之极,最后一张非常brilliant。”在强调外在追求的同时,傅雷也提醒儿子注重内在追求。让他不要心急,慢慢发现毛病,慢慢改正。艺术追求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他对艺术是有炽热的爱与不懈的追求的,他同样希望傅聪可以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所以傅雷才肯让儿子出国学习音乐。艺术追求的智慧体现在选择。在儿子的大学时期,他自己选择了出国留学,傅雷心里的不舍不会少于任何一个人,但他明白国外会给孩子更好的教育。于是,他选择了支持。不知怎的,我竟会觉得傅雷与孟母有些相似。孟母为了小孟子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不辞辛劳三次搬家。或许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吧正是选择的智慧。
  二是与人相处的智慧。与妻子相处。在傅聪与弥拉结婚之后,他告诉傅聪,要对弥拉进行培养:“不是说把她培养成一个什么专门人才,而是带上带她走上严肃、正直、坦白、爱美、爱善、爱真理的路。”还告诉他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与老师相处。在傅聪想去波兰学习,但不知如何跟杰老师开口时,他说必须要真诚,先表达感谢,再真诚地坦白,并在最后表明,还要回去继续向他学习,相信他一定会原谅的。与外人相处。傅雷说要懂得分寸,会拒绝,不能什么事情都答应别人,不然他们会觉得是理所应当。与人相处的智慧来源于傅雷自己对人的尊重。他对孩子只给建议,不给决定。这样的尊重和开明让我想起了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郑明勋的父母。郑明勋的父母永远尊重孩子们的决定,虽然培养时都是从钢琴开始,但如果孩子们对别的乐器更加感兴趣,他们也绝不会反对,而是尊重、支持。最终,郑家三姐弟都十分优秀,登上了国际的音乐舞台。
  《傅雷家书》从傅聪自身讲到傅聪对音乐、对艺术再讲到傅聪对家人、对世界,程度逐渐加深,范围不断扩大,智慧也不断延伸。丰厚的家训智慧全面而有内涵,使人受益匪浅。

  傅雷家书读后感5
    读完了《傅雷家书》,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傅雷夫妇与远在海外的长子傅聪进行了很多的书信来往,一起探讨人生,艺术,生活和处事技巧等等,清楚地显示了傅家的家教家风,所有的前提是'先做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为主,知识教育其次。
  其实这部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和爱,在这些书信中,傅雷夫妇无时不刻在为傅聪担心和操心。他们说:“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这些批发很容易消除,休息一下就能恢复),而是操心。”通过读书信中傅雷夫妇对傅聪的各种千叮嘱万嘱咐,让我想起自己父母对自己也是一样的,原来全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开始我是不理解我父母的,不明白自己就正常上班下班,没什么可担心的。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通过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担心和紧张,对傅聪回信的万般期待甚至渴求,收不到回信时候的着急和失落甚至魂梦不安,我明白了父母心里对孩子真的是无时不刻的牵挂。
  书信中对艺术的交谈也很多,深刻感悟到他们对艺术的狂爱和沉迷,他们热爱艺术,热爱遐想。他们都有不太看重物质生活,不太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觉得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看到他们对音乐艺术那么细致专业的讨论,看到他们是那么享受艺术,也点燃了我对艺术兴趣的火花。我开始向往他们艺术世界的种种,想听懂钢琴的每一个音律,感受钢琴艺术家的每一个感受,享受音乐的美。我瞬间明白精神世界的富足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我有不断在看书,补给精神粮食,但是从来没有开启过艺术的大门,从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通过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教育,我也被教育了。傅雷夫妇多次强调要傅聪注重理财,不看重物质,但是也不至于被物质束缚住,这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更好的享受人生。在书信中,傅雷夫妇以各种方式向傅聪灌输淡泊名利,不爱慕虚荣的思想,傅聪其实也就是在这个方向成长。傅雷夫妇对名利权势的淡然触动了我,我之前想为什么有的人就可以做到淡泊名利,在傅雷夫妇的家书中我体会到了,正是源于他们对精神生活的偏爱,对艺术的热爱,这些爱是物质世界体会不到的,它会让你的精神更富足,更加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生。但是他们并不是厌恶物质,他们不想受物质之累,所以会很好的理财,妥善安排,不受物质的奴役。
  这本书是至今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本书,不论是从亲情方面,人生的观念,还是艺术世界等,都冲刷了我的认知。感恩遇到《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6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读完《傅雷家书》,通篇洋溢着爱子之情,既有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对其生活琐事的关心。厚重而不失轻松,深刻而不离日常。虽说没有字字珠玑,但却字字含情,以小见大。皆是傅雷夫妇发自内心的性情文字,身为一个局外人,也不禁心生感慨。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看似严苛非常,实则,他十分尊重儿子,并时时宽慰他,把自己过来人的经历作为傅聪的参照。正如当傅聪陷入消沉的情绪当中,傅雷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哲思,并告诉他要辩证地看待挫折与成功。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
  有一回考试当中,我在一门学科上取得了良好成绩,心中窃喜着并且洋洋自得,却在下一次考试中溺在了这门学科的深潭中,缺氧一般几欲不能呼吸。我受不了这强烈的疾升速降一好几天没有开怀地展颜一笑。一切索然无味。晦暗的世界中,只见着我的失败。那时我的父亲告诉我:人的一生充满曲折,前路漫漫,依旧坎坷,有得意必有失意,不要过分沉溺其中,必须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将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以良好的心态处理它。现如今细细思考,我好像悟通了什么,我们在面对挫折时,要以另一种心情来对付这一件已经过去的事,就会发现或许它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不必介怀往昔,流年还在奔向远方,我们的格局是星辰大海,不是琐屑常事。
