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能力改变世界,那我从改变自己开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5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初中,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那同学们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呢?在学习中要注意那些细节呢?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1
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谈何容易。尤其是对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而言“使每一节课都精彩”实在是高不可攀,遥不可及,与其望洋兴叹,不如放好心态,莫要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向45分钟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样百出,满堂皆彩,但求实实在在,易行有效,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得。
回顾从教以来约一年半的语文教学生涯,不敢轻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对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浅薄看法。
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级授课制这种组织形式下,语文教学能实现预期目标,效果明显。
简单的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即为有效,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即为无效或低效。可见课堂有效与否,首先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若课堂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往往会使课堂教学陷入困境,使学生痛苦不堪,使老师尴尬难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课前准备
要提高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课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1、钻研教材,潜心与文本对话
初中语文教材资料不如小学教材那么浅显,易理解,而且篇幅较长,教学难度大。所以必须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揣摩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教材的结构体系;对于单元教材,要掌握其重点、难点;对于一篇篇课文,更是要潜心研究。只有教师与教材的用心对话,才会有学生与课文的真心对话。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只有教师读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懂教材。
2、充分解读学生,尊重群体差异及个体差异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语文课堂教学要保证有效性,务必仔细揣摩学生课堂的学习情景,删繁就简,做好教学方案的预设。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潜力,尤其是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要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为学生搭建桥梁。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2
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1、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2、借助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3、对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剖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的,其总目标是:“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化细为粗,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新课程标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的观念,学科之间整合性加强;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增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4、注重物理实验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因此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的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5、备课重点放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究知识,去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教师不要包办代替。目前从听课中发现一个突出的共性问题,就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特别是初三毕业班的课。教师本来是一心为学生着想的,只担心漏讲知识或少讲而学生不会。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处在被动听课状态,独立思维的空间太小,很难获取较大的学习效益。要实现主体教育思想就必须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构建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共同探究知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把备课要点放在挖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点上。切入点的选择是灵活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要放得开。
如分子动力理论内容在教学时,教师习惯上以讲授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既费时又费劲,学生学起来模棱两可,不如教师作适当引导,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学习、总结,然后进行学生间讨论辨析,总结出规律,这就增大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
如习题评讲课,多数教师习惯从头到尾讲答案。初三习题量大,一节课教师要讲很多题,又结合知识的迁移、归类,教师讲的紧张匆忙,但多数学生跟不上。有的学生来不及认真思考,教师已说出了答案。这种教师包办代替的传统方式必须改变。课后作业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做,综合练习题留给学生完成的时间要保证,评讲前公布出答案,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在获取反馈信息后,精心设计复习题评价的程序,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让学生自己评讲为什么对、为什么错,从学生角度讲出来的思路更富有启发性;要精讲、讲准、讲到点子上。有些题可以让同桌学生互相评判;有些题可以不公布答案,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论;有些计算题可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几种解法都写出,让学生去分辨,激励全体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3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时不时就会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特别是当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时,学生们的思维便会马上发散开来,凭着他们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讨论着、感叹着,甚至异想天开,发表一些奇谈怪论。可是他们的“高论”有时会扰乱课堂秩序,所提问题也可能会使老师们措手不及,甚至尴尬不己。有些教师顾及面子常会敷衍学生,甚至训斥了事。
我认为面对学生的奇谈怪论、异想天开,教师应该顺势引导,认真分析,从中发现创新的火花,对那些哪怕是稚嫩的创新萌芽进行细心的呵护,决不可去扼杀它们。否则,学生们就有可能就此沉默,从此默守陈规。记得化学课上,学了分子、原子的性质后,就有学生问:“老师,你说分子、原子在不停地运动,那它们运动的能量从哪来?”学了溶液、悬浊液、浊液后,想象力丰富的同学就问:“如果把宇宙做溶剂,各个星球做溶质,老师,你说这算溶液还是悬浊液?”无疑这些问题多是很棘手的,有的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办法回答。但是教学中对他们提的问题我总是首先给予肯定、表扬。表扬他们善于动脑筋思考的学风,然后积极协助学生寻找问题答案。当然有时还可以把精彩的提问重新抛给所有学生,大家群策群力,共同研究解决。以此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精心呵护学生们的异想天开时,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究、大胆提问,只有在肥沃优质的土壤上,创新的幼苗才能进一步大面积萌发。种子萌发后,教师要适时“施肥”,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当然,对于一些旁逸斜出的“枝杈”,我们也要注意及时进行合理的“修剪”,加以正确引导,以培养出“参天大树”。
众说周知,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在这一节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构成了学生成长的人生历程,我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所思、所感、所悟、所获,以下是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随笔体验,希望与老师们同学共勉。
1、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和引导出来的,化学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在前四个单元的教学中,凡是设及到的常见化学变化,教材中的要求是书写文字反应的表达式即可。在教学中我提高了这个要求,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使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纯净物,书写用化学式表达的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并且注意了把箭号改成短线的习惯培养。这样做可以减轻《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难度。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很容易利用纯净物有专门的化学式这一特点,帮助学生在物质分类时区从宏观上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亮的口号。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例如学习燃烧与燃料时,我从学生司空见惯的燃烧和灭火现象入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站在化学科学的角度认识燃烧就是一种化学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就是生活,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自然而然主动地从生活走进化学的课堂中。课堂上促使学生超前思维,形成向教师“挑战”的态势,使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3、培养学生的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在刚学化学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观察探究实验。教师在刚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教学时就有必要对如何进行实验观察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探究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应是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使学生集中注意、深入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迅速掌握实验操作要领,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化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师在培育满园桃李的同时,也体现并提升着自身生命的价值,完善着自身的人格修养。在新的一学期里,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的学习化学,带着渴望去探究化学变化中的奥秘,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化学的大树上采撷更多的果实!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4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同: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初一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 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接着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对比,让学生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后归纳总结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将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就可以大胆的质疑和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四、教学内容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
通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但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5
目前,英语学习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我们农村的英语教学又成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新问题。学生底子薄、习惯差、这就更要求农村教师在教法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对阅读教学的一些看法:
阅读前:
1。教师可适当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于课文理解的生词。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如果遇到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去猜测,而不要忙于查词典;
3.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阅读时:
可分为计时阅读,快速阅读和细节阅读。通过几个层次的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强化读取信息的意识,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1。快速阅读(scan)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各层次的学生,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
5.分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
读完后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
3.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围绕已学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交流活动。比如可以复述课文,分角色扮演,讨论某个问题,调查一个项目,采访相关人士、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对课文进行改写,列提纲、评述等。具体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初中教师教育个人心得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