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雁门关作文600字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明长城,是明朝时期中央为了防范北方蒙古族南扰所建,后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通的纽带……”
  历史书的某个折页中,两个月前记录下的笔记仍是静默着摊在书页上。当时,我还在“扩建”书中的长城实景图,还特地拍了张照片,沾沾自喜地挂上了朋友圈。放下手机,才感慨——这长城,也许是我穷极一生,也无法描绘出的神迹。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临近晌午的雁门关,人烟稀少,也只剩下我所在的团队以及稀稀拉拉的旅客还在这优哉游哉地游荡着。天气算不上特别热,但这里的紫外线总给人一种笑里藏刀的危机感。
  雁门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徽钦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与此关联……我们聆听着导游如数家珍般地讲述雁门关传奇。
  是啊!从历史典籍到武侠小说,从历代文人诗词乐赋到民间传说,一篇篇、一本本、一首首。一个个震撼而又慷慨悲歌的美好记忆负载了雁门关厚重的人文内涵。
  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犹如玉带联珠,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上。
  拉低帽檐,放眼群山。战争的硝烟染红了城墙一时,却不及四季轮回、岁月悠悠的绿水青山依傍千年;斑驳的城墙乍一看老态龙钟,轻抚而过才觉宝刀未老;遥望而去,说是群龙依山而眠,也不为过。
  回首,我遇见了一路走来所遇的第一座烽火台——信步而入,台内分为两层,抬头,不料风过衣袖,一身酥麻。视线与城墙上相比,算不上明亮,独自一人爬着窄小的楼梯,木梯的哀怨声不绝于耳,不自觉地就会去联想那数百年前的一派光景……
  午夜,残月,萧瑟秋风在孤城中幽吟,冒着点滴燭火的油灯将熄未熄,烽火台外忽地蹿升起火光。夜半三更,锣鼓惊鸿,士兵的嘶吼与金戈铁马的协奏,才是这个不眠之夜的真容。
  从烽火台上的瞭望口向东而望,我似乎望不着城墙的尽头,我望见了青山,却望不见绿水;望见了的烽火瞭望台,却望不见烽烟起四方;我望见了先人的遗迹,却望不见未来的足迹……
  站上雁门关楼,极目远眺,莽莽苍苍,中原与塞外被一线分割,断断续续的长城与雁门浑然一体。你可以遥望烽火台上熊熊燃烧的狼烟,可以倾听冷兵器时代短兵相接的呐喊,也可以假想自己就是一名将军,正威风凛凛地指挥着士兵格斗厮杀,但这一切都归于宁静,正如关楼前的李牧祠,如今只剩下一间空空的祠堂、两根石制的旗杆以及几通残缺的石碑了。
  不论烽火还是烽烟,将士还是游子,该去的,也早随那云卷云舒,四季轮回,化作余烬,或多或少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而那些不该去的,便仍是矗立在原处,映入旅人过客的眼底。
  离开雁门关,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直在耳边回响: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