  傅雷在此书中曾说过一句话: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在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
  初初读到,我只觉得韵味悠长且晦涩难懂。心间疑云顿生:怎么就不能颠倒顺序?一步步实现,岂不麻烦?直至后来,我看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看完之后,我即刻便想起了我的外公。再一次训话当中,他说,做人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做人永远要排在第一位,先学会做人再去做事,这是一个不变的定律。它就好比数字一,其余的东西都是零,有了一,才能在一的基础上叠加越多的零,在这时零才会有越大的用处;但若是没有一,那么零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傅雷对儿子的教导又何尝不是如此?他要傅聪先学会做人,并反复强调如何做人。告诫他待人要谦逊有理,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时刻心怀祖国与人民。明白如何处理感情问题,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立身处世等等。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攻克人生的下一步难关成为艺术家、音乐家和钢琴家。一步步摘得人生的成功果实,多么苦心孤诣的教导!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傅雷家书》是一本家教范本。大味必淡,淡而有味,读懂了,便也功成。

  傅雷家书读后感7
    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是的,每个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寻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后一直支持你追寻的那个人?傅雷,就是这么一个在他孩子追寻旅途中给予极大帮助的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但在关爱的同时,傅雷不忘给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是傅雷写给他儿子信中的一句话。傅雷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写信,教导他做人做事,给予他关爱,无不体现他的爱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以他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决不允许其中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来教育远方的孩子。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虽说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传达千言万语,一个电话便可完成,但这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离虽短了,但隔膜却多了。
  《傅雷家书》既体现了“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响着中国教育,让为人父母者急于求成。孩子犯了错,成绩退步了,为人父母者谁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开展温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来,数落一顿再说,严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是傅雷在儿子遭遇挫折时所写的一番。的确,当我们跌倒时,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对,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祖国的花朵盛开也需阳光,露水和时间。还没到花开之时,还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傅雷自孩子1954年独自开始自己的人生旅途,就一直坚持给孩子写信,直至1966逝世。可能现代很少会有这种事例发生,但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却无处不在。“天气冷了,穿多件衣服。”“外面下雨,出门带伞。”可能每逢我们看到这些话或者小纸条时,我们总觉得父母太啰嗦了,总把我们当作三岁小孩。的确,我们在父母心中永远都是不会长大的孩子,时刻需要保护,关爱。当我们平静看待这些“唠叨”话时,就能感觉感觉到父母的爱将自己包围,一件件小事拉近父母与自己的感情,更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
  拳拳爱子心,温暖你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8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像是一场旅途,走的越远,就会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顶,也终究会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顶远望呐喊,雀跃放松,下坡时就会越加手忙脚乱;上坡时在意下坡的困难与疲惫,身上的枷锁不但会越束越紧,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压垮自己,寸步难行。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不骄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读后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的价值。有志者自有千万记,无志者终感万千难,每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总能发现出世界的五彩与缤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可却都是充满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傅雷家书读后感9
