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班语言活动教案3篇

发布时间:2024/3/3 11:33:00 编辑:ikaixi 手机版
 
我们的生命,就是以不断出发的姿势得到重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荐】中班语言活动教案3篇,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一下噢。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中清新的大自然画面。
  2、学习用象声词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
  3、体验小松鼠和小乌龟之间的友谊。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图卡
  知识准备:课前丰富幼儿对自然界声响的了解,认识小松鼠和乌龟。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会动的房子吗?今天,会动的房子将带领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美妙的景色。
  二、教师讲述第一遍故事,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故事情节。
  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里有谁?
  (3)小松鼠盖的房子为什么会动?
  过渡语:乌龟都驮着小松鼠到了哪些地方?我们再来听听故事。
  三、利用课件,分段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1、讲述故事第一段。
  提问:第一天,小松鼠来到什么地方?它听到什么声音?
  (1)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卡,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第几天?有谁?到了什么地方?听到什么?(第一天,小松鼠来到山脚下,听到风儿“呼呼呼”地唱歌。)
  (2)模仿象声词“呼呼呼”。
  2、讲述故事第二段。
  提问:第二天,小松鼠来到什么地方?它听到什么声音?
  (1)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第二天,小松鼠来到大海边,听到浪花“哗哗哗”地唱歌。
  (2)模仿象声词“哗哗哗”。
  3、出示图卡,引导幼儿说说故事的第三段。
  (1)提问:第三天,小松鼠来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第三天,小松鼠来到大草原,听到马儿“哒哒哒”的跑步声。)
  (2)模仿象声词“哒哒哒”。
  4、师小结:大自然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和美妙的声音,那么小朋友还听过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呢?
  5、发散幼儿思维,引导幼儿感受自然界其他的声音,学习用象声词描述生活和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
  (1)说一说: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听过的声音。
  (2)听一听:播放大自然各种声音,让幼儿感受大自然里不同的声音。
  (3) 学一学:引导幼儿用象声词模仿各种声音。
  6、讲述故事最后部分,体验小松鼠和乌龟之间的友谊。
  提问: (1)小松鼠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地方,它是什么样的心情?
  (2)小松鼠知道原来是乌龟驮着它走过那么多地方,小松鼠又有什么样的表情?
  (3)乌龟驮着小松鼠去了那么多地方,它生气了吗?
  (4)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四、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尝试续编故事。
  “第四天,小乌龟驮着小松鼠还会去什么地方?听到什么声音?”
  五、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让我们跟随乌龟和小松鼠一起去外面玩吧!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时间把握较好,约半小时左右,目标基本达成,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孩子在看看、说说中,了解了房子会动的原因,理解了故事情节,体会到乌龟的憨厚、小松鼠的诚实有礼貌。动物角色间的对话语言虽较难,但运用头饰学说,有效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让孩子学习了对话语句,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动物间的友情,对动物更感兴趣,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孩子观察更清楚,有利于他们猜测、想象,促进思维发展,激发阅读兴趣。 但在执教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绘本教学应让孩子充分观察、表达,但在执教中,自己过于顾虑时间限制,让孩子想象、表达的空间不够,在前面几幅画的描述中,提问面不够,没有满足大多孩子的表达欲望。在第六幅画的讲述中,乌龟对小松鼠说的话是本故事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引出这段话,我化费了较多时间,虽然重点是突出了,但全面权衡有点得不偿失,对于乌龟这段有一定难度的对话如果由老师抛出,帮助孩子理解或许更好,可以在前面给孩子留有更多思考、想象的空间。另外课件的使用不够熟练,考虑不周。没有使用放映状态,图像还不够大,后面的孩子、观摩老师看得还不够清楚,视觉效果不是最好。综述本活动,还有许多值得思考和反思的方面,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从孩子出发,多为孩子考虑,发挥孩子的主体性,才能让孩子享受学习的快乐。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角色的情感,学习关心、帮助他人。
  活动准备:
  1.自制梧桐树爷爷、水杉树爷爷、松树爷爷的`同时各一个,小鸟的头饰若干。
  2.幼儿用书册第4第27~32页。
  3.挂图《松树爷爷的帽子》。
  4.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在优美、柔和的背景音乐中,教师结合挂图讲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天气冷了我们就要戴上帽子来保护自己的头。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一个关于帽子的故事,听一听故事中的帽子到底什么?
  2.教师讲述,幼儿听第一遍故事。
  二、讨论故事,理解内容。
  1.故事中的“帽子”指什么?(引导幼儿回答出是树叶)
  2.小鸟在找家时遇到了谁?(引导幼儿回答出先遇到了梧桐树爷爷,在遇到水杉树爷爷,最后遇到了松树爷爷)
  3.他是怎样求树爷爷帮助的?
  4.树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5.就在小鸟快要冻僵的时候,小鸟遇到了谁?(松树爷爷)他有没有帮助小鸟?
