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曾在新闻中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农民工在工地上干完活了之后满身污垢,不愿意在公交车上弄脏了座位,就席地而坐。也许很多人对农民工有偏见,认为他们是从乡下到城里來务工的,一身的土气。那究竟什么才是“土”呢?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揭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农村现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根植于土地的国家,我们应真正了解“土”的意义,了解藏在其背后的乡土本色。
在《乡土中国》这本书上,它探究了“土”的价值,界定了中国社会的本色。其实“土”是自然,本真的底色。生活需要有一双发现本真的眼睛。《阿勒泰的角落》中,李娟用她质朴的心去感受,用本真的眼睛去发现,阿勒泰乡村中那些真挚又动人的故事。其实土并不是俗的代名词,而是根源于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自然的生活。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太过喧闹,灯红酒绿,霓虹弥漫。我们需要土气,需要本真,在这个世界觅一安处。因此,“土”并不只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落后现象,也应该扎根于当今。
其实在《乡土中国》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例,既揭示了“土”的意义,也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剖析。
例如,书中写道:乡下人进城,不了解其中的规则;乡下孩子读书读不过城里孩子,会被说成“土”。而城里孩子不会捉蟋蟀,不会玩泥巴,是否也是“土”的一种表现呢?
的确,人们过分地把“土”强加给乡下人,给人家框定了一个印象。但是乡村不应是土的代名词,而应是富有生机的土气与质朴的象征。“土”本来就不是用来定义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它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生活。曾经了解到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新娘,没请婚庆团队,村子里漫天翩动的红纱与喜庆的灯笼是家人亲自布置的。这一点也不比酒店中的婚礼来得差。我们不应该片面单方判断“土”,更应该从本质出发,发掘乡土本色的那份淳朴憨厚,延伸至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我希望有一天,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工不再坐在地上,可以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放松享受那抹回家路上的晚霞。我们应该学习土气,学习乡土本色的那片质朴之心,发掘社会深层的肌理。衷心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研读《乡土中国》,去发掘其中的意义。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