    这个假期在家里看了《傅雷家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反思,起初的时候只是草草的翻阅,但是到后来又忍不住回头重新看,看完后我联想到自己这十多年来与儿子的生活和对他的教育,有许多说不出的感受,我也鼓励儿子有时间好好读读这本书。正如大家对此书的评价一样,它是一本优秀的思想修养读物,是当代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更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名篇。在做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傅雷夫妇是完美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以后的生活方面,我相信自己相比以前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这本书其实就是傅雷给儿子的书信,从书信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深深的父爱。他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要求儿子全身心的投入研究学习,克服烦恼;他在儿子事业和感情受挫时,鼓励和安慰他,以一位慈父的爱去教育儿子;在平时,他和孩子是一种益友关系,他说:“我高兴的是我有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从这里面,我学到了教育孩子,首先,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式,让他们明白自己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不对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再次,要耐心教导。我们可以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错误,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同时也要鼓励孩子涌跃参加各种文娱体育和社会交往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现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青春叛逆阶段,有时候作为父母的每天忙于工作,对他们没有充分的了解,不知道他们的想法,也不支持他们的做法,却又不能顺利的说服他们,这个时候,很多家庭往往就是使用暴力,俗话说“不打不成气候”,可这样下去就只会助长孩子的叛逆和怨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的教育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父亲是威严的代表,他们永远是正确的,在意见不合时他们能置之不理已是极限,书中提到,有一次傅雷和傅聪争吵过后,傅雷作为父亲却主动的道歉,放下父亲的尊严对自己的孩子低头,甚至于忏悔。我想,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每一位孩子面前,他们都或多或少的能读懂那父母亲背后深沉的爱。这样的教育效果与粗鲁的打骂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吧。
  另外,以后我会经常找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多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傅雷是千万父亲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其实全天下得父母,哪个不是和傅雷夫妇一样,都想为孩子的前途着想,为孩子的幸福奔波,为了孩子费尽心血,亲情都是伟大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10
    星星点缀于天幕,残月斜挂于苍穹,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星星点点的洒落在桌面,书页……
  手捧着《傅雷家书》,细细阅览傅雷及家人对远在他国的孩子的关爱与教导,那严厉的要求下暗藏着深沉的父爱和苦心孤诣的谆谆教诲,感慨万千,不知不觉中误以为自己就是主人公,独自求学的我总是用电话与父母交流,因为补课,在这酷热的假期,只有我一人生活在偌大的房子里,夏日是炎热的,但不与父母在一块儿的生活却是凉冰冰的,在傍晚听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孤寂之感缓缓涌上心头。
  傅雷可能无法体会这种孤独之感,但他却知道远在他国的傅聪应是孤独的,于是写信给他的孩子: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到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段话简简单单却触动了我的心,此刻好像隐隐听见以往与父母打电话时他们对我说的话:我们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好,能够有助你的,我们会尽全力,不开心要和我们说,有事情也要和爸爸妈妈说……他们虽会慢慢老去,但却不甘落后,想永远跟随在我的身后为我护航。他们是商人,幼时的自己总认为他们眼里只有金钱,倏忽间我才幡然醒悟,原来:他们眼中闪耀的金币上刻画的是我的图像。
  对于学习,我总是很懒散,没有动力,《傅雷家书》告诉我,在自然的残酷斗争中,多少坚定的勇气,多少顽强的意志,多少鲜活的生命为此付出,我此刻安然的学习机会,是千千万万人为之负重前行,非苦修苦练,不足以报效国家,对得住同胞!
  我悔:悔这浓浓亲情,现在才透彻体会,悔这与自然残酷斗争中无法出力。
  我感:感谢《傅雷家书》的开导,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激那千万负重前行的天使。
  我喜:喜这漫漫求学路上不只有我一人身影,在我的身后,有傅雷,傅聪,有爸爸妈妈,更有繁荣的祖国,强大的华夏人民做后盾。
  在这原本沉闷、孤寂的求学路上,《傅雷家书》使我领悟亲情,让我不觉孤单,给予我充足的学习动力,告诉我什么是艺术,艺术中的真诚,名利,与我漫谈人格修养,让我对人生有更深入的了解,它净化了我的思想,救赎了我的灵魂……
  风轻轻的`吹,虫静静地鸣,月光寂静的散落,多少封家书,多少暗藏的父爱,多少呕心沥血的教诲皆倾此笔墨。那悠悠人生路中,万道金光透过,若隐若现的是无数身影,是啊,漫漫求学路不止我一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11
    两封简简单单的书信被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被视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范例,受到世人的推崇和效仿。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这些家书的伟大之处:在于从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通过书信往来,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线,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读完《傅雷家书》,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第一,“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孩子年龄多大、地位多高,在父母眼中永远是孩子。而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通讯、网络、媒体高度发达,但是众多的为人子、为人女者,却不愿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听不进父母意见。喜欢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形成逆反心理,其实,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条件,更何况是与自己的父母呢?