  6.为什么其他树爷爷帮不了小鸟?(引导幼儿说出其他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有松树爷爷的叶子还是长的满满的)
  三、再听一遍故事,体验故事角色的情感。
  1.师: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在听老师来讲一遍,听完这一遍,请你想想,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其中一个角色,当你碰到这种事情后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2.幼儿边看挂图边听教师讲述故事。
  3.引导幼儿体验故事角色的情感。
  师:
  ①如果你是小鸟,找不到家了,心里会怎么想?
  ②如果你是梧桐树爷爷,当你不能帮助小鸟时,你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③如果你是水杉树爷爷,当你不能帮助小鸟时,你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④如果你是松树爷爷,你帮助了小鸟找到了家,你的心里会觉得怎么样?
  ⑤小鸟找到家后,心情怎么样?
  四、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1.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跟读,注意故事中角色的对话。
  2.幼儿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延伸活动:
  提供落叶、树枝、干草、纸盒等材料,幼儿动手为小鸟制作一个“家”。
  附故事:
  松树爷爷的帽子
  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天气很冷很冷。
  有一只小鸟真可怜,站在树枝上冻得直发抖,因为他的家被北风吹走了。小鸟想,我得马上再去找个家才行!
  小鸟在森林里飞啊飞,找啊找,看见了一棵梧桐树。咦!原来大片大片的树叶怎么都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了呢?小鸟对梧桐树爷爷说:“梧桐树爷爷,您好,风把我的家吹走了,我没有了家,冻得直发抖,您能帮帮我吗?”梧桐树爷爷说:“北风把我的帽子也吹走了,瞧,一片也不剩。对不起,我帮不了你的忙,你再去别处看看吧!”
  小鸟飞啊飞,找啊找,看见一颗水杉树。咦!原来又软又密的树叶都不见了,也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小鸟对水杉树爷爷说:“水杉树爷爷,您好,风把我的家吹走了,我没有了家,冻得直发抖,您能帮帮我吗?” 水杉树爷爷说:“北风把我的帽子也吹走了,瞧,一片也不剩。对不起,我帮不了你的忙,你再去别处看看吧!”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进行讲述。
  2、运用挂图和课件,初步理解并形成“半个月”的时间概念。
  3、萌发对月相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感受半个月里月亮形状变化的过程。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兔妈妈和小兔玩偶、课件、单月的日历一张。
  2、律动《月亮婆婆喜欢我》
  3、《望着月亮吃大饼》故事挂图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是谁呀?”(出示玩偶)“打个招呼吧!”“兔公公家盖房子,兔妈妈要去帮忙,小兔只能在家里等妈妈,它会怎么等妈妈呢?”(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讲述)“平时,你的妈妈不在家,你会怎样等妈妈呢?”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初步了解半个月的时间概念。
  “小兔子怎样等妈妈呢?请听故事《望着月亮吃大饼》。”
  教师:“兔妈妈要多长时间才回来呢?你们知道半个月时间有多长呢?”(教师出示日历: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日历,就知道半个月有多长了)除了用数日历的方法,兔妈妈还告诉小兔一个什么好办法呢?
  3、出示挂图,进一步欣赏、理解故事内容。
  “好,我们一起来听听兔妈妈的好办法吧!”(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
  提问:(1)兔妈妈走后头几天,小兔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演示挂图中的月亮变化)
  (2)七八天过去了,月亮变成了什么样?小兔把圆圆的大饼吃掉了多少?
  (3)又有几天过去了,天空中的月亮只剩下了什么?小兔的饼也变成了什么?
  (4)最后一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事?小兔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5)小兔是照着谁的样子等回了妈妈呢?原来圆圆的月亮会变呢!
  4、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讲述。
  “好,我们看着大屏幕,一起讲讲这个好听的故事,好吗?”
  5、律动《月亮婆婆喜欢我》结束活动。
  “小朋友,月亮不仅会变样子,它还会和我们做唱歌做游戏呢!”(教师弹琴,幼儿做律动)
  活动反思
  《望着月亮吃大饼》是一个童话故事欣赏。一开始利用头饰兔妈妈和小兔来导入故事情节,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并让幼儿跟兔妈妈和小兔打招呼问好。在我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故事时,孩子们听的很认真,当我故事讲完开始提问:半个月到底是多久的时候,小朋友的回答千奇百怪,都迫不及待的说出自己的答案。最后我用数一数和故事中兔妈妈教给小兔观察月亮变化的方法告诉小朋友半个月到底是多久。这节课的难点就是在于幼儿对月相变化的理解,在活动中准备了月亮变化的图片,幼儿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半个月中月亮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也可以轻松的说出故事情节,比如老师提问:兔妈妈走后刚开始几天,小兔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孩子们积极地说:“月亮缺了一些”。老师问:“小兔把月饼吃成什么样?”孩子们说:“吃掉了一点点”。老师问:“七八天过去了,月亮变成了什么样”?孩子们说:“变成了半圆”。老师问:“小兔把大饼吃成了什么样”?孩子们说“吃掉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演示和提问的方式把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了,这样幼儿既理解了故事内容,也明白了月相变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
  1、教师在讲述月象的原因时,语言可更简洁。
  2、在活动中应发挥幼儿主体,让他们多说,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