  第二,“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做等待什么礼物一般地等着。”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物质生活贫乏,书信作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被视为至宝。今天书信的功能随着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减弱,有了更为方便的联系媒介——电话、网络。可是有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其中不乏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平时很少给家长报平安、交流思想;唯一使用电话的时候,就是囊中羞涩、伸手向父母要钱之时,真让人不可思议!
  第三,“众多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能做到“胜不骄”,面对鲜花和掌声,而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需要高度的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人物,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取得过骄人业绩,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拥抱和赞美,而功败垂成,让世人感叹!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自立为王,只顾享受、不思进取而遭遇失败,即是明证。在现代化建设时期,许多为国家、为人民,立下过汗马功劳的高级干部,醉心于灯红酒绿的环境中,忘乎所以,最终走向反面、悔恨终生!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形象地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传统:孟母三迁,成就儒学大家;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造就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
  今天,在一个条件如此之好的环境中,父母更应该从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在快乐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12
    多棒的精神驳船啊。
  唐朝时,杜子美说,经过三个月的战乱,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家书不仅是一种关心,更是一种无法面对面交流的对话。我知道名人的书,包括麦的《致儿子的一封信》,那是我过年才吃的那碗福汤。又热又粘;我也知道《曾国藩家书》是认真现实的,就像良药苦口,教了很多儿孙。《傅雷家书》是求同存异。它有着天然的中国风卷轴,又有着自己的西式风格,开放而开放。它在情感上是平静而凝重的,但却传达着温暖的亲情。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聪与父母的家书,父子谈人生的哲学,朱力做人的方式;妈妈们从小就关心生活细节,交流经验。在这封饱含深情和教育智慧的信中,傅雷先生的原则和对生活、艺术和祖国的坚守汩汩而出
  仿佛是一艘精神驳船,传递着家族的高贵品质,短短的纸张,悠长的爱情。
  傅雷先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物,以身作则,更注重孩子的教育方式,所以他是孩子身边最好的榜样。傅雷先生在英语和法语经典翻译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他个人的努力和奉献密切相关。然而,家书中没有一个字灌输了作为一个傅聪男人的基本奉献、谦虚、忠诚和简单。正因为傅雷以身作则,忘了吃饭睡觉,追求心中神秘的文学力量,傅聪也更加努力地练琴,细细琢磨着浪漫而富有哲理的肖邦。
  傅雷先生和他的大儿子傅聪有一种,的感觉,这是一种分享和建议的教育方式,一个老师和一个朋友,一种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的教育方式,值得现代家庭学习。言语无法准确概括父亲对年轻人的关爱之情。就像绿茶和茶叶,不重也不浮,彼此靠近,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做贡献,为社会时尚的进步燃烧自己短暂的生命,为自我的成就稀释自我的利益,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互相鼓励。傅聪的老师杰维茨基赞扬了傅聪对祖国的热爱、高超的音乐技巧和天才般的头脑,他注定要为自己热爱的祖国赢得荣耀
  傅雷先生在傅聪接受的严谨的音乐训练中渗透着他父亲特有的爱,这种爱的载体是他的爱国、敬业、谦虚、严谨。家书讲的是朱先做人,后做艺人,再做音乐家,再做钢琴家的人生哲学,都是依附于这条又细又美的鲤鱼。
  傅雷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热爱,对工作的孜孜不倦,对国家的忠诚,对社会的关怀,对中国伟大文明的探索,他一生无尽的遗憾,都是对后代的一种热切的希望。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能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势头,在更好的环境中填充自己,突破藩篱,向前看!
  世界不会因为你的静止而停止,所以继承你的梦想,拿起希望的火炬,扛起这艘驳船的精神力量,继续航行。新生活的黎明正在等待你的期待!
  独处会创造一个世界。

  傅雷家书读后感13
    傅雷对子女深切的爱意,在《傅雷家书》中表露无疑。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是傅雷最想要教导子女的,也是这篇书信中着重强调的。
  对儿子的生活,傅雷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同时,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对的,但毫无经验,涉世不深我们在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时,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傅雷家书》无疑使人生道路上的指路灯,它将教你做人的道理,告诉你应对人生的态度,它也会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14
    这几日不论是上班还是夜晚,都抽空读几章《傅雷家书》,撇去那些成堆让我头晕的交响曲名,音乐家,画家,剩下的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父子可以如此谈人生,谈哲学,谈音乐,谈文学,何尝不是一件难得且幸福的事。朋友易寻,知己难求,倘若有一个人可以在思想上与自己畅所欲言,谈古论今,最好再把酒言欢,真是夫复何求。
  傅雷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管是音乐,文学亦或是绘画,而艺术都是相通的。于是我总是尝试在他的话语里寻求自己对摄影,对文学疑问的答案。谢天谢地,近日的苦闷得以解脱,虽说书里未必有黄金屋同颜如玉,可单单让迷茫的自己豁然开朗,重拾方向,已是最大的收获。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极守计划且自制很强的人,总是让儿子制定出生活,时间,工作的制度且严格执行;大约这也是自己欠缺的吧,总是容易半途而废,容易被情绪控制。于是只得在路上走走停停,偶尔还走上岔路,不过终究还是绕着圈子回来了。
  颓废的日子,总是放任自己,有时也在想究竟平时生活里的那些个所谓爱好带给了自己什么?如此沉迷又是为何?如果仅仅是爱好,又为何因此而苦闷?难道爱好不应该轻松快乐些么?傅雷在家书里对傅聪说:“想必你的苦闷来自于自己演奏的技巧无法表达出心中的音乐,苦于找不到门路,可当经过老师指点,技巧日渐提升到可以表达的时候,你心中的音乐又去到了另一个层次。”我想这也是自己苦闷的原因吧,因为技巧尚未达到可以表达心中所想,所以焦躁万分。如他所言,光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心理作用太容易变,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个性以及人格的一部分,才会变成自己独有的特点。而只有真正深入了解理解自己想表达的东西,从而对其产生强烈的感情,才能引起共鸣。
  也许每个人对爱好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态度,可也许对自己而言,这些并不仅仅是娱乐消遣,而是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存在,是极其严肃的一件事。从前一直会问自己究竟什么才是生活的意义?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惊天动地或与众不同的事才能证明其存在的意义?如今渐渐体会到书中所言,这些个每日自制的花费时间去做的点滴,阅读,写作,画画,摄影,舞蹈,踏青。。。这一切的一切便是生活的艺术。
  用傅老的一句话总结,那便是:“情感与理性平衡所以最美,因为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

  傅雷家书读后感15
    如果让我选择一本人生的“红宝书”,可能既不是让我“抱有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大纲》,亦不是厚重的文学大部头,而是在沮丧时给我慰藉,茫然时给我指引的《傅雷家书》。此篇读书笔记不想长篇大论,傅雷先生精炼的行文怎允许我墨迹地分享推荐。所以,在写此篇读书笔记时,不免自惭形秽并时刻同先生一样,“自我批评”。
  本书是傅雷先生次子傅敏根据傅雷与傅聪之间的往来书信编成的家书集。于上世纪80年代初由三联首次出版。从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起,直至傅雷先生溘然长逝,书信多达上百封。这不是普通的家书,除却温馨深厚的父爱,更是二人关于音乐、文学、艺术以及人生“势均力敌”的畅谈。读此书,回想自己甜涩齐全的成长经历,从不相信何为缘分,那只是人们用来感叹与惋惜的安慰之词,但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中,我不得不承认,是需要缘分的:倘若没有缘分,彼此诠释好自己的角色,给对方以最朴素真挚的关怀;若有缘分,还能在此基础上,交流学问分享爱好,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傅雷先生在信中说:“平时盼望你的信即因为‘薰莸同臭’,也因为对人生、艺术,周围可谈之人太少”。想来,当若干年后傅聪得知父母自杀消息,内心该是怎样波涛汹涌、如鲠在喉!这是自己的生身父母,更是高山流水般的知音。
  这本书是我标记最多的书,每一段标记都值得反复思索、延伸阅读。傅雷先生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鉴赏造诣之深、洞察能力之强、对于文学与翻译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每个方面的独到见解都在时刻点拨我,让我对喜欢的不放弃,感兴趣的加深了解,应该涉猎的加以拓展。
  再次重读,刚好赶上“三联初版纪念本”发行,与当年的装帧一模一样,亦是很好的收藏。值得庆幸的是,数年前一位忘年交送了我他珍藏的此书1981年第一版的第三次印刷版(1983年),这本比我的年龄还大了七八岁。无论是倾盖如故的忘年交,抑或令我崇拜的工科博士,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过在我身上流露着广义的宗教情绪和赤子之心,我无意显示自己的独树一帜,却将这当作最让我倍加珍惜的赞美和鼓励,直到我读了三遍《傅雷家书》,走了一些地方,又读了很多书,我才真正理解他们这份鼓励的分量。不再多加解释,真心希望伙伴们找来细读。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我为“遇到”这样的先生而感到庆幸,亦希望追随先生的脚步,在求学与思索的道路上受其浸润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